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香港十年專號」指的這十年,毫無疑問就是「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個十年,而「香港回歸」只是慣用的簡稱,全稱是「香港回歸中國」、「香港回歸祖國」,選擇不同的詞彙或名稱當然不僅僅是語言問題,也不僅僅是意識形態問題,大概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認同、生活態度的取向和序列問題。「香港十年專號」沒有「回歸」兩字,當然並不是要迴避甚麼,倒是突顯了要選擇甚麼——香港報刊邇來有不計其數的「回歸」專題、專輯、專刊,也有不計其數的商業廣告以「回歸」的名義運作——這個專號之所以選擇了一個不那麼膨脹、不那麼喧囂的名稱,是基於一個想法:與其辦一個徒具「回顧」之名,未必有「回歸」之實的「回歸專號」,倒不如老實一點,將焦點放在「香港十年」,回顧香港這十年來有甚麼變化,也回顧香港人這十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香港十年專輯」除了二十多位作者的作品外,還有四個訪談錄,分別訪問了盧瑋鑾(小思)、李歐梵、梁秉鈞(也斯)和葉蔭聰,就作為文學史重要基礎的文學、文化史料的搜集和整理、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和後殖民處境、香港文學和文化生態的回顧與前瞻、以及街頭抗爭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等範疇廣開言路,競相爭鳴,既回顧了自60年代以降的歷史脈絡,也對十年框架以外的前路有所前瞻。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為這個專號開了一個座談會,洛楓和朗天從電影的角度省察後殖民時期的情慾倫理和政治神話,羅貴祥對於與港人為鄰的少數族裔的在地觀察和個案分析,湯禎兆從「下流社會」和「品味的政治」談到老屋苑商場文化的滄桑,顯然都豐富了這個專號的面貌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