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自死而生的韌性
長久以來,女神的旅程被父權主宰的文明所掩蓋,她們被視作不敬或是瘋狂。創傷被要求理性化,人們練習拋下與無視創傷的技藝。在光明照耀的旅程中,陰影被形塑成偶然與多變的,甚至是需要揚棄的象徵。對女性的刻板形象也因此成了被比較、貶低的範本。在父權文明框架之下的療癒旅程中,女性成了自己的疾病,驅魔與消滅自身的課題近乎同源。而後現代思潮的衝擊,促使了靈性之途的開展風氣,這樣集體的療癒之旅,除了更加認識自己,更是重新認知「陰性力量」的重要過程。
與探討陰性力量有關的文本,多數都會以解析女性生命途徑的故事開頭,常見的起手式有西方神話中的《迪米特與波瑟芬妮》、《邱比特與賽姬》以及《伊南娜下冥界》的故事;而在東方,也有如《牡丹亭》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故事的共通點,都是女性在歷經某些事件後,踏入冥界的故事。女性在這些故事中,從懵懂純善,為愛而奔或被迫、奪權等種種因素而入冥,並將入冥而返的經歷化為內在更堅韌、睿智與強大的力量。
本書透過伊南娜的故事及其儀式,揭示神祕的力量來自於暗夜之行。歷經創傷的人們,染上了憂鬱與靈魂的暗夜,誠如女神踏入幽冥。以充滿著夜色的暗影,塑造出驚人力量,當身心靈交織之際,真實的內在便顯露無遺。同時,作者透過靈性的觀點,引導人們審視傷痛以及內在的愧疚,並重新定義創傷的本質,發現更深層的結構。有時,那些自原生家庭中承襲的傷痛,會時刻潛伏著對個體的影響,如何穿越家族過往傷痛,真實地活出自己,會是重要的子題。
回歸到我們的文化與生活。本書付梓的這段時期,巧逢#MeToo 運動之際,性別的差異在社會變動中潛藏,因為刻板印象、權勢不對等,更顯示對主體性的認識缺乏,早期台灣的性別事件中亦有「鄧氏弒夫」、「玫瑰少年」、「母豬教」等,這些事件於當時帶出集體的情緒、女性集體創傷,更帶來了一系列的變革。願未來我們能更加接受每個人的獨特光彩,得以更加接受多元的樣貌,並有著於顛沛流離、自死而生的韌性,也有狂顛與脆弱,在生活的焦慮與破碎中重生,不再愧疚地活著。
詹文貞
寓言盒子版主
推薦序
向伊南娜女王學習療癒的智慧
伊南娜女神,傳說塔羅牌中的大阿爾克納「力量」牌就是以她作為原型,「力量」其實是我最喜歡的塔羅牌之一,穿著白衣、頭戴桂冠的女性,狀似輕鬆地將雙手放在獅子的頭上,而獅子也仰頭望著這位女性。這樣的畫面看起來似乎是有些緊繃與張力的情境,但白衣女性的表情卻呈現平靜與輕鬆。
蘇美女神伊南娜,字面的意思是「天地女王」,身兼穀物、豐饒、秩序、戰爭、性愛、醫療等職責。一開始伊南娜僅是愛之女神,但她對於祖父恩基抱持著敬拜與讚揚的心,而獲得了祝福,也就是「密」,是大地的靈性文化與文明法則。當然,在神話故事中,哪有這麼容易與便宜的事情,是伊南娜趁著祖父恩基醉醺醺時,不斷地將這些祝福(密)承接了下來,才讓她成為了通曉天地的女神。
然而,伊南娜雖然看似擁有了一切,卻還是對於冥界的寶座感興趣,因此到了冥界假借參加姊夫葬禮的名義,穿戴華麗的服裝、首飾與王冠等,分別象徵著她收集來的七種神力,而硬是闖入了冥界,惹惱了早已對她心生怨妒的姊姊艾列什基加爾。
因此,打從伊南娜踏進了冥界,艾列什基加爾就沒有打算輕易放過她,設下了七道關卡,好一一卸除伊南娜的驕傲與神力,讓伊南娜不再是所謂的女王,而最終只是一塊肉。
本書作者莎娜‧ 澤拉索藉由伊南娜啟蒙過程的各個面向,如同在冥界遇到的七道關卡,協助我們透過伊南娜女神的故事與能量,對於自我生命經驗有所覺察與啟發。她認為在過去幾千年間,我們的陰性能量被父權體制壓制許久,女性的聲音難以被聽見、被認同,並且也使我們對於自身的性能力、創造力、安全感以及自我價值脫節。
《伊南娜下冥界》正好是我最有感應的神話故事,當行運冥王星與我重要的行星形成衝突相位時,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就如同伊南娜入冥的過程,徹底地摧毀掉對自己的認知以及驕傲、尊嚴。
尤其是我終於意識到原來過去的自己是多麼認同父權體制,同時被父權體制綁架,認知到自己原來把擴張權力、追求名利、壓縮身心需求當作是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導致我身心崩潰,才理解原來我早已在不知覺中把自己的價值感緊緊地與父權體制所的工作價值綁在一塊。
如同《伊南娜下冥界》脫下了這些神力,才正視自己缺乏的是憐憫與慈悲之心,我也發現經歷這些痛苦與懷疑人生的旅程,才能夠真正看見自己是誰,並且擁抱自己原始的樣貌,認同自己的美好與創造力,重新長出愛人的能力。
在此書中,我們見證著作者莎娜在經歷了母喪與性創傷之後,如何藉由伊南娜女神的能量一步步地走向療癒的道路,並且將她從伊南娜女神身上學習到的智慧分享給讀者們。
作者試圖讓我們理解,我們就如同伊南娜女神,富有滋養與療癒的能量,但父權體制的氛圍底下,使我們難以接受自己原始的樣貌,且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反而不斷地去討好別人,使我們因此過度負擔,甚至失去了自我。
莎娜就像是嚮導一般,協助我們通過這些關卡,經由伊南娜女神所傳遞的智慧與療癒能量協助我們找回陰性意識,並且認同自己的身體形象與學習自我尊重,並且建立神聖界限,讓我們得以與自我及不同種族、性別和解,學習放手與臣服的智慧。
于玥
諮商心理師
作者序
作為第一部史詩神話,《伊南娜下冥界》(The Descent of Inanna)讀起來猶如一張神聖地圖,引導我們回歸自我—回歸我們起源的真相。了解我們的根源,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最高層次的進化性表達。
《伊南娜下冥界》是以楔形文字書寫於泥板上,這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一七五〇年,雖然在那之前,它可能就以某種形式存在了。記錄著神話的泥板,是在鄰近現代城市巴格達(Baghdad)的蘇美遺址尼普爾(Nippur)被發現的。初次挖掘是在一八八九至一九〇〇年之間進行,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中,學者、考古學家與蘇美學者拼湊起大量的碎片。進一步的研究、闡釋則依舊繼續著,但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容易理解的版本出現在黛安.沃克斯坦(Diane Wolkstein)和薩謬爾.諾亞.克雷默(Samuel Noah Kramer)一九八三年的作品集《伊南娜—天地之間的女王:她的故事與來自蘇美的讚美詩》(Inanna—Queen of Heaven and Earth: Her Stories and Hymns from Sumer)中,該作品是依據克雷默的翻譯而成。
故事的女主角是蘇美女神伊南娜:愛與戰爭之女神。在早期的羅馬文化中,伊南娜被稱為維納斯(Venus);在希臘,她被稱為阿芙蘿黛蒂(Aphrodite)。在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她是伊什塔爾(Ishtar);而在迦南(Canaanite)神話中,伊南娜是阿斯塔特(Astarte)。當我第一次讀到她的故事,便被一種靈魂層面的認同所震撼,仿佛伊南娜正從歷史長河中伸出手來,吸引我的注意。伊南娜依隨本心的智慧訊息,是種理直氣壯的權威與堅定。
伊南娜復興人類的承諾, 無疑地始於大洪水。蘇美神話《大洪水》(The Deluge)涵蓋了蘇美人的人類起源故事,及其宇宙論的啟示,還有洪水摧毀陸地並持續了七天七夜的故事。這個獨特的神話被記錄在一塊楔形文字碑上,最初由德國的亞述學家阿諾.波波爾(Arno Poeble)於一九一四年發表。
雖然石碑已破碎,但有三分之一(底部)仍然保存完好。蘇美學家薩謬爾.諾亞.克雷默在其著作《歷史起源於蘇美:有記載的歷史中三十九個第一次》(HistoryBegins at Sumer: Thirty-Nine Firsts in Recorded History)描述了《大洪水》的文本,協助我們了解了整個故事,即使有些內容已經佚失。當我們從文本中全面理解洪水之前的五座古老城市之創建後,他寫道:「接下來大約有三十七行被毀損,這些文字在很大程度上,一定與眾神決定以洪水毀滅人類有關。」
保留下來的部分顯示,伊南娜顯然對此決定感到心煩意亂,她開始悲嘆,並為人類哀悼。克雷默繼續說:「當文本再度變得清楚可解,我們發現有些神對這個殘酷的決定感到不滿且難過。」我們可以想像,伊南娜看見了後果,並誓言再也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伊南娜的力量已經回歸,堅持我們要活在一個整體的意識中,以恢復地球與我們自己的平衡。她邀請我們承擔起責任,重新找回我們作為大師級的創造者角色,也就是像她一樣的鍊金術士,以愛的頻率震動,編織出新的生活典範。我們現在必須採取行動,整合內心的智慧,才能帶來這個世界所需的療癒、平衡與重建──我們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讓我們歌頌她對人類的許諾,以及她幫助我們憶起自己女神本質的諾言。伊南娜的神話,揭露了她為神性表達而生活的使命,並向他人展示如何實現自我。她自己的道途核心是致力於鼓舞、提升她周圍的每一個人。
今日,她的能量以復甦的精神回歸,鼓勵我們卸除壓迫性的主流敘事,包括父權體制以及基於種族、性別和殘疾等所有形式的排斥──以仇恨為基礎的思維,這種思維摧毀著人類和我們寶貴的星球。伊南娜鼓勵我們從療癒自己開始,與我們的神性重新連結。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對抗地球上的不平衡,避免我們在大洪水時所經歷的近乎滅絕。
作為一個全然實現並整合了自身極性的女神,伊南娜的特點是她展現了進化過程的所有階段,包括出生、死亡與重生。她既是混亂和秩序的象徵,也是其月亮血統的光明與黑暗之化身。平衡矛盾的議題對我們的轉化是不可或缺的。伊南娜的意圖是幫助我們獲得自己的賦權感(sense of empowerment),最終讓我們能夠成為自己的指引者。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寫了這本書。我說「我們」,是因為這份手稿中充滿了伊南娜的聲音。本書轉錄的文字,是進入伊南娜自身能量的門戶。
在古代的蘇美,每個城市的守護神和女神神廟,都被認為是他們在地球層面上真正的家園。人們相信,這些神和女神會化身為那些依照其樣貌所製作的雕像,這些雕像神聖且受到崇敬。蘇美人會將這些雕像本身視為神靈,並留下感謝的供品。如同那些蘇美雕像一樣,願這些書頁中的文字藝術也能展現伊南娜,並將她帶到這個物質世界,與你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