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沒有人可以對癌症免疫!
美國抗癌權威最新研究實證,
運用本書6大「解癌」建議,
即可有效降低50%~70%的罹癌風險!
Amazon書店讀者★★★★★強力見證!
美國男性罹癌機率已高達50%,女性則每3人就有1人罹患癌症,而癌症更已連續36年登上台灣十大死因榜首,「抗癌」儼然已成為全民戰爭!
但雖然我們都很清楚「癌症」這個大敵當前,癌症卻並不是靠所謂「先進醫學」就可以順利控制的,美國抗癌權威科恩博士經過5年整合治療計畫研究,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科恩博士認為,想要永遠遠離癌症的威脅,不能只是靠「被動」治療,而是要「主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他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證,提出「社會支持」、「壓力管理」、「休息」、「運動」、「飲食」、「環境」等6大「解癌」關鍵,引導我們用6週的時間,按部就班地打造「不罹癌的生活」。
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沒有人可以對癌症免疫!但有癌細胞,不代表就一定會罹癌,只要遵照本書的建議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降低50%~70%的罹癌風險,即使已經罹患癌症的人也可以與癌症和平相處。
這不僅是所有癌症患者、病患家屬必讀的一本書,一般人和醫護人員也應該一讀,因為這本書將可能救你一命!
作者簡介:
羅倫佐.科恩 博士(Lorenzo Cohen, PhD) 美國休士頓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臨床癌症預防」的「理查.E.海內斯」傑出教授,以及該中心的「整合醫學計畫」主任。他曾擔任「整合醫學與健康學術聯合會」副理事,也是「腫瘤整合醫學學會」創始成員及前任主席。科恩博士在許多頂尖醫學期刊上已發表逾一百二十五篇學術研究文章,並編纂了兩本有關癌症護理的整合醫療專書。 艾莉森.潔弗利絲 教育碩士(Alison Jefferies , MEd) 從事教育多年,曾擔任「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職員工及家庭組織」主席,並與科恩博士密切合作,在個人與社區方面推廣健康意識。
譯者簡介:
林靜華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獲六十九年行政院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曾任職聯合報系、歐洲日報編譯組副主任,現專事翻譯,譯著等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專業譯者】林靜華、【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 權威推薦! 好評推薦: 《不罹癌的生活》提出科學證據,顯示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癌症與其他重大疾病造成的死亡。它向我們展示,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讓我們一天比一天更好,我們應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我們迫切需要這本書,它提供一帖由熱切想幫助你改善生活的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所開的改善健康處方箋。──前MD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長、醫學博士/約翰.門德爾頌 《不罹癌的生活》為數百萬人提供資訊,使他們能用來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增進他們在癌症診斷後存活的機會,我強力推薦!──醫學博士/狄恩.歐尼斯 每個人都應該讀這本書……不光是一般人,醫生也應該讀!──醫學博士/尼爾.柏納德 《不罹癌的生活》……結合專家的見解、實際經驗、深刻的同情心及清晰的文筆,形成一個能改變生命及挽救生命的公式。這是一本舉足輕重的書!──醫學博士/大衛.L..卡茨 《不罹癌的生活》概述可降低癌症風險並改善癌症患者生活品質的健康行為類型,是極好的抗癌資源。──前美國癌症協會會長、醫學博士/大衛.羅森泰 最便宜、最有效的醫療保健形式是一開始就不要生病。對於癌症患者及任何尋求避免未來被診斷出癌症的人而言,本書是一本實用的、可達成抗癌生活型態的聖經!──「石原農場」創辦人兼董事長/蓋瑞.賀什柏格 (科恩與潔弗利絲)提供一些新的觀點與證據……這些都是基本的、可持久的、能產生協同作用的生活型態調整。它們可以重新建構我們在任何階段處理癌症的方式,包括預防……它可能救你一命!──加爾維斯敦郡日報 照顧癌症患者的人及患者本人必讀的一本書,他們將會發現,它不但提供許多資訊,並且鼓舞人心。──休士頓醫學期刊 說我們迫切需要這本書一點也不誇張。絕大多數美國人在他們一生中都有可能被診斷出癌症,癌症研究經費主要用在治療與痊癒──或者援用本書的意象,一旦確診癌症就對它進行「掃蕩」。但《不罹癌的生活》提供具體的、以證據為基礎的指導來「關閉水龍頭」──降低發炎,一開始就要預防癌症。──「抗癌生活型態基金會」創辦人梅格/赫什柏格 兩位作者以無可挑剔的科學憑據撰寫的《不罹癌的生活》,是保健專業人士與一般大眾的珍貴指南。──醫學博士/狄帕克.喬布拉 我完全相信科恩與潔弗利絲的預防與康復方法,我認為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閱讀的重要書籍。──瑜伽士/拉姆德夫大師 我哥哥的著作《自然就會抗癌》已幫助全球數百萬患者,《不罹癌的生活》討論最新的研究,分享鼓舞人心的故事,並為我們提供實用的建議,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本書。──富蘭克林.賽文─薛瑞柏 《不罹癌的生活》根據最新的科學發現與臨床實驗,提供一個易於理解的規範性健康指導原則,並且讓我們看到這個由醫生、研究人員、照護者及病人組成的社群,因為受到激勵而創新變革。──《邊緣》雜誌 健康照護革命持續進行中……這是一個容易理解、有科學根據的促進健康的方法。──醫學博士/安德魯.威爾 成人與兒童、男性與女性,都可以透過實際應用科恩與潔弗利絲提出的合理建議,以及易於遵循的指導原則而受益。──醫學博士/瑪格麗特.I..庫默 羅倫佐.科恩與艾莉森.潔弗利絲接下已故的大衛.賽文─薛瑞柏醫生的棒子,而且一點也不嫌早!本書可望成為降低癌症復發風險與罹癌風險的重要指南。──醫學博士、企管碩士/蘇珊.樂芙
名人推薦:【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專業譯者】林靜華、【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 權威推薦! 好評推薦: 《不罹癌的生活》提出科學證據,顯示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癌症與其他重大疾病造成的死亡。它向我們展示,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讓我們一天比一天更好,我們應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我們迫切需要這本書,它提供一帖由熱切想幫助你改善生活的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所開的改善健康處方箋。──前MD安德森癌症...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抗癌革命 身為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整合醫學計畫」(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主任,我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候都在努力將以證據為基礎的非傳統治療方法及改變生活型態,融入醫學界的思維與傳統作法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身心狀態,和生活型態因素、我們避免癌症與其他疾病,以及從這些疾病中存活的能力都有明顯的關係,即使是醫學界內部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這些年來,各個癌症專科醫師屢屢向我透露,他們早就懷疑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型態,與他們從癌症確診中存活並恢復健康的能力有關。以紮實的科學為基礎,以及我們用以衡量與記錄生活型態改變的生物學效應的技能越來越進步,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面改變生活型態,結合癌症傳統治療,是有助於控制與預防癌症的強效醫療。 與癌症共處 以往,癌症診斷基本上等於宣告死刑。雖然在大量的醫藥治療下,癌症可能被擊退,卻很少被打敗。但過去二十多年來,情況已經開始改變。如今,癌症被許多人視為一種重度慢性疾病,這意味著更多人可以與癌症共存得更久。這是個非常好的消息,但存活又帶來新的問題:這些與癌症共存更久的人會感覺情況好轉,覺得健康與幸福嗎?即使並沒有痊癒? 如果患者存活下來,一些腫瘤學者可能會想知道這個問題會有什麼關係。但在我的專業領域整合醫學中,這個問題就是一切。我每天的工作都在協助病人做選擇,讓他們感到健康,即使他們正在接受痛苦的、有時使人變得虛弱的治療,因為正是做了這些生活型態改變才增加他們存活的機率。當我專注於患者的生活品質時,我的同僚們仍在持續了解癌細胞如何運作,把過去一體適用全部的方法轉向更細微的個人治療。從「硬性規定」的心態轉為所謂「精準醫學」,這種轉變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了解基因與細胞如何運作方面有了最新的突破。我們同時也在開發和利用技術,讓我們能提早發現許多癌症,越早發現,預後與治療的效果越好。 這種革新非常重要,除了這些進步之外,還有一些令人興奮的發現不是來自實驗室的科學家或手術房的外科醫生,而是來自一般人的廚房與家庭、慢跑步道、雜貨店、瑜伽教室、健身房與健康中心。日常生活選擇使我們對癌症診斷的軌跡和我們的癌症風險有一種驚人的控制力與影響力,簡單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就可以減少傳統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延長(有時甚至粉碎)預期的存活率,減少疾病復發的機會,也可能一開始就預防癌症發病。 這是在整合醫學領域令人興奮的時代,但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走到這一步,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宣導:改變生活型態,是協助預防和控制癌症的合法而且有效的醫療方法。 這些機率真的對我們不利? 過去五十年來,手術、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等一線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這些治療方法與創新的標靶治療(針對控制癌細胞成長的異常蛋白質),以及免疫療法,已拯救或延長數百萬人的生命。事實上,我們維持癌症患者性命的成功率已比過去要好很多。 然而,儘管醫學不斷進步,預料二○一七年仍然會有近一百七十萬美國人接受癌症診斷,而同一年,癌症將在美國奪去六十多萬條生命。在全球各地,癌症仍然是最大死因,預期未來二十年內將增加百分之七十的病例,而二○一五年,全世界有八百八十萬人死於癌症。 根據目前的模式,三分之一美國女性和半數美國男性將在人生中被診斷出癌症;在全球各地,每六人中就有一人死於癌症。這意味著,你和我有一天加入目前罹患癌症的一千五百五十多萬美國人,以及全世界數千萬名癌症存活者的機率非常高。 鑑於這些令人咋舌的數據,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癌症,但這不會阻止我們去嘗試。同樣不可能的是,發明根除這種越來越複雜的疾病的藥物或治療方法──「靈丹妙藥」。比較可能的是,誠如我們現在開始看見的,我們將持續了解癌細胞對各種不同的刺激物有何反應,學習減緩或「關閉」它們的進展。同樣地,我們希望進一步了解引發癌症生長的過程,針對它們給予有效的治療。我們已經看到令人信服的證據,生活型態或許是目前癌症治療模式中被忽略的一個要素。 首先,癌症是一種隨著年齡老化而發生的疾病。過了五十歲之後,我們每隔十年得到癌症的機率就會大幅提高,這讓我們陷入一個困境,因為拜少部分現代醫學之賜,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像癌症這樣的疾病,對於已在奮力挑戰老化的人無異是雪上加霜,因為我們的細胞越來越容易受到損傷和破壞。 雖然大多數癌症在我們年齡增長之際發動侵襲,但也有幾種癌症(包括大腸癌和乳癌)正逐漸侵襲年輕人,這些癌症通常極具侵略性,甚至對治療有強烈的抗性。事實上,最近的資料顯示,不僅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診斷出大腸癌,因為大腸癌而死亡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就連一些兒童癌症也在增加中。 截至目前為止,醫療機構對年輕癌症患者人數上升的因應措施是呼籲民眾提早篩檢,這當然是個謹慎的起步,但我們發現,提早篩檢不一定是最好或唯一的答案。有些提早發現的癌症,例如早期發現的低度攝護腺癌(前列腺癌)和極早期的乳癌,會導致對生存沒有明顯幫助的過度治療。事實上,目前的建議已從「所有五十歲以上男性都需要接受攝護腺癌篩檢」,改為「所有五十歲以上男性都應該與醫生討論攝護腺檢查事宜」。那麼,是否有更好的方法預防或延緩癌症發病,包括那些奪走許多年輕人性命的惡性癌症?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的癌症統計數據也許發人深省,甚至令人害怕,但從更大的角度來看,也提供了好消息:癌症存活率已有肯定的,幾乎是戲劇性的變化。五十年前,只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在癌症中存活十年以上,今天這個比例是二分之一,總體存活率增加了一倍。這是因為治療和技術進步了嗎?一部分是的,絕對是,但現在我們開始了解,醫學進步不是改善結果的唯一原因。 然而,癌症不可測的本質依舊常使我們有無力感。雖然我們都知道這種疾病,也知道在研究與治療上已投入大量資金,但癌症仍然有辦法違背我們的期待,打擊似乎最不可能被診斷出癌症的人。有位歌星一輩子不吸菸,卻被診斷出肺癌;或者那個素食主義跑者,他一直都保持精瘦與健美的身材,並以他的「乾淨」飲食自豪,但他年紀輕輕就被診斷出第四期大腸癌;還有最殘酷的,有個非常幼小的孩子在還不會用言語表達感覺之前,就必須和一種惡性白血病奮戰。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任何人的身體,會讓這種事情發生?是什麼造成我們的身體產生如此可怕的疾病? 對這些想法和感受提出質疑,並對自己發問是十分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打擊自己、譴責自己,或感到羞愧而自暴自棄或消極。我的朋友梅格.赫希柏格(Meg Hirshberg)是乳癌存活者,也是非營利組織「抗癌生活型態計畫」(Anticancer Lifestyle Program)──一個專為被確診癌症的人而設,並以證據為基礎的生活型態計畫的創辦人。她最近對我說,為什麼一旦得了癌症不要自責非常重要?原因在於:「我們要傳達的訊息永遠是『從現在開始,不要回頭往後看。我們不知道你的癌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但我們確實知道,你可以做些不一樣的選擇來大幅度扭轉你的感受。同時有一些科學證據顯示,改變生活型態對你的治療結果會有正面的影響。』」對梅格和參與她的計畫的人而言,這個前瞻性的重點伴隨著積極的教育、宣導改變生活型態的治癒力和愛心社群的療癒功效。她又說:「知識就是力量,就癌症而言,知識有能使癌症存活者降低復發機率的力量,這點有數據可以支持。我們要和我們的社群分享這個科學證據,讓人們感到更有希望、更有力量、更多激勵,以及更多活力。」 關於癌症,日常生活選擇最重要 因罹患癌症而死亡的病例中,至少有五成可以靠改善生活型態來預防,這個比例甚至還可以再提高。提倡改變生活型態的權威領導人士,也是健康宣導組織「真實健康行動計畫」(True Health Initiative)的創辦人大衛.卡茨醫生(Dr. David Katz)認為,健康的生活可以預防八成的慢性疾病和提早死亡率。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二○一六年公布一項研究,他們回顧四十多年來對十三萬五千多名受試者所做的追蹤資料,發現不吸菸、適量飲酒、維持健康的體重、規律的運動,在女性方面可以預防百分之四十一癌症發病率和百分之五十九癌症死亡率,男性則可以預防三分之二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正確的百分比也許隨著不同的研究而有差異,但不變的訊息是,我們可以預防至少一半的癌症發病率和癌症死亡率。流行病學教授,也是此一哈佛研究報告的撰稿人之一的葛拉罕.柯迪茲(Graham Colditz),總結這項研究結果時指出:「以社會的角度,我們必須避免癌症風險是偶然造成的,或者必須發明新的醫藥才能有效對抗癌症等錯誤觀念誤導而造成拖延,相反地,我們必須擁抱機會,採行有效的預防措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降低整體的癌症死亡率。」 雖然我們仍在持續努力提高民眾的意識,讓他們知道西方文化中有些根深蒂固的行為與習慣會危害健康,但重要的是要知道,抗癌生活與標準的醫療保健並不相違。大衛.賽文—薛瑞柏明白,積極的治療是有效的癌症治療的「靶心」,他從未考慮過放棄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事實上,在第一次確診後,他排斥任何人向他建議的「另類」療法,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他選擇合作的醫療專業人員能把他視為一個人,而不只是癌症宿主來關注他。他必須相信他的醫生們真正以他的最佳利益為考量,而這種直覺正中靶心。下決心過一種人性的生活,不讓自己受診斷的侷限,是他採用的抗癌方法的基礎。 菸草的教訓 任何一個懷疑生活型態選擇能影響我們整體風險的人,都應該回顧一下沒有多久以前,我們從肺癌與吸菸的關係中得到的教訓。一九六○年代初期,包括美國肺臟協會、美國心臟協會、美國結核病協會,以及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在內的一個機構聯盟,向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施壓,要求他就吸菸引發的公共健康危機發表演說。接著,一九六二年,甘迺迪總統召集一個廣泛的專家聯盟,花了兩年時間過濾七千多項科學研究與論文。一九六四年,當時的美國衛生總署署長路德.泰瑞公布該團體的調查報告,結論是: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的死亡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從那以後,在繼任的衛生總署署長、公共衛生宣傳組織,以及積極的行動人士高度宣揚對菸草公司提起訴訟並獲致成功的情況下,終於提高了民眾對菸草(無論是咀嚼的,或用吸的)與癌症的因果關係的意識。但令人震驚的是,百分之十五的美國人仍在吸菸,而且在亞洲、非洲、歐洲,以及中東的許多國家中,吸菸人口的比例依舊很高。吸菸率不下於美國的澳洲,在努力將吸菸人口比例降為零的行動中,將持續提高香菸稅至二○二五年,屆時每包香菸的售價將高達四十美元。美國的經驗法則是,一包香菸的售價若提高百分之二點五,將導致任何地方的總體吸菸率下降百分之二點五至百分之五。在俄羅斯,由於當地的香菸價格便宜很多,有百分之六十的男性和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吸菸。 更有甚者,我們竟容許菸草業者再度發明含有許多沒有經過充分檢測的化學物質(包括與癌症有關的化學成分)的霧化尼古丁(又稱電子菸)。因此,雖然年輕人吸菸的比例已開始下降,但青少年如今卻又轉向吸電子菸(這項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戒菸),使電子菸成為一種新的尼古丁消費手段。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男性罹患肺癌的比例下降了,但美國女性公開、自由吸菸的年代比男性晚很多,因此她們罹患肺癌的比例卻持續上升到二○○○年,並且直到最近才開始略見下降。同樣的,這可能是因為肺癌、咽喉癌、食道癌,和其他與菸草相關的癌症在老年人中最為常見,而那些在一九六○年代與七○年代才開始吸菸的女性,此時才開始面臨與癌症相關的後果。不幸的是,菸草不只是肺癌的致病原因,現在它甚至和十四種不同的癌症都有關係。 吸菸雖然會令人上癮,卻是可以避免的行為,而且它是造成癌症的直接原因。這種認識徹底改變了民眾對行為與疾病關係的理解,我們也不再否認我們的行為與癌症有關。這種意識開啟了癌症預防的新領域,使科學家們開始探索與癌症發病有關的其他生活型態或環境因素。 此外,用來研究癌症的經費也開始增加,且直到今天仍持續湧入。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資源絕大部分是用在尋求治療方法,與開發癌症治療方法和測試新藥的經費相較之下,用來研究癌症預防的經費少得可憐,只有它的十分之一。儘管生活型態因素與癌症之間的關係昭然可見,我依舊幾乎每天都在和這種差別待遇搏鬥。但從菸草和肺癌的例子顯示,當我們在疾病的原因上投入心力與資金時,它仍然是個可實現的目標。如果我們以相同的程度,公開反對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署已將之列為致癌物的加工紅肉(如培根和熱狗)呢?如果我們也對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調高稅率呢?如果我們有公共服務機構來大力宣導,警告民眾過度食用精製糖和加工食品跟流行性肥胖症以及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慢性疾病有關呢?相信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將會大為改觀。 我們不只是統計數據 當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被確診時,統計和概率挑戰的不僅是理解,同時要知道它們是否可以應用以及何時應用。大衛的工作引導他去挑戰癌症存活的統計模式,大部分腫瘤學家都依此來預測患者的結果。但這些數據如何能解釋個人生活中獨特而複雜的細部的一切人為變數?在處理癌症診斷時,我們認為的「生活型態」的所有力量、選擇,我們的生活態度,怎麼可能沒有影響?且不提那無形的生存意志力(如恆毅力),或對更偉大的力量的信心,飲食與運動的影響又如何?健康的心理方面,例如希望與感恩呢?暴露在那些已知的致癌物中,如煤塵、石棉、菸草,甚至太陽的輻射線呢?大衛想更進一步了解所有這些因素,他渴望對生活型態如何影響癌症的形成與進展有一個全面性的和具體的了解。 這種方法過去是、現在也依舊是革命性的。大衛接受事實,他沒有選擇餘地,只能學習與他體內的癌症共存。他為我們立下的榜樣是完全接受,他知道癌症已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接受使他得以有力地、有目的地與疾病共處。 我不知道大衛是否以違抗機率、戰勝癌症的目標生活,但我確實知道他幫助我們了解,當我們決心積極改變我們與癌症共處的方式時,這些統計數字是可以改變的。 《自然就會抗癌》中有一章〈擺脫統計數據〉,大衛在文中提到著名的科學家及作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四十歲那年被診斷出腹膜間皮瘤(abdominal mesothelioma),一種因接觸石棉而造成的罕見癌症。古爾德立刻接受手術,但術後他無法從腫瘤醫師那裡得到有關預後的直接答覆,於是他做了偉大的科學家通常會 做的事:研究。他得知自己的癌症被視為「無法治癒」的種類,存活期的中間值為確診後八個月,他非常震驚。幸運的是,他熟諳如何解讀鐘形曲線(又稱存活曲線)。古爾德注意到,間皮瘤患者有一半的比例存活期很短(從零到八個月),於是他把焦點集中在曲線圖隆起的另一邊。他發現那些存活期超過中間值(一組數據的中間數字)的人,也就是曲線右側的那些人,在預估的死亡率方面有大量的喘息空間。在曲線圖存活部分的「尾巴」最末端,一個罹患間皮瘤的人可以存活三年至四年,這遠比八個月要好太多了,而且可以多給他一些時間去研究如何進一步改善那些機率,於是他下決心成為異數中的異數。 儘管天生樂觀與好奇,古爾德也知道統計數據可能為一個癌症患者的心態帶來危險,因為非個人的統計數據可能嚴重影響一個病人的心態與觀點。他在論文〈中間值不是信息〉(The Median Isn’t the Message)中指出:「在對抗癌症方面,態度顯然十分重要,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但大多數罹患相同癌症的人,無論是任何年齡、階級、健康狀況、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在一般情況下)態度積極、有強烈意志力與目的想活下去、誓言奮戰到底、對協助他們的治療主動反應,而不只是消極接受任何醫生所說的話的人,通常活得更久。」 古爾德比他的預後統計又多活了二十年,證明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和大衛.賽文—薛瑞柏都遠遠超過他們(差異極大)的癌症類型所預估的存活期,我確信這不只是一點運氣或某個偶然的「奇蹟」。他們兩人都研究科學,並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改變策略,是預防癌症與延長任何一種癌症的存活曲線的關鍵。
第一章 抗癌革命 身為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整合醫學計畫」(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主任,我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候都在努力將以證據為基礎的非傳統治療方法及改變生活型態,融入醫學界的思維與傳統作法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身心狀態,和生活型態因素、我們避免癌症與其他疾病,以及從這些疾病中存活的能力都有明顯的關係,即使是醫學界內部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這些年來,各個癌症專科醫師屢屢向我透露,他們早就懷疑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型態,與他們從癌症確診中存活並恢復健康的能力有關。以...
推薦序
〔推薦序〕 不僅抗癌,更要活得精采! 臨床心理師/李介文 我曾在林口長庚醫院的放射腫瘤科進行過多年的研究,深度傾聽過數百個癌症患者家庭的故事,深知罹癌這件事,不只是對於一個人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脅,也會讓一個家庭陷入危機之中。然而,太多研究顯示我們的生活周遭到處充滿了致癌物,國人罹患癌症的比例也逐漸上升,我們該如何生活? 此外,若真的罹患了癌症,癌症的治療技術蓬勃發展,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逐漸提高,癌症已經像是個慢性病,只要定期回診檢查即可。但對大部分的患者仍然存在著癌症隨時可能復發的恐懼。 與其他的抗癌書不同,我喜歡本書的地方在於,作者提供了一個「與癌症共處」的觀念,與我在腫瘤科所得到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換言之,無論目前的你是否罹癌,現代人可能一輩子擺脫不了癌症這件事了,不如與它和平共處,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習慣並且調整癌症所帶來的一切生活改變。 與其說作者是在介紹抗癌的方法,倒不如說是在介紹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身體、心理、靈性、社會四大層面著手,這也符合目前的醫學對於健康的定義。更令我驚喜的是,作者亦將壓力對於健康的影響納入書中,並將心理治療的觀念、放鬆的技巧、價值觀的澄清與追尋等內容納入,更是我們想傳達給社會大眾的觀念。 在我的研究成果中,癌症雖然讓患者的生活一度面目全非,但在重整腳步之後,他們告訴我,似乎從與癌症對抗的過程中,得到正向的力量,包括:感覺自己更堅強、感覺與家人的關係更緊密、感受到他人的幫助、有更好的人際關係、對於未來有新的方向或想法,以及對於生命意義靈性有更多的體悟。 危機會讓一個人開始思考,但諷刺的是,往往是危機才能讓人願意做出改變。我們何其不幸,癌症的威脅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但這樣的危機,也時刻在督促我們省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並鞭策著我們改變。 防癌、抗癌已經變成了一個公共議題,所有的商品只要跟抗癌扯上關係,我們似乎都覺得自己需要,但卻忽略了,健康的定義,是我們要做一個完整的人,不只在於我們怎麼吃,也在於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思考、怎麼與他人互動。 建議大家,可以暫時將癌症放在一邊,如果你願意,參考本書的內容,開始你的健康生活,你所得到的,將會是一個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人生。 〔推薦序〕 過更健康的生活! 專業譯者/林靜華 人類文明已邁入二十一世紀,科學、文化、藝術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唯獨健康似乎每況愈下。我們看到百病叢生,癌症更是名列人類死因的第一位,幾乎到了人人談癌色變的地步,朋友圈中能有幾人沒有得過癌症的已是少之又少。 我自己也曾經是個癌症患者,幸好在北榮血液腫瘤科陳主任領導的醫療團隊悉心照護下才恢復健康。癌症治療過程當然苦不堪言,但病中也只能忍耐再忍耐地度過這段非常時期。病癒後深感健康得來不易,除了感恩之外,對人事物的感受與看法也有了極大的轉變,對其他同樣遭受病魔摧殘的人更是多了幾分同理心。因此,當我接下這本《不罹癌的生活》的翻譯任務時,我的內心是喜悅的,它直擊我最脆弱的一環,在經歷過病苦之後,我多麼想知道人應該如何預防癌症;萬一不幸被診斷出癌症,除了迅速就醫之外,自己應如何自救;療程結束後,又該如何過更健康的生活,防止癌症復發。甚至,我們應該如何關懷生病的親朋好友,提供他們淺顯易懂、人人都能做到的建議。 本書作者羅倫佐.科恩與艾莉森.潔弗利絲伉儷為我們提出最好的答案。他們根據他們的整合醫療專業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告訴我們癌症預防的關鍵是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並彙整出生活中六個彼此息息相關、能相互產生協同作用的關鍵領域──社會支持、壓力、睡眠、飲食、運動與環境──逐一闡釋,並提出有力的科學證據。從本書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的苦口婆心與殷殷期盼。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或許有人會說這是老生常談,但「知道」不等於「實踐」,在健康方面,只有「知」與「行」合一才能提供自己最好的保障。 作者也在書中舉出許多親身實踐者的成功案例,他們有的甚至與癌症共處多年,仍然和一般人一樣過正常的生活。因此,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對生存的期盼,我們還必須有徹底擊退癌症的決心與毅力。這些成功的案例帶給我們希望,至少讓我們知道,健康的自主權由我們自己掌握。 衷心期盼這本書出版後能有更多人從中受益,除了改善自己的健康,也能影響身邊的人,幫助他們過更健康的生活。
〔推薦序〕 不僅抗癌,更要活得精采! 臨床心理師/李介文 我曾在林口長庚醫院的放射腫瘤科進行過多年的研究,深度傾聽過數百個癌症患者家庭的故事,深知罹癌這件事,不只是對於一個人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脅,也會讓一個家庭陷入危機之中。然而,太多研究顯示我們的生活周遭到處充滿了致癌物,國人罹患癌症的比例也逐漸上升,我們該如何生活? 此外,若真的罹患了癌症,癌症的治療技術蓬勃發展,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逐漸提高,癌症已經像是個慢性病,只要定期回診檢查即可。但對大部分的患者仍然存在著癌症隨時可能復發的恐懼。 與其他...
目錄
PART ONE 抗癌時代 第一章|抗癌革命 第二章|我們的治癒能力 第三章|到底是什麼導致癌症? 第四章|細胞對不死的追求 第五章|預防的表觀遺傳學 第六章|協同效益與「六合一」生活型態 PART TWO 「六合一」生活型態 第七章|以愛與社會支持為基礎 第八章|壓力與恢復力 第九章|休息與恢復 第十章|為健康而動 第十一章|以食物為醫藥 第十二章|環境與追求健康 結語 附錄A|解釋癌症的共同特徵 附錄B|飲食新模式:吃不同類的食物 附錄C|榜上有名的環境毒素 附錄D |克服障礙,改變行為 附錄E|出外旅行永保健康
PART ONE 抗癌時代 第一章|抗癌革命 第二章|我們的治癒能力 第三章|到底是什麼導致癌症? 第四章|細胞對不死的追求 第五章|預防的表觀遺傳學 第六章|協同效益與「六合一」生活型態 PART TWO 「六合一」生活型態 第七章|以愛與社會支持為基礎 第八章|壓力與恢復力 第九章|休息與恢復 第十章|為健康而動 第十一章|以食物為醫藥 第十二章|環境與追求健康 結語 附錄A|解釋癌症的共同特徵 附錄B|飲食新模式:吃不同類的食物 附錄C|榜上有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