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眾對紫砂的認識,大多只停留在炒賣的亂象,幾曾想起一把壺背後,被遺忘的歷史淵源,以及匠人名家在創作和收藏過程中的執着和熱忱。
本書罕有集中港台兩岸三地紫砂專家惠賜鴻文,包括內地專家裴峻峰教授和高振宇老師,香港學者林雪虹博士和蔡惠鈞小姐,更有台灣茶學專家池宗憲先生,藉着「藏」、「情」、「賞」、「緣」四大面向,分享他們的收藏和觀賞紫砂茶具之樂,緬懷紫砂巨匠在紫砂藝術上的貢獻,以及如何與紫砂結上半生緣,來讓讀者重新了解紫砂深厚的文化底蘊。
While the public’s general impression of purple clay still rests at its period of confusing speculation, not many would therefore recall the forgotten history and the lineage of development behind a piece of pot, as well as the perseverance and passion of masters and artisa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collection.
This book is a rare collection of essays from the purple clay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from China mainland, Taiwan and Hong Kong, including Professor Pei Junfeng and Mr. Gao Zhenyu from the mainland, Dr. Anne Lam and Miss Virginia Choy from Hong Kong, and especially the tea expert Mr. Chee Jung Sien from Taiwan, to share their delight of collecting and appreciating purple clay teapot through the four aspects: “collection“, “love“, “appreciation“ and “encounter“ as a token of respect to the great master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and as an access for readers to revisit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of purple clay art.
作者簡介:
池宗憲,台灣知名茶學專家、茶器文物鑑定專家及資深傳媒人。輔仁大學傳播系學士,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銘傳大學EMBA碩士。曾任《自立晚報》記者、組長;《聯合月刊》主編;《聯合報》專欄組記者;《大成報》編輯部總編輯;《人間福報》新聞總監。
現任《茶人雅興》電子報總編輯,應邀赴法、美、捷克、瑞士、比利時等國講演中國茶和時尚品味。逾40本著作及茶學專書以簡、繁體暢銷華人閱讀群,也受邀為台灣電視東森八大年代 TVBS講茶鑑器。
林雪虹,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於英國威爾斯大學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及澳洲悉尼大學修畢博物館學文憑課程。1992至2008年期間曾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藝術推廣辦事處任職助理館長。現為茶具文物館館長。
除了博物館工作外,林博士亦曾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兼職講師、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及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兼職導師;出版著作包括《文博新潮》(2007)、《視藝文集》(2008)、《茶壺緣》(2014)、《茶味誠心》(2015)等。
高振宇,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市的陶藝世家,1982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接受嚴格而正統的紫砂傳統。1989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1993年於日本東京都武藏野美術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他於日本回國後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1994年創辦了中國藝術研究所陶瓷藝術創作研究室,從事紫砂及瓷器方面的研究,創作作品曾先後舉辦過二十餘次國際及國內展覽。
裴峻峰,江蘇宜興人,1977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在中國石油大學分別獲得石油機械工程工學碩士學位和機械設計及理論工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石油大學(華東)和常州大學任教,2003至2013年期間先後任常州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和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現為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他為紫砂藝人裴石民先生之長孫並在其身邊長大,耳濡墨染紫砂文化,曾撰寫過數篇紫砂人物回憶錄並主編出版《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藝術》一書。
蔡惠鈞,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博物館研究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畢業。自2007年先後任職多間本地及海外藝術館,包括英國的Time and Tide Museum、東亞藝術博物館; 香港的饒宗頤學術館、香港藝術館、茶具文物館及香港海事博物館,參與多項文物研究、藝術展覽、刊物編著與出版、外展活動策劃、學校及社區藝術導賞等工作。熱愛藝術和茶文化,曾遊歷世界各地逾140間博物館。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歷史碩士課程,主力研究相關課題,並於《典藏古美術》及《鏡海茶香》(2015)發表有關紫砂研究文章。
作者序
前言
紫砂器具起始於宋(960-1279年),盛於明清。在明代中葉以後,逐漸形成了集造形、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於一體的紫砂藝術。北宋(960-1127年)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歐陽修也有「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情」的詩句,說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1976年宜興丁蜀鎮羊角山發掘出一處宋代龍窯窯址,出土了許多紫砂陶殘器,使考古發掘的實物和文獻記載得以互相印證。
明代(1368-1644年)是紫砂器具的興盛和成熟期,名家輩出,從供春樹癭壺問世後,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稱為「四大家」。相傳供春曾經有一個徒弟叫時大彬。時大彬的父親就是四大名家中的時朋。他開始製作時還只是單純模仿供春,以大壺為主;後來和當時的文人交往,突破了老師的藩籬而多作小壺。
時至清代(1644-1911年),紫砂器具的製作又在前人基礎上更上層樓。著名的陶人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的陳鳴遠。陳氏的作品名震中外,當時北京城有「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讚句。《陽羨名陶錄》中亦記載了陳氏的作品為「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到了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又有名家楊彭年,製壺雅致玲瓏,不用模子,隨意揑成而有天然之美,藝林視為珍品。當時的知縣陳曼生,特意來到宜興和楊彭年合作製壺。陳曼生設計了仿古壺樣十八式交給楊彭年製作,待至泥坯半乾,就用竹刀在上面鐫刻書畫。他們的製成品刻有「阿曼陀室」款字,世稱「曼生壺」,歷來為鑒賞家珍藏。
以上介紹的數位明清兩代紫砂藝人,都是我國陶瓷史上的巨匠。可惜他們的傳世作品已經不多,彌足珍貴。香港茶具文物館有幸得到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博士的慷慨捐贈,讓市民有機會一睹這些紫砂瑰寶,從中認識中國沿遠流長的陶瓷藝術及獨特的茶文化,實在非常難得。
事實上,自1978年羅桂祥博士從維他奶退休後,便更專注發展他的紫砂收藏。1979年秋天,羅博士首次探訪宜興紫砂工藝廠。羅博士在工藝廠裏花了三天時間去了解製造紫砂茶壺的整個過程,發覺陶藝師製作的茶壺質素很差。那些作品不但造工粗糙,而且每個都印上同一款字:「中國宜興」,與明清時代陶人各自在作品上署名的做法截然不同。
在結束行程的一天,羅博士自我介紹為宜興茶壺的收藏家,並展示一些他所收藏的明清紫砂壺的照片,坦白地表示他對其時所製茗壺的質素很失望,並探問他們不能創製如照片中的古壺一般優秀作品的原因。所有人頓然鴉雀無聲,然後其中一位年青的工藝師回答:「不錯,我們可以做得到,但是沒有人會購買。」羅博士奇怪地追問原因,他解釋說:「因為價錢太高。」羅博士隨即用肯定的口吻說:「我一定會買。」這位勇敢的年青工藝師,便是後來的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
於是羅博士建議當時的廠長高海庚先生挑選20位最優秀的陶藝師,算出他們年產作品的總和,跟着簽約把所有生產的茗壺買下。終於在兩年後,羅博士的訂貨才全部完成。當作品運抵香港後,羅博士安排它們在1984年茶具文物館的「宜興紫砂器」開幕展覽中展出。是次展覽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參觀,大大提高了大眾對紫砂茶壺的認識,更引發起台灣、新加坡和日本茶藝愛好者對宜興紫砂的興趣。可以說,羅博士的投入復興了宜興紫砂藝術。
自1984年的「宜興紫砂器」展覽後,加上館方不斷的推廣,宜興紫砂工藝開始重新蓬勃起來,而且發展迅速。羅博士在1979年初到宜興探訪時,僅有一間紫砂工藝廠及少於400位工藝師,到了1994年已增加至20間以上的工廠,聘請超過1,000位工藝師。羅博士於1995年不幸辭世,未能親睹羅桂祥茶藝館的開幕,誠屬憾事。但羅博士熱衷於中國文化,積極推廣茶文化和紫砂茶具鑒賞的精神是永存的。
我在茶具文物館工作差不多十年了,有幸認識到不少紫砂工藝師的後人如裴峻峰教授(裴石民的長孫)及高振宇老師(高海庚的兒子)。他們都感恩於羅博士當年復興了宜興紫砂藝術,令老藝人的下一代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除了這兩位內地專家惠賜鴻文外,我們還邀請了台灣著名茶學專家池宗憲先生,分享他對現今紫砂陶藝的真知灼見;香港茶界代表葉榮枝先生分享他與羅博士的生活點滴及記錄了一個快被遺忘的香港茶故事。在羅博士逝世二十多年後,我們希望讀者能藉着觀賞紫砂茶具及其所承載的文化之餘,在勞碌的都市生活中一起去緬懷前人為我們默默付出過的努力。
林雪虹
2017年春
前言
紫砂器具起始於宋(960-1279年),盛於明清。在明代中葉以後,逐漸形成了集造形、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於一體的紫砂藝術。北宋(960-1127年)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歐陽修也有「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情」的詩句,說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1976年宜興丁蜀鎮羊角山發掘出一處宋代龍窯窯址,出土了許多紫砂陶殘器,使考古發掘的實物和文獻記載得以互相印證。
明代(1368-1644年)是紫砂器具的興盛和成熟期,名家輩出,從供春樹癭壺問世後,繼起的...
目錄
第一章 紫砂.藏
1.1 收藏之樂|林雪虹.022
1.2 金陵瑰寶|林雪虹.038
第二章 紫砂.情
2.1 我的祖父:裴石民生平及紫砂藝術|裴峻峰.054
2.2 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子|高振宇.084
2.3 顧景舟的紫砂藝術|高振宇.094
第三章 紫砂.賞
3.1 選一把好壺|池宗憲.112
3.2 名家壺的迷思|池宗憲.128
第四章 紫砂.緣
4.1 與羅桂祥的半生緣:專訪葉榮枝|蔡惠鈞.150
4.2 喚醒被遺忘的故事:專訪盧鑄勳|蔡惠鈞.166
CHAPTER 1 Collection of Purple Clay Ware
1.1 Fun of Collecting.Anne Lam.023
1.2 Gems of Yixing Tea Ware from the Nanjing Museums.Anne Lam.039
CHAPTER 2 Love of Purple Clay Ware
2.1 My Grandfather: Pei Shimin and His Art of Purple Clay.Pei Junfeng.055
2.2 My Days with Grandee Gu.Gao Zhenyu.085
2.3 The Art of Purple Clay in the Eyes of Gu Jingzhou.Gao Zhenyu.095
CHAPTER 3 Appreciation of Purple Clay Ware
3.1 How to Choose a Good Teapot.Chee Jung Sien.113
3.2 The Myths about Masterpiece Teapots.Chee Jung Sien.129
CHAPTER 4 Encounter with Purple Clay Ware
4.1 Half a Lifelong Encounter with Dr. K.S. Lo: An Interview with Ip Wing-chi.Virginia Choy.151
4.2 Recalling the Forgotten: An Interview with Lo Chu-fun.Virginia Choy.167
第一章 紫砂.藏
1.1 收藏之樂|林雪虹.022
1.2 金陵瑰寶|林雪虹.038
第二章 紫砂.情
2.1 我的祖父:裴石民生平及紫砂藝術|裴峻峰.054
2.2 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子|高振宇.084
2.3 顧景舟的紫砂藝術|高振宇.094
第三章 紫砂.賞
3.1 選一把好壺|池宗憲.112
3.2 名家壺的迷思|池宗憲.128
第四章 紫砂.緣
4.1 與羅桂祥的半生緣:專訪葉榮枝|蔡惠鈞.150
4.2 喚醒被遺忘的故事:專訪盧鑄勳|蔡惠鈞.166
CHAPTER 1 Collection of Purple Clay Ware
1.1 Fun of Collecting.Anne Lam.0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