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有趣又迷人的電影科普讀物!
事實將從幻想中被釋放……
科幻電影是如何表達出我們對於科技何去何從的最深層希望與恐懼……
●雖無法判斷外星人是否長得像《星艦戰將》的蟲族戰士或《異形殺機》裡討厭的蛞蝓,那麼令人反感,但根據演化發展的歷程推論,外星人似乎是不可能恰好跟地球上任一物種長得一模一樣。
●全球暖化這件事的確正在發生。溫室效應是否真會導致難以置信的猛烈氣象和極寒氣候,就像《明天過後》的劇情?若海平面上升,會像《水世界》那樣整個地球都泡在水裡嗎?
●八千五百萬歲的蚊子和一億歲的蜜蜂,儘管未腐化,但是要取得仍有用的DNA似乎不太可能吧!這樣的DNA不會衰退或變得品質不佳?
●邪惡的機器人或出狀況的人工智慧,最極致的目標其實是想完全剷除人類。但是,現實世界中還沒有出現這種有思想的人工智慧。
科學家到底是怪咖、英雄還是惡魔?
這些電影藉由逼真而易懂的方法探索一系列錯綜複雜的主題,從太空旅行和雷射技術,到基因工程、全球暖化,以及核子戰爭的後果。儘管真實世界的科學工作或許不如電影裡演的那般精彩,不過對於廣大的觀眾群來說,若想一探當代某些最迫切的議題和想法,科幻電影必然是條既迷人又有效的途徑。
作者簡介:
薛尼.波寇維茲(Sidney Perkowitz)
受過嚴格物理訓練的薛尼‧波寇維茲,已發表過許多學術論文與書籍,還出版了四本暢銷的科學著作、做過舞台電影相關的工作,並且撰寫無數的雜誌文章。《好萊塢科學》一書,將他的科學背景以及對電影的愛好做個最完美的結合。在紐約出生,現居住在亞特蘭大的薛尼‧波寇維茲,目前是埃默里大學的物理教授。
譯者簡介:
李明芝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家庭與兒童生態學系博士肄
曾任:公共電視企畫編劇-運書機13號第三集—海洋大動物
翻譯:《第一次當媽媽就上手》信誼基金出版社
《演化的力量》博雅書屋出版社
著作:馱獸(皇冠雜誌八月號,短篇小說)
emome手機文學(共二十三篇)等
章節試閱
科學家是英雄、怪咖,還是壞蛋
莫瑞茲:你瘋了!
弗朗肯斯坦:瘋,我嗎?咱們走著瞧,你就知道我有沒有發瘋。
——《科學怪人》(一九三三)
卡林頓博士:知識比生命更加重要。
——《魔星下凡》(一九五一)
贊助者:你的研究計畫似乎不太像科學,倒有點像科幻小說。
伊莉•艾:你說得對,是有點瘋狂我只想請各位試著把眼光放遠一點。
——《接觸未來》(一九九七)
「給我找個科學家過來!」麥克大聲喊著,他是《火山爆發》裡洛杉磯危機處理中心的負責人。當他發現洛杉磯街道底下出現詭異的事情時,這就是他的反應。顯然任何一個科學家都可以。幸運的是,他找到學識淵博、勇敢無懼而且相當活躍的地質學家艾美博士,她正好是對的科學家而且是對的人,可以在熔岩開始噴出威爾謝大道的時候協助救援。
誠如麥克的認知一般,電影裡的科學需要電影科學家來進行。通常,這裡指的是物理學方面或生物學方面的科學家。雖然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偶爾也會露面,但顯然只有地質學家、物理學家和疾病專家才能提供拯救世界的知識或行動。即便如此,也不保證任何一部電影都能正確運用科學。有時,「找個科學家來」這種要求,反倒會搭上另一種不適切的導火線,就像《捍衛戰士》(Top Gun,一九八六)裡唯一一個訓練飛行員的有照天體物理學博士夏綠蒂(凱莉•麥吉莉飾演),她的任務是火辣地勾引了湯姆•克魯斯。
幸好,電影裡還是常常出現正確的科學家來做該做的事:像是《異形殺機》裡的NASA生物學家瑪俐博士專門研究外星生物;《星際撞擊》裡的天文學家亨德龍博士追蹤飛近的危險物體;《蜘蛛人Ⅱ》裡的物理學家八爪博士則是研究核融合的威力。偶爾,在少數描繪真實科學家的電影裡,像是《直接武力》的歐本海默或《迷霧森林十八年》(Gorillas in the Mist: The Story of Dian Fossey)裡的佛西,以及理基,我們會看到更貼近現實的科學家角色。此外還有極少數的影片是由科學家本人現身在紀錄片或訪談中,這類片子有《核試爆之後》(The Day After Trinity)的歐本海默以及《時間簡史》的霍金。
螢幕上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是虛構出來的。身為一個僅能出現短短幾個小時的角色,他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他們的威信,讓故事繼續前進。不然,電影裡的其他角色和看電影觀眾們怎麼會相信這個科學家說的話呢?通常決定性的畫面是總統和他焦急的顧問、快要抓狂的聯合國代表團,或受到驚嚇的老百姓聽到一個天大的壞消息。然後就有個專家立刻清楚地用黑板、道具,或是電腦來說明發生了什麼事情:有個太空物體直直朝著地球飛過來(《星際撞擊》)、地心突然停止轉動(《地心毀滅》)、火山即將要爆發(《天崩地裂》)、病毒正在失控蔓延(《危機總動員》)、冰河時期就要來臨(《明天過後》)等等。緊接著,科學家們就會告訴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一項權威性的指標是博士密報,在影片裡的科學家角色通常是以「博士」或「教授」的身份出現。只要博士一開口,每個人都會很快地接受這個壞消息,因為這是出自於最具威信的科學家!接下來就是典型的白色實驗衣,像是《科學怪人》裡弗朗肯斯坦博士穿的那件。這套衣服還真是千古不變,《ID4:星際終結者》裡的歐肯博士就穿著它,《神鬼至尊》裡的艾瑪也有件在她腿上幽雅飄動的白色長袍。即便是沒有這身白袍,野外研究者如《火山爆發》的地質學家艾美或《明天過後》的氣象學家傑克就不會穿,但科學家往往還是電影裡最不時髦的角色。因為他們穿得好不好看,在電影裡似乎不是那麼重要。
毛髮和眼鏡的形象,也是部份科學家的代表記號。《魔星下凡》裡卡林頓博士,因為臉上修剪整齊的山羊鬍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一頭亂糟糟的頭髮,也常常出現在電影裡的科學家身上。《大都會》裡的羅特王和《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一九八五)裡的布朗博士(克里斯多夫•洛伊飾演)的髮型,都是亂七八糟的蓬亂模樣,而歐肯博士則是有頭像老鼠窩的及肩長髮。但令人訝異的是弗朗肯斯坦博士這個例外,他竟然有著一頭光滑柔順的頭髮,不過當他和創造出的怪物扭打時還是被弄亂了。
厚重、黑框,看來笨拙的眼鏡,加上暗藏智慧的神態,造就《ID4:星際終結者》裡大材小用的MIT畢業生大衛;還有看來神勇、長著方正下巴,也是某種科學家的類型,如《育嬰奇譚》(Bringing up Baby)裡的古生物學家哈克斯力博士(卡萊•葛倫飾演)以及《地球爭霸戰》裡的物理學家佛理斯特博士。順道一提,電影裡的科學家似乎最常畢業於MIT,至於加州理工學院則是名列第二。
雖然科學家的意義不僅止於「博士」頭銜以及退流行的眼鏡,但是這樣的形象對於許多從未見過真正研究人員的一般民眾而言,的確是個鮮明的印象。近年來,美國每年都會出產約莫兩萬六千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另外還要加上一萬六千個左右的醫生,因為有許多生物醫學研究是由醫學博士進行。光看人數似乎很驚人,不過若是平均分配在全體人口之中,再考量科學生涯的平均年限,三百個美國人裡差不多只有一個科學家。除非你正好是那一個,否則你這輩子可能沒有機會遇到任何一個實驗室科學家,如此一來,電影裡科學家的所作所為正不正確就更顯得重要。
真實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首先,「博士」這個名詞在真正的科學家之間很少使用,在一間滿是博士學位的實驗室裡,通常彼此的對話是「嘿,約翰」,而不是「杜博士早」。同樣的,白色實驗衣也不一定會出現,不過電影倒是準確地表現出研究人員與「流行」無關的氛圍。不修邊幅的外表是值得信賴的象徵,對科學家而言,若穿著太官方、太正式的「西裝」,反而會被瞧不起。實際上,許多男性科學家真的留鬍子,而即使在隱形眼鏡和雷射手術普及的現代,戴眼鏡的科學家也為數不少。就我在科學年會觀察到的現象,約有三分之一的男性蓄鬍,而且不論男女,約有一半的與會者戴著眼鏡,只不過很少見到黑黑、重重的那一款。
比較重要的是,影片有沒有正確地闡述科學家更深層的特質。電影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影像呈現的準則,像是將科學家描述成一群很嚴肅的人,常常把工作擺在生活和其它事情之上。以電影的角度來看,這個形象十分完美,如《明天過後》裡的傑克因為忙於拯救世界,所以沒有多餘的時間開心過日子,也因為如此而沒有餘力陪家人。不過實際上,如果沒有全球性的災難發生,真正的科學家往往不會是一個場所裡最閃亮的星星,更好玩的是,對,他們通常都有點怪怪的,但那種怪不一定會讓人覺得有趣。他們的工作時間大多很長,而且即便是在不上班的時候,仍舊會沉浸在自己的研究裡。許多研討會在固定的時間舉行,但這些會議的重點絕對不是玩樂。數年前,有位知名的愛爾蘭詩人葉慈(W. B. Yeats)曾簡短有力地描述:「人的智性會迫使自己選擇完美的生活或工作。」對科學家來說,將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一項關於性格的描述也很真實,那就是科學家都很聰明,而且喜歡待在實驗室裡勝過社交場合。科學家在語言、數學和立體空間概念等方面,比一般人好很多,雖然有證據顯示高智商並非一定和科學產量與成就相關。然而,科學家似乎在所謂的社會或情緒智力方面顯得比較弱,如果用迦納的說法,則是屬於「人際關係」和「內省」這兩項類別。
甚至還有些證據指出,科學能力和自閉症(一種心理障礙,症狀包括社交關係和溝通的困難)或其中較輕微的亞型「亞斯伯格症」的某些獨特性質有關。舉例來說,近期有個研究檢驗自閉傾向指數測驗在不同團體間的差異。測驗結果發現,科學家這組的分數顯著高於非科學家的組別,而在科學家的各個類別中,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的分數,又比生物醫學家來得高。
科學家的古怪,除了造就科學家之所以為科學家的個人心理因素外,還有做研究本身的文化,這一切都始於成為科學家的入場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之後,想要繼續做研究的人,通常要花三到八年的時間攻讀研究所來取得博士學位。一路上要面臨的障礙,包括必修的學分、找到指導教授和原創的研究主題,另外,當然還得執行這個研究。接著,再將研究的結果寫成論文接受評斷。若要問什麼是研究生的美夢成真,那就是這篇論文被指導委員們接受。上述這些都還只是在學生時期做的事情。拿到學位後,必須重新開始一個獨立的研究計畫。只有動機很強的人才會願意付出這些代價,而且在研究所裡做的苦差事,也會慢慢磨損掉任何有關職業與專業輕佻的部份。
科學的文化,確實會因為它苦行的那一面讓人感到苛刻吃力。現在我們的態度已不再像一九六○年代,那時的華生(發現DNA結構的科學家)還曾寫說女性主義者最好到其它的實驗室發展。但就算是到了現代,在大多數的科學領域裡,男性的人數還是壓倒性地超過女性。心理學是個例外,至於性別差異最大的則是物理學和機械工程。目前女性科學家的數量正在逐步增加,然而要到達兩性勢均力敵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在此同時,封閉的男性科學觀點將會逐漸消失,而這樣的影響力會遍及男性與女性的科學家身上。
此外,就和社會上其他人想的一樣,科學家大都很嚴肅,因為他們認為科學是件嚴謹而重要的事情。一個找尋萬有理論的物理學家或探索生命基礎的生化學家,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比像是賣手機之類的更有意義。很少有科學家能發明「相對論」這種可以改變世界的概念,不過就算是要想出最偉大的點子,也得靠其他人的努力才有機會。雖然年輕的科學家夢想能得到諾貝爾獎,但那些一直沒得獎的人,大多也還是很滿足於為偉大的建築多造一、兩塊磚頭,亦或是吸引他們的事物,其實就是解決有趣的謎團、追尋真理,或發現某些對人類有益的東西。
當然,自尊心也是個強而有力的動機。即使有點古怪,但若被門外漢視為是「聰明」,確實也會讓人感到心滿意足。不過最糟的情況是,對自我提升和名利的渴望以及被同儕認同或贏得諾貝爾獎的渴求,有可能引發一場科學騙局。但無論外界怎麼想,科學家都堅信自己的智力,這也是使科學家固執武斷或自認為高人一等(特別是物理學家會被這麼認為)的特質,也正是這些特性,增強了許多電影裡科學家的邪惡形象。
不過幾乎沒有科學家會如此熱中於掌管世界的渴望,事實上他們甚至還很討厭處理人事和研究經費問題。基本上,他們最愛的就是他們的工作。對某些職業來說,憤世嫉俗一點兒都沒有妨礙,甚至還算是個長處,不過科學並不在此列;至於金錢的酬賞或貪婪,也不是把人們拉進這種生活的理由。雖然有少數的科學家(特別是在生物醫學方面)能靠他們的點子致富。科學家們只是單純希望能安靜地做他們熱愛的事情,甚至於資助他們研究的經費,充其量也不過是為了從事科學。就像《龍捲風》裡追蹤龍捲風的比爾,很不屑地提到他的競爭對手米勒博士:「米勒在外面找到一些企業家的贊助。他研究這個是為了錢,而不是為了科學。他雖然有很多高科技的機器,但是他沒有對龍捲風的直覺。」
瞭解這些特質之後,我們回頭來看看電影裡的科學家。科學家將工作擺在第一的行徑,通常都始於一小塊真實存在的心理,再由此奠定日後可能發展出的真正性格。電影裡的科學家也是如此,少部份的電影就曾提到這點。《接觸未來》裡的天文學家伊莉、《神鬼至尊》裡的化學家艾瑪,還有《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一九九七)裡的數學家,這些人都讓我們看到為什麼他們會發展出這類特質和動機的歷程。很少有電影為了讓觀眾更深刻地瞭解科學家的養成,而專門演出一段科學家的成長經過,不過其中有幾部在這方面給了一些提示:我們在《接觸未來》看到幾幕伊莉小時候的畫面,而《曼哈頓計畫》裡的保羅則是個極具物理學家潛力的青少年。另外,我們也在幾部電影裡,看到某幾位真實科學家的孩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例如金賽和費曼。
然而還是有其它的描述,將科學家真正的特質加以誇張、諷刺,例如在尋找科學真知時會如同著迷一般,或是嚴重排拒社交活動而棄感情於不顧。這些簡化的陳述,可能會造成戲劇性的效果,或者也可能是驅動電影繼續前進的必要條件。無論基於何種理由,螢幕上的科學家常常會被劃分成特定的某一類。編導過多部科幻片如《異形》(一九八六)、《無底洞》(The Abyss,一九八九)以及《魔鬼終結者》系列,但《魔鬼終結者Ⅲ》除外,因在本片只做編劇的詹姆斯•卡麥隆在最近的訪談中將電影裡的科學家歸為兩類,他說:「電影裡的科學家不是很有特色的怪咖,就是相當積極的反派人物。」不過除了怪咖和壞蛋(這類通常會變成瘋狂科學家),電影裡其實還有第三種重要的類型——英雄。
科學怪咖或怪胎,很容易從外表和行事作風看出來。他可能是溫和的怪老頭像《回到未來》的布朗,或神經兮兮的怪人像《ID4:星際終結者》的歐肯,而他們的髮型和乖僻的舉止,總能讓人一眼就將他們貼上「古怪」的標記。當歐肯在秘密的五十一區會見總統的時候,他說:「哇!總統先生!這……真的很榮幸……就像你想的一樣……他們……他們不太常讓我們外出。」看到他這副模樣,你可能會猜想禁止他出去的理由不是為了保密,而是不要讓他嚇到小狗和小孩。同一部電影中的電子學專家大衛就沒有歐肯那麼古怪,不過他那頭像是剪壞的頭髮以及厚厚的眼鏡,再加上不怎麼樣的棉襯衫,或許會讓你好奇當初他是如何追到那位漂亮的太太——總統府顧問康絲坦(瑪格莉特•柯林飾演)。
對怪咖的描寫,通常還有一種是在日常生活中無用武之地的聰明腦袋,這種角度很容易造成喜劇效果。例如當《愛神有約》(I. Q.,一九九四)把這種印象放在現代某些聰明人的身上時,就產生了許多「笑」果。電影設定在一九五○年代,片中的凱薩琳(梅格•萊恩飾演)是個聰明又美麗的數學系研究生,她也正巧是天才愛因斯坦(華特•馬殊飾演)的姪女。凱薩琳有個未婚夫詹姆斯(史蒂芬•弗萊飾演),他是個呆板、自命不凡的心理學家,專門在研究老鼠。但是在她訂婚之後,凱薩琳遇到善良迷人的修車工人艾德(提姆•羅賓斯飾演),後來還愛上了他。愛因斯坦知道艾德比那個「老鼠男人」詹姆斯更適合凱薩琳,因此在他和三個伙伴通力合作之下,成功地扮演媒人的角色。
在這部電影裡,愛因斯坦的朋友們是《三個臭皮匠》(Three Stooges)的聰明版。他們幾乎做每一件事——從開車到把羽毛球從樹上弄下來——都顯得笨拙有趣,不過整體上還是非常聰明。這三個人分別是李卜克內西(喬瑟夫•馬爾飾演)、哲學家兼數學家歌德爾(勞•杰可比飾演),以及物理學家波多司基(吉恩•塞克斯飾演)。真實生活中的歌德爾提出不完備定理,這是世界上最精細、最全面性的數學理論之一;而波多司基則是一套反駁量子物理說法的共同作者。他們的角色性格,在愛因斯坦對艾德做的介紹中道出最佳的詮釋:「這三個是二十世紀裡最聰明的腦袋,不過他們三個人當中,沒有一個會換電燈泡。」
科學家是英雄、怪咖,還是壞蛋 莫瑞茲:你瘋了!弗朗肯斯坦:瘋,我嗎?咱們走著瞧,你就知道我有沒有發瘋。——《科學怪人》(一九三三)卡林頓博士:知識比生命更加重要。——《魔星下凡》(一九五一)贊助者:你的研究計畫似乎不太像科學,倒有點像科幻小說。伊莉•艾:你說得對,是有點瘋狂我只想請各位試著把眼光放遠一點。——《接觸未來》(一九九七)「給我找個科學家過來!」麥克大聲喊著,他是《火山爆發》裡洛杉磯危機處理中心的負責人。當他發現洛杉磯街道底下出現詭異的事情時,這就是他的反應。顯然任何一個科學家都可以。幸...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在電影裡尋找科學?先來瞧瞧科幻片
第一部 自然界的威脅
第二章 遇上外星人
第三章 毀滅性的撞擊
第四章 狂暴的地球
第二部 人類製造的威脅
第五章 原子能大解放
第六章 搞怪的基因和細菌
第七章 電腦統治世界
第三部 好的、快的,和真的
第八章 科學家是英雄、怪咖,還是壞蛋
第九章 嚴謹科學對上瘋狂量子:金鷹獎及金火雞獎
第十章 好萊塢科學 vs. 真實科學
後記:在電影和電影之外發現真實科學
附錄:跟著好萊塢科學一起的,還有爆米花科學
引言
第一章 在電影裡尋找科學?先來瞧瞧科幻片
第一部 自然界的威脅
第二章 遇上外星人
第三章 毀滅性的撞擊
第四章 狂暴的地球
第二部 人類製造的威脅
第五章 原子能大解放
第六章 搞怪的基因和細菌
第七章 電腦統治世界
第三部 好的、快的,和真的
第八章 科學家是英雄、怪咖,還是壞蛋
第九章 嚴謹科學對上瘋狂量子:金鷹獎及金火雞獎
第十章 好萊塢科學 vs. 真實科學
後記:在電影和電影之外發現真實科學
附錄:跟著好萊塢科學一起的,還有爆米花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