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愛哭、缺擔當、抗壓性低?
當媽媽抱怨兒子越來越不像「男孩子」時,
失序、暴力、自毀,亦是現代男孩的黑暗面貌。
日本法務省研究:「隨機殺人的兇手大多為男性。」
心理、生理、教育、經濟......把男孩推向火坑的原因不只一個!
全世界63個國家正延燒的「男孩危機」,
我們該如何遏止與預防? ◆若你關切人類的存亡,務必閱讀本書。──傑德.戴蒙博士
◆這社會的既有收買手法有效率地讓年輕男性準備好送死,而非好好活著。──蘿瑞.D.蓋帕林,診療社會工作師
◆男孩的失敗也是女孩的失敗。──利奧納德.薩克斯醫學士博士
◆男孩危機的挽救,當從男孩的教育與成年男性的治癒著手。──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 約翰.葛瑞
+
歐巴馬白宮顧問 華倫•法雷爾
歷時11年研究,拯救二十一世紀男孩~新世代兩性寶典
男人和女人或許來自不同的星球,但是都在同一艘船上奮鬥。
兩性之間,沒有所謂輸贏;某一性別的「勝利」,其實是兩性的失敗。
失衡的兩性,不只讓女孩受傷,男孩的未來更是岌岌可危!
正襲向全世界63個高度開發國家「男孩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
二十一世紀男孩的4大危機
▎心理危機/男孩更容易自殺?
過往男性要上戰場和養家活口;但現在前者需求降低,後者有女性分擔。男孩得找到人生使命,避免為了做而做、失去目標,導致憂鬱症與自我厭惡。
▎生理危機/男孩比較短命?
現在男孩的精子數量,不到祖父輩同齡時的一半,每年持續下滑1.5%;自殺率更是隨著年齡飆高,身為男性就是早死的最大因素。
▎教育危機/男孩不愛上學?
拒絕上學;沉迷電玩;缺乏抗壓性,男孩被退學的機率是女孩的3倍。未來時代最需要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男孩無法達到「精熟」標準。
▎經濟危機/男孩的收入降低?
AI時代,勞力工作降低,需要腦力、情緒智商的工作大增。傳統的男性工作減少,缺乏彈性的男性將面臨工作上的挑戰。
你以為這只是女孩的表現越來越好,而男孩在原地踏步嗎?
我們可以這樣做!
◆打破「你是男生,所以該……」的偏見
避免被「你是男生,所以該⋯⋯」的社會偏見綁架。男孩不只能賺錢養家、保家衛國,還可以做更多事。為自己做選擇,男孩才會更愛自己。
◆重新定義何謂英雄
傳統男孩依靠體力成為英雄;AI 時代的男孩,需要的是同理心和情緒智商。不是強壯才叫男人,男性也能做「不男人的工作」。
◆讓爸爸重回親職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心靈特別容易空虛、被幫派吸引,成為性犯罪的獵物。鼓勵爸爸陪伴孩子,讓男孩知道自己未來可以成為好爸爸。
男孩危機是時代造成的問題,
性別戰爭中,不論誰占上風,都是雙輸。
應該不分男女,拉掉性別框架,做自己擅長的事。
這是個「新性平」時代,
不只要性別平等、更要性別平衡。
作者簡介:
華倫.法雷爾博士(Dr. Warren Farrell)
●白宮男性暨男童委員會推動聯盟(Coalition to Create a White House Council on Boys and Men)主席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前100 名思想領袖
● 三度入選為紐約市全國婦女組織(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董事會
國際級暢銷作家,其著作包括《為什麼男人應該是這個樣子?》(Why Men Are the Way They Are) 與《男權的神話》(The Myth of Male Power),曾以17 種語言出版暢銷全世界。致力於成立男性與女性團體,造福全美人民。
約翰.葛瑞博士(Dr. John Gray)
●兩性研究專家
●過動症自然療法專家
其著作《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不僅被譯為約45 種語言暢銷全球,更被《今日美國》(USA Today)列為近25 年來最具影響力書籍。
譯者簡介:
洪翠薇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熱愛文字工作與翻譯,深信好的翻譯能將重要的知識與美好的藝術散播到每個角落。目前為全職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導讀】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教育和文化轉換的方法,以學校、家庭、飲食、活動、情緒等各種調整,希望治癒受傷的男人、教育有危機的男孩,我自己看了很有啟發。因為深刻的理解、尊重個體的發展和差異、分享和指導他人雙槳齊划的經驗,將男性從英雄傳說中解放出來,同時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謂是一種助人亦能助己的實踐。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國際推薦】
《男孩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書。法雷爾與葛瑞表現極為出色。他們靠著處理性別議題數十年的經驗與嚴謹的研究,帶領我們認識兒子們為何正在失敗,以及我們身處的世界為何越來越暴力的背後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了我們能共同支持的解決之道。若你關切人類的存亡,務必閱讀本書。
──傑德.戴蒙博士(Jed Diamond),著有《男人,為什麼抓狂?躁男症候群》(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
我擔任心理醫師三十多年,親眼見證過法雷爾與葛瑞博士所指出沉默卻致命的危機──這種社會化手法有效率的讓年輕男性準備好送死,而非好好活著。法雷爾與葛瑞敏銳的關注如何改善這種現象,帶有深度與迫切之情。
──蘿瑞.D.蓋帕林,診療社會工作師,卡索伍德治療中心(Castlewood Treatment Centers)共同創辦人
當我們向男孩提供協助時,常被視為是在剝奪女孩獲得的協助。華倫.法雷爾幫助我們明白,為何男孩的失敗也是女孩的失敗。然而,男孩茁壯成長所需要的東西,與女孩並不相同。華倫.法雷爾明白這一點。身為一個女兒的父親,我相信我們都將能因閱讀《男孩危機》而受益。
──利奧納德.薩克斯醫學士博士(Leonard Sax),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浮萍男孩》(Boys Adrift)與《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
任何育有男孩的父母必讀本書。你將在本書中找到各領域的指導,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為兒子建立安定性都有。本書不僅解釋達成的方式,更提供了背後原因,讓你能清楚理解來龍去脈。
──瑞秋.亞歷桑德(Rachel Alexander),「市政」(Townhall)網站撰稿人
名人推薦: 【推薦導讀】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教育和文化轉換的方法,以學校、家庭、飲食、活動、情緒等各種調整,希望治癒受傷的男人、教育有危機的男孩,我自己看了很有啟發。因為深刻的理解、尊重個體的發展和差異、分享和指導他人雙槳齊划的經驗,將男性從英雄傳說中解放出來,同時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謂是一種助人亦能助己的實踐。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國際推薦】
《男孩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書。法雷爾與葛瑞表現極為出色。他們靠著處理性別議題數十年的經驗與嚴謹的研究,帶領我們認識兒子們為何正在失敗,...
章節試閱
CHAPTER13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
父親的缺席是導致男孩危機的主因,原因是父親很少參與教養過程,但是當他真的參與時,又經常被人貶低。孩子在經濟上的富有或貧困,心靈上的豐富或匱乏,越來越仰賴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是否有父親陪伴。
醫學界在發現新疾病時,第一件事就是為其命名。我們可以說,現代孩子所處的時代是「缺乏父親的時代」,特別是「男孩缺乏父親」。想要終結這個時代,首先就要認清千禧世代是缺乏父親的世代。
不管男性或女性,都認同必須終結缺乏父親的時代;93%的媽媽更同意,美國有父親缺席的危機,爸爸和孩子們也同樣認為。父親缺席對孩子的傷害很早就開始了—從孩子的基因開始⋯⋯
父親不在身邊,便是剝奪孩子生命的一部分。2017 年出版的《兒科》(Pediatrics),書中的研究總結道:「失去父親的兒童,在9 歲時其端粒(telomeres)會明顯較短。」端粒存在人體細胞裡,主要功能是在細胞分裂時不讓基因被刪除。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顯示:「早期端粒的長度,能預測壽命長短。」
沒有父親陪伴對預期壽命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失去父親的孩子到了9 歲時,其端粒短了14%。若與女孩相比,因為失去父親造成的端粒傷害,男孩明顯高出了40%。
爸爸和媽媽、空氣、水一樣,都是生命必需的。但我們的生活可以沒有爸爸,卻沒有人會想嘗試在沒有媽媽、空氣、水的情況下過日子。
為何是否擁有父愛陪伴,會是影響男孩陷入危機或帶領大家走出危機的主要因素呢?擁有充實父愛的男孩,通常能建立新的正向目標感,填補失落的目標感;缺乏父親陪伴的男孩卻容易陷入目標感的失落中,或是用毀滅性的目標感填補這種空虛。
女兒也會因為缺少父親的陪伴而受傷害,在擁有充分父愛時,不僅預期壽命更長,在其他方面也更有能力。但是父愛對男孩的影響更大,從兒童時期開始、延續到青少年時期,甚至終其一生。不只在男孩未來的經濟上如此,他的情緒智力和婚姻也是,一切都是緊密連結。不論是因為男孩大腦發育較慢或因為社交技巧的社會化能力較差,兒子都比女兒更脆弱。
當男孩受傷時,他們便會傷害我們—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經濟上。
▎受傷的男孩最後會傷害我們
案例:一項針對伊斯蘭國(ISIS)戰士的研究總結,這些人幾乎都有某種「缺乏父親症候群」。
如果伊斯蘭國的戰士都有「缺乏父親症候群」,其影響將延伸至國家安全政策:當男孩極少機會能見到父親時,他們的心靈會受創、會傷害我們。不只在中東發生,世界各地都是⋯⋯
安東尼.西姆斯(Anthony Sims)在19 歲時,參與加州奧克蘭一場槍戰,殺害了一名年輕媽媽。安東尼被捕前,發了最後的臉書貼文「但願我有個父親⋯⋯」
因為父親缺席而心靈受創的男孩,特別容易被幫派蠱惑,也特別容易成為性罪犯的目標。受希特勒徵召加入希特勒青年團(Hitler Youth)的男孩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人。而與人過於疏離,不願受人徵召的男孩,最後可能會徵召自己—成為獨行校園槍手。
迷失的男孩:校園槍手
2015 年,我在討論男孩危機的TEDx 演講上,闡明了男孩缺乏父親,與亞當.蘭薩(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艾略特.羅傑(伊斯拉維斯塔槍擊事件)、迪倫.盧福(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槍擊案)等人所犯大型槍擊案間的關聯。這些槍手殺了人,最後也直接或間接地自殺。在沒有爸爸的家庭裡成長,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最重要因素。
這些男孩, 包括阿拉帕霍高中(Arapahoe High School)槍擊案的槍手卡爾. 皮爾森(Karl Pierson)、發現學習學院(Discovery Learning Academy)槍擊案的槍手麥克爾.布蘭登.希爾(Michael Brandon Hill)都不是貧窮的黑人或拉丁裔貧民區年輕人;而是白人男孩,住在城郊,沒有父親在身邊。
既然這些白人男孩的生活幾乎都沒有父親陪伴,也許開槍掃射校園是他們對無法完全取代父親的學校,以及因為缺乏社交能力、情緒智力而被同儕排擠的洩憤方式。
CHAPTER16 爸爸的做法和媽媽不一樣
爸爸和媽媽對於與孩子相處、一起玩耍、探索世界的方式等等,會有不同的規矩與要求。有研究顯示爸爸們愛孩子的方式比較傾向:
● 遊走在安全與冒險間
● 分飾兩角,同時擔任選手和教練的角色。
● 有創意、即興、搞笑。
但是,當有一方的付出不被了解時,就會導致夫妻關係緊張。如果家長能學習互補,孩子就能受益,夫妻間的緊張關係也會平衡。爸媽自然能明白大自然創造父母兩個角色的道理。
當然了,有許多媽媽的作風比較像爸爸,反之亦然。無論哪種情況,都代表媽媽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就想過將來要為人母親這件事;爸爸則不然。因此,媽媽比較能說出自己的教養風格。
雖然研究者都發現爸爸們有不同的教養風格,但一般的觀察方式是讓親子在心理治療師的辦公室,看他們用現場提供的玩具玩個1 小時。此舉無疑是大大錯失了父母絕大部分的教養方式。
我自己觀察分散在美國、加拿大各處,大約50 位爸爸教養孩子的方式,是以將近兩天的完整時間貼身跟著,深入公園、遊樂場、購物中心、餐廳及家裡。除了玩耍,我也會觀察到爸爸帶著孩子幫忙做家事的情況。這樣的時間長度讓我不只能看到親子的玩樂時光;我也看到爸爸跑腿做家務、哄孩子上床、隔天早上幫忙準備上學。
我發現待在治療師辦公室的親子觀察,很容易漏掉爸爸會做的事:帶孩子去公園或遊樂場;帶領孩子邊做邊學,例如當爸爸的「副手」;爸爸把無聊活動變有趣的創意,像是把衛生紙揉成團丟進垃圾筒。治療師辦公室外的老爸世界,隨時都可以有即興遊戲:就算是挑選早餐麥片這類無聊的採買,也能變成看包裝上營養標示的搶答遊戲。
除了把生活變成遊戲外,我還觀察到7 種爸爸比較會有的教養方式,如果媽媽不懂其中的價值,就可能出現溝通問題。
▎1. 執行規矩(相對於訂下規矩)
常有媽媽問:「為什麼我開口時,小孩都沒反應;爸爸一開口,小孩馬上放下手邊事?」這讓媽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但我想問題不在爸爸的聲音比較低沉,因為孩子平常也不見得會理爸爸,除非爸爸出手管教時。
針對單親爸爸和單親媽媽的研究發現,媽媽說自己的壓力比爸爸大許多—雖然她們獲得經濟支援的機會明顯比較高。最重要的原因,或許是媽媽比較會訂規矩,但爸爸是直接執行。舉例來說,雖然媽媽比較會要求孩子早早上床睡覺,但最後容許孩子晚睡或是不固定時間睡覺的機率,卻是單親爸爸的3 倍以上。有個男孩半開玩笑地說:「媽媽就像放羊的小孩一直重複警告;但爸爸只講一次,就會變成大野狼。」
太晚上床顯然會影響健康。這可能是和媽媽同住的兒童經常頭痛、胃痛比例,高於和爸爸同住孩子2 ∼ 3 倍的原因。
沒有被約束規矩的男孩,控制能力會變差。當芝加哥大學犯罪實驗室(University of Chicago Crime Lab)檢視為何在最近一年半內,有610 位芝加哥公立學校學生遭同校同學槍擊時,他們發現犯案男孩的特點是缺乏衝動控制、衝突排解和社交技巧。然而,這項研究漏了一點,就是衝動控制與社交技巧是父親參與教養的優點之一,但這些男孩幾乎都沒有父親陪伴。
我們在前面看到,父親與子女的相處時間是「孩子成年後是否具有同理心的最強變數之一」。教導孩子認真看待規矩,能讓他尊重他人的需要,而尊重他人需要可以促成同理心。同理心不會導致槍擊案。
以下是一些父親教養方式造成的結果,與執行限制和衝動控制有關:
● 與爸爸同住的孩子較不會有紀律問題,即使爸爸較少體罰
● 與媽媽同住的5 ∼ 11 歲兒童,需要住院的機率高了259%
這種父母間對於規矩的差異,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發生的?回頭看看規定的上床時間與實際上床時間的差距⋯⋯
治療師問哈利為什麼覺得可以跟媽媽吵說晚點睡,卻不會這樣對爸爸,哈利說:「媽媽的話,我可以混過去。」
「怎麼說呢?」
「我會說:『我想喝水』或『肚子痛』。」
「你對媽媽耍小手段?這些藉口不會有點老套嗎?」
哈利笑開了,彷彿因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我有好多藉
口,我知道如何讓媽媽妥協。」
「你會這樣對爸爸嗎?」
「不會⋯⋯因為沒用。」
「怎麼說?」
「除非我把該做的事做完,否則他不讓我做其他事。」
「因為爸爸比較嚴格嗎?」
「爸爸說9 點半上床,我知道只要在這之前寫完功課,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所以我會趕快做完。」
「你不會隨便亂寫功課嗎?」
「會啊。有一次老師給我C,爸爸就開始檢查作業。如果過關,我就可以做別的事;如果沒過關,我就得重寫。但是時間到時爸爸會給我一個擁抱然後上床。」
哈利就和多數孩子一樣,像個期待監獄門沒上鎖的囚犯,好隨時偷鑽漏洞。當哈利發現可以對媽媽耍心機時,懂得耍小聰明的人就贏了—哈利也贏了,但也因此輸掉他健全的免疫系統。
低下的免疫系統會導致惡性循環:哈利上學時曾有過幾次進出急診室的經驗,於是他的媽媽(當然爸爸也會)變得保護心更強,罪惡感變重,也讓孩子知道要耍手段,這種循環便持續著。但一切的起點都是充滿漏洞的規矩限制。
媽媽較能為家庭帶來「孩子需要同理心」的深層理解。爸爸則是違背直覺:如果只有家長知道要對孩子有同理心,卻不要求孩子也要同理回饋,只會造成惡習。對孩子的欲望抱持同理心,不代表要被孩子的欲望控制。
話雖如此,爸爸也會忽視這件事。那什麼時候該重視孩子的欲望呢?答案是任何時候。事實上,在訂下規矩前就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意見,容許孩子適時發表;若孩子的反應不恰當,就要教他們同理,這對增加孩子自信的談判技巧至關重要。將增強自信的談判技巧與操縱式談判技巧兩相比較,便能明白前者的意義。
當孩子發現爸媽訂下的規矩其實有談判空間時,就會發展出「操控式」的談判技巧—就算當下沒贏,只要自己堅持,堅持到家長筋疲力盡,最終就「贏」了。最常見的情形就是媽媽已經筋疲力盡、沮喪地說:「我說了不行!」小孩還是繼續吵鬧,讓媽媽失控暴走,或許還不小心過度處罰;事後,媽媽為了讓孩子原諒,努力討孩子歡心。孩子很明白媽媽為何會給自己比一開始更好的東西,因此磨練出造成「不執行規矩」的技巧。
後果就是孩子不尊重規矩本身與訂下規矩的父母。當「不執行限制」成為一種循環模式時,親子間的關係就會充滿壓力,孩子對父母也會從不尊重變成輕蔑。同樣重要的是,孩子會想「擺脫」執行限制的家長,改去親近他能操控的家長。表面上,孩子是贏了卻也同時輸掉紀律。
爸爸是如何執行家中規矩,又不會讓孩子想「擺脫」呢?原因就在爸爸與孩子間的玩耍。正如我們在哈利身上看到的,爸爸常常在潛意識發揮影響力以執行限制:「只要你寫完功課、做完家事、準備好上床,就可以在睡前做任何想做的事。」
媽媽也能執行規矩
只有爸爸比較會找樂子和執行規矩嗎?不一定。舉例來說:凱西是個兩個青少年男孩的全職媽媽,學校放假時兩個孩子就成了「全職兒子」。某一天,兒子們想出門吃午餐,可以請媽媽買單嗎?可以,但是媽媽把錢藏起來。每完成一件家事,就能得到一條錢在哪兒的線索。最後,兒子們吃到想吃的午餐,媽媽讓家變乾淨。
事實上,兒子不只是吃到午餐而已,還有三重樂趣:玩遊戲、執行規矩、延遲滿足。
男孩對爸爸的需要,正如蜜蜂渴望花
美國曾有個節目「小小新兵訓練營」(Boot Camp My Preteen),邀請海軍陸戰隊中士來管教一群讓單身媽媽頭痛的兒子。中士怒斥一位10 歲男孩,最後問男孩想要什麼:是要自己振作還是「你要我以後8 年都當你爸嗎?小子!」
叛逆的男孩回答:「是的,長官!」
中士既震驚又感動:「為什麼想要我當你爸爸?」
男孩悲傷地說:「我沒有爸爸。」
男孩需要能執行規矩的爸爸,就像蜜蜂需要花粉。
CHAPTER13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
父親的缺席是導致男孩危機的主因,原因是父親很少參與教養過程,但是當他真的參與時,又經常被人貶低。孩子在經濟上的富有或貧困,心靈上的豐富或匱乏,越來越仰賴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是否有父親陪伴。
醫學界在發現新疾病時,第一件事就是為其命名。我們可以說,現代孩子所處的時代是「缺乏父親的時代」,特別是「男孩缺乏父親」。想要終結這個時代,首先就要認清千禧世代是缺乏父親的世代。
不管男性或女性,都認同必須終結缺乏父親的時代;93%的媽媽更同意,美國有父親缺席的危機,爸爸和孩子們也同樣認...
推薦序
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
─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回顧我46 歲的人生經歷,我雖然在美國取得博士,也在許多校園讀書、短期訪學過(杜克大學、哈佛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但是影響我最深最遠的,其實是北一女中。我的性別意識與人生的理念,幾乎可以說是一女中的奠基。擘畫一女中教育和建立一女中學風的江學珠校長,把她對這一代女性的期許,都寫在校歌裡:唯我女校、寶島名高、莘莘學子、志氣凌霄、公誠勤毅、校訓孔昭、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為國家盡至忠、為民族盡大孝,繼往開來、為我女界增光耀。
我在閱讀《男孩危機》這本書時,腦中一直不斷自動播放一女中校歌的旋律「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然後想著:在這個充滿未知的AI 世代,國與家,都需要更多的肩膀,如果要教導當代的男孩這樣一肩雙挑的觀念,我們該怎麼著手呢?
在《男孩危機》這一本書中,作者指出了一個造成男孩危機的關鍵:過往的男性,可以依靠體力與勞動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自信,如果家庭是一艘船,那就是男性與女性各划一邊—男性負責工作賺錢、女性則在內扮演輔助男性的持家責任。然而,全球化接著數位經濟與AI 世代到來,許多男性因為產業外移、工作被機器取代,而喪失工作優勢。相反的,女性在過去數十年,受惠於女權運動的興起,不斷被灌輸可以去挑戰各種過往專屬男性的領域的想法,而事實上除了因為玻璃天花板的限制,女力崛起的成果確實斐然。因此,現代男孩們所看到的家庭形象變成了:堅毅智慧的母親,左右開弓雙槳齊划,父親則侷限於一邊划船,甚至有時候連把這一邊划好都不見得做得到,因此,家庭的船隻是失衡的;更糟糕的是,社會文化和性別刻板印象不斷頌揚男性英雄主義,想像與現實的落差,讓男孩的成長充滿挫折和壓抑。
我一邊看一邊覺得,本書其實更適合由一位現代的父親來寫導讀和推薦序,因為作者所訴求的對象,其實更多在於男孩的父親們,簡直可說是一本當代父親生存指南,作者希望的是打造一個雙親都能雙槳齊划的家庭船。但既然出版社找了我,我就嘗試從性別與一個母親的觀點來分享一些看法。
以我自己成長的經驗,我不得不承認作者在書中的觀察有其道理。我是一個11 歲男孩的母親,也是一位女性主義研究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有許多男性與女性的學生們,且我從20 歲開始工作,在職場26 年,在我奮力打破玻璃天花板、努力進行各種法治革新的同時,性別的敏感度,也使得我特別能感受得到我的男性同儕、我的男性學生和我自己的孩子,在時代中找到新定位的困難。
作者所說的「放大的女孩與縮小的男孩」,確實呈現在學校教育中。我還記得數年前,有一次交大科法所甄試,錄取12 位學生,大家並沒有特別注意性別問題,最後結果出來,12 位連同備取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女同學,當下本所差點改名為交大女子科技法律研究所。
男子氣概的英雄觀,讓男性們在成長中,對分享和求助是卻步的,男性容易假裝有自信但內裡十分不安,最後導致極端的情緒,或者爆發憤怒、或者抑鬱寡歡。如作者所分析的,社會以英雄傳說來收買男性的體力和健康,讓男性被綑綁於形象中,難以脫身,最後影響身心健康,並且喪失對他人甚至對自己同理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是男性容易因為衝動而抑鬱,鑄成大錯無法挽回。作者觀察美國的多起槍擊案例,更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美國近十年來發生多次重大校園槍擊案件,死傷無數,而所有行為人,清一色是男性學生或年輕男性。許多關於男性與暴力問題的統計數據,也呼應作者的觀察。 我所尊敬的女性主義政治學者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指出,當所謂「好的、成功的男性」被定位為「有能的保護者」時,女性也被套到刻板印象的位置—所謂好的、成功的女性,就是擁有一個保護她的男性,並對其忠貞和順從;反之,一個不好的、失敗的女性,就是欠缺保護她的男性,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保護而主張要「做自己。」
不論是《男孩危機》的作者,或者艾莉斯.楊的論述,他們都認為:生而為人的身心安頓(well-being),其實需要的是國家、社會與家庭的支持與培力,而非割裂式的區分強者和弱者、保護者與被保護者。
受創者傷害他人,唯有自己痊癒才能治癒他人。男孩危機的挽救,當從男孩的教育與成年男性的治癒著手。在性別的視角下,男性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下的受害者,任何對於性別的培力 ( empowerment) ,都應該給予支持。對於男孩,教會他學習聆聽,不因為身為男性而被貶抑,對於看著父執輩只划一邊的槳,卻眼見同儕和配偶雙槳齊划的成年男性,則要給予鼓勵與引導,讚美他們忠於自我的工作和生活,一步一步協助這些心裡住著無所適從、危機男孩的男人,拿起另一邊的槳。
我很幸運,我的11 歲男孩(小名包包),是一個暖男,我這一輩子受到別人的鼓舞和安慰最多的是來自我的包包。他幾乎不存在任何性別的刻板印象,最欣賞的是一個班上想要從軍的女孩。在這個充滿未知的年代,教養兒女是身為父母十分困難的學習歷程,因為我們不像我們的上一輩,可以想當然耳、單純地做些「我是為你好」的指令。但可以確定的是,包包性格裡的溫暖和開闊,定與他從小看多了雙槳齊划的父母與叔伯阿姨們有關。我期待他能順利度過男孩危機,長成一個有自信、樂在自己的生活、並對社會有貢獻的男人。
所有的經驗都是學習而來,何況當女性爭取權利時,我們也曾得到許多男性的支持和協力,所以,女性在男孩危機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不能協助文化轉變,幫忙男性在這個時代度過危機,同在家庭與社會的船上,最終受害的依然是我們的社會和我們自己。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教育和文化轉換的方法,以學校、家庭、飲食、活動、情緒等各種調整,希望治癒受傷的男人、教育有危機的男孩,我自己看了很有啟發。因為深刻的理解、尊重個體的發展和差異、分享和指導他人雙槳齊划的經驗,將男性從英雄傳說中解放出來,同時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謂是一種助人亦能助己的實踐。我樂意為之,但願你也是。
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
─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回顧我46 歲的人生經歷,我雖然在美國取得博士,也在許多校園讀書、短期訪學過(杜克大學、哈佛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但是影響我最深最遠的,其實是北一女中。我的性別意識與人生的理念,幾乎可以說是一女中的奠基。擘畫一女中教育和建立一女中學風的江學珠校長,把她對這一代女性的期許,都寫在校歌裡:唯我女校、寶島名高、莘莘學子、志氣凌霄、公誠勤毅、校訓孔昭、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為國家盡至忠、為民族盡大孝,繼往開...
作者序
什麼是「男孩危機」?
在一場氣氛活絡的聚會上, 在場者有政府官員、企業老闆、作家及柏克萊加大的教授(3 位男士、3 位女士,其中2 位是立場強烈的女權主義者),主人之一的作家山姆.金恩(Sam Keen)問:「如果能重新投胎,你會選擇當男生還是女生?」
所有男士都回答:「女生。」另一場晚宴上,好友的女兒梅莉莎告訴妻子莉茲和我懷孕的消息。我問她丈夫安迪,如果生了兒子最期待什麼。安迪雙眼發亮地說:「我要把他舉高高;等他長大,要帶他玩、踢球。小時候我爸都會故意放水讓我得分。如果可以,我也想為兒子這麼做。」當晚稍後我又問他:「你比較喜歡男生還是女生?」他以認真的語氣回答:「我選女生。現在的女生想做什麼都可以,男生卻不行。我也擔心男生書讀不好或是沉溺於電玩。」
女生當然得面對各種內在與外在的文化偏見。但令我驚訝的是,即使安迪想像和兒子一起玩耍的畫面如此明確,他渴望孩子擁有美好未來的欲望,卻壓過這些想像,最後選擇想要女兒。
過往,多數爸爸都希望先生兒子,現在已經不再如此。安迪心裡的「父親本能」—希望孩子過得好勝過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正是現在多數爸爸的寫照:準爸爸想要女兒的比例,幾乎是想要兒子的2 倍。
至於準媽媽,她們想要先生女兒的比例,比想要先生兒子高出24%。以前,大家都認為女兒比兒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後與父母同住,但現在此景不再:25 ∼ 31 歲的年輕男性與父母同住的可能性,比同齡女性高了66%。
凱文的爸爸威廉告訴我:「凱文在他30 歲生日派對不久後就搬回來了,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爸爸』,這個想法一直困擾我。」
凱文則有另一件事煩惱:「我和一個女生在派對上看上眼,我想邀她續攤,但總不能回我爸媽家吧。後來她提議想換個地方,很挑逗地對我說:去你家吧?你住附近嗎?」
「我說我和爸媽住一起。原本我是想問她有沒有適合的地方,但我發現她僵住了。她找了個藉口說去化妝室後就回到朋友身邊,兩人偷瞄著我笑。我人生中從未感到如此羞辱過。」
另一個不同於凱文的活潑男孩,也同樣有著敏感及羞愧的共通點。在比爾.寇司比(Bill Cosby)、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名人醜聞風暴的影響下,媒體每報導一個性騷擾犯、強暴犯或連續殺人犯的新聞,就讓一位敏感的男孩因為身為男性而感到羞愧。從羅伊斯.曼恩(Royce Mann)在2017年為「孕育」(HATCH)—以「孕育創意」為宗旨的全球性社團—朗誦的散文詩,可以感受到15 歲的他承受的羞愧感:
我變成男人了。第一次有女子在路上閃過我,這位離我3公尺遠的女性回頭看我一眼便立刻改變方向走到對街⋯⋯她的腳步聲讓我明白我雙手的危險,讓我明白身為男人真正的意義,或許我永遠無法了解她為何要懼怕男人。但在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彼得.潘的感受—想當個男孩,永遠都不要成為男人;因為,作為男人便是父親、兄弟、攻擊者的綜合體,但主要是後者。
羅伊斯感受到的愧疚感,讓他明白「自己的危險性」;大眾對於男性的恐懼,讓他下了個結論「我想永遠當個男孩」—最好能像彼得.潘那樣—因為男人是「攻擊者」。
所幸,羅伊斯不太可能成為性罪犯。在他的發言中,始終未提到自己多想將男性的優點部分貢獻給家人、奉獻給全世界;但是被當成攻擊者所引發的罪惡感,限制住了他。
無論你的兒子像凱文還是羅伊斯,這就是現今男孩生長的時代。《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曾有一篇文章〈男人末日〉(The End of Men),因為讀者的熱烈反應而出版成書—你能想像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有人預言「女人末日」(The End of Women)嗎?過往,從來沒有這種預言自己的性別將步向末日的言論出現;但前述「男人末日」的預言,對兒子的人生可沒什麼重要啟發。
現今男孩遇到的情況真的就是危機嗎?或者,只是因為女孩的表現越來越好,男孩卻在原地踏步?我將提出諸多男孩在各種重要領域都走下坡的證明。男性每況愈下的情況,也將傷害所有女孩、婚姻、他們的小孩和全球的安全。
多數人對這問題都視而不見。2017 年9 月16 日,我在谷歌(Google)上以「男孩危機」(boy crisis)為關鍵字搜尋,搜尋結果一半是和樂團「男孩危機」有關;而搜尋文化上的男孩危機,有一半的文章都斥為迷思。
了解男孩危機這個問題,對心理絕對有益。假如你覺得兒子成了「賴家王老五」,你可能會像威廉那樣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家長;但當你了解這現象是所有已開發國家正面臨的問題時,你會知道這不是你的錯,我們可以做些事避免兒子捲入危機中,幫助他將危機化為轉機。
我與男孩危機
1970 年代,女權運動領袖被冠上燒胸罩的人(bra burners)、醜八怪(ugly)、男人婆同性戀(dykes)、厭男者(men-haters)等稱號。我曾請羅格斯(Rutgers)大學的學生玩角色扮演,「親身體驗」女權運動領袖的角色,其他學生則扮演沉默的大眾或辱罵叫囂的人。在他們完全投入其中後,我要求他們角色互換。
學生的熱情回應,讓我因此修改博士論文方向,聚焦在女權運動上。紐約市的全國婦女組織(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聽聞此事後,邀我成立「男性自覺團體」(men's 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一個滲入女權主義者的男性團體。我獲選為全國婦女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在世界各地為女權主義者發聲,成立上百個男性與女性的支持團體。
70 年代末,離婚率大幅上升,我注意到許多離婚家庭的孩子都是與媽媽同住。爸爸的文化模因(cultural meme)都著重在他賺的錢,而非他對孩子的愛;當爸爸沒有支付贍養費時,就會被說是「賴帳者」。原本我也接受這樣的文化模因,直到我親耳聽到離婚爸爸的心聲。
他們為在家事法庭中遭到的不平等對待憤怒,對法條字字計較。但當我問起孩子的情況,爸爸們的眼淚奪眶而出。憤怒只是掩飾脆弱的面具,用來遮掩「探訪、監護權」這類讓他們覺得自己像個二等公民的用詞,也因為兩週才能見到孩子一次,爸爸們覺得自己的努力在每次探訪結束後化為烏有。
我看到好些爸爸一路墜入人生低谷;也有爸爸拚命賺錢支付訴訟費用,好讓自己能平等地參與孩子的生活。有些爸爸負擔不起打官司的錢;有些爸爸努力賺錢,最後卻沒時間陪伴子女。
與此同時,我在小學任教的姊妺蓋兒告訴我,很多成績突然一落千丈的學生,原因就是爸媽正在談離婚。
1986 年《為什麼男人應該是這個樣子?》(Why Men Are the Way they Are)出版,各國語文版本的問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爸爸向我傾訴這些挫折感與無奈。經歷70 年代早期離婚潮的孩子,現在已是上高中的年紀。在我的講座會後,眼中滿是失望的家長向我吐露,孩子遇上的挑戰讓他們深感悲傷。然而,身為研究者和女權主義者,我想知道這些問題是因為爸媽離婚、沒有父親陪伴或是其他原因所導致,這份研究最終收錄在我於2001 年出版的《父子重聚》(Father and Child Reunion)。研究發現,沒有父親的陪伴是導致這些孩子遇到社會、學業、身心健康等問題的主因。
這份研究明確指出,不論男孩或女孩,父親缺席都會有影響。在我撰寫本書時,情況更明顯,父親不在身邊對男孩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傷害延續的時間也更長。原因是,離婚在高度開發國家是很普遍的事,女權運動為女孩打了強心針,但是卻沒有人為兒子這麼做。女兒們在經歷目標增長(育兒、賺錢或兩者都要)的同時,兒子卻感受到「目標感的失落」(purpose void)。
我越是深入發現男孩為何會如此,越是明白為何沒有爸爸在旁引導的男孩,會大大落後有爸爸陪伴的男孩。
簡單來說,我將「缺乏爸爸」(dad deprivation)和「目標感的失落」視為一種複合效應。
糟糕的是,我越來越常看到過往歷史的傳承—鼓勵男孩要當英雄的「英雄觀」(heroic intelligence),與維持身心健康的「健康觀」(healthy intelligence)正好大大衝突。想想對著球場上男孩大喊「衝啊!」的家長、啦啦隊,他們完全不覺得自己正把男孩推向腦震盪受傷的風險;等到男孩受傷時,大家又祝他早日康復「再上場奮戰吧!」準備迎接下一次的腦震盪。
在我開始尋找這些現象間的關聯時,我和莉茲搬到加州米爾谷(Mill Valley),遇見了《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的作者約翰.葛瑞(John Gray)。約翰和我一起健行超過400 趟了。約翰雖然以協助男女克服差異、建立同理心聞名,但他也致力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進行非醫學療法的研究,這種療法強調直接處理深層的病因。於是,我請約翰在Part 6 分享,提供家長與教育者新的解決之道:為了快速解決問題而使用藥物,可能帶來需要更多藥物解決的新問題。
2018 年4 月, 我接到來自白宮的電話。歐巴馬總統成立的白宮婦女暨女童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Women and Girls)想邀我擔任顧問。我答應了,同時也反應別忘了成立白宮男性暨男童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Boys and Men),讓全國正視兒子正面臨的問題。
由於需要另外提案,我邀請國內多位專家組成多黨派聯盟,擬定提案。我們花了18 個月的時間辯論、整合各家觀點。雖然歐巴馬總統和川普總統都沒有成立男性暨男童委員會,但聯盟內的討論讓我接觸到許多男性相關議題。
接下來的9 年,我也將焦點從政府能做的事,轉移到家長、老師、社區能做的事上。當我在進行多黨派聯盟的提案時,我得考慮到每個人的感受;但我相信讀者應該會希望在書中看到我直言不諱、直指問題核心。我希望你閱讀本書,是要看清現實的生活、真實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很棘手,但若不尋找解決之道,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無助感。
本書所提的每個問題,我都會提供解決方法,讓你能依個人需要調整。現代家庭在養育孩子時,都面臨了比以往更錯綜複雜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利用每週一或兩次的「家庭晚餐」(family dinner night),為男孩提供解決之道。只是如果沒做好,很容易就變成噩夢。舉例來說,在同理兒子和希望他同理你之間取得平衡,不僅是藝術,也是紀律。這兩種面向都列在〈附錄:男孩危機清單:有爸爸陪伴的好處與缺乏爸爸的危險〉中。在男性可能壓抑情緒的地方,我也做了特別提醒。
關於書中的「兒子」
我特別在書中使用「兒子」一詞讓讀者感受整個過程。
這個兒子指的是「所有人」的兒子。如果你是老師,便是指你的男學生;如果你正帶領一群男孩,那就是當中的每個男孩。
男性會需要這樣的「自助書」嗎?當然,商管書就是男性的「自助書」。這些書讓男性在職場上有更出色的表現。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分擔家計,讓爸爸有機會專注在家務上。既然「男孩危機」也是爸爸的「公事」,本書就是爸爸的商管書。雖然本書聚焦在男孩身上,但我和約翰也同樣關注男孩危機對女性的影響。男人和女人或許來自不同的星球,但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奮鬥。兩性之間,沒有所謂輸贏;單一方的「勝利」,其實是兩性的失敗。
別說男孩危機與你無關,就算你尚未養兒育女,你也得辛苦工作、支付稅金,為男孩危機付出代價。舉例來說,伊斯蘭國(ISIS)招募的男孩,都是因為缺乏父愛而失去生活目標的人。
伊斯蘭國的壯大,意味著我們需要花更多錢在國土安全、網路戰、國防與照顧新退伍的軍人上,還有犯罪與監獄等費用,以及政府的社會福利計畫中,為了照顧喪夫家庭所支付的撫卹金。若將失業男性無法支付的稅收也算進去,光是在美國,每年就得負擔1 兆美元以上的金額。
這些直接花費還不包括心理上的代價,像是擔心孩子可能成為下一個校園槍擊案的受害者,因為這些槍擊案的凶手通常是缺乏父親陪伴的男性;或是擔憂兒子對父親的渴望,可能讓他成為性罪犯的下手對象。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為所有人而寫的書。
在上個世代,「技客」2(geek)很容易被嘲笑,父母會要孩子去練舉重、玩摔角,以避免被同學欺負,讓孩子在不自覺中產生「我不被接受」的感覺。然而,當時若能有一本書帶領大眾討論,幫助父母放眼未來,例如技客的豐富知識,將使他成為億萬富翁。他們便能幫助兒子抱持樂觀態度面對未來,啟發孩子的天分,而不是帶著羞恥感去練舉重。
未來不一定完美,但本書的目標是在針對女性未來挑戰的討論中,加入同等詳細的男性討論。本書將探索這場危機的主因,更提供家長、老師和決策者能採用的解決方案。
每個男孩都是獨一無二的,請先閱讀本書再決定是否應用在兒子身上,你也可以直接把書交給兒子,讓他自行探索;也可以給女兒,讓她帶著這份知識去愛人,用同理心以身作則。
華倫.法雷爾博士於加州米爾谷
2017 年11 月1 日
www.warrenfarrell.com
什麼是「男孩危機」?
在一場氣氛活絡的聚會上, 在場者有政府官員、企業老闆、作家及柏克萊加大的教授(3 位男士、3 位女士,其中2 位是立場強烈的女權主義者),主人之一的作家山姆.金恩(Sam Keen)問:「如果能重新投胎,你會選擇當男生還是女生?」
所有男士都回答:「女生。」另一場晚宴上,好友的女兒梅莉莎告訴妻子莉茲和我懷孕的消息。我問她丈夫安迪,如果生了兒子最期待什麼。安迪雙眼發亮地說:「我要把他舉高高;等他長大,要帶他玩、踢球。小時候我爸都會故意放水讓我得分。如果可以,我也想為兒子這麼做。」當晚稍後我又...
目錄
推薦導讀: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前言:什麼是男孩危機?
Part1「男孩危機」真的存在嗎?
Chapter 1 男孩更容易自殺?
Chapter 2 男孩比較短命?
Chapter 3 男孩的收入降低?
Chapter 4 男孩不愛上學?
Chpater 5 全球共同面對的男孩危機
Chapter 6 為何對男孩危機視而不見?
Part2 「男孩危機」不是你的錯
Chapter 7 男孩的生存之道改變了?
Part3 失去目標的男孩
Chapter 8 當社會改變,男孩想要的也不同了?
Chapter 9 「英雄悖論」:不重視自己才有自我價值
Chapter 10 現代危機,離婚造成的父親缺席
Chapter 11 隨時代改變的成功定義
Chapter 12 失衡的世界,男孩更要均衡
Part4 讓父親重回親職
Chapter 13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
Chapter 14 為何爸爸如此重要?
Chapter 15 重新發現「爸爸」的變化
Chapter 16 爸爸的做法和媽媽不一樣
Chapter 17 離婚時必做的四件事
Chapter 18 男性的新目標:成為人父
Chapter 19 解除對爸爸的歧視
Chapter 20 所有父母都是最佳家長
Chapter 21 面對身為人父的困境
Chapter 22 建立充滿父愛的家庭
Part5 當英雄有損健康
Chapter 23 男孩該當英雄嗎?
Chapter 24 英雄們的情感障礙
Chapter 25 日益嚴重的男性憂鬱症
Chapter 26 男孩健康的隱形殺手
Chapter 27 男孩學會愛的第一步
Part6 焦躁過動的男孩,有解嗎?
Chapter 28 神經系統的新危機
Chapter 29 過動症的4種性格
Chapter 30 引發過動症的16種原因
Chapter 31 恢復多巴胺功能的自然療法
Chapter 32 增進大腦表現的天然保健食品
結語
附錄 家庭晚餐的5大要素
銘謝
推薦導讀: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前言:什麼是男孩危機?
Part1「男孩危機」真的存在嗎?
Chapter 1 男孩更容易自殺?
Chapter 2 男孩比較短命?
Chapter 3 男孩的收入降低?
Chapter 4 男孩不愛上學?
Chpater 5 全球共同面對的男孩危機
Chapter 6 為何對男孩危機視而不見?
Part2 「男孩危機」不是你的錯
Chapter 7 男孩的生存之道改變了?
Part3 失去目標的男孩
Chapter 8 當社會改變,男孩想要的也不同了?
Chapter 9 「英雄悖論」:不重視自己才有自我價值
Ch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