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遊與區域發展學會 國際旅遊與區域發展學術論叢系列
本書的重點是尋找空間生產理論與符號學理論的耦合點,打通這兩個宏觀理論與微觀理論的任督二脈,建構出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的符號學研究理論框架。案例的研究結果發現,文化意義自始至終是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中的關鍵因素,空間生產實質上是空間意義的符號過程與空間權力的博弈過程。另一個重點是在旅遊語域中探索表徵空間的概念內涵及生產機理,同時揭示遊客在空間生產中的作用。在對景觀空間生產及空間互動的微觀研究中,作者運用了建築學、旅遊學、社會學與符號學等相關知識進行跨學科分析,務求能微觀地解析歷史街區的旅遊空間生產。
【此書為 國際旅遊與區域發展學術論叢系列01】
作者簡介:
董之文
天惟國際董事長、主理建築師
中國國家一級建築師
澳門註冊建築師
國際旅遊與區域發展學會理事長
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東莞自然資源局城市設計專家顧問
華人建築師協會嶺南分會專業委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前言:老街何以不再老?
一、老街商業化:澳門氹仔舊城區的思考
漫步於氹仔舊城區一帶,在歐式建築的豔麗色彩中穿行,體會樸素而古典的葡韻風情……不少老房子的外牆還有知名塗鴉藝人的作品,令人沉醉於這裏難得的藝術之美。(旅遊大V 彈指間行攝2020-10-02)
「氹仔舊城區也是吃貨的天堂。這裏的美食包羅萬象,包括傳統餅店、街頭小食攤以及中國菜、葡國菜和地道的西班牙菜等。繁華熱鬧的官也街林立著一家家小館子,你可以品嘗杏仁餅和花生糖。」(新京報2020-04-03)
只要你在網路平台上打出「氹仔舊城區」的關鍵字,就會出現遊客對氹仔舊城區旅遊類似的經典描述:藝術拍照打卡、美食小吃、葡萄牙式與南歐風格等,這就是眾多遊客對氹仔舊區的旅遊印象。
澳門氹仔舊城區的前世今生,正如2021 年澳門特區旅遊局官網上這段文字所言:「氹仔舊城區,以前是一個十分寧靜的村落,隨著比鄰的路氹城迅速發展,現在已經變得熱鬧起來,在這裏可以欣賞充滿南歐風情的建築,品嘗馳名食肆的特色美食,能在官也街為親朋好友挑選手信。」概括性地總結了在澳門旅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氹仔舊城區從一個村落式的居住區變成旅遊目的地。
氹仔舊城區所處的城市區位與周邊地段的發展加速了其商業化的進程。氹仔舊城區位於澳門中部,連接澳門半島、氹仔中心區與路氹城。路氹金光大道娛樂城從2007 年開始陸續建設成為澳門一個主要的旅遊區,從而逐漸將遊客帶往氹仔官也街乃至整個氹仔舊城區。尤其政府建設的自動步行帶與過街天橋等行人系統,將氹仔舊城區與路氹娛樂城更加方便地連接在一起,使氹仔舊城區成為路氹旅遊區的一部分,到訪的遊客驟增(圖1-1)。
圖1-1 氹仔舊城區與路氹娛樂城關係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川流不息的遊客帶來商機,氹仔舊城區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商店和餐廳,出現了文化遺產旅遊地過度商業化的狀況:本地居民外遷現象嚴重,外地經商人口超過本地居民;面向遊客服務的商鋪數量和密度過大,商品或服務同質化嚴重;現代化的景觀、商品和服務過多,與遺產地文脈不夠一致。遺產地本來面貌被人為改變,某些歷史文化意境和意象不復存在;街區絕大部分的建築被開發為商鋪,或用於餐飲,或變身為先鋒概念的咖啡館,或售賣地方美食,或出售真假難辨、性價比極低的地方紀念品,歷史文化的陳列、展示和創造區域較少。
「施督憲正街和告利雅施利華街,而下方則是著名的官也街……昔日曾是葡人聚集之地,如今已成為當地最為有名的美食街,彷彿置身於歐陸風情小鎮。」(不旅不婷2021-03-19)氹仔歷史上是葡人聚集之地?這種錯誤認知不是個別現象,有不少遊客面對當今的現狀,對氹仔舊城區歷史文化產生類似的錯覺與誤解。其實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絕大多數的氹仔居民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華人,而葡國人則寥寥無幾。這正是旅遊景區過度商業化而產生的符號意義解釋現象:在旅遊景區中,過度商業化可能導致原生人文景區的破壞,影響景區的真實形象。例如,為了迎合主題與吸引遊客,改變景區的人文景觀特別是建築造型與外觀,設置大量的商業消費文化符號,這些符號作為視覺的第一層次掩蓋原生空間的底色,遊客在觀賞中被眼前新設置的建築符號、環境藝術與商業氛圍所蒙蔽。
2002 年賭權開放後,作者在2004-2024 年二十年間對氹仔舊城區持續考察,目睹了它在空間產業與功能、空間景觀與形態方面發生的巨大變遷。
(一)空間功能:綜合社區向旅遊區蛻變,傳統產業被餐飲業代替
氹仔自南宋起屬於香山縣,傳統產業是以農業為主,屬於撒稼打漁、漁農共存的海濱型及小島型生產模式。到19 世紀末期,氹仔至少有商鋪船廠200 多戶,有魚行、魚塘、魚欄、船運、典當、海鹽等行業。漁業是氹仔最早的產業之一,除了漁船停泊的棚屋以及碼頭外,還有船廠、製造纜繩等簡易加工作坊。為數不少的魚欄、海產品加工場等建築形成了氹仔舊城區西面排角的產業功能區,東面則是多間炮竹廠的集中地。兩者之間的施督憲正街與告利雅施利華街、包括官也街形成的區域,主要是氹仔居民的住宅區以及服務社區的商業區。這裏居住著氹仔絕大多數的居民,他們在這裏工作、生活、社交與休憩,數十年來過著平靜休閒的生活。如圖1-2:
圖1-2 20 世紀60 年代氹仔空間產業與功能示意圖。
資料來源:參考黎鴻健(2016)相關資料,作者整理及繪製。
澳氹大橋通車後,便利的交通使澳門與氹仔經濟一體化,氹仔一些傳統產業受到衝擊而從此式微,同時也帶來少量遊客,休閒度假開始成為小島主要的商業活動。最大的改變始於2002 年的賭權開放,路氹大規模建設娛樂場對氹仔舊城區的空間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再加上中國政府的內地遊客「自由行」政策,推進澳門旅遊業幾何級的增長,越來越多的遊客湧進氹仔舊城區觀光旅遊。
隨着澳門被定位為「世界休閒旅遊中心」,氹仔舊城區亦面臨着發展機遇和挑戰,政府期望透過對氹仔舊城區的優化計劃,達到提升舊城整體吸引力、優化舊城區居住和營商環境、加強與新城區和路氹城互動聯繫、整合區內休閒旅遊資源的目的。政府對氹仔舊城區的重視與旅遊業興旺促進了
物業活躍的交易活動,有些原居民紛紛出租或出售自有物業以獲取經濟回報,同時眾多流連於街頭巷尾的遊客也打破了居住區的安靜,越來越多的居民搬離了氹仔舊城區。不少原來略顯敗落的舊房子被推倒重建,巷內有些住宅破牆開門改造成為店鋪,居住區逐漸變成了旅遊步行商業區。如圖1-3:
圖1-3 改變住宅功能或利用窗戶作為銷售用途。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整理
現在該區的商業種類主要是餐飲業,在內地熱門的網路平台以「氹仔舊城區」為關鍵詞搜索所得的結果顯示,前110 條貼文中,以美食(包括餐廳、咖啡及小吃)為主題的有71 條,佔65%;以城市景觀為主題的有21 條,其他類別(導遊、活動等)有28 條。作者在2024 年6-7 月份對氹仔舊城區進行了商業佈局的田野調查(統計結果分析詳見本書第八章「終章:對澳門氹仔舊城區的芻議」),得出其業態分佈圖,發現餐飲類店鋪佔70%,與網路上搜索的統計結果十分接近,說明氹仔舊城區不但已經商業化,而且商業業種日趨單一化的情況非常嚴重。
第一章
前言:老街何以不再老?
一、老街商業化:澳門氹仔舊城區的思考
漫步於氹仔舊城區一帶,在歐式建築的豔麗色彩中穿行,體會樸素而古典的葡韻風情……不少老房子的外牆還有知名塗鴉藝人的作品,令人沉醉於這裏難得的藝術之美。(旅遊大V 彈指間行攝2020-10-02)
「氹仔舊城區也是吃貨的天堂。這裏的美食包羅萬象,包括傳統餅店、街頭小食攤以及中國菜、葡國菜和地道的西班牙菜等。繁華熱鬧的官也街林立著一家家小館子,你可以品嘗杏仁餅和花生糖。」(新京報2020-04-03)
只要你在網路平台上打出「氹仔舊城區」的關鍵字,...
作者序
自序
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澳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比二十年前,澳門氹仔舊城區從昔日寧靜樸素的小漁村變成一個熱鬧非凡、斑駁陸離的旅遊勝地。走在今天的氹仔舊城區,五顏六色的葡式小房子櫛比鳞次,一切都那麼光彩奪目!但那些林林總總的店鋪與商品似曾相識,好像之前在哪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見過。這正是當今旅遊街區的一個廣受非議的現象-商業化與雷同化。
作者近二十年遊歷了中國與歐洲多個城市的古鎮、古村及歷史街區等旅遊目的地,瀏覽之餘常常思考它們在旅遊開發過程中的優劣得失。一方面是享受人在旅途探奧索隱的樂趣,另一方面也是職業習慣與研究興趣所致。深覺歷史街區的旅遊開發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而且事關社會發展與文化傳承,於是萌發了對歷史街區旅遊地空間生產進行研究之意。
關於歷史街區空間的研究方興未艾,城市規劃及建築學者偏向地理學的微觀視角,致力於如何挖掘歷史文化符號,以設計手法及技術手段再現歷史街區的空間形象,往往忽視對空間生產的社會學研究而略顯主觀與武斷。旅遊學者則以宏觀或中觀的視覺對歷史街區旅遊現象、旅遊者或旅遊企業進行研究,涉及社會學、人類學及符號學等範疇。近年來在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與社會學的「空間轉向」理論背景下,Lefebvre 的空間生產理論是學者喜歡套用的空間分析工具,該理論對空間生產的動力機制解釋力確實卓有成效。然而作者經過對近十年文獻的回顧,發覺有些研究對Lefebvre 的(社會)空間概念應用十分隨意,單是對空間實踐、空間表徵與表徵空間的理解便五花八門,代之以制度空間、文化空間、歷史空間、社會空間、物質空間、精神空間等不一而足,似乎有點望文生義而張冠李戴,分而論之而不得要領。另一方面,國內對Lefebvre 理論的應用研究多傾向對空間生產的宏觀敘事而忽視其微觀建構,略有流於表面的泛泛而談之嫌。場域理論的權力概念也常被用作解析空間生產的理論工具,但對於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而言,並不是所有現象都能以社會學的衝突理論能解釋的,不是什麼事情都充滿著階級鬥爭與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例如常常被忽視的空間生產者:商家及遊客之間的關係只是短暫的商業消費互動,遊客的旅遊活動只是身處異地的日常生活,而社會符號互動論是能夠解釋城市街角發生的社會現象的理論,對完整地研究歷史街區空間生產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論。
故此,為了盡可能多角度地研究歷史街區旅遊開發,作者嘗試結合空間生產理論和符號學理論對旅遊空間生產做跨學科的探索。本書主要是以質化與量化方法,對相關歷史街區案例進行研究,探索旅遊空間生產的影響因素及生產機制,建構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的符號學研究模型,以揭示在市場自主開發模式下,歷史街區出現的空間形態「混雜化」、空間功能「同質化」與空間活動「單一化」等問題的深層原因。同時,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貢獻,為澳門氹仔舊城區活化及其他地區的旅遊開發提供有益的建議。
本書的重點是尋找空間生產理論與符號學理論的耦合點,打通這兩個宏觀理論與微觀理論的任督二脈,建構出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的符號學研究理論框架。案例的研究結果發現,文化意義自始至終是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中的關鍵因素,空間生產實質上是空間意義的符號過程與空間權力的博弈過程。另一個重點是在旅遊語域中探索表徵空間的概念內涵及生產機理,同時揭示遊客在空間生產中的作用。在對景觀空間生產及空間互動的微觀研究中,作者運用了建築學、旅遊學、社會學與符號學等相關知識進行跨學科分析,務求能微觀地解析歷史街區的旅遊空間生產。
作者堅持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原則與嚴謹態度,同時也適當加入一些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以減少閱讀研究報告的索然寡味。本書自初稿至完稿跨越六年之久,除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外,耽擱的原因有二:一是相關理論的耦合研究頗具挑戰性,需要時間深思熟慮;二是希望考察更多的歷史街區改造案例,以使本研究更具客觀性。總而言之,來處不易也,得以成書亦歸功於眾人之鼎力相助。
澳門城市大學國旅學院執行副院長李璽教授非常關心本書的寫作,時常鼓勵又提綱挈領;柳嘉信教授在本書撰寫及出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議;阮敏琪博士參與了撰寫關於歷史街區策略與開發模式的內容。華南理工大學郭謙教授與東莞的李貫東建築師提供下壩坊開發的相關資料;唐其萱、蔡金雄同學協助調查澳門氹仔舊城區商業佈局。
感謝澳門基金會提供的出版資助,感謝以上朋友及所有的受訪者,感謝家人們多年的理解與包容,你們的支持才令作者得以完成此書。空間生產理論與符號學理論博大精深,歷史街區改造與開發策略千變萬化,這些領域的研究非常有意義及極富挑戰性。澳門氹仔舊城區的空間生產研究還有待深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本書亦有拋磚引玉之意,作者希望藉此書與各位讀者朋友一道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董之文
2024 年8 月20 日於澳門
自序
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澳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比二十年前,澳門氹仔舊城區從昔日寧靜樸素的小漁村變成一個熱鬧非凡、斑駁陸離的旅遊勝地。走在今天的氹仔舊城區,五顏六色的葡式小房子櫛比鳞次,一切都那麼光彩奪目!但那些林林總總的店鋪與商品似曾相識,好像之前在哪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見過。這正是當今旅遊街區的一個廣受非議的現象-商業化與雷同化。
作者近二十年遊歷了中國與歐洲多個城市的古鎮、古村及歷史街區等旅遊目的地,瀏覽之餘常常思考它們在旅遊開發過程中的優劣得失。一方面是享受人在旅...
目錄
第一章 前言:老街何以不再老?
第二章 老街不老的相關理論解構
第三章 解構老街空間:空間意義、空間權力與旅遊空間生產
第四章 老街旅遊空間表徵:空間意義差異與話語權失衡
第五章 老街旅遊空間實踐:空間意義形塑與空間權力博弈
第六章 老街遊客表徵空間:旅遊空間體驗與空間意象建構
第七章 發現與貢獻:文化意義的符號空間生產
第八章 終章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前言:老街何以不再老?
第二章 老街不老的相關理論解構
第三章 解構老街空間:空間意義、空間權力與旅遊空間生產
第四章 老街旅遊空間表徵:空間意義差異與話語權失衡
第五章 老街旅遊空間實踐:空間意義形塑與空間權力博弈
第六章 老街遊客表徵空間:旅遊空間體驗與空間意象建構
第七章 發現與貢獻:文化意義的符號空間生產
第八章 終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