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那些愛聽故事的小孩,其想像力、創造力,比其他小孩要高得多。因為,孩子從小聽故事,會接受較多的刺激,對他的語言發展有幫助,也可讓他獲得更多的知識及概念。而且,對孩子講故事,可培養他專心聽講,激發他的想像力、創造力,對心性陶冶也有正面提升效果。
許多兒童都喜歡聽大人講故事。父母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對兒童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有一定的好處。
父母給兒童講故事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學習講故事的技巧
做父母的學習一點講故事的技巧是必要的。講故事的第一步,是選好題材,即故事的情節要清楚、易懂;字詞要明白、口語化;內容不要太長。
對不識字的兒童,還可以用圖畫為題材,讓孩子看著圖畫書,進行講述,孩子又看又聽,較有興趣。還可以選擇自己熟識的故事,包括自己童年的往事,可以讓故事融入真誠的感情。在講故事時,還要注意用適當的語調、手勢和表情,以掌握孩子聽故事的氣氛和情緒。
二、讓孩子從聽故事、講故事中學習
給孩子講故事,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可以增加知識,也可以從中學習生活方式及好的品德。
而父母在講完故事後,可以讓孩子學著複述一遍,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對鼓勵孩子大膽說話,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應對孩子說的話予以讚美
當孩子說了一些值得讚美的話的時候,要及時地抓住讚美的時機。這樣能給孩子以好的心情,讓孩子有想說的欲望,從而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趣。
通過讚美,還能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好的言行是有價值的,是值得繼續做下去的,他們也會因為這些好的言行,而獲得應有的名譽,這是光榮的、令人高興的。
八歲的文文是個生性靦腆的小男孩,和父母在家裡的時候有說有笑,活潑可愛。但一旦出了家門,無論見到熟悉的人或陌生人,他卻往往一句話也不說。父母也摸不透這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擔心他長大以後,會因為不善言談,而在社會上吃虧,也會妨礙他的發展。但是,父母擔心歸擔心,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
有一天,文文跟媽媽上街購物的時候,在路上碰到了媽媽的同事陳阿姨。分手的時候,文文破天荒地跟在媽媽後面說了一聲:「阿姨再見。」
隔天下班回來之後,媽媽立刻讚揚了文文。
媽媽:「文文,陳阿姨今天很高興。」
文文:「她為什麼很高興呢?」
媽媽:「因為你昨天和她打招呼啊!我今天上班的時候,她在辦公室誇了你好幾次,還跟別的阿姨們說你是個挺懂事的孩子。」
文文聽了媽媽的讚揚也高興地笑了。從那以後,文文一改以前與人見面時的靦腆,會大大方方地和人打招呼了。就是在人多的場合,也逐漸敢於同別人交談了。父母覺得孩子變得開朗多了,當初的擔憂也煙消雲散。
再忙,也別忘了與孩子說話
英國語言學家雪利‧布萊斯‧希斯,研究過不同社區的居民,怎樣與他們的孩子談話。她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家庭的談話方式,與孩子在學校能否學習好,關係十分密切。如果孩子身邊的人,經常與他說話,他就會在學校表現得更好。
使用短小的句子和誇張的語調,對孩子學說話是很有幫助的。無論一起做什麼——擺食具、餵小貓、買食品、洗手,都是培養語言能力的時機。
當孩子一旦學會了說話,大人讓他們自己敘述身邊的事這個方法,也是十分有用的。如:「你和爸爸出去散步嗎?你們去公園了嗎?在公園幹什麼了?」
希斯指出:「要求孩子敘述身邊正在發生的事,和回顧已經發生的事,使得他們因此得到造句的訓練。孩子們會因此逐漸學會故事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提供故事場景、按時間順序講述,甚至有時還會總結故事的含義。」
給孩子打下談話的基礎後,父母才開始正式教他們語言知識和語法結構,這些是學校教育的基點。
但遺憾的是,當孩子學會說話以後,父母這種鼓勵孩子說話的行為便會停止,改而教導孩子說話要輕聲,少說話,不要參與大人的討論,這種情況在許多家庭裡都司空見慣。
美國專家哈維‧維納爾在他的《與您的孩子交談》一書中寫到,美國教育部的一次調查顯示,美國媽媽每天與孩子談話的時間少於三十分鐘,而父親花的時間更少,平均只有十五分鐘。
大多數父母在繁忙的工作日中,也能找到時間做其他事,如盡情地邊喝咖啡邊休息、吃午餐、晚餐、讀報紙、看晚間新聞或球賽、講半個小時電話、開車去購物中心……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也找些時間與孩子談談話呢?
原因之一在於,當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後,他們說話的能力便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父母通常會把全部注意力轉向閱讀和寫作,卻沒有意識到,談話仍然是推動他們智力發展的引擎。
通過談話,孩子們學會了跟上故事情節的發展和講故事,學會了理解邏輯順序,辨認原因,期待後果,探索最終的選擇和思考動機;通過談話,孩子們懂得了他們的觀察、直覺和洞察是有趣的,也是值得發展的;通過談話,孩子們學會了同情、慷慨、諒解及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
如果我們不與自己的孩子交談,那麼就沒有人與他們交談。因為許多研究顯示,學校無法有效地幫助我們的孩子發展口語能力。
某位專家認真監聽了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二十個孩子,在家裡和學校的談話,他發現,即使來自「語言最貧乏」的家庭的孩子,在家裡得到的口語方面的幫助,也遠遠超過在學校所得到的。他說:「比起在家裡,在學校,孩子們不僅很少與成年人說話,而且即使有對話,孩子的話題也很少,表達的意思範圍更窄,通常句子的語法結構也更簡單,由他們發起的對話所佔比重極其小……孩子在學校變得更被動。」
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在家裡與孩子的對話,並創造更多的談話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