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自我改造」工程
改變行為模式,提高辦事效率
別讓一成不變的行為模式,破壞了效率的養成。時間不是不夠用,而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有效運用。
人們總是說,明天也許更好,以致忽略了時間的可貴。時間就是金錢。可是,若以此來衡量時間,我們會發現,昨日就像一張作廢的支票,我們對其無能為力;而明天又像是一張借條,不可信賴。因此,唯一可以動用的現金,即是我們現在存在銀行裏的錢,也就是寶貴的「今天」。
要想正確投資,以確保未來的豐碩成果,分析、計畫、行動,三個步驟缺一不可。
#一、分析
想要知道時間是如何用掉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心觀察自己的日常作息。
準備一本記事本,詳細記錄一週的活動。每一天(包括週末)都按時劃分。每完成一件工作,就在記事本上寫下完成事項和所花費的時間。然後,留意你自己對時間運用狀況的感受:是運用妥當?還是浪費了?精力是高昂或是沮喪?誰剝奪你的時間或提高了你對時間運用的效率?一週之後,摘要記錄各項活動所花的時間:打電話、寫信、開會,和朋友聚會、運動、休閒和家人相處等等活動的時間各占多少,分門別類後,這份摘要可以告訴你各項活動所花費的時間。接下來,檢查你的體能週期狀況:你是上午體力比較好,還是下午?如果有規律可循,可考慮在體力最好的時候,做最重要的工作。想一想,你精神最好的時候,是在跟朋友串門子時,還是獨自思考時?也許你喜歡一個人獨自工作,又或許你不喜歡孤獨的滋味,所以花在電話上的時間過多。有沒有什麼日常瑣事可以一併處理,或切割成數個部分,做更有效率的處理?二者都可有效節省你的時間。有哪些事根本就不需要浪費時間來做?可不可能避免重蹈覆轍?有哪些事可以做得再快點?更有效率點?你通常花多少時間在不重要的工作上呢?
把時間運用得當和運用不妥當的事區隔開來。想一想,該如何改變行為模式,來提高效率呢?
#二、計畫
如同任何一種管理,時間管理也一定要妥善計劃才能發揮效用。計劃之初,先從下列幾個觀點來檢視:必要性、重要性及選擇性。依據這些原則,就可列出工作的優先順序。現在,多花點時間在必要性的工作上,而少用些時間在選擇性工作上。等你完成必要與重要的工作後,再來做選擇性的工作。
#三、行動
依據計畫所列的優先順序,迅速、果斷、有效率地採取行動,可以把你因遲疑、拖延所帶來的不快壓力一掃而空。要主動控制時間,少做浪費時間的事,多做能節省時間的活動。
研究表明,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年美國人喜歡拖拖拉拉,這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不良後果。所以,要與拖拉的習慣作競爭,就要設法做到:
#四、定出期限
即使計畫中沒有規定做這件事要多少時限,你也要為自己設限。期限要真的有一個時間上的限制,在終期來臨之際再去看看做了多少工作。所以,在每一週末來臨之際,你都要問問自己究竟做了多少事?
#五、減少浪費
注意因事情停止和重新返回工作而浪費掉的時間和精力。要學會在某段時間內集中精力於某一件事,這會給你自己樹立一種風範。而且,在你放下一件事情以前,你都力求把它了結,或至少提出解決的辦法來,那樣,你也就給自己培養了一種很好的習慣,這種習慣會為你的將來帶來很好的報償。
#六、犒賞自己
最好是在每次按時完成計畫的時候,你都給自己一個小小獎勵,譬如給自己買個小禮物,或挑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讓自己去輕鬆地逛逛街……,這些都屬小事,但對自己的鼓勵作用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