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入定玄微
黃龍丹院創辦人 來靜師父
全真北宗丹法,是性命雙修為主,先性後命為階。其修養重
點,以清淨為重心,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
論,整合《周易》,「無極而太極」,認無極﹑兩儀﹑四象﹑八卦而
六十四卦為演譯,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曰:「陰陽者,天地之道
也。」後人認宇宙是大陰陽﹑大天地,身體是小陰陽﹑小天地,人與
大自然息息相關,從無到有,愈演愈繁,若逆而行之,則從有到無,
正如孟聖云:「萬物皆備於我。」故初學者之下手築基,首須收攝六根,
調息入定,則返本可以還源,歸根可以復命也,亦為龍門宗築基之初
級功法,曰為清淨法。故北宗為清淨丹法,漸法為論,與南宗之栽接
法相比,為先命後性,以頓法為論,流傳近千載,均認為炁為神之母,
在修煉上都以勤而行之為要件。故北宗下手後,須向自身之外,追求
丹源,為日﹑月﹑星辰之採藥方法。口訣中「朝夕紅陽貴似金」句,
即是一例。又如「安月法」,以月為漸法,且均以自然界之力量,為
借己之用。又如森林中之松柏﹑山洞中之礦石等,均為北宗訓練重點,
開全身關竅,與天地爭壽。武火訓練畢,依功法之表現,必進入文火,
即靜功,此階過程,必先煉「定」訣。
先聖的創業惟艱,而後學的守成不易,但丹道的自古點滴,均為
精華。吾人何能發揚光大,定中入觀,必從「觀」中求長進,萬法歸一。
《陰符經》的觀天地之道,佛門的觀自在菩薩,無不禪,道歸宗,故
老君於《日用妙經》中云:「日用者,飲食則定,鎮日獨坐,莫起一
念,萬物俱忘,存神定志,口唇相黏,齒牙相著,眼不視物,耳不聽
聲,一心內守,調息綿綿,微之輕擊,似有如無,莫教間斷,自然心
火下降,腎水上升,口內甘津自生,十二時辰,常要清靜。」靈臺無
物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靜,身是炁之宅,心為神之舍,意行則神行,
意往則神往,神往則炁聚,五行真氣,結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行
住坐臥,常覺身體如風之行,腹內如雷之鳴,神炁相結,如男子懷胎,
得觀內景,結成大丹。神自出入,與天地同年,日月同明。高明配天,
博厚配地,悠遠無彊,而脫離生死矣。
來靜 於癸巳十月合十
序二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 李豐楙
在中華民族的身心文化中,丹道實踐較早既與佛教禪定彼此激
蕩、交流,宋元以後也需面對新儒家新提出的靜坐學説,從此調攝身
心的觀念及技術成為民族的共同資源。但是近世紀以來所面對的文化
衝擊,則是來自西方的現代化思潮,科學新觀念與新技術所激發的,
使丹道亟需重新認知其身心之學,乃是契合人體健康的實踐經驗,並
非只是抽象思維的玄學、哲學,故需面對科技文明再認識其價值及意
義。從這樣的時代契機觀察當代臺灣的丹道發展,雖然流派紛繁而諸
家幷立,但其傳播方式則愈趨開放,使丹道名家際此奇變之局,均不
得不面對時代劇變,接受知識精英引進新知,從人文知識到科學新知,
都能激發丹道中人反思傳統,從而啟發丹道修煉者亟需自我調適,就
出現使用現代語言解釋丹道的現象。第一世代如陳攖寧曾揭舉仙學之
名,卻又強調現代化,目的即是使丹道之學獨立於道教;五四世代則
有李玉階套用翻譯引進的科學語言,其《新境界》被認為新解身心內
外宇宙的哲學體系。這種風氣既開丹道新局,在海峽兩岸政治分治後,
乃隨跨越世代遷臺而在丹道實踐上愈趨現代化,從科技視角理解丹道
文化,固然順應六十年來的科學教育,卻也重新綜合人文與科技知識
肯定丹道的價值,此為當前丹道史研究的共通趨勢。
台灣丹道諸派朝向現代化的方向轉變,即是因應外在形勢的改
變,促使丹道的秘傳性逐漸公開化,無論非營利性的社團抑或營利性
的開班,都増加修煉者或研究者獲得親身體驗的機會。其中較具關鍵
地位的社團或道派,諸如系出龍門宗的黃龍丹院,王來靜即支持交通
大學、台灣大學成立「金丹社」,乃至接納不同學術背景者從人文到
科學俱有,後來從事丹道研究者各就所長進行詮釋;李玉階在天帝教
推動正宗靜坐法,即企圖結合科學理論與實踐經驗解釋其身心反應。
而仙學經袁介圭傳入蓬萊寶島,既整編出版也延續道脈;西派同樣經
吳君確而傳馬氏兄弟,得以在大陸改革開放後重接道脈。其他則如拜
此開放風氣之賜,蕭天石出版自四川帶出的丹籍,也造成修煉丹功的
風氣,在此等氣氛中自修有成者如王德槐等。此外經由商業機制而公
開傳布者亦復不少,類此不同的取向即在現代氛圍中也多進行不同程
度的調整。所以學術界從不同的面向整理丹道的歷史,乃是不可或缺
的基礎工作,晚近蕭進銘、賴賢宗所推動的成果裴然。連同養生經驗
在學科整合中,也有人類學、社會學與中、西醫學者作跨領域的交流,
就是企圖解開身體之秘中的特異功能與身心療法。這些專業的研究在
以往的學術會議中,使討論丹道史及身心體證開新風氣,為當代宗教
史提供了札實的新資料,故樂於為序推介此一丹道新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