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正經八百的把流行當一回事兒,其實流行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說穿了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偷盜行為。
有些大牌設計師會將幾十年前流行過的服裝,原封不動的搬上時裝伸展台,
並且大喇喇的宣告那是他引領時尚潮流的原創作品,讓盲從者趨之若鶩。
在時尚產業裡,處處充滿著矛盾與驚奇。
多數設計師的靈感是從翻閱二十年前的《Vogue》或是在舊貨攤中找來的。
而伸展台上走秀的衣服和鞋子根本不是設計來給人穿的。
這是發生在六個月內,一個服裝設計師的故事。
緊張、忙亂、瘋狂、失落,成功與失敗、憤怒與淚水交織的華麗冒險,
讓你神經緊繃,瞠目結舌。
透過這部由多位外國時尚圈人士共同創作的小說,你可以:
◆ 一窺時尚產業亮麗光鮮背後鮮為人知的祕辛!
◆ 瞭解一個服裝設計師的成名經歷,以及設計師在一個流行循環(半年)中的真實生活面貌!
◆ 對於從事服裝、時尚行業的人,或者關注時尚、對這個圈子感興趣的人,本書毫不保留地呈現時尚產業舞台背後的真實面,相當具有吸引力和參考價值。
◆ 尤其書中搭配FENDI等時尚界翹楚的最新show look,圖文並茂,使全書更具觀賞性。
***********************************
何謂流行?如何跟上潮流?誰來決定什麼是當紅、什麼是退燒?為什麼今年流行綠色,明年卻變成藍色?為何一件簡單的黑洋裝價值三千英磅,另一件差不多剪裁的洋裝卻只值三十英磅?伸展台下的故事是?人人都嗑藥而夜夜笙歌嗎?誰讓名模享富盛名?誰又讓設計師高不可攀?是誰創造出時尚工業的利基?誰擁有誰?誰痛恨誰?誰又是誰的囊中物?
《華麗的偷竊──其實流行是「偷」來的》逐步揭開時尚產業的面具,伴你渡過六個月服裝設計師的生活。
書中所提及的都是真人真事──僅僅化名,為的是保護當事人,所有的八卦祕辛、道貌岸然、詐欺、毒癮、競爭……還有各種瘋狂的行為,純屬事實。消息來自一群匿名者,遍佈在不同職業層級,但深入時尚產業核心的行業別。這位設計師本身是小說的虛擬人物,但某些事件是千真萬確的。透過一個無名氏敘述在這半年內發生的故事,時尚名人如何庸碌地活在潮流裡,事件都精簡濃縮在這段期間,如同我們熟知的定律與社會制約:有錢人購買精品服飾,窮人負責製造。然後大家沈浸在刺激卻神經緊繃的氣氛中,一天過一天……。這只是流行時空裡,平凡無奇的六個月。
在這六個月的透視裡,你將了解秋冬時裝秀是如何發表:從新品設計到展示到進店舖通路上架販售;甚至進一步登上時尚雜誌封面。書裡解釋誰會出席時裝秀、座位如何被安排、後台該抱誰的大腿才有好位置。精巧的剪裁,華麗的細節,時尚巴比倫解釋了時尚相關產業的爆利和八卦祕辛,以及在時尚業界裡的超高利潤、削價斡旋,呈現極致奢華和惡劣的致富捷徑。
無論對逛街購物只是偶一為之,或骨子裡就是個時尚迷,這本書都將徹底改變你對流行時尚的觀感:無論是逛高檔名牌服飾店,一頁頁翻閱時尚雜誌Vogue,或是進Harvey Nichols殿堂,對精品進行膜拜儀式,都會有煥然一新的想法。
作者簡介:
伊茉琴‧愛德華‧瓊斯(Imogen Edward-Jones)
暢銷書飯店巴比倫Hotel Babylon和航業巴比倫Air Babylon等系列的作者。
她目前致力於英國BBC的電視影集飯店巴比倫,跟老公還有女兒住在倫敦西郊。
匿名者
一群時尚行業裡知名不具,舉足輕重且消息靈通的人。
譯者簡介:
嚴洋洋,靜宜大學英文系畢,譯有《螺絲起子與高跟鞋》(How to Walk in High Heels)等。
章節試閱
Chapter 06 靈感阿靈感
這是件悲哀的事,花時間這樣仔細地在看別人的設計,知道他們創意的源頭、下一季的走向。說實在,這裡頭還真有幾款設計值得一看,不看的是傻瓜。
盯著窗外兩天了。我在思考下一季設計的主題,如夢魘般靈感一直不肯出現。時尚設計師不像作曲家、畫家和作家,可以數個月無所事事,飽食終日,在平淡無奇的瑣碎生活中,等待繆思女神的降臨。時尚設計師一年至少要有兩季作品發表,否則就等著被這產業所淘汰。你不可能在參與倫敦時尚周時,揮舞著雙手說:「不好意思,今年春夏我想要休息一下。」
時尚產業是很奇特的,雖然它是種流行藝術,不過講到底其實是再競爭不過的行業。如果不遵照規矩來,你會死得很慘。這規矩就是不管你腦筋秀逗、思路枯竭,時候一到,你還是要把模特兒打扮好,推上伸展台。一年兩次沒有例外。
我的心情留言板蠻可笑的,上面留有我在學校的一些記錄:照片和布料分別按當時的心境和一些想法細心剪貼,類似貴婦留言給室內設計師,說明她們對起居室的喜好。我的心情留言版呈現出每一季設計走向,我可以坐著抽煙、猛灌咖啡,從中一再激發出設計靈感。但現在,我完全沒想法,一片空白。
貼在上面的,有過期的《Vogue》上面六○年代早期女人端莊的造型:兩件一套,臀部寬大下擺收起的鬱金香裙。我喜歡那裙子的設計還有寬版腰帶,強調腰線剪裁的設計又回來了,激凸和幾乎裸體的天然造型也走夠久了。優雅的裙子加上緊身腰帶的雛型,我猜是下一季會出現的潮流,還有腿部線條或是低胸的設計,像現在我們都喜歡的Roland Mouret,極簡中帶有豐富意象,一件到底長到腳踝的裙裝,加一雙好鞋,純然無瑕,少有贅飾。
一張奧黛莉.赫本在《第凡內早餐》的劇照、一塊仿蘇格蘭格子斜紋布樣,還有一些在國王路(King's Road)上找到的蕾絲、我隨意從我媽1986年的《Cosmo》雜誌上撕下來的一些鞋子、靴子和皮包款式(這也表示潮流是二十年一輪循環的定理,我真幸運!)她到現在還在用哩!一開始我以為這是意外的發現,後來我才想到我們一向習慣看《Exeter》來擷取靈感。
在這樣缺乏時尚概念的環境成長,我發現一個古怪的巧合:這行業裡了不起的幾個人物,都來自非常封閉或單純的環境。像凱蒂.葛倫(Katie Grand)來自伯明罕(Brimingham)、露拉.巴特萊(Luella Bartely)在埃文河畔(Avon)的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出生,即使是羅蘭.莫瑞特(Roland Mouret)也是盧爾德(Lourdes)出生的。難道說我們必須從小挨餓受凍、遭到虐待,才能幫助我們成長嗎?
「靈感來了嗎?」亞歷山大斜靠在門邊,從頭到腳一身黑,除了鮮橘色Hermés腰帶。
「還沒。」我趴在桌上,在素描簿塗鴉起來。我在一個個裸體的美女身上畫著,這本素描簿每一頁都印有女模穿著衣服概略的輪廓,集我設計之大成。每一季都會更新,這個秋天,我只想到的是如獵犬般精瘦服貼的線條、有跟的鞋子、不同的姿勢、艾瑪.佩兒(Emma Peel,1960年代的科幻間諜影集《復仇者》(The Avengers)女主角,中分齊肩髮尾外翹)的髮型。今天的進度只想到一些可悲的線條。
「咪咪今天會來嗎?她或許可以幫忙你什麼。」亞歷山大帶著打氣的口吻。
「但願如此。」我嘆氣。
「有什麼概念了嗎?」
「腰線、腳踝、露一點肩膀。」
「不錯嘛!沒有屁股嗎?」他笑。
「屁股?拜託!」我瞪他當他發神經:「那是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的風格好嗎?那是上一個世紀的流行!」
「好啦!幸好你設計,我行銷。」
「重點是,」我念著:「繆琪亞(Miuccia Prada,Prada的設計總監)的新款是怎樣。」
「如果我知道,我們現在早賺翻了!」
我靠著椅背,在Style.com搜尋:「繆琪亞」上一季的設計作品,每一張照片按次播放,每一張都拉近焦距放大,把細節一一掃進腦海裡。這是件悲哀的事,花時間這樣仔細地在看別人的設計,知道他們創意的源頭、下一季的走向。說實在,這裡頭還真有幾款設計值得一看,不看的是傻瓜。
繆琪亞.普拉達是一個領導潮流的女神,設計師中的設計師。她在我們眼裡是時尚界呼風喚雨的人物。Balenciaga永遠值得花時間去看、Chlo 的菲比.費羅(Phoebe Philo)也是,就算波希米亞風退燒了,她已經不再獨領風騷;亞瑟汀.艾拉(Azzedine Alaia)該看、馬可.賈考伯斯顯然也是、創意奇才麥克昆和恰拉揚就更不必說了。隨時留意這些潮流先驅的動向,做到貼近時尚脈動,我才有抓住潮流尾巴的機會。
講實在的,這就是資源豐富與否的問題:我們沒有范倫鐵諾(Valentino)麼強的裁剪團隊,或是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在Chanel那間滿是專業縫製師傅的工作室。卡爾可以在服裝秀前一天晚上更改設計,甚至材質。他可以把衣服重做六到七次,只為滿足他一時心血來潮,甚至以釐米為單位去更改車邊。
繆琪亞�普拉達的系列作品,則是一向到最後一秒才會曝光。
她在創意的應用上天馬行空,為所欲為,永遠可以想到以時事為主題的方向。例如伊拉克戰爭,當我們還用卡其布在伸展台上爭個你死我活,她卻推出一列年輕純真的模特兒,穿著一身透白飄逸,把我們遠遠拋在腦後。她的段數之高,永遠比我們早一步嗅到時尚潮流的去向。
咪咪來時,正好逮到我正從網路抄襲Prada的新襯衫設計。我專心到沒聽到她上樓,直到小迷你用她玩具貴賓犬的叫法狂吠,我才查覺。咪咪穿著一件搶眼的黑色緊身夾克,搭配曳地長裙,還有飛車黨穿的靴子。她看來充滿魅力只是有點疲於奔命。
「真要命!」她把六只特大設計師用背包丟在我的桌腳。「我這幾天不是人過的,累得要死。」
「昨晚去哪兒啦?」
她摸摸額頭,一副頭疼未退的樣子:「我參加史嘉蕾.嬌韓森(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新片首映會。整個早上幫她準備記者會造型,我告訴妳,一開始她人還蠻好的。不過,一到下午兩點就換了人似的,脾氣暴躁,難以相處。」
「她不是剛幫LV走上百萬英鎊的秀嗎?」
「百萬個頭,她沒那個身材跟行情啦!」咪咪邊說邊倒袋子,一個接一個。「還不如給我席娜.米勒(Sienna Miller),最起碼還有娛樂效果。不管怎樣,昨晚實在不怎麼好玩,會後的派對也無聊透了。史嘉蕾整晚忽視我的存在,好像我們沒半點關係一樣。賽門(Simon Le Bon家,雷杜蘭杜蘭樂團主唱)和他太太雅絲明.勒.邦(Yasmin Le Bon)等超級名模都在現場。但是那裡只有香檳,沒有伏特加,所以我今天心情糟透了,反正後來我們這一掛還跑去Caf de Paris。」
「那麼晚還營業?」
「當然!」她對我的蠢問題皺眉頭:「其中一個醉醺醺的造型師爬到玻璃桌上跳舞,結果不小心摔了下來,摔破了一堆酒杯。我把她拖到醫院急診室,待到早上六點,看我現在蓬頭垢面的。」她打了一個超戲劇性的呵欠,來強調自己的精神不濟:「我今晚還要工作,有一家店要開幕。」
「我不知道你也接開幕秀。」
「我朋友艾美準備贈品紀念包,她說其中有Jimmy Choo的鞋子。」
咪咪自其中一個袋子裡拿出更多的衣服:「喂!小迷你!該死的!」
她橫跨過衣服堆去給小迷你一擊,小狗像是在一件絲質衣服上舒服地趴下了。
「那可是YSL的經典款耶!」好像狗可以聽懂那衣服的名貴價值似地,她抬頭繼續跟我說:「看看我的戰利品吧!該從Dior開始嗎?」
設計師和他們的造型師之間有著微妙、荒謬、難以計算的關係。有的對塑造整個設計的風格能起作用,其他的只需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把模特兒送上台。
那些舉足輕重的造型師,跟設計師一樣講究裁接和整體線條,為讓造型更達到效果,襯衫該向上拉多少,或褲子要放長多少等等。就像設計師的繆思,他們本身的人格特質正是設計師想要的,也是設計師靈感的催化劑。所以造型師要在派對穿得精彩,讓設計師驚豔。他們的穿著不見得會造成話題,但冥冥中多少會影響下一季的設計。
所以我們有超級造型師,像Giles Deacon的凱蒂.葛倫,她是我們的伙伴、繆思女神、主要的忠告者,她對整個時裝秀的呈現效果,有巨大的影響力。她幫許多雜誌打點造型,還有廣告活動、也幫忙建立良好的人脈。所以在對外關係上,有她在身邊是一大助力。
咪咪不是有用或是有名號的人物,不過她還算可以。她的眼光獨特、品味卓越。她母親卡門是六○年代名氣響叮噹的女人,嫁入豪門,配合過Bailey拍照片,是當時一個時尚名媛。卡門現在處於半隱居狀態,但是偶而還是可以在濱海自由城(Villefranche-Sur-Mer)外的別墅見到她的蹤影:抽著棕色More雪茄、吸食重劑量的大麻煙、穿著Pucci長袍運動。
咪咪有次在幫《Vogue》作比基尼泳池造型時,請她幫忙。卡門連續遲到兩天,在中午前就把所有的提神飲料喝完了,然後剩下的時間不斷呻吟著:「寶貝,媽咪癮又犯了。」不過她能勝任所有夢遊或精神渙散之類的動作。
「所以,妳覺得怎樣?」咪咪上下甩動她那件黑色的Dior洋裝:高領無袖,緊身到膝蓋的連身裙、新潮加古典。「五○年代,不錯吧?」
「美極了!」我離開座位,心跳加速,可能是因為咖啡,也可能是我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在哪買的?」
「我在我姐的衣櫃角落找到的。上星期跟她一起翻箱倒櫃,那時她正在找那件舊的金色Ozbek外套,這件從衣架掉到地板上,我們剛好看到。我還記得她在八○年代中期參加舞會穿過好幾次。當時她才十五歲還被《Tatler》(從十八世紀發行至今的時尚雜誌)選為倫敦最性感的女孩。」
「這是絲質的塔夫綢。」我說著輕摸衣服的布料,掀開襯裙檢查一下衣服的狀況。
「那件不錯。」亞歷山大倚在門邊用手梳他那鼠毛般的頭髮:「妳想原封不動送上台嗎?」
「打算如此。」
「好主意!別忘了把標籤拿掉。」咪咪開始大笑。
設計師永遠都會竊取其他設計師的點子。我們總是抄襲波透貝洛路(Portobello)上的古董服飾,拿掉標籤,在送上伸展台前,加上我們自己的標籤。有時候明顯到你簡直不敢相信居然沒人看得出來。這裡一件Dior洋裝、那邊一件Balenciaga的外套,就算是誇張如Azzedine Alaia,在伸展台也一樣瞞過大家的眼睛。
上一季我整件照抄一件舊款的Pierre Cardin裙子,那是咪咪在波透貝洛路上買的。而我們剪去了背標,直接當成我的設計展出。還有一次只換了布料,最大膽的一次,是兩季前我在雀兒喜(Chelsea)的樂施會(Oxfam)上看到一套黑白的泳裝,一樣完整地上了台。這款光是在夏菲尼高就賣了二十五套。
在部分設計師店面櫥窗展示裡,你會聞到波透貝洛路上的經典服飾的味道,這真令人難為情。有一次我跟一個周五在那裡擺攤賣衣服的朋友逛街,她在一家服飾店看到她上周以三十五鎊脫手賣掉的衣服,那件未經改變,只是乾洗過的衣服,穿在模特兒身上,標價一千三百五十英鎊。
除了波透貝洛路的舊貨市場,還有很多地方我們會前往找尋靈感——像瑞力克(Relik),位居倫敦西部崔力克大樓(Trellick Tower)腳下、哥彭路(Golborne Road)底,由菲歐那.斯圖亞特(Fiona Stuart、史萊兒.史丹福德(Claire Stanfield)和史帝芬.菲利浦(Steven Phillip)所有。所有的波透貝洛路的小販,在這裡去蕪存菁批過貨,篩選所有二○到八○年代經典的服飾,放在自己的攤位上賣。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麥可.麥克羅倫(Malcolm McLaren)、薇薇安.魏斯伍德這些時尚潮流的巨瀾狂濤,隨時都有今人剽竊榨取他們的創意。
幾周前我去還發生糗事,只能說創意繆思女神似乎自倫敦搬到這裡來了。我剛進門就遇到一個剛從義大利參展回來的設計師,他認得我,不過我們卻沒講半句話,我靜靜地跟蹤他好一會兒,感覺彆扭又不自在。我們都對幾款Alaia的設計很感興趣,但沒人想先秀底牌。此時另外一個本地設計師進門了,表現得有點像畏縮羞澀的羊,他算友善和氣的好人,我們碰面過幾次,起碼還會聊天,還共用過一個打版師。但他拉高領子低著頭,朝店裡掛的Westwood衣服走去,忽然發現店裡已經站著我們的尷尬情況。第一個進門的設計師待不住,轉身就走,離開還不忘幫最後那個開門,感覺像是某齣法國黑色喜劇。
當瑞力克的審美層次是服飾設計師首選時,你也可以在以下地點看到設計師們:維吉尼亞(Virginia)的荷蘭公園(Holland Park)、雀兒喜的史丹柏格與托爾金(Steinberg and Tolkien)、威斯特柏納園林(Westbourne Grove)的艾波比(Appleby)、諾丁丘(Notting Hill)的肯(Kind)以及伊斯靈頓(Islington)的倫敦調色盤(Palette London)。
配件方面的流行走向就比較難以預測了,然而如果講太陽眼鏡,那只有一個選擇:倫敦東方的阿奇(Arckiv)那是Louis Vuitton和Gucci的首席配件設計師最喜歡閒逛的地方。傳說他們一出手都是一次帶走五十副以上不同的太陽眼鏡,任何人想找電影、電視或是廣告的經典造型,來這裡絕不會失望。所有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電影《慕尼黑》(Munich)中所有造型,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幾乎所有《Pop》雜誌的街頭直擊照都在這裡拍的,這裡真是天堂。
想到我花在這裡試戴無數的眼鏡和變化多樣鏡框的時間,就覺得我沒做配件生意真划不來。這裡是我最喜歡用來殺時間的地方。
「還有什麼復古的好貨?」我點了一根煙,咪咪很認真地做了功課,使我也開始興奮起來。
「OK,這肯定會讓妳瘋掉,」她一邊甩著一件全黑的套裝,「這是奧西.克拉克(Ossie Clark)的作品!」
「哇!」亞歷山大瞠目結舌。
「美啊!」我讚不絕口。
「我知道這可能不是你的型,不過我想如果你不要的話,我就留著自己穿了。」
那是一款曳地的黑色長裙:合身的上衣、蓬袖、開低胸,看起來像女僕開派對穿的,透出一股圓融世故的味道。前胸直垂到肚臍的位置,感覺性感地不得了。
「你覺得下一季會流行這樣的?」我問咪咪。
她深吸一口煙說:「或許裙子修到膝蓋,應該不錯。」
「那會達到另一種視覺的平衡,」我說著一邊把衣服掛在架上:「換布料讓整個裙子的質量輕柔起來也不錯!」
「好點子!」
我的手開始黏膩膩出汗:「那這個你看怎麼樣?」我把素描簿拿出來開始飛快的畫,上半身全抄,走到衣架邊上仔細查看線條接合、布料的織向,我把下半部略為修改,變成一襲輕如薄紗的裙裝。沒人喜歡七○年代那種累贅的蛋糕裙,盛裝出席也太多餘了,做點細節更動,變成Roland Mouret的風格。把裙長改短,臀部收幾針,把腰線做得明顯一點,這樣就是一件可以走紅毯的禮服了。
「不錯。」亞歷山大越過我的肩膀看向衣架:「我可以想像卡麥蓉.狄亞茲(Cameron Diaz)穿起來的感覺。」
「我連搭配鞋子都想到了!」咪咪拿出一雙黑色幾何形狀,軟羔皮銀色收邊的跟鞋:「泰利.哈維蘭(Terri Havilland)的作品!」
「真是華美絕倫!」我說:「可惜,我們不做鞋子。」
對我的事業來說,不走配件是錯誤的決定。背包和皮帶是印鈔票的機器,在時尚產業而言是聖杯的地位。Louis Vuitton去年的六億四千萬歐元營業額,服飾只佔十個百分比,剩下的都是靠配件賺錢。如果你的背包設計得宜成為經典,那麼你的品牌也將成為不朽傳說。
整個英國市場大約有三億五千萬英鎊的皮包市場,最近五年有成雙倍成長的趨勢。大約有60%的女人擁有最少十個以上的皮包,超過3%有二十五個。利潤很可觀——製造成本就算只要八十鎊,在零售店可以賣到八百到三千英鎊的價位,有更多的皮包是以三十鎊的成本去生產,然後一百五十鎊在大賣場賣出,四百五十到五百鎊以零售的方式賣掉。以皮包來說市場真是大得驚人:無論你的體型尺寸多大,設計師不必增加生產成本,你可以跟名模揹一樣的包包。
我記得Match還辦過Chlo 鎖頭包之夜,只讓部份VIP排隊限量搶購。那就像混合的時尚古柯鹼,一下就全球售罄,根本沒貨上架。幾季前露拉.巴特萊打算清倉特賣她的吉賽兒包(Giselle Handbag);Fendi也剛結束價值一千零拾英鎊的B包預約名單,要到明年不知幾時才有新貨。最新一季的時尚靚包是YSL繆思包(muse bag),我知道某些店還買得到。
我曾為了發表會設計過幾款皮包,並沒有造成萬人空巷或人山人海的盛況。這些皮包後來都擱在貨架上乏人問津,日積月累,漸漸蒙上一層灰。然後等待二十四個月過去,進到TK Maxx的貨架上終老一生。
皮包的設計有一定的藝術,我或許還沒抓到要領。我曾經跟亞歷山大討論過,找一個背包設計師來加入我們,不過有才華的人都很難找,因為他們是時尚產業裡價值連城的金雞母。最有名的鬼才就是斯圖亞特.費弗斯(Stuart Vevers),他先是在Louis Vuitton幫忙累積了六億四千萬的財富,之後到露拉.巴特萊設計嗆紅的吉賽兒包,最近到Mulberry當創意總監,負責配件和成衣部門。我幻想引誘他跳槽,如果他有任何想換公司的意思。我們是沒有很高的酬勞,或許要讓他認股,任何人有這樣撈錢的本事,我們不惜本錢都要拉他過來。
我不禁想著包包設計師就像搖滾樂團的鼓手,他們錢雖然拿得多卻沒有半點名聲,樂團沒有他們卻也無法運作。但誰知道他們是誰呢?有時候低調點,似乎也蠻讓人羨慕的。
如果說皮包是聖杯,那鞋子就比較難以定位了。你必須要有足夠的鞋子,以應付不同的場合。一個專業鞋子模型的製作成本要超過七千鎊,就算如此你還是得安排尺寸表和配色比例,還要有充分的鋪貨管道,不然會有一些特別的尺寸被遺留在架上。那些鞋看起來會顯得很悲傷。
但同樣在貨架上的皮包,就顯得稀有貴氣多了。
鞋類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昂貴的鞋市差不多都由瑪諾羅.布拉尼克(Manolo Blahnik)與周仰傑(Jimmy Choo)兩位先生所支配。畢業後我曾考慮選修製鞋課程,不過想想除非被伯納德.亞諾特(Bernard Arnault,LVMH集團董事長)買下,大部分時間我頂多忙著幫發表會縫製一雙雙鑲鑽布料製成的鞋。
我看著咪咪的鞋,不禁陷入沈思:我夢想著被併購,那會改變我的人生,那也將是我最好的出路!
「我曉得你不做鞋。」咪咪把根鞋拿起來端詳:「我只是想,說不定可以放在你心情留言版,給妳一點參考。」
「也好。」我們都覺得黑色、銀色和幾何圖案下一季會走紅。
亞歷山大質疑:「我很想聽聽看,到底下一季你想的女人是怎樣的。」
「我們想的是一樣的嗎?」我自辦公桌站起來,開始解說留言板還有其他一切靈感來源。咪咪帶來的Dior洋裝激起的靈感、還有奇妙的奧西.克拉克懷舊造型、清楚的腰線、腳踝還有其他性感的要素。他看起來還蠻進入狀況的「我想要做的跟先前一樣:修長,光滑富色澤的料子,曲線畢露,比這一季還更柔和一點,外套一樣要講究曲線和造型,但我會加些許顏色,不是只有黑白或是幾種原色調。讓主題溫暖起來。」因為先前已下的黑加粉紅格子布訂單,風格要更接近北方高地的夜晚,加上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性感。
Chapter 06 靈感阿靈感
這是件悲哀的事,花時間這樣仔細地在看別人的設計,知道他們創意的源頭、下一季的走向。說實在,這裡頭還真有幾款設計值得一看,不看的是傻瓜。
盯著窗外兩天了。我在思考下一季設計的主題,如夢魘般靈感一直不肯出現。時尚設計師不像作曲家、畫家和作家,可以數個月無所事事,飽食終日,在平淡無奇的瑣碎生活中,等待繆思女神的降臨。時尚設計師一年至少要有兩季作品發表,否則就等著被這產業所淘汰。你不可能在參與倫敦時尚周時,揮舞著雙手說:「不好意思,今年春夏我想要休息一下。」
時尚產業是很奇特的...
目錄
Chapter 01 時尚評論
Chapter 02 小公司的悲哀
Chapter 03 亮麗背後
Chapter 04 角力戰
Chapter 05 銷售
Chapter 06 靈感
Chapter 07 紅毯禮服
Chapter 08 出名
Chapter 09 派對
Chapter 10 壓力
Chapter 11 爆紅的滋味
Chapter 12 香水
Chapter 13 模特兒
Chapter 14 風格
Chapter 15 筆下留情
Chapter 16 瘋狂專訪
Chapter 17 籌備中
Chapter 18 臨危不亂
Chapter 19 下一季
Chapter 01 時尚評論
Chapter 02 小公司的悲哀
Chapter 03 亮麗背後
Chapter 04 角力戰
Chapter 05 銷售
Chapter 06 靈感
Chapter 07 紅毯禮服
Chapter 08 出名
Chapter 09 派對
Chapter 10 壓力
Chapter 11 爆紅的滋味
Chapter 12 香水
Chapter 13 模特兒
Chapter 14 風格
Chapter 15 筆下留情
Chapter 16 瘋狂專訪
Chapter 17 籌備中
Chapter 18 臨危不亂
Chapter 19 下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