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受託為蒙瑟拉‧紗爾朵女士的這本鼓勵閱讀的書撰寫序文,我感到特別的欣喜。在今日,若還戴著浮誇的假面具,喋喋不休、空泛地談論著教育,是無法取得人們信任的。我們現在所需要的不是過度裝飾的言語,而是清晰的理念、明確的目標、可充分受檢驗的作戰策略,以及有效的方法。蒙瑟拉‧紗爾朵女士的這本書,確確實實地扎根於現實中,與絲棉般缺乏實體的虛構教育學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確信蒙瑟拉‧紗爾朵女士的建議,對教師、父母而言,無論作為閱讀的啟蒙或作為激勵誘導孩子走入閱讀世界的手段,都將非常十分。
得以於此書正格的序言,亦即蒙瑟拉‧紗爾朵女士的解說前,書寫此篇引言,我希望表達以下的想法。我們常聽人說「閱讀吧!閱讀吧!」儘管已到了聽膩的地步;但世上的人們卻還是不愛閱讀。這或許是因為,主張閱讀的人,只管對著我們,機械式地過度重複著「讀吧!讀吧!」卻根本不了解閱讀的真正意義,也始終不打算加以說明。那麼,是否該跳脫窠臼,嘗試回到原點思索看看呢?讓我們想想:為什麼要閱讀呢?閱讀有那麼重要嗎?如果想達到娛樂的目的,那麼,看電影或看電視不就行了?想獲取資訊的話,不是有電視和各式各樣的媒體嗎?任何人都會贊同以下的事實:一個具體的影像,比起千百句抽象文字的描述形容,還要來得有效果。如果這樣,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閱讀呢?就如缺乏熱情的說教,從左耳進,立刻從右耳出一樣,閱讀,只會平白花掉很多時間,而且很無趣,更是辛苦落伍的作法,別再做這種傻事,豈不是比較明智嗎?根據報導,人文科學學習審議會曾發表聲明,認為學生應該閱讀《唐吉柯德》。審議會抱持這個主張不過是很簡單地認為它是必讀的。。而早在一百年以前,奧特德嘉.賈賽特(Ortegay Gasset,西班牙哲學家)就以完美的論證,反對在學校教授《唐吉柯德》。而這些假學究們卻依然無視現實,只管歌頌著自以為是的理想。
我們必須捨棄陳年的話語和曖昧的態度,認真地加以思考。讀書的重要性,既非為了休閒娛樂,也非為了獲取資訊,亦無法成為認識西班牙黃金世紀文學的手段。讀書的重要性有其更為根本的理由,那便是人類的智能就是透過文字語言建構而成。只有藉由文字語言,才能激發思維能力、理解世界,製造出偉大的物品,也只有藉由文字,人們才能共生共存、表明情感、解決問題、成立計畫。不管有多麼豐富的影像,未曾伴隨語言文字而產生的思維能力,既微不足道又粗糙不堪,幾乎毫無作用。
想擁有靈活彈性、敏銳流暢、兼具邏輯與說服力的思維能力,第一個要件,便得認識許許多多的文字。文字不只是用來修飾而已,更重要的是,一個個的字彙詞句,作為分析現實的工具。例如,我們學會表達感情的文字,就能明白揭示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此外,文字中也累積了過去人們的各種智慧。複雜而微妙的情感世界中,各種具差異性的情感樣態,亦能藉由文字表達出來,例如:「容易受驚嚇的人」與「膽小鬼」並不一樣;「忌妒的情緒」和「愛」不是同一件事;「聰明」和「充滿智慧」也有所差別──太過聰明甚至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而有過多的智慧,卻不會產生任何的困擾。
一個影像比起一千句話語的描述形容,還要來得有效果,是不辯自明的道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無從反駁的事實。用千百句話語來形容氣味,不如親自嗅聞來得清楚明瞭,撫摸、音樂、牙痛,也都是如此。透過感官來感知,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勝過藉由文字來形容,此時人們的「心」,也於和文字完全不同的領域中運作。只不過,正因為有文字這般傳播速度緩慢的方式,更使得感官這種迅速感知的方式為人所知。想分析一幅影像,用上很多詞句是必要的。想要論證某事物,說不定還得用上更多的語句。影像可在瞬間被捕捉,因此容易攫獲我們的心,融入影像成為一體。然而,說明、邏輯思考、論證卻是依據文字,且得花費心思才能獲得的產物。視覺和聽覺媒體。與文字相較,在某些其他意涵上具有說服力,卻不具備邏輯辯證性,就像在美國選舉運動的指南裡,為了叮嚀政治人物們在電視辯論中回答問題時,儘量控制在九秒鐘之內。九秒鐘之內能說出的,也只有謾罵、玩笑話或口號而已。
比起影像,鉛字給人的感覺較為遲緩──影像可一次全部映入眼簾,文字卻得排列成一行一行,來表現其意涵。然而,透過文字表達出眼睛所見的凝定內容時,卻能發達人類的智能。原因為何?乃在於當眼睛閱讀著這些凝定的內容,可同時形成「有邏輯性的思考」、「陳述理由」、「作應有的判斷」、「架構計畫」等能力。閱讀書籍便具有如此大的效能。亦即我們透過閱讀這件事,可形成能力,對他人和自己本身說明「我是誰」、「我感覺到什麼」」、「我發生了什麼事」、「我有什麼期盼」。無法做到這些的人,亦即無法透過語言文字表達諸般事物的人,反應遲鈍、欠缺邏輯性思考,且由於傾向僅透過具體的物件,或眼前才發生,並印於心中的鮮明印象,才有感覺,所以,對於抽象的事物,如人類偉大思想、宏大計畫、崇高情感,難以產生連結。
影像的出現是突然的、當下的,它本身不會告訴我們它的故事或由來。然而,這是極其重要的。我們若不知道原因和由來,根本無法真正地理解事物。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請想像著自己正爬上老住宅的階梯,當你走到被拋光粉或砂石磨得中央都已凹陷下去的木頭階梯時,看到一扇關不嚴、形狀古怪的門。我們可以用相機拍下這扇門的照片,然而,透過作家拉斐爾・桑切斯・費爾洛西歐(Rafael Sánchez Ferlosio,西班牙小說家),得到影像背後的說明後,會變成怎樣呢?在拉斐爾的作品──〈阿爾方衛的機智與遊歷〉中,有如下的內容。「租屋處的門歪了。樓梯中途平臺的地板,往樓梯窗戶的方向傾斜;地板開始傾斜時,原有的門扇也開始傾斜而變得關不嚴,無法與門檻密合。為了改善這個狀況,便安裝了一扇平行四邊形的新門扇,然而這麼做,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開關門扇時,門扇的下方會碰到地板而中途卡住了。於是這一回,不得不將門扇的側面鉸鏈調整為傾斜狀,稍微抬高門扇,讓它不至於碰到地板。就這樣,門扇總算能開了。在更早之前,為了不讓抬高的門角碰撞到,將門扇支柱的內側以鉋子鉋到適合的程度。門扇的問題獲得解決,全是託住在阿托查(Atocha)這個地方,名為安德列斯‧加魯西亞(Andres Garcia)的木匠之福。」由於講述了門扇本身的小小歷史,於是使得影像熠熠生輝。
閱讀、敘述、書寫,亦即以語言文字來說明、理解、享受世界的一切,是人類智能發達不可欠缺的條件。逃避由文字構成的書寫物,等同於逃避對事物的論證和邏輯思考,以及明晰的判斷、分析、批判能力,亦可說成「放棄了自由」。無法閱讀或無法利用文字書寫敘述,便是無知。即使在人人沉溺於通訊網路的現代,一樣得一再重複這個重要的概念。認為網際網路的連結是進步的,可增加知識,這是對於科技的幻想,倘若讀不進文字,在網路上什麼也遇不到。沒辦法閱讀、利用文字書寫的人,僅僅只是與線路一再地接上、切斷,接上、切斷而已。千萬別被「電腦是萬靈丹」這種說法給騙了。「突破重圍進入不可思議的資訊社會」,像這樣的話全是虛妄的說法。只能說,一些有能力學習、有能力讀得更好更多的人,開創出一個已找出活路的「學習社會」,而我們正在突破重圍,進入其中。
這便是我們鼓勵閱讀的根本理由。在這本書中,收錄了具體的方法,可使孩子理解閱讀行為的重要性。至於那些活用閱讀、學會享受閱讀的方法,則請比我了解得多的蒙瑟拉‧紗爾朵女士,來加以說明。
侯賽‧安東尼歐‧馬利納
一九八四年版本的序文
「基礎教育(西班牙的教育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賦予人們對文學作品及一般學術書籍之閱讀力,然而,只要未激起讀者「挑戰閱讀」這個大冒險的動機,即使令他具備解釋內容的能力,對他而言仍然一點用處也沒有。
閱讀力是與生俱來的,卻非人類本質上所擁有的能力;人類只是具備了發展閱讀力的條件與手段。沒有閱讀動機的讀者,即使硬要使他擁有閱讀力,也只是強迫他徒然辛苦努力罷了。而今,教育者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其不可或缺的方法,便是讓他們產生閱讀的欲望。有時,教育者甚至會採用強制的方式來促使孩子閱讀,一旦做出這樣的事,孩子的一生都會活在拒絕鉛字的恐懼中。
最有效的方法,是使讀者自身發現閱讀所蘊藏的喜悅,喚起此種感受力。這也是學校的使命。為什麼這麼說呢?假使喚起了此種感受力,便是一種保證,保證著一生皆能進行閱讀這種有益的知性活動。
這種感受力,與其他的知識和能力相同,必須一邊在人生和社會中體驗,才能內化。今日透過教學法(用以傳授知識與技藝的方法、技術、教材之綜合體)和教育(引發出力量之事)的綜合,被要求必須具有涵括周遭現實的連結性。恰好將學習閱讀和激發閱讀動機,排除在這種連結性之外,是無法被接受的。
這便是蒙瑟拉‧紗爾朵女士傾注於此書中,被系統化的教育方法論所存在的意義。這絕對是一本對學校的教師有幫助、具高度價值的書籍。不僅教師,對父母和少年社團的指導人員、社會文化活動的引導人、生涯學習的教師、大眾傳播媒體的專家等,所有關注各年齡層閱讀推廣活動的人,皆有助益。由於自由時間逐漸增加,在自由時間中,也必須在學校內外進行生涯教育。而其對象,不只是高齡的退休者,也包含準備就業的青年和在學學生。
學校課程為了導入新的學習技術,已不再是過去那種令人疲於奔命的教授方式,然而,「完全不需動腦的休息」還未成為有益的事,也未成為非存在不可的事。在休息時,孩子遊玩、進行各種消遣活動,與同伴們閒聊,之後仍精力旺盛。這種精力可以轉變成在課堂外,或於學校及其他場所中,為了形塑自我人格,所進行的各種知性努力。孩子若如此做了,也就能從超過負荷的學科中得到部分的解放。而任何學生都可透過自己的方式獲得發展自身的機會,而不至於被捲入學校齊頭式前進的教育浪潮中。學校往往只偏重被視為對社會有益的部分人格,為求提高制式學習的生產能力與效率,而強制孩子進行過重的學習。在此般學校體制下,所倡言的「重視自我個性」,多半僅僅是為了提高生產能力的「個性注重」。亦即,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將孩子的上進心提升到最極限。另外,也絲毫不注重文化的差異。由於促使社會豐富多元的可能性,正暗藏於文化差異中,所以若自心中真切地期盼開創多樣性的社會,此種可能性也必然會開花結果。
遊戲不管對孩子或大人來說,都充滿魅力。對於熱中於創造性行為的人來說,所有的創造性行為都可變成具有魅力的遊戲。蒙瑟拉‧紗爾朵女士在本書中所提倡的「以閱讀為目標的活動」,納入了此種創造性遊戲的特質。
至今,人們往往已不再為了像生存這種的必要性的原因而利用創造力。一般而言,創造力的產生乃因追求完美與人際溝通之必要性。
根據安東尼‧史托爾(Anthony Storr,英國精神醫學科醫師)所言,人類並非靠著暴力,而是憑藉創造符號的能力,才得以君臨世界。創造符號的能力是從抽象的思考能力發展出來的。拜人類能夠使用符號之賜,不僅可支配外在世界,也可支配內在世界。只不過,唯有使用個性化方式、亦即有創意的方式,才得以支配外在世界。
此外,使用符號與他人溝通時,也需要創造力。這裡所指的並非用於形式性或清楚明白的制式溝通,而是有必要用於一邊考量與自我有異之個性的需求,一邊找出回應對方訊息的最佳方式此種狀況。溝通對象所發出的訊息亦屬象徵性訊息,需使用經判斷後最適切的語言來回應。
我們人類,是依照具象徵性的程序來進行溝通。這些程序林林總總其中最準確卻同樣具有抽象性質的,便是藉由包括了談話或書寫時的語言及文字,來表達而出。就因為抽象,所以語言文字的學習必然有其難度。
所有的閱讀活動都是以創造力為標竿而進行的,首要的理由為,藉由閱讀所獲取的資訊,可豐富人們用來作為創造性行動的材料。艾倫‧邦得(AlanBond,澳大利亞企業家)以蓋則爾(Getzels)和傑克森(Jackson)的實驗為基礎,做出以下的假設:「在沒有任何東西支撐下,擴散性思考(divergentthinking),亦即創造性思考,是無法鍛鍊出來的。儲存在記憶中的資訊乃是必要的支柱,此支柱一旦太過脆弱,作為產出創造性思考的骨架其材料也就不足。」
至於人們一旦鍛鍊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亦即複製性思考,則可令其成為產出擴散性思考不可或缺的珍貴財產。
還有,批判性閱讀、甚至創造性活動,因其必要性,讀者經常被要求參照著某種東西來陳述見解;例如參照著作者一路走來的軌跡、參照著帶有明示或暗示的結局、參照著主題或邏輯,或參照著來自文學性表現層面的論述。
蒙瑟拉‧紗爾朵女士,在西班牙的閱讀推廣和童書出版領域中,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作為一位專業記者,她在全國性的雜誌和報紙撰寫報導。此外,她在童書評論方面的表現亦十分傑出。身處此領域的蒙瑟拉‧紗爾朵女士的見解,不論是從一般社會層面而言,或從兒童文學專家的層面來說,都獲得極高的評價,且至今依然備受好評。她曾擔任兒童及青少年雜誌的責任編輯和顧問,現在仍為了一般讀者而獻身努力。根據具新聞記者身分的蒙瑟拉‧紗爾朵女士的指導下,而發行的雜誌,因文學與插圖的適切比重而被視為極為卓越。那並非是單純以孩童或青少年為閱讀對象的漫畫雜誌,而是能夠與讀者對話,刺激其創造力的雜誌。不論是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或是自願性的合作者,由於獲得了廣泛的讀者參與,所以能夠舉辦書籍選定以及「讀書會心作戰」的活動指導。
蒙瑟拉‧紗爾朵女士,不只藉由孩童、青少年出版品,也透過圖書館和各團體、學校,進行「讀書會心作戰」這樣的教育活動。她常與蜚聲國際的國外專家和學校取得聯繫,開辦兒童文學和青少年(youngadulthood)文學講座,經年累月,終於創建了這個領域。
蒙瑟拉‧紗爾朵女士的「閱讀心作戰」活動,最終在馬德里,一個專門以未成年圖書出版為主的達蘭敦(Talentum)書店,所聚集的閱讀團體中,有了集結的成果。在她的引導,以及卡爾曼、奧利佛(Carmen Olivares)的卓越指揮之下,此閱讀團體開始透過小規模講座傳授「閱讀心作戰」活動;這是一個為了培養閱讀帶領人,極為實用而活潑的講座。
因為這些活動而受惠的,有教師、父母、青少年團體的指導員、圖書館員和教育界人士等大眾。蒙瑟拉‧紗爾朵女士在此書的一部分,便奠基於達蘭敦閱讀團體所舉辦的活動,以及對於該活動結果的評價上。眾多的受益者以及合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央求將這些筆記加以出版。為使自己的指導能夠獲得更大範圍的活用,她終於首肯,決心出版。筆記中加入新的作戰策略,也因達蘭敦閱讀團體殫精竭慮的付出和其他人的努力,成了比原本筆記充實不知多少倍的書籍,並以「讀書會的心作戰」為名,送達獻身於極有益之文化活動的人們手上。與有如舒暢微風般、由鮮活語調傳遞而出的指導一起,送往了踏出第一步的一位位帶領人身邊。也因此,本書保有了其原本極為實用性的性格。其中特別受到突顯的,便是充分顯示於本書中的兩項特質──明確,以及結構清晰。
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獲取高品味文學閱讀者的喜愛,其對象乃定位於:冀盼擔負起責任,將品味文學之美的喜悅傳遞給他人的現場閱讀活動推動者。
由於以閱讀現場的諸位為對象,因此採取符合於實際行動的方式來書寫。也由於以負有責任的教育者為對象,所以考慮到了教育者諸事繁忙的既有限制。在這麼多方考量下,又附加上一項,亦即得從受引導者的內在喚起其閱讀的喜悅,以及閱讀的興趣。我認為必得做出如上的說明,有以下的理由:蒙瑟拉女士在達蘭敦閱讀團體的講座中,親自說明「心作戰」的技巧,並在活動開展時,讓參加者感受到她對閱讀的溫度與熱情,以及足以鼓舞人心的細緻關照。曾經出席講座的諸位當中,或許有人會認為書頁中少了這些熱情,因而感到有所欠缺。
本書所收錄的七十五個作戰策略,除了具有穩固的結構,同時建立了一個綿密的系統,以至於在實踐時能夠簡單地加以使用。除了向帶領人以表達明確的形式,顯示出各作戰策略所欲達成的數個目標外,還讓帶領人留心到作為活動前提的一連串要件。具體而言有:參加者人數多少最為適宜,或參加者人數多少是可接受的;參加者該具有何種程度的閱讀程度較適當;各活動所需的時間;使用材料的詳盡說明;理想的場地大小,活動所包含的各階段順序等等。
若未引發動機,書中所羅列的目標自然連一項也達不到,甚至無法依照各作戰策略之方法所陳述的步驟,來往前進行。因此,構成各作戰策略的其一小標「感興趣、投入程度與難度」,不僅是引發動機、促使活動順利進行的方法,亦提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困難加以防範,或提供避免困難發生的方法。
為帶動讀書會的活動,必須有個完美的開頭,所以各個作戰策略都標示了生氣蓬勃的標題,標題本身就像帶領人一樣,能夠帶來活力。
要進行一個卓越的計畫,誠實的自我評價是不可或缺的。「實施過此作戰策略後的分析」此小標下的內容,呈現出用來仔細思考「到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的基本準則,同時告訴大家方法,用以找出「因什麼狀況、理由」,以至於無法順利地實踐活動。
所有實踐層面的價值,都是自七十五個作戰策略孕育而出。非常顯而易見的,其中最具價值的項目乃是「活動負責人」。此小標下集結了所有關於「帶人者大致樣貌」的特徵及勸告,有著非常詳盡的書寫。可說是自「帶領人具強大影響力」此一觀點出發,充分地羅列出其特徵,因而形成具全面性的帶領人樣貌。
本書是從達蘭敦閱讀團體的教師們和學生們所使用的筆記萌芽的。我期盼著,這本書能夠像該筆記一般得到適當的活用,並收獲成功的果實。此外,也祈願著大家進行本書的作戰策略時,因應著讀者各式各樣的情況,給予更多的理解、感受到更大的喜悅、想辦法將具有深入思考空間的閱讀方法內化為讀者所有,並且激發出讀者創造力的最大可能性。
法蘭西斯科‧谷貝伊斯‧沙拉斯
Francisco Cubells Salas
中文版序撰文者
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
本書以「作戰」來形容讀書會的帶領策略,意味著讀書會的帶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如同作戰般,先有縝密的規劃,依實施對象,選擇合適的書籍,並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才能達成目標。
本書的作戰策略經過千錘百鍊,反覆試驗,非常值得參考。作戰策略適用對象涵蓋學齡前、小學、七年級以上、高中等各個階段,藉由生動活潑,容易親近的遊戲方式,驅動孩子的智力運動。每個設計方案都提供了標題、參加者、目標、活動負責人、必要的材料和方法、實施方法、所需時間、感興趣、投入程度與困難度、作戰後的分析與思考等段落(部分),所以不論是學校老師、圖書館員、讀書會帶領人、閱讀志工,都很容易上手。其中,「活動負責人」部分,對讀書會帶領人的提醒,例如活動負責人必須擅長說故事;喜愛詩,具有將詩的美好傳遞給人們的熱情;熱切地接受孩子發現的事物;經常閱讀,且具備文學素養;耐心十足,活力充沛,溫暖親切;熟知兒童文學和青少年文學;都是對活動負責人應有的素養和態度的提醒及建議。
近年來,中小學老師有很多閱讀教學研習的機會,但老師課務繁忙,學校活動又多,設計讀書會活動難以經常辦理,而本書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低幼到高中,提供七十五個讓孩子將閱讀內化的作戰策略,非常適合教學工作忙碌,而無充裕時間準備閱讀教學的老師。國內公共圖書館及社區也有不少熱心的閱讀志工帶領讀書會及說故事,但大部分志工並未接受閱讀策略教學的訓練,雖能引導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但要達到「啟發孩子的可能性,協助孩子盡可能延展其智能」則較不容易,本書是讀書會志工很好的參考材料;此外,也適合不知如何提升讀書會活動功效的館員。唯一要提醒的是,由於閱讀習慣、教育制度、家庭環境、文化背景的差異,來自西班牙的讀書會作戰策略,未必完全適用於臺灣;加上西班牙文讀物的故事內容,文章結構不一定完全相同,所以,選書是很大的關鍵,如何運用本書提供的作戰策略,必須依照實施對象選擇適合的書籍,嘗試執行時,可能必須稍加修正,才能適合臺灣的閱讀環境及青少年讀物的內容。
小魯文化過去出版不少有關班級讀書會、閱讀策略方面的好書,一直以來,在推動校園閱讀風氣、提升教師閱讀教學技能,以及增進學生閱讀能力上,不遺餘力。好書的出版,永遠不寂寞;期待中小學老師、圖書館員、閱讀志工勇於嘗試,更希望將心作戰的方案及成果,上網分享,彼此學習,期能匯集教學方案,提供更多人運用。
推薦文
讀書會75個心作戰的前導部隊──為孩子朗讀撰文者
李苑芳/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臺灣的大人,極度的不信任孩子,擔心孩子吃太少、學太少、想不夠,因而拼命的塞東西給孩子,導致不愛吃飯、討厭學習、不想動腦⋯⋯臺灣的大人,最喜歡找「策略」,各式各樣的教戰手冊,只要是“有效”的,立刻獲得大人的青睞。只是,打戰之前得先募兵!如何讓人願意走到你面前,簽下志願書,參與你的作戰計劃呢?
這本書,提供讀者許多讓讀書會有聲有色地進行的教戰策略,從幼兒到高中生,甚至成人都涵蓋在內,策略之豐富,令人歎為觀止!只是,在每個策略執行前,都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參與者都須事先讀完指定書籍。這樣的條件,若是「圖畫書」,帶領人只需先花十幾分鐘逐字朗讀,讓大家對文本有了基本認識,就可以開始進行了。但是,此活動的素材若是「少年小說」,難度就大多了!
書中不時提及:「在活動前十五天,先發下書籍,讓在孩子事先詳細閱讀。」但是,到底要如何讓孩子「願意」事先詳加閱讀呢?如何去觸發孩子打開書、一個字一個字往下閱讀的「動機」?應是想要選用這本教戰手冊前的先決條件!
「為孩子朗讀,是讓孩子愛上閱讀最佳的行銷策略。」是《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一再地提醒閱讀帶領人的一句話,貓頭鷹協會也以十五年的時間,印證了這句話的真實性,而且從嬰幼兒到成人,全都適用!當我們為一歲以下的孩子朗讀幼幼書,他(她)立刻爬過來把書搶過去翻閱;當我們從圖書館書架上,拿起一本灰層滿布的圖畫書為學齡前孩子朗讀時,這本書當天借閱率瞬間暴增;當我們為大孩子朗讀少年小說時,這些聲稱最討厭看純文字書的大孩子們,竟也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演講時,只要是講師朗讀過的小說,現場的購買意願馬上破表!
在執行書中的各項策略之前,要先啟動孩子閱讀的「動機」,有了動機,才有執行的意義與成效,而最佳的啟動策略,就是:每天為他朗讀!
一天十分鐘,一本兩百以內的書,只要十五天就完成了;十五天後,你就擁有一團精兵,摩拳擦掌等著和你一起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