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手印「遠傳承」第一位祖師,
也是龍樹菩薩的老師:薩惹哈尊者的教導,
這是大寶法王的老師:創古仁波切的釋論,
這是「道歌寶藏」三部曲之一「國王之歌」的口訣,
鮮活、直接、有加持力,
對心的本然力量有信心、想開啟自心寶藏的人,
仔細聽,大手印的心跳聲,就在字裡行間!
什麼是大手印禪修之「基」(基礎)?
什麼是大手印禪修之「道」(過程)?
什麼是大手印禪修之「果」(目標)?
身為大手印傳承第一人的薩惹哈尊者,在面對國王與諸婆羅門質疑他縱欲飲酒而要撤除其婆羅門種姓時,他分別為國王、王后、庶民詠唱出三首道歌——《國王之歌》、《王后之歌》、《庶民之歌》。這三首道歌結集成《道歌寶藏》,其中為國王詠唱的《行持歌》(又名《國王之歌》),即從「基」、「道」、「果」三個面向來教導大手印。
在基大手印中,薩惹哈尊者指出「基」是事物的如實面貌,迷妄的顯相即在「基」之中生起。如果我們能在迷妄的輪迴顯相中捨斷貪執,認出這個真實本然的自性,才可能進入大手印之道。
在道大手印中,尊者教導「正念」、「無念」、「無生」、「離心」四個修行次第。但尊者在本書中對調了前兩個次第,首先是藉由深刻的勝觀——「無念」,以品嚐離於煩惱的滋味。接著,應用「正念」以穩固對心性的認識,並看見諸法的如幻自性,進而觀見一切諸法皆是「無生」。最後,超越概念造作的心——「離心」,而回歸到一直都在的原點——無垢的心性。
在果大手印中,我們認識到輪迴的顯相皆空無自性,體證遍在的大樂狀態即是我們的心性,而從輪迴中解脫。如此圓滿成就智慧與慈悲,也圓滿成就利他的因緣,而獲得三身或五身等功德。
薩惹哈尊者藉由道歌的形式詠唱大手印口訣,教導我們認出心性,而獲得佛法修持的究竟之果。在聽聞、思惟道歌之後,我們也要如薩惹哈尊者一般,執起俱生本智之劍,射穿能所二執的妄念,了證法身。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堪千創古仁波切(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創古仁波切於1933年出生於西藏康區,五歲時,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與第十一世錫度仁波切認證他為前一世創古仁波切的轉世。二十三歲時,從噶瑪巴處領受比丘具足戒。
1959年,創古仁波切前往印度。三十五歲時,他被授予格魯傳統最高的拉然巴格西學位。繼此之後,他被任命為大寶法王噶瑪巴位於錫金之駐錫地隆德寺(Rumtek Monastery)的住持,並且擔任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親教師。
多年來,創古仁波切在歐洲、亞洲、北美洲設立中心。他是加拿大諾瓦斯科西亞省(Nova Scotia)岡波寺(Gampo Abbey)的住持。仁波切位於尼泊爾的教育機構包括:創古札西確林寺(Thrangu Tashi Chöling);位於南無布達(Namo Buddha)的閉關中心與佛學院;一所供在家孩童與年幼僧侶接受一般教育的學校;以及創古度母寺(Thrangu Tara Abbey),為尼師提供完整的佛法教育。1999年,智慧金剛學院(Vajra Vidya Institute)在印度鹿野苑(Sarnath)落成啓用。仁波切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克雷斯頓(Crestone),為西方弟子興建了一座閉關中心。2000年,創古仁波切被任命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Ogyen Trinley Dorjé)的親教師。
關於創古仁波切及其佛行事業,請見網頁:www.rinpoche.com。
【原典作者簡介】
薩惹哈尊者(Saraha)
薩惹哈尊者(約八世紀至九世紀)是著名的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龍樹菩薩的老師,也是藏傳佛教噶舉大手印金鬘傳承遠傳承的源頭(近傳承源頭為帝洛巴),金剛總持之下即是薩惹哈。
「Saraha」(薩惹哈)一詞本意是「射箭者」,在傳世唐卡中,他手握一枝箭,象徵「穿透二元之心的覺性」,也喻示他的妻子暨上師是位女製箭師。據信他是大手印與密續「勝樂金剛」兩大傳承的第一位傳人。
薩惹哈尊者是大手印教法的源頭,他常以俱生道歌的形式教導大手印的實修口訣,其流傳後世的最重要著作為《道歌寶藏》。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從事翻譯多年,譯有《沒事,我有定心丸》、《真好,我能放鬆了》、《如是,我能見真實》、《收拾書包成佛去》、《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說止觀》(眾生文化出版)等書。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西雅圖。
章節試閱
|導言|
一起詠唱薩惹哈尊者的俱生道歌
/蜜雪兒.馬丁
聆聽道歌,調伏自心
數世紀以來,大成就者薩惹哈(Saraha)的俱生道歌(spontaneous songs)以及他的傳奇人生,一直激勵著探尋真理的求道者。在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梵mahāsiddha)當中,他出類拔萃,並且極可能居住於第九世紀的孟加拉。傳統上認為,薩惹哈尊者是提倡大手印(梵mahāmudrā)為主要禪修法門的第一人,而此大手印的傳承一直延續至今,它的重要性也歷久彌新,不減分毫。
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Rangjung Rigpé Dorjé, 1924-1981)於一九七〇年代造訪西方國家期間,有鑒於大手印的法教超越所有的文化藩籬,他因而建議大眾修持大手印。佛教禪修的精髓在於調伏自心,大手印這個修持法門即是透過直接對心性下工夫,而達到調伏自心的目的。一切眾生都具有這相同的心性,一旦這個心性被認識,那麼,從禪座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面向,我們都將能夠時時保持對心性的覺知。久而久之,一切生起的事物都被體驗為明晰與清新,它明亮、空虛的自性通透可見,難以言喻。
俱生的道歌中交織著譬喻,是表達「心性」這個勝義實相的自然媒介。一張文字與概念之網無法捕捉這個實相,唯有透過間接隱晦的暗指影射來表示。隱喻能夠喚起一種經驗上的、超越智識的實相,因此,隱喻不但是一種能夠加深理解的教學工具,也是進入另一個維度的開端。大成就者薩惹哈詠唱他的俱生道歌,帶領聆聽者達至正等正覺。
噶瑪欽列巴仁波切的三部道歌釋論
堪千創古仁波切(Khenchen Thrangu, 1933-)針對《國王之歌》(A Spontaneous Song for the King)所作的釋論,屬於延續至今依然不輟的口語傳統(oral tradition),而道歌所包含的偈頌則在這個傳統之中開展。
2002年夏天,創古仁波切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給予開示,開示的內容從最基本的要點,跨越至最精微的重點,而他所選擇的要點,全都與禪修有關。仁波切陳述的風格與口語傳承相互輝映,他從不同的方向來重複探討某個主題,這種重複的探討使得某個想法能夠更深入於聽聞者的心中。仁波切開示的語調流暢,近似一場善知識與弟子之間的永恆對話。
噶瑪欽列巴仁波切(Karma Trinlépa)曾經針對大成就者薩惹哈的三部俱生道歌——《庶民之歌》(A Spontaneous Song for the People)、《王后之歌》(A Spontaneous Song for the Queen)、《國王之歌》——撰寫了最廣泛的釋論,創古仁波切所作的闡釋即是以噶瑪欽列巴仁波切所著的文本為依據。
在這三部俱生道歌之中,《國王之歌》雖然篇幅最短,但是意義卻最為深遠,它巨細靡遺地呈現了薩惹哈尊者針對大手印所作的獨特詮釋。噶舉派(藏bka’ brgyud)的著名學者巴沃祖拉陳瓦仁波切(Pawo Tsuglak Trengwa, 1504-1566)寫道,這些道歌相應於三身(梵kāyas;藏sku)或三個層面:《庶民之歌》與化身(梵nirmāṇakāya)有關;《王后之歌》與報身(梵sambhogakāya)有關;《國王之歌》與法身(梵dharmakāya)相關。因此,在三部俱生道歌之中,《國王之歌》最為精煉且微妙。
在印度,證道歌是以一連串偈頌的形式呈現,並無明顯的結構。藏文的釋論則在此之上添加了輪廓,並且為道歌所要探索的景觀賦予形貌。尤其,噶瑪欽列巴仁波切所著釋論的綱要相當詳盡,它其實也可作為整部釋論的總結。
依「基」、「道」、「果」陳述大手印禪修
在介紹道歌之前,讓我們先作總覽。噶瑪欽列巴仁波切於一開始即使用傳統的禮敬偈,藉以闡明修持的四大障礙。就傳統而言,這個針對四大修持障礙所作的討論,發揮了作為一部文本或一種修行法門之前行的作用。繼此之後,他鋪陳內文大綱(讀者可以從此一大綱而得知它的內容),並且依「基」、「道」、「果」而區分所有的偈頌,如此為大手印禪修作了概述。接著,他廣泛地討論每一首偈頌,而這構成了釋論的其餘部分。
基——離於貪執
在鋪陳了內文大綱之後,關於「基」的偈頌是以大成就者薩惹哈所提出的忠告作為起始:使「基」保持離於貪執的狀態,尤其是離於對修行成就的各種徵相所生起的貪執。基本上,我們是因為這些貪執而背離正道,所以「離於貪執」這個主題貫穿整部道歌。
在所有關於大手印的重要修行手冊當中,都會先陳述如何避免障礙——所有的偏離與散亂,接著才是關於如何修持大手印的教導。在整部道歌之中,薩惹哈尊者一再地提出這些告誡。
大成就者薩惹哈在警告我們可能會面臨的危險之後,他為諸如「顯空無二」等經典的概念下定義,然後指出心性。當我們從事禪修時,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在尋求什麼,因為這個目標將引導整個修行的過程。所以,薩惹哈尊者打從一開始就指向「勝義實相」,也就是「果」——心性的了證。最後,他談及構成世俗諦的「因」與「果」,以及執迷於學術分析的危險。
道——四個修行次第
在提供了這個「基」之後,薩惹哈尊者開始使用另一系列的偈頌來描述「道」。這些偈頌談論「貪執」的危險,尤其是把禪修的體驗與覺受視為真實且實存的危險。這個部分一旦完成之後,薩惹哈尊者透過他對大手印的獨特觀點而陳述、闡明正道,並且把「道」鋪陳為四相(four symbols;藏brda’ bzhi)或四個修行次第:
一、正念(mindfulness;藏དྲན་པ།,dran pa)。
二、無念(beyond mindfulness;藏དྲན་མེད།,dran med)。
三、無生(the unborn;藏སྐྱེ་མེད།,skye med)。
四、離心(beyond the intellect;藏བློ་འདས།,blo 'das)。
噶瑪欽列巴仁波切在他針對《庶民之歌》所作的釋論當中,詳細地解釋了這愈來愈微細的四個次第。由於創古仁波切一直強調第三個次第(也是一個秘密的次第)的重要性,並且預想了要在本書當中進行討論,所以,編者在此先簡短地著眼於它,或許能夠發揮利益讀者之效。在《庶民之歌》的第一三三首偈頌之中,薩惹哈尊者說道:
此四修字我先示,飲下甘露我遺忘,
諸凡了知一字者,彼等不識諸名言。
四種子字是成就無上成就的方法,
這四種子字表示正念、無念、無生與離心四個次第。
在這四個次第當中,我首先教導「正念」。
當飲用「無念」之甘露時,你遺忘對「我」與「我的」之執取。
任何了悟心本身永遠無生的人,
將會了知一種子字「阿」(無生)之實相。
勝義而言,心性離於概念之分別造作(離心),並且不識名相。
噶瑪欽列巴仁波切解釋,這首偈頌指出如何了悟心的本然自性是「無垢的」,這意味著心的本然自性離於心的雜染,或離於概念的分別造作,也就是大手印四個修習次第的最後一個次第「離心」。前三個次第為最後這個次第鋪路,而前三者始於「正念」,噶瑪欽列巴仁波切把「正念」這個次第定義為一個能夠斬斷心之根的修持。「斬斷心之根」是什麼意思?另一位大師噶瑪恰美仁波切(Karma Chagmé)對此作了陳述:
自內外斷除戲論,
教此見者多非一,
如火滅盡煙止息,
內斷心根為甚深。
從外面或從內裡斷除戲論,
教導這個見地的方式眾多,並非只有一個。
不過,正如同把火澆滅之後,煙就自然而然地止息一般,
從內裡斬斷你的心之根,是更為甚深的作法。
在此,「正念之斷」(cutting through of mindfulness)意味著平息忙碌的戲論。這能夠控制一個散亂且過度活躍亢進的心,並且使它進入一個更寂止的狀態。
下一個次第「無念」是第一個次第「正念」的延伸。噶瑪欽列巴仁波切寫道,安住在一個離於心之造作的狀態中,即是飲用「無念」之不死甘露;這引生出一種覺受,在這個覺受之中,執取於「我」與「我的」的概念從我們的心中消失。由於對「我」的執取是滋生煩惱(afflictions)的溫床,大成就者薩惹哈說道,當這分執取不再存在時,心就是「煩惱皆清淨」(徹底地清淨,離於煩惱)。我們因而獲得解脫,不再因為過失而感到抑鬱,或因為具有正面的特質而自我膨脹,那有如搭乘雲霄飛車所體驗到的上下起伏就此結束。
藉由安住於「無念」這第二個次第,我們因而進入第三個次第「無生」。我們借助於口訣而了證更深刻的實相——種子字「阿」所體現的無生空性。這是看見心本身永遠是無生的,而這無生的功德是遍在的,它是我們的心與一切諸法的自性。噶瑪欽列巴仁波切說道,藉由了證這無生的自性,我們超越了輪迴(梵saṃsāra;藏’khor ba)。
最後,我們抵達第四個次第「離心」。噶瑪欽列巴仁波切解釋,藉由於過去所修持的口訣(梵upadesa;藏man ngag),我們已經獲致了甚至超越「無生」之名言或相的了證,即已解脫所有這些名言或相,而進入一個超越念頭或文字表達的狀態。
大成就者薩惹哈所提出的這四個次第,與著名的大手印四瑜伽極為類似,後者也制定出一條通往正等正覺的道途。由於它們明顯地彼此共鳴,讓我們看看它們如何相互關連,彼此彰顯。
大手印四瑜伽的第一個瑜伽「專一」(one-pointedness)具有寂止的特質,它類似薩惹哈尊者所提出的第一個次第「正念」。在這個次第之中,所有的散亂皆如在修持止禪(奢摩他)期間,都被帶入安住的狀態。
在第二個瑜伽「離戲」(free of elaborations, or simplicity)期間,所有的覺受都消融入空性之中,不留痕跡,這類似第二個次第「無念」。此時,所有心中的高低起伏不再打擾自心,我們體驗到於觀禪期間所體驗到的空性,或看見無我。
在第三個瑜伽「一味」(one taste)期間,我們了悟一切諸法皆是顯空無別的。同樣地,在大成就者薩惹哈所提出的第三個次第「無生」之中,我們了悟到自心和一切諸法都具有相同的自性,或體現相同之一味,即一切皆無生。
藉由第四個瑜伽「無修」,我們證得「俱生」(spontaneous presence),所有微細的二元顯相都完全消融。這也是薩惹哈尊者所陳述的第四個次第「離心」,它是難以言喻的勝義。
果——達至正等正覺
大成就者薩惹哈鋪陳了這四個次第之後,他再度耳提面命,強調「無貪執」的重要性,並且清楚地提出如何從事禪修的忠告,如此地為正覺之旅的地圖作了最後的描繪:瞭解沒有什麼要去否定,沒有什麼要去證實確立,也沒有什麼要去觀修。
由於「只管認識」(mere recognition)會帶來解脫,我們只要繼續去「認識、認出那明晰且如如不動者」,終將會帶來正等正覺之果:心擴展成為廣大浩瀚的智慧,五身顯現,諸利益持續不斷地隨著心保持無瑕、無礙而流溢。
薩惹哈尊者以一個願景為這四十首偈頌作結,在這個願景之中,勝義實相全然地融入於我們的世俗世界之中,並且徹底地發揮功能。
|導言|
一起詠唱薩惹哈尊者的俱生道歌
/蜜雪兒.馬丁
聆聽道歌,調伏自心
數世紀以來,大成就者薩惹哈(Saraha)的俱生道歌(spontaneous songs)以及他的傳奇人生,一直激勵著探尋真理的求道者。在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梵mahāsiddha)當中,他出類拔萃,並且極可能居住於第九世紀的孟加拉。傳統上認為,薩惹哈尊者是提倡大手印(梵mahāmudrā)為主要禪修法門的第一人,而此大手印的傳承一直延續至今,它的重要性也歷久彌新,不減分毫。
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Rangjung Rigpé Dorjé, 1924-1981)於一九七〇年代造訪西方...
目錄
作者序 趣入佛法/堪千創古仁波切
導言 一起詠唱薩惹哈尊者的道歌/蜜雪兒.馬丁
致謝詞 願找到進入大手印世界的入口/蜜雪兒.馬丁
原典
《國王之歌》薩惹哈尊者/著 妙融法師/譯
釋論
第一章 趣入大手印
大手印能利益各類修行者
大手印的傳承與文本
睜開智慧之眼的大成就者薩惹哈
從「基」、「道」、「果」三面向教導大手印
大手印教導如何了證空性的智慧
藏語「chag」象徵「大空性」
藏語「gya」代表「無二的智慧」
藏語「chen po」意指「巨大」
第二章 唱起道歌
道歌寶藏——行持歌
禮敬已戰勝魔羅之力
基大手印——了悟如實與迷妄
虛妄的顯相於「基」中生起(第1頌)
主體與客體顯現為個別的事物(第2頌)
不知俱生智遍在於眾生(第3頌)
道大手印——回歸本性,了無迷惑
顯經與密續的道途
直視自心,盡除諸苦
「道」離於增益與損減二邊
了證實相即能淨除無明(第4頌)
轉心四思惟,增長信心與精進
方便道與解脫道
二道的本質與了證相同
大手印作為現代的佛教修持
果大手印——了證本初自性(第5.6頌)
問答
第三章 基大手印
「基」——諸法的如實面貌
禪修時所要捨斷的貪執
對有為之樂的貪執(第7頌)
對該取捨之事物的貪執(第8頌)
對染污的貪執(第9頌)
對徵相與暗示的貪執(第10頌)
識別「基」的意義
「了證」能夠移除過失(第11頌)
「了證」能夠把恐懼轉為大樂(第12頌)
顯空無二(第13頌)
念頭無處可尋
煩惱平息,悲心展現
專家與愚癡者之間的差別(第14頌)
指出自性
不執著於不實之事(第15頌)
持續不斷的禪定(第16頌)
習性如何使概念具體化(第17頌)
心不受染污的影響(第18頌)
因果緣起
輪迴與涅槃的基礎(第19頌)
離於分析(第20頌)
問答
第四章 道大手印
捨棄對邪道的貪執
對事業手印的貪執(第21頌)
對微細身的貪執(第22頌)
對覺受的貪執(第23頌)
不正確地修持拙火(第24頌)
誤會「自覺」(第25頌)
把覺受誤以為是了證(第26頌)
捨斷對「誒」與「旺」的迷惑(第27頌)
誤會世俗諦(第28頌)
大手印的正道
以四相描述正道(第29頌)
第二相:無念(第30頌)
第一相:正念(第31頌)
第三相:無生(第32頌)
第四相:離心(第33頌)
藉「聞」、「思」、「修」了證四相
捨棄心的垢染(第34頌)
無所破斥或安立(第35頌)
心是明晰且不動的(第36頌)
問答
第五章 果大手印
本初智透過大樂而延展(第37頌)
諸佛擁有圓滿的智慧與慈悲
遍在的大樂狀態即是心的自性
五身的任運(第38頌)
三身是法身的所有功德
法身展現報身與化身
利己、利他是無二的(第39頌)
報身與化身並不存在
色相本身是空性
了證無垢的心性(第40頌)
【附錄一】《國王之歌》綱要 根本頌:妙融法師譯/綱要:蜜雪兒.馬丁編譯
【附錄二】關於藏語「dran med」(無念)所隱含的深意/蜜雪兒.馬丁
【附錄三】詞彙解釋
作者序 趣入佛法/堪千創古仁波切
導言 一起詠唱薩惹哈尊者的道歌/蜜雪兒.馬丁
致謝詞 願找到進入大手印世界的入口/蜜雪兒.馬丁
原典
《國王之歌》薩惹哈尊者/著 妙融法師/譯
釋論
第一章 趣入大手印
大手印能利益各類修行者
大手印的傳承與文本
睜開智慧之眼的大成就者薩惹哈
從「基」、「道」、「果」三面向教導大手印
大手印教導如何了證空性的智慧
藏語「chag」象徵「大空性」
藏語「gya」代表「無二的智慧」
藏語「chen po」意指「巨大」
第二章 唱起道歌
道歌寶藏——行持歌
禮敬已戰勝魔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