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教授為本書作序,由衷地稱賞:“這部著作從文化史角度來處理漢字發展歷程的研究,圖文兼美,足以開拓學人的心胸,讀者自會心悅誠服。”
原書日文版一九七一年由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翌年,法國學士院認為這部著作是作者一生研究的精華,給這部著作頒發了 “朱里安獎”。一九九一年,這部著作登上岩波書店的“同時代藏書版”排行榜,並且再版。同年年尾,大陸知識出版社出版了此書的中文版,書中的大量資料對中國在該學術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
漢字起源於祭祀神靈,打聽神意的儀式,此後展開了甲骨文、金石文、印章、帛書、木簡、冊子本等多種多樣的文字世。“神的文字”經過怎樣的歷史變成普通人的文字呢?本書著眼於漢字載體的材料和形式、製作方式、收藏方式等,以及與文化的聯繫為中心,使用百多幅寶貴的圖片,饒富興味地告訴讀者漢字三千五百年的發展與進化。
作者簡介
1911年出生於大阪。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1957年退休後被該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稱號。曾參與原東德(德意志民主主義共和國)文化部的吐魯番寫本研究,並任哥本哈根大學、南開大學、加利福尼大學的客座教授。1959年獲得法國朱里安獎。1998年去世。著有:《居庸關》(合著)、《高昌殘影》、《敦煌學及其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