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流派關於美中戰爭的重要觀點
這是一本代表美國主流觀點的書,也是研究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理念的第一本書,它明確界定了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理念,深入研究了歷史上的經典案例,美國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和伊朗在與美國的戰爭中最可能採取的策略是反介入/區域拒止戰。
本書深入研究了即將到來的美中之戰的作戰樣式和雙方最有可能運用的戰略和作戰手段。
本書也研究了美國和伊朗,朝鮮和俄羅斯發生戰爭的作戰樣式,但是毫無疑問,作者最主要的論點集中在美中之戰。
本書分析了“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的概念,權威性地介紹了相關歷史案例和概念理論。美國的戰略籌畫中一直認為縮寫為“A2/AD”的“反介入”戰是中國或伊朗在未來與美國的衝突中最可能採取的戰略。之前的類似研究主要將重點放在“反介入”對聯合兵力尤其是空中兵力的影響上,這篇重要的新論文則提出了從“反介入”概念發展的海軍根源上來理解海權的觀點。
《反介入戰》一書的結論與大多數有關“反介入”戰略的評論截然不同。該書沒有把“反介入”手段看做技術發展帶來的後冷戰時代的現象,而是看做自古以來,戰略弱小力量面對強大力量的大戰略組成部分。坦格裡迪還分析了如何運用高技術武器能力強化或減小威脅。比起對“海上力量”的依賴來說(也許這個概念不存在了),歷史學家認為“海上能力”才是突破類似伊朗和中國“長城”的關鍵
作者簡介:
薩姆•J•坦格裡迪是聖達戈“戰略遠見作戰籌畫諮詢公司”主任,住在加州柯洛納多。編著有書籍三本,發表過大量文章,榮獲“美國海軍學會阿裡•伯克獎”以及“美國海軍聯盟阿爾弗雷德•泰勒•馬漢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作者縱貫歷史戰爭和當今全球空間對“反介入”戰進行了透徹分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瞭解未來戰爭的視窗,也告訴我們發展海上能力以“突破長城”早已刻不容緩。行文之間,與全球利益相關的未來戰爭場景躍然紙上。——美國海軍(退役)將軍詹姆斯‧G‧斯塔夫里迪斯(James G. Stavridis),前北約最高歐洲聯盟指揮官;現任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院長。
多數所謂“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挑戰的書都不及該書深刻、有見地。坦格裡迪以淵博的歷史知識向我們展示了古希臘以來的“反介入”戰略。對於那些試圖瞭解“反介入”戰略對當今理論和實際的影響以及應對“反介入”挑戰的相關措施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羅伯特‧沃克(Robert Work),前海軍副部長;“新美國安全中心”CEO
本書基於歷史,充分研究了不斷凸顯的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挑戰……是對五角大樓明確提出的最關鍵軍事問題的重大貢獻。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潛在對手就會對美軍在國際水域行動的能力投“否決票”,一些獨裁政權也會製造美軍及其盟國軍隊的“禁入地區”。作者從理論上對不斷增長的威脅提出了及時、全面的解決方案。強烈推薦具有戰略思維的學生閱讀。——弗蘭克‧霍夫曼(Frank Hoffman),國防大學高級研究員
這本優秀著作以完美的時間順序、基於歷史的分析方法以及精確的邏輯推理分析了“反介入”問題,在國防資源控制嚴格、面臨威脅層次複雜的時代,將對我們重新制定軍事戰略標準做出重要貢獻。對於維護我國家安全,坦格裡迪勝的這種清晰的思想勝過很多“鍍金”的武器系統。——拉爾夫‧彼得斯,“福克斯新聞”戰略分析家,著有《葛底斯堡的該隱》
名人推薦:作者縱貫歷史戰爭和當今全球空間對“反介入”戰進行了透徹分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瞭解未來戰爭的視窗,也告訴我們發展海上能力以“突破長城”早已刻不容緩。行文之間,與全球利益相關的未來戰爭場景躍然紙上。——美國海軍(退役)將軍詹姆斯‧G‧斯塔夫里迪斯(James G. Stavridis),前北約最高歐洲聯盟指揮官;現任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院長。
多數所謂“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挑戰的書都不及該書深刻、有見地。坦格裡迪以淵博的歷史知識向我們展示了古希臘以來的“反介入”戰略。對於那些試圖瞭解...
章節試閱
希波戰爭中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
壓倒性優勢
西元前四八○年春天,古希臘大陸的獨立城邦(包括新興的雅典民主政權)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巨大威脅。自封為「萬國至尊,萬語之王,地球之神」波斯王薛西斯,率千軍萬馬,不斷征戰
擴張。據當時希臘歷史學家、「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考證,薛西斯的兵力達170萬,搭乘戰艦1327艘。而現代歷史學家則認為170萬的兵力規模遠超出古代後勤保障的能力,因此他應該率15
萬~20萬軍隊以及數不勝數的隨軍流動平民。與之相比,希臘的多數城邦彼此猜疑,四分五裂,防禦兵力寥寥無幾。只有大的城邦,如雅典、科林斯以及斯巴達能召集8000~10000左右的重裝
步兵。敵眾我寡之勢顯而易見。因此,薛西斯的部隊還未越過黑海和地中海中間狹窄的達達尼爾海峽,而只是僅從希臘的海面搭起的浮橋上蜂擁而至時,希臘最北部的城邦就開始俯首稱臣。仍殊死抵抗的是位於希臘中部、周邊島嶼以及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絕大部分地區的斯巴達人和雅典人的聯盟。而且,即便結成聯盟,面對強勢之敵,兵力仍不值一提。希臘人認為如果波斯軍隊占領了南部奧林匹斯神山以及狄瑟利的其他山脈,進而包圍這些獨立的城邦,希臘人將無一倖免。因此,利用地理優勢,將希臘兵力部署到這些位置,阻止波斯人長驅直入到人口稠密的地區成為上上之策。古希臘道德家、歷史學家普盧塔克在大約五○○年後認為,雅典海軍統帥,第米斯托克利將軍(海軍上將和陸軍上將綜合),首次運用了「反介入」的方法。他的原話是:「統領雅典軍力後,第米斯托克利試圖立即動員希臘市民(主要是到服役年紀的男公民),離開城邦,運用他們的大型划船在距離希臘較遠的海域截擊波斯人;而他率領大量軍隊和拉西戴蒙人(古斯巴達人)一起把守滕比谷,確保狄瑟利的安全,然而該建議未被國王採納。」第米斯托克利的原意是利用雅典的大型划船破壞達達尼爾海峽的波斯浮橋;這點在隨後的薩拉米斯戰鬥前他對該計畫的公開支持中可得以證實。這種行動確實能在「距希臘較遠的距離」上攔截波斯人,毫無疑問地阻止登陸部隊在亞洲和歐洲之間機動。但這不該是對他的同胞使用的戰略,毋庸置疑地他們會認為這樣做太鋌而走險了。因此,他最初只能在陸上使用「反介入」防禦戰略。
據守陸地和海洋
滕比谷是一個大約長6.2英里(10公里)的山谷,位於奧林匹斯山和奧薩山之間,皮埃利斯河經過此流進大海。山谷最窄處只有82英尺(25公尺),兩邊崖壁則高1640英尺(500公尺)。這些今天以車禍高發區出名的地方,古代被認為是阿波羅和繆斯出沒之處。從這裡往南距離雅典146英里(235公里),一般需要14天才能到達雅典。顯然,第米斯托克利和其他希臘指揮官都認為滕比谷是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少量兵力就足以掣肘薛西斯的軍隊。但這種認識是基於當時不準確的地理知識或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錯誤的空間地理情報得出的。兵力部署好後,與薛西斯有協議但仍對希臘城邦友好的馬其頓國王就警告希臘人,希臘西面有很多上陸出海口,薛西斯也可能從側翼攻進希臘。而此時關於山谷南部的狄瑟利邦意圖投敵的說法也廣泛撒布。第米斯托克利意識到兵力缺乏,雖堅信基於海上的防禦是最佳防禦,但只好將兵力退守雅典,此舉被普盧塔克一針見血地描述為「徒勞之舉」。然而,後退行動並未完全動搖希臘整體「反介入」戰略。滕比谷以南62英里(100公里)雅典以北85英里(136公里)處還有一條狹窄水道,沿兩岸山峰聯通位於希臘大陸和埃維亞島之間埃夫里普海峽。這就是德摩比利隘口——斯巴達300勇士在國王列奧尼達率領下,殊死抵抗最終全部陣亡的地方。這場英雄之役被寫成詩歌、散文,近期也被拍成多部電影。歷經近2500年的沉積和地理變化,如今這個地方早已不是300勇士或者部隊能抵禦千軍萬馬的狹長地帶。但在與波斯人的交戰中,這個以溫泉和地熱聞名的地區是希臘「反介入」防禦戰略運用的另一個理想之地。
這場戰役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近萬名重裝備步兵由陸上攔截,第米斯托克利則在位於埃維亞島的阿耳特彌斯的海上指揮由333艘戰艦組成的希臘艦隊阻止薛西斯的其餘登陸部隊,並防止其由海峽向南滲透。無論第米斯托克利是否第一個意識到這點,這支海陸聯合部隊的行動充分反映出所有「反介入」行動的地理特點,而他毫不動搖地說服其他希臘領導人以海上行動為主
的舉動也反映出運用這種戰略的決心。與列奧尼達一樣,第米斯托克利同樣面臨優勢之敵:波斯艦隊雖遭受暴風雨襲擊,但仍保持900艘戰艦的數量。與斯巴達國王不同的是他保持了海軍特有的快速機動特性,防止在狹窄的海峽中側翼受敵。三場交戰中,希臘艦隊都成功抵禦了波斯的攻擊,同時還發起了「心理戰」,挑撥薛西斯的愛奧尼亞希臘奴隸(其中一些是薛西斯的最佳船員)背叛波斯軍隊。眾所周知,德摩比利隘口的「阿耳特彌斯」海戰最終因希臘偵察人員背叛,讓薛西斯軍隊得以經小路繞過山脈而失敗。在古代戰爭中,因人員背叛和變節,改變戰場態勢的情況屢見不鮮。在意識到側翼受敵的形勢後,列奧尼達命令其他人員撤退,只留了300斯巴達勇士和1000名其他希臘軍隊據守。無論列奧尼達是否意圖最後一搏或殊死一戰,當斯巴達人矛柄折斷、劍鋒磨鈍、徒手搏鬥,直至全軍覆沒時,他們的英勇形象早已載入史冊。[8]德摩比利一戰中,希臘犧牲了4000名勇士,而波斯軍隊則陣亡約20000人。薛西斯為其部隊的傷亡和行動的遲滯怒不可遏,在發現列奧尼達的屍體後,砍下其首,插在桿上,作為對一國之君屍體的極大羞辱。
切斷海上交通線
此時,似乎希臘聯盟會分崩離析,薛西斯會毫不疑問地征服整個希臘。然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希臘城邦,特別是斯巴達和科林斯,還有一個狹窄的陸上障礙——科林斯地峽,可構築防禦工事遲滯薛西斯大軍長驅直入,而雅典和其他城邦就只能任人宰割了。他們要麼投降,要麼流亡到伯羅奔尼撒半島,或者還可逃往希臘控制的西西里島。此時,第米斯托克利再次站在風口浪尖,
他利用阿波羅神希臘的命運要靠「木牆(比喻海防艦隊)」才能拯救的神諭和政敵聯盟,再用能言善道的口才勸說雅典民眾放棄城邦,到海上擊敵。他運用威脅背叛、賄賂、佯裝背叛,成功地說服其他希臘人放棄了將船隻退往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想法,共同參加了「薩拉米斯榮譽之戰」。
這場發生在薩拉米斯島和雅典大陸之間的狹窄海峽的戰鬥,常用作海上力量最終擊敗陸上力量,以及弱小海軍力量運用計謀和海岸地形條件消滅強大艦隊的典範。其中關鍵的士氣以及愛國主義精神也常被引用:希臘軍隊是一支由政治上平等的城邦組成的志願者聯盟,而波斯海軍的船隻上則滿載被征服的奴隸(如有很多希臘愛奧尼亞人),這些人當然不太可能心甘情願的服役。
另外,從第米斯托克利的後勤計畫中,也可窺見其在破壞薛西斯的的後勤補給時,海陸並重的思想。利用陸上地形可能會讓希臘「反介入」戰略失敗,但控制了海上才意味著控制了波斯軍隊跨區域的後勤必需品補給線。對於古代的軍隊來說,拿破崙的格言「軍隊靠腸胃來機動」是非常恰
當的。挨餓是計畫中通常要考慮的因素。飲用水也同樣重要。海上征服的距離極其依靠日常的海上補給,尤其是在陸上的動物驅動的貨車一天最多機動10英里(16公里);而如果風勢較好,
一艘補給船一天能機動120英里(193公里)的年代。通過薩拉米斯戰鬥,希臘達成海上控制的目的,並能控制從小亞細亞到歐洲的海上交通線(Sea Lines ofCommunications,縮寫為SLOCs),切
斷了薛西斯軍隊關鍵的海上後勤補給通道。在最初用法中,SLOCs中的「通信(communications)」並不僅僅指信息或數據流,還包括從十九世紀登陸作戰中衍生的相關軍事用法,包括集結疏散的
兵力以及對兵力的再補給和加強。在依靠電子技術快速傳遞信息的今天,一些分析家和學者認為SLOCs一詞也該放進歷史的垃圾堆裡了。但這種觀點忽略了該術語潛含的物質和人員物理傳遞的意義。也許使用「海上貿易線(sea lines(or lanes) of commerce)」更符合對現代情況的描述。
無論如何,控制了海上交通線就從海上對薛西斯構築了「反介入」的屏障,這甚至比從陸上的狹窄通道攔截效果更好。由於雅典城邦被摧毀,薛西斯的兵力太過龐大,無法依靠光禿禿的土地來補給,他面對一個後勤補給的噩夢。沒有糧食,他的軍隊就無以生存,並且他們早已消耗光先前從北方城邦搶奪的食物。大規模的糧食只能依靠海上補給,但希臘人控制著海洋。
前面提到過,第米斯托克利的本意是在薩拉米斯之戰後立即率領希臘艦隊駛入達達尼爾海峽,破壞波斯的海面浮橋。這樣就可以全面切斷波斯人陸上及海上的後勤補給。但同僚戰略家們迅速
指出,此時比起在希臘殲滅薛西斯,讓其放棄希臘,退回小亞細亞才是上上之策。同為謀略家的第米斯托克利只能對波斯人放出假消息,說為了讓薛西斯體面地返回波斯,他會阻止其他希臘人追入達達尼爾海峽。無論這個消息是否起了作用,薛西斯下令大部分飢腸轆轆的兵力返回了小
亞細亞。回國後,他面臨的是因鐵腕統治而造成的大規模起義和反抗。至此,波斯對希臘的全面征戰付出高昂代價。在隨後的一年內,他遺留的2萬兵力也被斯巴達的陸軍所殲滅。[14]在見證德摩比利一戰中希臘人表現出來的兇猛善戰和誓死決心後,薛西斯應該也能想到他遺留下來的部隊將必死無疑吧!
第米斯托克利以強大的海上力量作主導,通過軍種聯合和區域聯盟成功運用了「區域反介入」戰略,成功地抵禦了薛西斯的進攻,創造了海軍的勝利。第米斯托克利最終被逐出雅典,被迫逃亡波斯帝國,這是熱衷歷史嘲諷之事者所樂道的細節,但那都是後話了。__
希波戰爭中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
壓倒性優勢
西元前四八○年春天,古希臘大陸的獨立城邦(包括新興的雅典民主政權)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巨大威脅。自封為「萬國至尊,萬語之王,地球之神」波斯王薛西斯,率千軍萬馬,不斷征戰
擴張。據當時希臘歷史學家、「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考證,薛西斯的兵力達170萬,搭乘戰艦1327艘。而現代歷史學家則認為170萬的兵力規模遠超出古代後勤保障的能力,因此他應該率15
萬~20萬軍隊以及數不勝數的隨軍流動平民。與之相比,希臘的多數城邦彼此猜疑,四分五裂,防禦兵力寥寥無幾。只有大的城邦,如雅典、科...
目錄
序言 /i
緒論 /ii
第1章 兩場戰爭的故事 /1
壓倒性優勢 /1
據守陸地和海洋 /2
切斷海上交通線 /3
五個基本要素 /5
意識到攻擊方的戰略優勢 /6
優先利用地理條件 /7
海上領域的優勢 /8
資訊和情報具有重要作用 /9
外部事件的決定性影響 /10
變革性戰爭 /11
勝利的擴大 /13
不吠的狗 /15
當時的分析 /16
全世界向「沙漠風暴」取經 /17
第2章 發展現代「反介入」概念 /19
界定「反介入」和「區域拒止」 /19
作戰介入 /20
「反介入」的海軍根源 /21
冷戰中的「海上拒止」和「反介入」問題 /22
關於「基本評估處」 /24
術語的普及 /25
最初未能進入聯合範圍和軍事革命 /26
國會授權國防部的研究以及國防改革 /27
關於智囊團 /29
蘭德公司,波斯灣和中國 /30
戰略及預算評估中心和A2/AD /31
「空海一體戰」及其解讀 /34
「戰 略及預算評估中心」積極推進「空海一體戰」的步伐 /37
與「非對稱戰」的關係 /40
「反介入」網路 /42
介入和「前沿存在」 /43
後冷戰時代的「介入構想」 /44
海外駐軍和介入 /46
「區域拒止」概念的局限性 /47
整合力量的其他要素 /48
「反介入」,「反反介入」和「大戰略」 /49
突破長城 /50
第3章 「反介入」戰役及制勝要素 /52
威懾:最終戰略目標 /53
威懾的步驟或要素 /55
與「反介入」國家的外交和經濟關係 /56
「反反介入」的威懾措施 /58
評估軍事「反介入」戰役 /59
戰勝「反介入戰」 /74
第4章 三場「反介入」勝利 /75
評估方法 /75
戰役抉擇 /76
案例1: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 /77
案例2: 奧斯曼土耳其組織土耳其海峽防禦 /82
案例3:英國保衛戰的勝利和海獅行動 /87
「反反介入」戰役的經驗 /92
第5章 三場「反介入」失敗 /95
案例1:納粹德國的「歐洲壁壘」防禦 /95
案例2:日本帝國太平洋戰爭中的戰略 /100
目 錄
2反介入/ 區域拒止戰——即將到來的美中之戰和其他戰爭
案例3:全力奪回福克蘭群島 /106
「反介入」戰役的經驗 /111
第6章 東亞:最棘手的挑戰 /115
「反介入」系統 /116
危機的原因 /118
「反介入」行動 /120
「反反介入」行動 /122
以「海上拒止」作為「反反介入」技術 /125
消耗 vs 精確 /126
評估東亞戰役:基本要素 /127
評估東亞戰役:補充要素 /129
想定的結束語 /130
第7章 西南亞:非對稱戰術和經濟威脅/132
想定的區別 /133
衝突的原因 /136
核武器範例的變化 /138
地理和世界經濟 /138
序言 /i
緒論 /ii
第1章 兩場戰爭的故事 /1
壓倒性優勢 /1
據守陸地和海洋 /2
切斷海上交通線 /3
五個基本要素 /5
意識到攻擊方的戰略優勢 /6
優先利用地理條件 /7
海上領域的優勢 /8
資訊和情報具有重要作用 /9
外部事件的決定性影響 /10
變革性戰爭 /11
勝利的擴大 /13
不吠的狗 /15
當時的分析 /16
全世界向「沙漠風暴」取經 /17
第2章 發展現代「反介入」概念 /19
界定「反介入」和「區域拒止」 /19
作戰介入 /20
「反介入」的海軍根源 /21
冷戰中的「海上拒止」和「反介入」問題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