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蔡秀粧

的圖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內容簡介

  李歐梵:我覺得張愛玲最大的優點,就是她的作品──特別是早期的作品──對不管是菁英學者還是普通讀者都有一股特別的魔力。這股魔力從何而來?我認為多多少少和她從中國的通俗文學和西方中等的通俗文學之中吸取的養分,並內化在自己的作品裡有關。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聯繫。

  王德威:張愛玲出生於天津的租界,成長於上海的租界,她生命的前半段基本是在一個所謂「治外法權」的生存情境——不論是歷史或政治的情境——裡進行教育。而在她的感情世界裡,這個「治外法權」似乎變成她的遊走規則,變成一個遊戲。在一個似乎是約定俗成的、彼此意會、無需贅言的狀況裡,她把自己隔離出來,雖然明知這是一個大家都會奉行而遵守的狀態,卻希望自己是被「包括在外」的。

  林幸謙:我們這些張迷,暫且或也可看作是張愛玲詩中的彩雲人民:在語言文字上、理論學說上、文化符號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靈╱性靈上,也許我們都是另一類型的補釘之族。我們把中、西、古、今、異、同,等等各種「國色」、各種思維基因混合之後,產生出獨有的文化人——包括張愛玲本身;形成張愛玲詩中她當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雲的人民:身穿各種色彩各種布料的、補了又補連了又連、深深淺淺雨洗出來的「彩雲的人民」。

  閱讀張愛玲與張學研究是感觸一個時代的心靈之旅。在這意義上,這裡所論述的張愛玲,也許可以視為一個時代的文學史的開拓者,出現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榮譽退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文學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散文及評論常見於《亞洲周刊》、《信報》、《明報月刊》及《瞄》。

王德威

  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馮晞乾

  文學研究者,曾赴法國修讀古典文學,已發表論文包括:〈初評《小團圓》〉、〈《少帥》考證與評析〉、〈評〈色,戒〉法譯本〉等。

張英進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文學系主任,比較文學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訪問講座教授。英文書籍包括《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華語電影史》、《全球化中國的電影,空間與多地性》、《華語電影明星研究》、《華語電影指南》、《華語新紀錄片研究》、《紀錄日常生活》等十四部。中文書籍包括《審視中國》、《電影的世紀末懷舊》、《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國》、《多元中國》等十部。

林幸謙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博士學位論文為第一本張愛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評論專著《身體與符號建構》、等10種,創作專著《靈╱性籤》等11種。曾獲時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香港文學雙年獎及中文創作首獎等。

宋偉傑

  羅格斯大學副教授,著有《從娛樂行爲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中國.文學.美國:美國小說戲劇中的中國形象》、Mapping Modern Beijing: Space, Emotion, Literary Topography。新研究計劃是Ide©ology: Modern Chines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與Martial Arts, Avant-Gardes, Sinophone Cinema。譯有《被壓抑的現代性》,合譯有《跨語際實踐》、《比較詩學》、《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衆文化》、《大分裂之後》等。

姚玳玫

  文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現代海派文學與文化、女性文學藝術諸研究工作。

桑梓蘭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系教授,亦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要著作有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3),中文版《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編著有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 (Routledge, 2012)。摩登女郎為其近期研究課題之一,專書將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王曉珏

  北京大學德語文學學士、碩士,哈佛大學日爾曼語言文學系博士班,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與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羅格斯大學副教授。著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1949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合譯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眾文化》、《大分裂之後》等。現正在完成第二本研究專著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學的邊緣:張愛玲與偏離的美學》)。

池上貞子

  1947年生。目前為跡見學園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專門研究華語圈現代文學,主要研究張愛玲,著有《張愛玲 愛╱生/文學》,譯書則有《傾城の恋》書内收錄金鎖記、傾城之戀及留情等作品。也研究臺灣現代文學,翻譯作品衆多。

黃心村

  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博士。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及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學術論著涉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視聽文化。

金凱筠(Karen S. Kingsbury)

  Chatham University人文與國際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在台灣東海大學任教14年。翻譯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爐香》、《封鎖》、等(NYRB 2006,Penguin 2007) 和《半生緣》(Penguin 2014, Anchor 2016)。

何杏楓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任教科目包括「現代戲劇」、「現代小說」和「張愛玲研究」,著有《香港話劇口述史(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和《重探張愛玲:改編.翻譯.研究》(將出版)等。

林春城

  現任韓國國立木浦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教授兼研究生院文化應用和 storytelling專業教授。《文化╱科學》編輯委員,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海外系務委員。主要著作有《中國近現代文學史話語和他者化》,《post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政治》,《新世紀韓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漢語)等。

金良守

  現任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韓國中文學會會長。韓國中國電影論壇代表。主要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華語圈電影。最近論文有〈對於「上海的韓國人電影皇帝神話」的反思:金焰與民族主義〉,〈俞鎮午的《上海的記憶》與消失了的「國際歌」〉,〈侯孝賢的《咖啡時光》:混種和場所的敘事〉,〈在日離散作家視線裡的阿Q——以 《朴達的裁判》爲中心〉等。

張歡

  清華大學文學博士,中央編譯局博士後,留學於日本國立岩手大學,現為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著:《大眾文化場景研究:天天節日》、《中國左翼文化政治及其內在建構》,詩集《不進則退不了》、文集《穿林渡水》。獲第三屆朱自清文學獎,第七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蔡秀粧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的比較文學博士。目前任教於俄亥俄州歐柏林大學東亞系。她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跟當代文學、華語電影、華語紀錄片、電影史、文學跟電影改編的藝術。出版專書是Adapted for the Scree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

葉雷

  曾擔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和中國文化課程教師,出版專著《描芳記》,譯著《黑暗的心》和《像愛麗絲的小鎮》,現在澳門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和中國現當代文學。2018年春季學期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習。

王迪

  澳門大學中文系碩士,曾赴台中教育大學交換學習,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張愛玲研究,曽參與研究課題:《中國當代大陸小說家在港臺的文化傳播與影響——以莫言、王安憶為例》。曾編輯出版文學雜誌《紅豆》,學術期刊《澳門人文學刊》。現在北京一所國際學校擔任IBDP中文教師。

主編簡介

林幸謙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博士學位論文為第一本張愛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評論專著《身體與符號建構》、等10種,創作專著《靈╱性籤》等11種。曾獲時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香港文學雙年獎及中文創作首獎等。
 
 

目錄

前言 張學與張愛玲的「國色」/林幸謙
 
專題主講
跨語境跨文化的張愛玲/李歐梵
「把我包括在外」:張愛玲與「治外法權」/王德威 
愛憎表/張愛玲
 
卷1
〈愛憎表〉的寫作、重構與意義/馮睎乾
張愛玲的「超文典」表演書寫/張英進
張愛玲(未公開)書信中的蚤患書寫考察/林幸謙
 
卷2
張愛玲的門,迷悟,方(反)向感/宋偉傑
冷戰格局中的個人安妥:張愛玲後期的文學書寫/姚玳玫
張愛玲與摩登女郎/桑梓蘭
電影、收音機與市聲:張愛玲與聲音景觀/王曉珏
 
卷3
傳記與虛構:張愛玲與陳舜臣及其他日本作家的對照/池上貞子
光影斑駁:張愛玲的日本和東亞/黃心村
張愛玲與(中央)美國讀者/Karen S. Kingsbury(金凱筠)著,魏如君、金凱筠合譯
 
卷4
愛情與歷史:論張愛玲的《少帥》/何杏楓
作為上海民族誌的〈色,戒〉/林春城
張愛玲與國民國家的問題:以〈色,戒〉、〈浮花浪蕊〉為中心/金良守
「事實性」的利用與「真實性」的表達:解讀《小團圓》兼論張愛玲/張歡
愛情面面觀:試論張愛玲《小團圓》的敘述美學/蔡秀粧
 
附錄
重吟細閱:張愛玲的美國生活圖卷──張愛玲誕辰:九十五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參會感受/葉雷
在臺灣「遇見」張愛玲:記「不死的靈魂:張愛玲學重探」國際學術研討會/王迪
 
作者簡介
 
 

前言(節錄)

張學與張愛玲的「國色」


  〈中國的日夜〉/張愛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國土
  亂紛紛都是自己人
  補了又補,連了又連的
  補釘的彩雲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興曬著太陽去買回來
  沉重累贅的一日三餐
  譙樓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煩冤的人聲下沉
  沉到底
  中國,到底

  一、張愛玲與彩雲的人民

  這是張愛玲詩句中一個有關中國的意象。場景是上世紀40年代中後葉的一個冬天:張愛玲買菜回家,走在「我自己的國土上」上,她眼中滿滿是煌煌然的陽光,空氣裡有一種清濕的氣味,到處是補綴過的藍布衫的民眾。

  這詩收在同名的散文中,在秋冬之交微弱的陽光裡,「我真快樂我是走在中國的太陽底下」,而那些走在街道上的身影,她說她看到了中國的「國色」。

  詩中,張愛玲流露出與中國的某種親密關係 ── 一種鮮少有情感,有如她和她父親那種錯綜複雜的、並非黑白分明的隱匿關係。在亂紛紛的補釘斑斑的黑影中,似乎有一種窮親戚的感嘆,然而卻流露出張愛玲甚少表露的、親暱的「自己人」的情感。

  「我們中國本來是補釘的國家,連天都是女媧補過的」──張愛玲

  那個年代的中國和那一種「國色」,大概是我這一代人沒法想像的;而當今的「中國」和「國色」,應也是張愛玲生前所無法想像的吧。當年,張愛玲來到臺北是半個多世紀前的60年代初,現今的上海和臺北景觀,早已不是張愛玲記憶中的城巿。「國色」,早已幾番蛻變更迭,然而,身處位在南港山系邊緣的中研院,雨後的空氣,顯然仍有一絲張愛玲當年感受到的、清濕氣味。

  距今轉眼我竟然已有十五年不曾踏足臺北。

  我最後遊臺北,是來臺過渡千禧年。和人群擠在臺北巿的中心,遠遠地觀看城巿夜空那些爆裂綻放的煙火,那些和友人相擁、親吻互道千禧年快樂的瞬間,早已隨當年留學臺北的記憶流逝,浩蕩而遙遠。夜裡從淡江吹來的風,有如當年張愛玲送別胡適時那陣從赫貞江(又譯赫遜河、哈德遜河,Hudson River)吹過的風,仍舊地,隔著十萬八千里從時代的深處吹來。張愛玲道:「吹得眼睛都睜不開。那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適之先生」。而那也是我最後一次踏上臺北,再來時,已是十五年之後。

  當年我離開臺北時,我剛開始立意要做張愛玲的女性主義研究到香港中文大學去讀博,回來時,有點慶幸我已是「張學」的中堅分子。

  此次回來,更加慶幸的是代表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和臺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合辦張愛玲九五誕辰的兩場紀念活動:張愛玲學重探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張愛玲手稿、文物展。

  這珍貴的學術機緣首先要感謝王德威的推介與牽繫,順利和彭小妍合作主辦了此次張愛玲紀念活動。早在2010年我在浸大主辦第二屆張愛玲的紀念學術會議時,邀請了小妍到浸大參加會議,可惜因各種因素沒能成行。如今我們共同主辦張愛玲每五年一屆的紀念活動,深感榮幸有機緣成為合作者。雖說合辦,然而彭小妍在中研院完成了大部分的籌備工作,因此要特別的感激小妍。

  如今很多人──特別是臺灣學界──都認為張愛玲是屬於臺灣,如陳芳明在前一屆的張愛玲大會中的主題演講,就是談論張愛玲和臺灣的關係:我們的張愛玲。臺灣確實有太多知名的超級張迷,除陳芳明外,如唐文標、水晶、白先勇、王禎和、周英雄、朱西甯、余光中、南方朔、平鑫濤,舉之不盡。

  我們這些張迷,暫且或也可看作是張愛玲詩中的彩雲人民:在語言文字上、理論學說上、文化符號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靈/性靈上,也許我們都是另一類型的補釘之族。我們把中、西、古、今、異、同,等等各種「國色」、各種思維基因混合(Hybrid)之後,產生出獨有的文化人──包括張愛玲本身;形成張愛玲詩中她當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雲的人民:身穿各種色彩各種布料的、補了又補連了又連、深深淺淺雨洗出來的「彩雲的人民」。

  這次會議的舉行,我們把閱讀張愛玲與張學研究當作是感觸一個時代的心靈之旅。在這意義上,這裡所論述的張愛玲,也許可以視為一個時代的文學史的開拓者,出現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

  二、張愛玲的愛與憎

  〈愛憎表〉/張愛玲

  沒死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形貌個性,一切資以辨認的特徵,歲數成為唯一的標籤。但是這數目等於一小筆存款,穩定成長,而一到八十歲就會身價倍增。一輩子的一點可憐的功績已經在悠長的歲月中被遺忘,就也安於淪為一個數字,一個號碼,像囚犯一樣。在生命的兩端,一個人就是他的歲數。

  會議第一天,彭小妍主持了首場主題演講,作為開場的主講人李歐梵從跨文化與翻譯理論的影響,探討張愛玲在美國所面臨的「文化語境」的困難。李歐梵從新的時代層面揭示張愛玲在美時期的英文書寫作事業,講解張愛玲如何面臨一種非常嚴重的雙文化、雙語境的問題;從中也涉及到香港與上海對於美國時期張愛玲寫作的深層影響。

  會議第二天,另一位主講人王德威則用張愛玲一封信裡的一句話,別開生面的從國際法的視角,以治外法權觀點重新解讀張愛玲的廣義的意義,也從華語語境的參照,為我們開啟新的視角去理解張愛玲自我定位的、二律背反的語境。兩位主講人從全然不同視角與領域解讀張愛玲,為張學開拓新天地新學說。

  這裡容我借助我主持王德威在主題演講中的引言,借花獻佛,作為講述整體所有參與張愛玲大會的某種隱喻式概述:

  在當代張學研究領域裡,他(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權威學者,總是有本事找到最佳,甚至最難的理論解讀張愛玲文本中最艱澀主題與意義,也總是有本領以獨特的、高妙的見解為張學開闢新的學術版圖。他(們)為張愛玲重塑金色的傳奇,乃至神話的傳統;他(們)用貫通中西古今的學術修養引領張愛玲學的建構,同時也用張愛玲學開拓當代學術的視野與體制/質。

  此次會議,除了兩位主題演講者和與會者發表的新觀點外,有兩點是其他學術會議所欠缺的,因此值得一提。其一是張愛玲一篇殘稿的整理與發表,其二是張愛玲未公開書信中一部分有關皮膚病與蚤患的新資料的整理與探究。

  其一,在這次會議裡,我們特別安排發表一篇張愛玲兩萬餘字的散文殘稿〈愛憎表〉的整理與發表,有如唐文標說的搶救一件破舊古物的一次行動。當年,那個文壇的唐大俠唐文標把張愛玲讀書時及上海時期發表的「少作」和「舊作」重新刊出,說是等如搶救一件「破爛」,一種歷史,並舉出王安石為自己的收集辯護,春秋也不過是斷爛朝報而已。「在我們這個把一切顛倒的再顛倒一次的時代中,其實不得令人聞新之作」。

  唐文標說收集「破爛」也是見證一個時代,而張愛玲本身也算得一個時代的見證人了。借用唐大俠的話,出土的殘稿舊文有如舊鬼新人重出江湖。為了將此次張愛玲大會得到更大的推廣與影響,宋以朗和我特別安排〈愛憎表〉於會議中發表,主要是為了避開皇冠對於張愛玲作品版權發表的問題。因此整理張愛玲文稿,加上由於是學術研究之用,以附錄方式作為學術參考而發表,其中不乏用心之苦。

  張愛玲會議結束後,此文和馮睎乾的論文一起發表於當月的《印刻》。大會後第二天,初安民即搬來數十本張愛玲新刊舊作贈送與會者。當年,唐文標因出版他花費十餘年心血在世界各大圖書館蒐集而成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即因版權之故,唐文標因不捨這些印刷精美的書因禁而被焚,一個人上下樓搬動四百本書回家,竟導致他照鈷六十的鼻咽癌傷口承受不住出血不止,1985年6月10日凌晨三點半,在臺中榮總醫院去世。

  我多年前開張愛玲專題課程時幾乎必提的一個張迷人物就是唐文標,必提的另一個原因是,唐文標也是我的博導老師黃繼持的生平好友,以前常聽黃老師講他和唐文標交往的故事。然而黃老師絕口沒提過唐文標之死的故事。經過多年我在講堂講唐文標與張學建構的背景以後,才得知他竟是死於他編張愛玲文集有關的事件上。

  難怪當年文壇傳聞這樣一句名言:「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據聞當年臺北文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有痛哭失聲者,而我當年讀到季季的這些追憶文字時,竟也按壓不住蹦極般在眼眶打轉的淚,掩卷而泣。

  這也許可能真的是張愛玲最後的遺稿了。

  基於張愛玲之名,文集裡將張愛玲此文從「附錄」往上調列於「專題主講」與「卷一」之間。

  三、張愛玲書信與蚤子

  1984.1.13
  張愛玲信

  已經開始天天換(汽車)旅館,一路拋棄衣物,就夠忙著添購廉價衣履行李。……又病倒。因為我總是乘無人在戶外閃電脫衣,用報紙連頭髮猛擦,全扔了再往房裡一鑽。當然這次感冒發得特別厲害,好了耳朵幾乎全聾了,一時也無法去配助聽器,十分不便。也還是中午住進去,一到晚上就繞著腳踝營營擾擾,住到第二天就叮人,時而看見一兩隻。看來主要是行李底、鞋底帶過去的。

  唐文標之死,和張愛玲此次會議裡的出土「新文」中所談及的死的內容,如今閱讀張愛玲倖存的這篇殘遺稿,我不禁想起過去十餘年前,在宋家看到如今已陸續出版的各種張愛玲手稿、作品與遺作。而這也正是此次會議第二個亮點之所以可能發生的背景之一。

  作為最早一批親手翻與閱這些文稿書信,數年間張愛玲的故事與張學的發展,有關張愛玲的各種新聞舊事,有關宋家廳堂裡的人與事;都在張愛玲熟悉的書法文字中攤展如江水浩浩蕩蕩,字樣圓潤,筆意嬌柔,線形細緻,筆紋清新,有一種柔美──而這獨特的筆跡,因早年研究張愛玲之故,已從臺北報界友人處影印到張愛玲的親筆信。那些字跡,一看就知道是張愛玲的字體,那時,我已稱之為「張體」。

  那時,我曾多次的翻閱這些文稿與「張體」,然而我完全未曾提出要去整理或研究這些未刊稿,心裡想的,主人家慷慨拿出寶物給客人觀賞把玩,當然不好向主人主動提出要求,深知不可有一絲非分之想。這些年來,在宋以朗的努力之下,張愛玲的遺稿一一都已出版,面向讀者。

  大約十年前,在偶然的機緣下和宋以朗談到張愛玲的皮膚病情,宋以朗影印了數封張愛玲信中提及她皮膚病的稿。我拿去給香港一位資深的皮膚專科梁治西醫生研判這些信中所言之病情。梁治西是亞洲皮膚學會的創始人,在香港醫界深具聲譽,喜歡文學,和董橋深交。他看了這些張愛玲的信後,邀請我和宋以朗等人到他半山的家裡做客,他夫人特別烹調了極為豐盛名貴的晚飯,並欣賞他家藏的名畫、陳年老威士忌,以及與極為珍貴的古版藏書。然後,我們才坐在他客廳面向港島燈火,談起他對張愛玲這幾封信的研讀與判斷。我原屬意梁醫生會寫一篇報告,再加訪問,然後發表一篇有關張愛玲皮膚病情與蚤患的文章。可惜多年過去了,沒有下文。

  前幾年我重新開始想起這事,因此才有了現今我在會議裡發表的一部分有關張愛玲未公開的蚤患內容。

  此次會議的其他與會者有多篇張學新視角和領域的論文,從時代、地域和媒體等研究張愛玲及其文本,對於張學的再探討與重構,都有很獨特的立論。各與會者都有各自的方法論與理論學說開拓張愛玲研究,對張學的各種學術現象作出貢獻,不在話下。

  當年,張愛玲五年一屆的研討會,發起地就在臺北。

  1996年中國時報的楊澤在臺北發起第一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時,我剛做完張愛玲的博士論文研究。本來計畫參與,臨時卻因為那年剛踏上講臺,同時開幾門新課而缺席,至今引以為憾。2000年香港嶺南大學主辦了第二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五年之後,2006年我第一次在浸大中文系主辦了第一次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張愛玲:文學.電影.舞臺;在黃子平、盧偉力和葉月瑜等人的建議下,第一次把張愛玲文學以外的電影和舞臺成就,作為學術研討會的重點主題。這一屆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張愛玲紀念晚會。2010年,在宋以朗的支持下再次主辦另一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傳奇.性別.系譜。前後兩屆,除了研討會外,也舉辦了張愛玲電影工作坊、張愛玲手稿及書信展、張愛玲繪畫獎及繪畫展、張愛玲主題紀念舞臺演出:情場如戰場,另外有三場論壇和講座,雷峯塔.易經:張愛玲新書發表會。

  回顧起來,我在浸大中文系兩次主辦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和紀念活動,加上2000年在嶺南大學的那一次,香港一共舉行過三次。而自1996年臺北舉行過第一屆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以後,就沒有再舉辦。因此這一次我把張愛玲國際研討會移師臺北,很榮幸地和臺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一起主辦這次盛會。張愛玲雖然出生在上海,但是大家都知道她的寫作和香港關係密切,和臺灣更加有千絲萬縷的分不開的關係。

  因此能在臺北舉行此次盛會,實屬欣慰感恩。然而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此次會議並不大,不能更多地邀請各地的張學專家學者。和前兩次我所主辦的研討會一樣,除了也培植少數新世代張學研究者外──這是我十五年前辦張愛玲研討會時的初衷。這次邀請的學者不少是以前沒參加過張愛玲會議的學者,而前兩次我所邀請過的,這次儘量都沒再邀請。會議中有幾篇〈色,戒〉的論文,因將收入由彭小妍主編的論文集裡,因此這裡沒有重複收入。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迴,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張愛玲《小團圓》

  萬轉千迴,千迴萬轉,不管是愛的主題或是張愛玲及其有關的學說論述,似乎仍總有點東西在其中轉動迴盪。在出版專輯之際,特選取此意象為文集之名:《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有如王德威演講中所言,從張愛玲對自我的內與外的認同,其實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決定自己的內和外、內或外/內與外的認定,甚至是我們一生重要的定位。

  前文詩中張愛玲寫下了她買菜回家路上的感受,有關她眼中彩雲的人民,有關她的青春,有關她的中國和國色。睹文物而思人,張愛玲隱居後的生活沒有人能一探玄奧,生活的隱密,或者秘密的生活,其實都沒有,有的只是生命的奧妙與玄機,以及我們和她對於生活與人生的、內與外、內或外的定位吧。

  最後,我也代表我們浸會大學中文系向所有與會者表示最高的敬意與感謝之情,特別是彭小妍,她無疑是此次主辦場最重要、最主力的籌備人。當然還有宋以朗博士的慷慨解囊的、無私的贊助。此外,還有秘書可菁以及所有參與會議者,致最高的謝意與敬意。

  〈如果:重寫張愛玲〉/林幸謙
  敞開的窗
  把我留在世界之外
  地破天荒
  毯上的荒原
  根深
  蒂固
  天空貼在地上
  四壁荒涼
  結出滿室的如果
  冷而白的瘦身蜘蛛
  結繭空室
  守候
  如果
 
林幸謙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51557
  • 叢書系列: 聯經評論
  • 規格:平裝 / 46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上冊 一九三一──一九六四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27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PUNKS△TRIANGLE (首刷限定版)(全)
作者:沖田有帆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04
$ 23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6
$ 53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成了鬼家人的他備受寵愛(1)
作者:五梅えるこ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1
$ 111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寫作的靈現:AI時代寫手的修煉與想像力
作者:楊憲宏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7
$ 252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穀物蔬果養生宜忌【暢銷修訂版】
作者:陳旺全
出版社:原水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21
$ 315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縈繞耳際的愛之旋律(全)
作者:野白ぐり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11
$ 11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2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