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為什麼要讀《落鼻祖師》?
余遠炫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讀《落鼻祖師》?我想我會告訴你,因為這是本超好看的書。你也許還會問我:「我知道你是作者,所以你就老王賣瓜,自己賣還自己拚命的誇。」你很棒喔,這麼生動的使用成語,不過我不姓王,作者我姓余,賣的雖然是瓜,卻是能讓人心靈滋長、拓展視野的好瓜,當然要拚命的推銷啊!這樣才能把陷在手遊、電玩的你,從刺激的聲色世界裡,拉到充滿想像、充滿樂趣的文字世界裡。
也許有一天《落鼻祖師》不會只是故事書,說不定還會變成有聲書、立體書,甚至說故事的不會是我這個說故事的人,而是AI機器人,你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和你想要的大綱,AI機器人就會寫出與我不一樣的故事呢!但我得說明,《落鼻祖師》是我的原創,不是AI機器人能學走的,它能學習的,或許是我略帶調皮的筆法吧!
好吧!《落鼻祖師》到底是什麼故事呢?看書名應該就會猜想:「就是掉鼻子的祖師爺的故事啊,不然呢?」是啦,確實是在講「掉鼻子的祖師爺」的故事,但「祖師爺」是誰?為什麼會掉鼻子?自己掉的,還是被人割下來的?我寫的這位祖師爺,是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的宗教信仰,他們崇信宋朝年間得道成仙的仙人陳應,這位仙人在安溪的清水岩修練,還收服了想要設計陷害他的張、黃、蘇、李四人,雖然他們將祖師爺困在山洞,用煙想燻死祖師爺,卻沒想到祖師爺除了被燻黑外,其他都安然無恙。
被燻黑應該是故意的吧!因為從此以後祖師爺除了有「清水祖師」的稱號外,也稱為「烏面祖師」,而掉落鼻子的那一尊木雕神像則被稱為「落鼻祖師」。臺北萬華地區的鄉親傳說,有一回祖師爺繞境祈福的時候,木刻的祖師爺鼻子竟然掉下來了,大家都覺得很神奇,所以紛紛從家裡走出來看個究竟,幾乎是萬人空巷,就想看祖師爺掉鼻子。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就在見證奇蹟的那一刻,突然地牛翻動了,周圍的房屋竟然就倒塌了,但卻沒有人受重傷或死亡,因為好奇的民眾都跑出來看「掉鼻子的祖師爺」了。事後大家都覺得是祖師爺顯靈保佑,從此就更尊崇祖師爺了。
但是我寫的《落鼻祖師》並不是在講神仙的故事,反而是在講人與人之間交織而成的愛恨情仇。那是一個時代的故事。這個故事設定在西元一八五三年(清朝咸豐三年)萬華地區發生了一起分類械鬥事件,稱為「頂下郊拚」。
事件緣由是,來自福建泉州府的晉安、惠安與南安三個縣的人,占領了艋舺碼頭精華區,他們稱為「三邑人」,並且組成了郊商組織稱為「頂郊」。大家一起開墾臺北盆地,一起做生意賺錢,而後到的同安人當然被驅趕到另一邊去了,他們也組織郊商,因為常與廈門地區的人做生意,也被稱為「廈郊」或「下郊」。「頂郊」與「下郊」的人常常因為碼頭卸貨的利益之爭,彼此看不順眼,就這樣在咸豐三年時,兩方人馬大火拼,夾在兩方勢力中間的安溪人雖然保持中立,卻被威脅出借祖師廟,當成三邑人進攻據點。於是三邑人利用風勢放火燒了祖師廟,並燒向同安人的住所,同安人被逼逃往北方,他們背著霞海城隍爺神像,一路逃到大稻埕才落腳。這場械鬥事件,兩邊人馬都是泉州府的移民,所以在官方書面上的說法則是「四縣反」。
「頂下郊拚」是場死傷嚴重的械鬥,臺灣開臺第一位進士鄭用錫,為了消弭械鬥,在「頂下郊拚」後寫下了非常有名的〈勸和論〉,除了鄭用錫外,臺北大龍峒文人陳維英也響應鄭用錫理念,致力推動和平。事件之後,艋舺三邑人的信仰大本營龍山寺,也為在械鬥事件中喪命的三邑人、同安人等舉辦超渡法會。「頂下郊拚」是臺灣最後一場械鬥事件嗎?當然不是啦,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衝突,有衝突就有械鬥,即便到了日治時代,看來械鬥告一段落,但其實只是換了另一種方式,仍在進行中……
《落鼻祖師》的故事就在神仙故事與械鬥事件的落差、在真實與虛幻並存下展開了。故事從三邑人、同安人與安溪人的小孩打架事件開始,大人的打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小孩上一秒打架下一秒就玩在一起,根本沒當成一回事。所以我選擇了用小朋友的觀點來看大人們勾心鬥角的世界,讓純真的孩童與現實的大人相互對照。所有的大人都曾是純真的孩童,但為什麼後來卻變樣成為噁心的大人?
我在近三十年前寫下《落鼻祖師》時,以「頂下郊拚」做為歷史背景,原本是以略帶調皮的輕喜劇式手法書寫,但一路寫下來,卻成為悲劇的故事。其實我很想把結局硬拗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我所創造出來的主角們卻不依從我的指示,他們像有生命似的向我抗議,每當我想改方向時,就會停滯寫不下去;反而放手讓他們去發展,個性決定命運,這才完成這部作品。
一本書從出版到現在已近三十年,我的第一代讀者都變成同事了,好可怕喔,還有年齡差我好幾輪的小朋友跟我要簽名呢!當一個作者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這種滋味了。誠懇的向大家說:多謝大家,安仔謝。(安仔是書中的主角,也是客語多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