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民主社會的權利試煉?
民主政府必須保障言論自由,但這自由可能對民主本身產生威脅?
表達自由是「權利之上的權利」?
民主政府必須保障言論自由,但這自由可能對民主本身產生威脅?
表達自由是「權利之上的權利」?
近年來,「滲透」、「認知作戰」與「反戰」等議題,屢屢在台灣掀起輿論風暴,背後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言論自由。然而,當各方聲音陷入對立,彼此互相攻訐,真正的批判與省思空間卻逐漸被壓縮,「審查」正在悄悄改變公共討論,巴禮巴的《⾔論⾃由》打破論述框架,以不同視角,重新審視自由、民主與社會正義的真正意涵。
表達自由是所有權利得以實現的前提,
只有通過表達自由,公民才能積極參與政治,
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意見,並對抗任何權力。
——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洪世謙
《言論自由》主要由三篇論文組成,探討當前的民主困境與言論自由的緊張關係,皆圍繞著二〇一五年的「查理週刊事件」。該事件引發了對宗教褻瀆、媒體審查與言論自由的激烈爭論,而身為法國公民的作者巴禮巴選擇挑戰主流立場。他認為,唯有真正落實言論自由,社會的各種意見才有可能產生對話,避免社會更進一步分裂。
當代的言論自由,至少面臨兩種內在困境。其一,在因主張多元價值而逐漸去政治正確的浪潮中,各種價值都可以宣稱它們亦是多元價值的一環,並因此享有言論自由。於是面對性別、種族、階級等議題時,我們無從判斷是否該禁止某些歧視性言論甚至是結構暴力性的制度,因為禁止了某些言論,言論自由是否還能稱之為言論自由,這樣的國家是否還能宣稱自身為民主國家。其二,在後真相的年代中,巨量資訊、生成式AI等,使得真偽難辨,甚至什麼是真相都難以討論。當我們無從判斷什麼是假訊息、什麼可被視為認知作戰?我們是否可以禁止某些消息來源,或某些團體的言論?然而,一個禁止訊息傳播的國家,還可以宣稱是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嗎?
台灣近年來,「滲透」、「認知作戰」與「反戰」等議題,屢屢掀起輿論風暴,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言論自由。然而,當各方聲音陷入對立,彼此互相攻訐,真正的批判與省思空間卻逐漸被壓縮,「審查」正在悄悄改變公共討論,巴禮巴的《⾔論⾃由》不僅挑戰傳統的言論自由,還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建構「公共交流的利益」,確保自由言說成為真正的社會資產,同時提供深刻的反思與不同視野,鼓勵人們重拾對話空間,追尋民主社會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