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重量級大書,內容揭露了在iPhone等高科技手機和facebook等網路工具使用頻繁下,對爸媽和親子關係會產生什麼劃時代的影響?
「i世代爸媽」源起於近十年,創造了養兒育女的新紀元,有效整合了爸媽、導師、摯友的角色,他們同時擅長快速撥鍵、上臉書、操作滑鼠,藉由通訊科技讓親子展開即時、頻繁的聯繫。這樣的情形遍布校園,學生使用手機、iPhone、電腦、Skype 以及所有最新科技與爸媽保持聯繫。但是學生因此變得獨立嗎?出自善意的爸媽是否適得其反,讓孩子不願成長?
根據此書的調查顯示,最常與爸媽聯絡的學生比較缺乏自主性,與同齡學生比較,心理發展低於標準值。這項結果令人憂心,因為在這個年齡,獨立特別重要,而缺乏自主使得獨立生活變得困難。最近專家開始擔心「電子臍帶」效應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和其它刊物也開始報導這項令人憂心的趨勢。
「學著放手吧!」當小孩上學時,爸媽總是這樣被勸說。但是在快速撥鍵的文化中,不管是用黑莓或Skype,親子之間頻繁的即時通訊都是前所未見。今天,即時通訊的i世代爸媽認為比起上個世代,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更親密了。爸媽融合了導師、心腹、朋友的角色,但是這對小孩真的好嗎?爸媽真的有放手嗎?並且這很重要嗎?
芭芭拉.霍芙博士是美國密德貝瑞學院心理學教授,與在紐約時報專題報導中學與大學趨勢的記者艾比.摩爾,在本書中針對學生就學時與畢業後親密通訊的正反面提出深入的探討。年輕人無法獨立發展健康、相互滿足的關係,讓i世代爸媽拉起警報。
在平均每週通訊高達13次的頻率下,爸媽似乎很難放手讓小孩展翅高飛。霍芙博士的研究與艾比的報導揭露這個趨勢是如何在家庭、學校、工作場合中形成,又如何造成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習問題。從前,學生自己面對校園生活、學習解決生活問題,並在過程中成長。現在,很多學生把每個問題都丟給爸媽,希望立刻得到解決方案:「可以幫我改作業嗎?明天就要交了!」「洗牛仔褲時,洗衣機要怎麼設定?」問爸媽比上網查Google 或查維基百科還要方便。
作者發現爸媽以史無前例的干預程度,打電話給教授、同學,為小孩選課,甚至不遵守校園榮譽規則,協助學生的作業。從上學之前到畢業之後,作者建議爸媽如何保持親密關係,同時讓小孩得到足夠獨立成長的空間。
手機和電腦不會說明為人爸媽該怎麼做。本書對有小孩即將或已經上學的爸媽,是一本無價的教養指南。
本書特色
美國FREE出版社2011年度大書!台灣與美國同步出版!
美國紐約時報書評推薦!今日美國書評推薦!!
紐約時報專題報導--揭發現代教育趨勢的驚人內幕&教導爸媽如何因應?
終於有一本解讀現代科技趨勢下親子關係衝擊的暢銷新書!!
紐約時報教育記者、教育心理學博士聯手出擊,本書針對i時代現象的最新研究指出,爸媽如果一直過於頻繁使用手機、網路與孩子聯繫,孩子將會延緩成長、養成高度倚賴性、未來成就降低!
作者簡介
芭芭拉.霍芙博士 Barbara K. Hofer, PH.D.
美國密德貝瑞學院心理學教授,從事青春期轉變入成年期的研究與教學,她在哈佛大學得到人類發展碩士,並在密西根大學得到教育與心理學博士。她也是美國心理協會(APA)的成員,獲得該協會與美國教育研究協會所頒發在教學、研究與寫作方面的獎項。她的一雙兒女剛從大學畢業,也因此親身體驗這個i世代的教養問題。
艾比.摩爾 Abigail Sullivan Moore
在紐約時報定期報導中學與大學趨勢議題,她的兩個兒子一位是大學生,一位就讀中學,所以她每天都得面對i世代爸媽的挑戰,她畢於賓州大學,在西北大學新聞學院得到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