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基、道、果三部精簡扼要解釋大手印的修持重點,並說明大手印修持境界。同時第二部也揭示金剛乘對究竟義的趨入方式,並以詩的體例,大量引用大成就者或經典的教示,簡單明瞭的涵蓋見、修、行、果的實修精要。最終,希冀以此功德能夠幫助有情眾生超越苦惱,離苦得樂以達究竟證悟。
本書由十七世紀聞名的西藏禪修大師-策勒.那措.讓卓所作,英譯者為優秀的艾瑞克.貝瑪.坤桑(Erik Pema Kunsang),並加上頂果.欽哲仁波切、祖古.烏金仁波切,以及確吉.尼瑪仁波切(Chökyi Nyima Rinpoche)這當代三位大師的建言,使得本書內涵更為清晰且深奧。
作者簡介:
17世紀藏密大師 策勒.那措.讓卓(Tsele Natsok Rangdrol)
策勒.那措.讓卓生於西元1608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非常有名的傳承上師,由於他的法教特別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寫了關於蓮師傳記的一些釋疑文章,因此十九世紀不分教派大師蔣揚.欽哲.確吉.羅卓(Jamyang Khyentse Chökyi Lodrö)和當代的大師頂果.欽哲仁波切(H. H. Dilgo Khyentse Rinpoche)都特別推薦弟子要閱讀修習他的著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大手印之燈》能利益一切有意修學佛法的人,該書用字遣詞清晰易懂,內文是依循具格上師指導而寫,包含了所有的修持要點和相當直接的指導,願每個人對此作懷有信心。──頂果.欽哲仁波切(H. H.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印度所有博學而成就的大師,不論是六莊嚴與二殊勝,或八十大成就者,都毫無例外地無瑕證得此大手印境界。僅僅聽聞「大手印」一詞,便能通向輪迴的終點。──祖古.烏金仁波切(Ven. Tulku Urgyen Rinpoche)
心道法師(靈鷲山開山和尚、愛與和平地球家(GFLP)創辦人)
鄭振煌(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
《大手印之燈》的作者策勒.那措.讓卓,是十七世紀著名的噶舉和寧瑪傳承大師,在本書中便揭示了從恆觀無常到善用人身的整個修道歷程,以及在這段旅途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偏差和覺受、成就。他特別將五道、十地、大手印四瑜伽的實修覺受,與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四善根、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金剛持地果位做了相當清晰的次第對照,讓行者能夠明白自己於修道上所處的狀態和程度,並了解自己所需開展的內涵和特質為何。──資深譯者與知名劇場工作者 丁乃竺
名人推薦: 《大手印之燈》能利益一切有意修學佛法的人,該書用字遣詞清晰易懂,內文是依循具格上師指導而寫,包含了所有的修持要點和相當直接的指導,願每個人對此作懷有信心。──頂果.欽哲仁波切(H. H.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印度所有博學而成就的大師,不論是六莊嚴與二殊勝,或八十大成就者,都毫無例外地無瑕證得此大手印境界。僅僅聽聞「大手印」一詞,便能通向輪迴的終點。──祖古.烏金仁波切(Ven. Tulku Urgyen Rinpoche)
心道法師(靈鷲山開山和尚、愛與和平地球家(GFLP)創辦人)
鄭振煌(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
章節試閱
第二章:奢摩他與毗婆舍那
道大手印的禪修。
闡釋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過失與善德,
禪定與後得,誤解,如何穿越修道等。
一般而言,「禪修」一詞以及無數學派的禪修方法,有著許多不同的意義。但在這裡,「禪修」這個字單指讓心熟悉本然狀態的意義,也就是先前敘述的見地。禪修時,絕對不要從意念上造作任何事物,例如有色彩和形狀的具體對象,也不應一面壓抑心的思維或感知,而一面刻意禪修,例如禪修構想出來的空性。禪修所指,僅僅是將心保持在無造作的自然狀態。
尤其是,眾生的心智能力和智力各有不同。根器敏銳、經由過去{世}的修持而立即了悟的修行者,可以在認出心的體性之刻同時解脫,不需要經過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的漸次引導。但其他的一般人,則必須經過漸次的引導。因此,首先應藉由專注於枝杖、石頭、本尊像或種子字,修持有所緣奢摩他的各種階段,或者修持風息和明點等的練習。等到對這些練習獲得把握時,再修持殊勝的無所緣奢摩他。
奢摩他
真正的奢摩他教導下列三種禪修技巧:
(1)不讓心追逐任何外在或內在的對境,要安住於無散亂的清新中。
(2)不過於緊繃地控制三門,要自在安住於不費力的本然中。
(3)不像使用對治法那般讓念頭的體性與覺智分離或不同,要安住於自覺、自明了的本然明性中。
其他例如「禪無散亂」、「禪無禪修」、「禪無造作」等名相,也用來說明這三種技巧。
共乘所教導的三解脫門,也包含在這三項要點中:心本身不追逐自身的行為或有關過去行為和事件的發生,稱為「無相解脫門」。你當下的心,離於心所造作的玩耍和構想,或對於「現在這個出現了!這應該這樣做!」。的否定或肯定的行為,其本身就是「空性解脫門」。不期待將來會發生如何如何,也不希求會進入禪定或擔心無法進入禪定等,就是「無願解脫門」。簡言之,這些都包含在單純讓心安住於本然之中──不破壞也不造作。
於此狀態中,當念頭突然顯現時,只要單純而鮮明地認出心的體性,不追隨任何發生的事,便已足夠。不要試圖刻意地阻止,不要向內專注於禪定,或是以其他對治的方法加以控制。不論你可能採用哪一種行動,都非屬將心性保持在無作意無造作中的要點。
雖然其他修道也有這方面的各種教導,但這裡的修道只有一個,就是不論發生何事,皆認出它的體性。如果你尋找其他的技巧,就不是大手印的禪修。正如大婆羅門所宣說:
費力,會破壞個人的禪修訓練。
雖然沒有要修的一個「東西」,
但勿分心,即使一刻也不散亂。
於此我說,即是大手印的禪修。
若能如此平等安住於心的如是自性,奢摩他的三種覺受將會逐漸顯現。是哪三種?在一開始,心好像變得更加浮躁(掉舉),念頭的來去也比以前更多。有時候,在念頭的來去之間,心會短暫寂止。不要認為這樣的念頭活動是有過失的。雖然到目前為止,你的心一直在思考之中,而過去你並未認出這一點。認出思考與寂止之間的差異,是奢摩他(止)的第一個經驗,有如山崖的奔騰瀑布。
保持這樣的修持之後,便將能控制大部分的念頭。你變得柔和而放鬆,身心兩者也變得全然喜樂,且不想再進行其他的活動,而只喜歡禪修。除了在極少的情況下,你的心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念頭的活動。這就是奢摩他的中間階段,有如河水的緩緩流動。
之後,不散亂地努力練習,身體會變得全然喜悅,沒有任何疼痛的感覺。你的心清清楚楚地了知,沒有任何念頭。你可以不分晝夜地安住在禪修之中,保持如如不動,不受任何過失所損。顯現的擾人情緒已經消退,而你對於衣食等事物不再有強烈的攀著心。你會具有受因緣制約的神通,且各種視覺上的經驗(視相)也開始發生。這些世間功德的各種顯現,是奢摩他的最後階段,有如平靜無波的海洋。
有許多禪修者於此時未能遇有經驗的上師,或者雖很精進但所學甚少,以致於因為這些看似良好的功德而志得意滿。此外,一般人也視他們為成就者,而這可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災禍。因此要對此加以謹慎。
致力於奢摩他禪修,雖然不足構成大手印修持的主要部分,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嘉華羅日說:
缺乏明性而昏沉的奢摩他,
禪修再久也無法了悟自性。
當以敏銳的覺性凝神專注,
持續以簡短的座修來禪修。
正行──毗婆舍那
自心是否有形狀、顏色等具體特徵,是否有來處、住處、去處,是否生起和滅止,是存有或非存有、永恆或斷滅,或是否有個中心和界限,對於這些疑慮,若是沒有完全釐清而作出決斷,你將無法得出它真實面貌的見地。若少了這個,你就不知道要如何自然而然地保持禪修。若不知道這一點,不論你做了多少迷妄的奢摩他和多少維護性的穩定修心,你依然無法超越輪迴三界的因果。因此,你應該在具格上師的跟前釐清所有錯誤的見解。
尤其,密咒乘是加持的修道,你應該致力於虔敬與祈請,這兩者是將傳承上師的證量加持加以內化的方便法。若能如此修持,你將直接經驗到上述見地中所解釋的,自始本具的覺性,即法身的體性。你將經驗到直接而非概念性的覺智,不落入存有或非存有、恆常或斷滅的任何一邊。雖然經驗並了知覺性是能知的、覺察的、空性的和不可分的,此覺智無法以譬喻的方式來說明,並且超越了任何文字所能表達的方式。這個「在」的狀態──處於本自存有且自然了知的大覺醒之中,其實就是所謂的「毗婆舍那」。
首先,一般凡夫從來沒有任何一刻與這個本然了知分離過。然而,由於他們從未以口訣教導或加持來攝持之,因此從未能認出它。其次,此一本然了知,就是於奢摩他當中作安住者,以及對是否有寂止或思考作觀察者。它是進行這所有事情者。但是,它有如我們自己看不見自己一般。凡夫心中所投射的一連串念頭,只不過是毗婆舍那以念頭的形式而化現。此外,奢摩他的各種經驗以及樂、明與無念,只不過是毗婆舍那以這些經驗的形式而化現。但是,由於尚未認出自己赤裸的體性是離於念頭的,這些經驗變成了只是維持心的寂止,而無法成為證悟之因。在識得自己的體性之後,任何的狀態,不論是於寂止中或思考中,無一不
是毗婆舍那或大手印。羅日巴對此加以說明:
當你不涉入於心意執念,
所有顯現皆為六識對境,
盡為自解脫的個人經驗。
第二章:奢摩他與毗婆舍那
道大手印的禪修。
闡釋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過失與善德,
禪定與後得,誤解,如何穿越修道等。
一般而言,「禪修」一詞以及無數學派的禪修方法,有著許多不同的意義。但在這裡,「禪修」這個字單指讓心熟悉本然狀態的意義,也就是先前敘述的見地。禪修時,絕對不要從意念上造作任何事物,例如有色彩和形狀的具體對象,也不應一面壓抑心的思維或感知,而一面刻意禪修,例如禪修構想出來的空性。禪修所指,僅僅是將心保持在無造作的自然狀態。
尤其是,眾生的心智能力和智力各有不同。根器敏銳、經...
目錄
大手印之燈
寫給自己的忠告
前言 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
引言 尊貴的祖古.烏金仁波切
自序
第一部:基大手印
第一章:見地
第二部:道大手印
第二章:奢摩他與毗婆舍那
第三章:過失與功德
第四章:覺受與了悟
第五章:四瑜伽
第六章:五道與十地
第七章:增益
第三部:果大手印
第八章:佛果三身
後記(跋)
核心之要
引言 確吉.尼瑪仁波切
英譯者後記
祝願
附錄
《大手印之燈》詞彙解釋
《核心之要》所述及的大師與經典
大手印之燈
寫給自己的忠告
前言 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
引言 尊貴的祖古.烏金仁波切
自序
第一部:基大手印
第一章:見地
第二部:道大手印
第二章:奢摩他與毗婆舍那
第三章:過失與功德
第四章:覺受與了悟
第五章:四瑜伽
第六章:五道與十地
第七章:增益
第三部:果大手印
第八章:佛果三身
後記(跋)
核心之要
引言 確吉.尼瑪仁波切
英譯者後記
祝願
附錄
《大手印之燈》詞彙解釋
《核心之要》所述及的大師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