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萬新華依托南京博物院豐富的肖像畫藏品及其個人深厚的學術積淀,從個案分析入手,研究範圍從單一的知名畫家擴寬至官僚、文人、高僧及金石學家等多元群體,同時融合了藝術風格學、社會文化學、文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並借鑒視覺造型、圖文關係分析及傳播接受理論,不僅剖析畫作本身的視覺構造,還進一步探討了畫作與相關像贊、題詠之間的內在聯繫。通過細緻入微的圖像解讀,作者逐步揭示出畫家的創作思路與像主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及思想情感,同時,深入探究肖像畫完成後的傳播與接受情況,還原出像主們所處時代的文會雅集、鑒畫題詠的鮮活場景,更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展現清代江南文人名流交往網絡、詩畫交融、情感共鳴的精彩時空。
萬新華:江蘇海門人。江蘇省美術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繪畫史研究與展覽策劃,曾策劃“江南風華:明代吳門書畫特展”“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特展”“何止八怪:揚州繪畫三百年”“家在婁水邊:從王時敏到宋文治”“其命維新:傅抱石的藝術世界”等。著有《柯九思》《王原祁研究》《風格·鑒藏·接受:關於明清書畫史的若乾片斷》《傅抱石美術史學論稿》《傅抱石繪畫研究(1949—1965)》《閱讀傅抱石》《畫外:王時敏散佚信札考釋》《看畫讀書隨錄》等。曾獲江蘇省第十三、十四、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首屆江蘇文藝大獎·文藝評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