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收藏並非擁有
黃文叡 (摩帝富藝術顧問公司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
收藏是一種獵喜的心態,更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從研究一個藝術家,到踏進第一家畫廊,到第一次在拍賣會上舉牌,到收藏畢生第一件作品,因了解而喜歡,從而競逐而獲得,這便是一種合乎美感經驗的收藏態度。如不了解而收藏,只為人云亦云,或為純視覺感官的反射,「美」差遠矣!收藏是為提升欣賞美的品味,並非一味擁有,因為美感是種經驗,而收藏不外乎是此種經驗的體現。所以收藏不能存有永世傳承的觀念,一件偉大的曠世鉅作,因美而流傳,即使據為己有,也是一生一世,如流傳後代,少了之前的美感經驗,也只不過承接了一件缺乏生命與記憶的「物件」,對前輩遺愛之情雖溢於言表,但此時的擁有也許已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後人選擇割愛,往往是故事最後的結局。
收藏雖攸關個人品味,但收藏有道,並非僅憑個人喜好,其專業門檻之高,確實讓許多人望其項背。論收藏之道,首先必須具備藝術相關知識及正確的研究方法,尤其對史的脈絡、藝術流派及風格的形成、藝術家在每個創作階段所形塑的特殊語彙和人格特質,乃至研究工具的使用、資料的取得和驗證,皆要能達到精準、迅速與確實,才能比別人有機會收到好作品,也才能成就一樁好收藏。而除了知識面外,更須培養自己技術面的操作技巧,如對藝術市場資本面與消息面的掌握,與藝術家、藝廊、拍賣公司,甚至與其他藏家的互動、進退場時機的拿捏和對藝術品價格的敏銳度與掌握,要多看、多聽、多聊,多看展覽訓練自己的眼力,多聽專家的意見增長專業知識,多跟同好聊聊交換心得記取教訓和學習經驗,才能讓一個藏家攻無不克且游刃有餘。但收藏千萬切記不要以價格為導向,如一心想藉收藏賺錢,必然是失敗之始。市場的價格僅是交易的參考,絕非理性的依據,切記作品的美學價值往往與市場價格畫上等號,市場過度地炒作,只會破壞交易機制,加速價格的泡沫,對整體市場和個人收藏方向的建構有害而無益。如欲以投資作為考量,就必須將收藏的概念拋諸腦後,因兩者的目的不一樣,其方法也大相逕庭,更別誤信收藏久了就知道如何以藝術品作投資的迷思,因為藝術品的投資風險遠大於報酬率,也絕非藏家一人能為之,除非資金之大、網絡之深且熟諳市場操作之道,否則要透過投資藝術品致富,並非易事。
收藏的第一步不外是建立個人的收藏體系,但初入門者面對成千上萬的藝術家和令人眼花撩亂的作品,往往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著手,可建議由以下幾個基礎來建構收藏:一、依藝術史的軌跡作收藏,二、依時代風格作收藏,三、針對特定藝術家作收藏,四、以市場趨勢作收藏。時裝界巨擘YSL 歷50 年依藝術史的軌跡逐步收藏了700 多件作品,風格涵蓋從野獸派(Fauvism)、立體派(Cubism)、未來主義(Futurism)、現成品(ready-made)、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到風格派(De Stijl)的作品,件件精品,皆是每個流派的代表作,死後透過巴黎佳士得(Christie’s)專拍,在金融海嘯沖刷最烈的2009 年2 月,733 件作品上拍,成交率破96 %,總成交金額更達3 億7440 萬歐元,比市場榮景時的成績還亮麗,驗證了藝術精品的保值性和增值性。但像YSL 橫跨各個不同風格期的收藏方法,並非一般人能為之,必須有足夠的財力和專家的建議,才能成就如此令人驚嘆的收藏,而YSL 個人獨到的美學涵養與品味,更是支持整個收藏的最佳架構。如無此雄心壯志,也可只挑定一個風格期的作品作收藏,如美國費城龐氏基金會(Barns Foundation)的私人收藏便以印象派的作品為主,不只主幹甚至受印象派大師影響的旁支,皆有系統地納入收藏;或可針對幾個特定藝術家的作品收藏,若依此原則收藏,則應求精不求多,只須著眼藝術家重要的代表作,質重於量,除非朝成立美術館的方向規劃,否則仍須保持一些作品在市場的流通性,才能保有該藝術家作品之美學價值與市場價格的基本水位。如以市場趨勢收藏,其優點是作品的可獲得性高,但缺點是如流於盲目跟進,人云亦云,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價格往往擺在美學價值之前,不易清楚建構收藏體系,更難形塑個人收藏風格。
收藏如涉當代作品,藝術家仍應在世,所涉及的美學基礎便較薄弱,因為藝術史家很難截取片段來蓋棺論定一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美學價值與地位。歷史時有揭櫫,某某藝術家的創作前期佳,後期卻乏善可陳;或者前期不在主流之列,後期作品的風格或觀念卻影響了半部藝術史的書寫。所以談當代藝術的收藏,沒了史作基礎,就只能捨史而趨就市場,因為目前的當代藝術只能先以市場寫史,日後再待史家就創作的全面重新加以訂正。《當代藝術收藏指南》,道明了本書以當代藝術收藏為本,第一章簡單敘述了一些收藏的基本觀念,第二章便切入正題帶出「什麼是當代藝術?」且詳述當代藝術媒材,接著第三章就以購買藝術品為由帶領讀者「進場」,熟悉每個市場中的角色與功能和資源的使用,最難能可貴的是第四章收藏實務,從作品的保存、保險、運輸、修護談到借展,是一般此類書籍最常忽略的章節,但卻是收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作品如得不到妥善的照顧,前文所談的一切就顯得毫無意義了;而第五章更將Owning Art 的概念擴及美術館和非營利機構,包括私人基金會的設立與運作和國外常見的贊助制度。整本書從收藏觀念的孕育到妥為保藏的實務操作,完整地敘述了一個藏家基本的養成概念。更難能可貴的是,全書引用了無數專家的經驗之談,讓此書成了名副其實的「收藏指南」。
收藏如非一時的用心,便難造就一世情。人會老朽,但收藏的是一種記憶,美的不是作品,而是塵封在記憶裡的點點滴滴,隨著老朽幻化為烏有。待人去樓空,畫框的內外所承載的記憶,在望畫輕嘆之際,又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收藏並非為了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