本書以「臺灣文化」為主體,嘗試探討「閩南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如何藉由福建移民引入本島?這群移民具有怎樣的群體特色和精神文化向度?透過了向心力與臺灣本地居民又有怎樣的互動?本書共分十六章,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臺閩文化」,一一為讀者解答......。
本書特色
臺灣這座島嶼,具有多元且開放性的文化,它融合了各個族群特質,其中閩南佔了多數。
閩南文化具有如何的特色與淵源?閩南文化從何而來?本書將透過多重角度闡釋在臺灣的「臺閩文化」。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臺閩文化概論(初版)的圖書 |
$ 387 ~ 409 | 臺閩文化概論
作者:施懿琳/ 林孟欣/ 林麗美/ 施懿琳/高佩英/張美櫻/張靜宜/張麗芬/許明珠/陳曉怡/陳靜寬/黃思超/等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9-30 共 7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本書以「臺灣文化」為主體,嘗試探討「閩南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如何藉由福建移民引入本島?這群移民具有怎樣的群體特色和精神文化向度?透過了向心力與臺灣本地居民又有怎樣的互動?本書共分十六章,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臺閩文化」,一一為讀者解答......。
本書特色
臺灣這座島嶼,具有多元且開放性的文化,它融合了各個族群特質,其中閩南佔了多數。
閩南文化具有如何的特色與淵源?閩南文化從何而來?本書將透過多重角度闡釋在臺灣的「臺閩文化」。
作者簡介
主 編:施懿琳
撰稿者 (依姓氏筆畫)
林孟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林麗美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施懿琳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臺文系合聘教授
高佩英 國立暨南大學通識教育兼任講師
張美櫻 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副教授
張靜宜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張麗芬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許明珠 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陳曉怡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陳靜寬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黃思超 實踐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助理教授
楊書濠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楊博淵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淑玲 南榮科技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
蔡蕙如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001 第一章 緒論 施懿琳
壹、臺閩文化接觸之始
貳、指涉對象與探討範圍
參、主要議題與各章述要
肆、走向多元文化的未來
009 第二章 臺閩關係 林孟欣
壹、移民與臺閩社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010
貳、亞洲交易圈論中的離散社群 012
參、「五緣」架構下的「閩臺緣」 014
肆、臺閩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016
伍、臺閩關係的演進與變化 020
025 第三章 臺閩文化交流 張麗芬
壹、經濟作物的傳入與臺閩經濟的發展 026
貳、臺閩經濟區域分工的歷史環境 027
參、開港通商兩岸經濟互動 032
肆、二十世紀臺閩政經網絡的開展 035
伍、臺灣經驗的模倣與啟示 038
043 第四章 臺閩族群與方言 劉淑玲
壹、福建地區語言分化與民系生成的歷史過程 044
貳、族群生成研究之理論基礎 048
參、臺灣族群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 049
肆、臺閩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052
059 第五章 宗族 楊書濠
壹、福建地區漢人宗族的遷徙與發展 060
貳、臺閩地區漢人宗族的遷徙與發展 062
參、宗族文化在臺灣的發展 066
肆、宗親文化與械鬥 072
伍、宗親文化與原鄉的交流 073
079 第六章 文學(一) 蔡蕙如
壹、何謂民間文學 080
貳、傳播與傳承—臺灣民間文學與閩南關係 081
參、接受、融合至轉化—從閩南至臺灣民間文學的軌跡 083
097 第七章 文學(二) 林麗美
壹、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及其與閩地的交流 098
貳、臺閩文學的文化共性 107
117 第八章 戲曲(一) 黃思超
壹、臺灣戲曲發展與臺閩戲曲的關係 118
貳、梆子、皮黃與崑腔 124
133 第九章 戲曲(二) 黃思超
壹、布袋戲 134
貳、南管 135
參、歌仔戲 139
149 第十章 社會教化 許明珠
壹、明清時期:儒學傳入 151
貳、教化施設 153
參、民間自我教化:齋教與鸞壇 159
肆、日治時期─官學中斷與士子回流 161
169 第十一章 宗教信仰(一) 高珮英
壹、閩地信仰在臺灣的傳播和移民信仰的出現 173
貳、閩地漢人傳入臺灣的鄉土移民守護神 175
185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二) 高珮英
壹、閩地漢人傳入臺灣的傳統中國重要神祗 186
貳、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及特色 198
參、臺灣新祀神的出現 202
211 第十三章 生命禮俗 張美櫻
壹、出生 212
貳、婚禮 217
參、壽禮 223
肆、喪禮 224
233 第十四章 歲時祭儀 高珮英
壹、正月 234
貳、二月 237
參、三月 238
肆、四月 239
伍、五月 240
陸、六月 241
柒、七月 241
捌、八月 244
玖、九月 246
拾、十月 246
拾壹、十一月 247
拾貳、十二月 247
251 第十五章 飲食文化 陳曉怡
壹、日常飲食 252
貳、餐宴與精緻食物 262
參、節令食俗 264
271 第十六章 工藝 陳靜寬
壹、漢人移民臺灣與閩地工藝的傳播 272
貳、閩地工藝移植臺灣 274
參、臺閩工藝的特色與轉變 287
293 第十七章 建築 楊博淵
壹、民居建築 294
貳、信仰建築 301
參、園林建築 307
肆、通商時期的建築 309
伍、近代(含日治)的建築 310
陸、1946年以後 314
317 第十八章 結論 張靜宜
壹、原鄉移入之精神文化 319
貳、區域分工下的臺閩關係 320
參、因地制宜的在地化 321
肆、臺灣經驗的輸出 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