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1927年,孫理蓮與夫婿孫雅各牧師甫到台灣的第一個聖誕節,便是在台北的馬偕醫院度過。當時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戴仁壽醫生,在醫院內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癩病專門診療所」,孫理蓮在那裡第一次見到漢生病患,心中深感震撼。20多年後,政府成立的樂生療養院情況轉趨惡劣,在聖望教會擔任義務傳道的蔡信生長老上門提及病患自殺以及無人理會的悲哀,再次震動孫理蓮的心。於是,她毅然決然地接受蔡信生的請託,開始在樂生療養院展開救助工作。
在實際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 因此她寫下《Loving the lepers》一書,述說她在樂生療養院的所見所聞,希望讓更多的社會大眾知道漢生病患的狀況與困境。
如今,由於醫藥的進步以及治療方式的改進,漢生病在台灣幾乎已經絕跡。而這些早期受到感染的漢生病患,也在藥物的使用下獲得痊癒或是病情得以控制。然而,這些老患者並未就此離開樂生療養院,有些是搬遷至樂生療養院的新院區療養;有些對舊院區已有感情的病患則不願搬遷,至今仍住在原本院區的平房式院舍中。
因此,《Loving the lepers》一書中所描述的,絕對不僅僅是已經過往的歷史;書中所描寫的病患、所描繪的老建築物,至今仍真實地活在我們身邊。為此,芥菜種會將《Loving the lepers》全書翻成中文,以《愛在樂生》為名讓台灣讀者能一窺在樂生療養院中發生的動人篇章;另外,我們深知人非萬能,孫理蓮能在樂生療養院留下如此美好的腳蹤,與她一起同工的醫療宣教士或贊助者們也同樣功不可沒,因此,我們在書中也新闢數篇短文,來紀念這些犧牲奉獻的人們。
孫理蓮不是牧師,卻能帶領許多人信主;她也不是醫師或護士,卻能幫助無數肉體或心靈受傷的人得著醫治。芥菜種會期望透過《愛在樂生》的故事,讓許多人感受到孫理蓮那悲天憫人的胸懷,進而學習「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成為弱勢族群的天使,幫助失去生命力量的人們重拾信心與希望。
推薦序
上帝派來的天使
講到孫理蓮與樂生療養院,我是感觸很深的。我原本於馬偕醫院服務,然而當時漢生病患日漸增多,台灣也相當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我便在美援會獎學金的資助下至國外進修,學習成為一位專門的皮膚科醫師,以及漢生病相關知識與最新的治療方法。回台後,由於政府規定要先在公家機關服務兩年,因此我便到當時迫切需要幫助的樂生療養院服務。
我在樂生療養院擔任預防科主任,開辦門診,並透過新藥為患者治療。但我當時碰到兩個難以克服的困境:第一個困境,是樂生與一般的醫院相當不同,院內自成一格,你很難打入他們的世界。對漢生病友來說,我只不過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醫師,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乖乖聽話到門診看病拿藥。第二個困境,是當時樂生療養院幾乎什麼都缺,缺人力、缺藥品、缺經費、缺物資。因此,孫理蓮牧師娘與眾醫療宣教士的來到,對我與樂生療養院來說都是太重要的幫助,可以說因為有了這群上帝派來的天使,才使得漢生病患從絕望與痛苦中走出來,並使樂生療養院成為充滿愛與溫暖的場所。
雖然我在樂生療養院服務兩年後,便回到馬偕醫院及戴仁壽博士創辦的樂山園。但《愛在樂生》一書中所描寫的許多故事我都親身經歷過,例如像書中第七章提到的職業治療室啟用、第八章希望之家的落成,對我來說都彷如昨日。我還記得孫牧師娘由於工作繁忙,因此每週只有禮拜天能來到樂生,她除了參加聖望教會的禮拜,教患者們唱聖詩及讀聖經外;也會盡可能地探訪每一位漢生病患,這時我總會跟在她身後,順勢幫患者們做檢查及治療。
如今,《愛在樂生》終於翻譯成中文,並即將要付梓出版。我很開心也很榮幸能為本書寫序! 孫牧師娘過去所做的救助工作實在太多,漢生病患僅僅是其中之一,我想這是因為她不單純是「愛在樂生」,更是「愛在福爾摩沙」。相信讀者看完本書後,必然會有極深的震撼與感動,也希望過去宣教士們對台灣無私的愛,能被你我繼續傳承下去。
財團法人台灣痲瘋救濟基金會董事——趙榮發醫師
代序
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 瑪莉安
我的媽媽孫理蓮曾很堅定地說:「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因此她將故事寫下,希望大家都能看到這些被遺忘的人。
這是敘述一位母親經歷艱難,照顧一千個絕望的病人的故事。在本書中,她要親自說出當她幫助這些漢生病人時心中的感受。
請您跟理蓮一同走入「天堂之門病房」,和她一同為漢生病嬰兒之死而哭泣、感受漢生病人生命中的困苦和屈辱;也讓我們為他們因心中認識神而綻放曙光歡喜。
今日的漢生病人已比昔日少。磺胺劑(Sulfa)使許多人能病得醫治,安然返家。台灣的皮膚科診所已能治療輕度的漢生病,所以現在這種病例已經很少了。
六百多個漢生病人受洗歸主。許多人都比理蓮早一步見主,他們會在天堂歡迎理蓮,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理蓮曾伴他們度過無數個早晨與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