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追求夢想與自我認同的歷程
宋珮(中原大學人社學院兼任講師)
《中國鬥牛士王邦維》(El Chino)是個真實故事,日裔作者艾倫.賽伊(Allen Say)曾多次談到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他說自己先是在1967年看到中國鬥牛士比利•王(Billy Wong,即王邦維)的新聞,留下深刻的印象。十六歲即隨父親移民美國的賽伊,覺得自己和王邦維有些相似;他和王邦維一樣是生活在西方世界的東方人,一樣盼望能夠完成幼時的夢想,不同的只是,艾倫.賽伊的夢想是要成為藝術家。
1969年,王邦維因車禍過世。二十年後,賽伊到女兒就讀的小學參加宴會,遇到一位名叫珍娜•王的女士,言談間發現她的先生竟是王邦維的小弟亞特,賽伊突然興起了要把王邦維的故事製作成圖畫書的念頭。
為了寫作與繪圖的需要,王邦維的家人接受了賽伊訪問,並且提供相簿、剪貼簿給他參考,但是賽伊無法立即提筆寫文,轉而決定先從繪圖開始。奇妙的是,當他開始畫圖後,發現自己漸漸能夠透過王邦維的眼睛去看,經由他的心去感受,並且運用他的方式思考。他花了十一個月的時間完成所有的圖畫,之後只用了兩天就輕鬆的寫出文字故事。到了這個階段,他說自己其實是透過王邦維的口說自己的故事,敘述那段追求夢想與自我認同的心路歷程。
展讀這本圖畫書,就像打開一本家庭相簿,循著時間先後,而有泛黃的老照片、對比分明的黑白照片,還有近期的彩色照片。每個畫面都是獨立的,讀者閱讀一頁文字後,可以從容欣賞對應文字的那張「照片」。艾倫.賽伊曾經做過職業攝影師,因而能用畫筆掌握照片特有的質感。而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的分配,不僅暗示時間的流程,也隱喻著人生的分野;讀者看到的第一張彩色「照片」是鬥牛場中揮舞紅布的鬥牛士,這個時刻正是王邦維人生重要的轉捩點,至此,他終於找到實現夢想的契機。賽伊用黑色的細框框住每個畫面,除了最後一幅,故事結束的畫面是王邦維被人扛在肩上、接受歡呼,他迎面而來,彷彿將要走出圖畫,進入讀者的世界,告訴我們這就是他的故事。
賽伊創作的圖畫書大都以東方人為主角,在早先的作品裡,他曾用漫畫和浮世繪版畫的手法,繪製以日本為場景的圖畫故事,其中《睡三年的男孩》(The Boy of the Three-Year Nap)還得到凱迪克榮譽獎。但是在《中國鬥牛士王邦維》這本書裡,他採用水彩畫的手法創作,證明他也能夠像西方畫家一樣純熟的使用透明水彩。而他在水彩畫上營造的光影層次、明淨的色調,以及簡潔有力的構圖,又隱隱蘊含東方藝術的精神。就像王邦維一樣,賽伊也是先認同了自己的血緣、傳統,然後再爭取機會,證明自己的技巧也足以與西方人相抗衡。之後,他用類似於《中國鬥牛士王邦維》的手法繪製了《外公的旅程》(Grandfather’s Journey),得到凱迪克金牌獎的肯定。如此看來,《中國鬥牛士王邦維》這本圖畫書對艾倫.賽伊的創作生涯來說,必定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