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這是一座紙上的世界宗教博物館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漢寶德
英國人為兒童出版的《宗教百科全書》引起我很大的興趣,特此向家長們推薦。
我是全球唯一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館長。這座博物館介紹了世界主要的宗教,目的是使台灣民眾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心靈因子,以打破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間的界線。可是坦白的說,不論是成人或兒童,對於異文化的信仰是很難敞開心胸接納的。尤其是孩子,純從宗教的觀點來介紹他們認識各宗教的特色,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很高興知道,英國DK出版社在出版了一系列主題百科全書之後,想到要出版《宗教百科全書》。尤其高興的是,貓頭鷹出版社積極翻譯付梓中文版,使台灣的孩子可以探索各文化中宗教的奧祕。世界宗教博物館在展示櫥中陳列出來的,在手觸電腦螢幕上呈現出來的,恰可與《宗教百科全書》以圖文呈現的內容互相補充。這是台灣在心靈教育上向前邁進的第一步。
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一個完整的人格除了承擔國民義務外,還要以世界公民自許。因此國際觀已經不是外交家的專利,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注意全球所發生的一切事件,關懷全球每一角落的人民。讀書人要胸懷天下;這個「天下」在過去指的是全中國,今天則是指整個地球了。
無可諱言的,今天的家長重視兒童教育,希望孩子自幼學習英語,要孩子長大後走向國際,主要是現實的考量。大家提到全球化,腦筋想的就是可以到歐美國家留學,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賺外國人的錢。很少人想到,要進軍國際,首先應建立一個和諧的國際社會。換言之,全球化的大趨勢,除了做生意的現實面之外,還有一個「天下一家」的精神面向。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與十九世紀列強殖民時代的全球化最大差異之處。今天的全球化不是一方壓倒另方,而是要互利共贏的。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對異文化予以深切認識。不但不能歧視其他的種族與文化,而且要了解他們,尊重他們,進而愛護他們。要了解一種異文化,必須真摯的感受他們的心靈。在這一點上,文化與宗教信仰是不可分割的。換句話說,要真正認識一個民族,必須了解她的文化;要了解一種文化,必須感受她的宗教。
我把這個意思告訴一位友人,他反駁說,我們與國際人士往來已經很多年了,為什麼從來沒有感覺到認識世界宗教的必要呢?這是因為我們過去的國際關係非常有限的緣故。在西方獨大的時代,弱小國家的國際關係只是與殖民國的關係,如戰前的台灣與日本。二次大戰之後,世上的弱小民族依賴美國生存,國際關係不過是與美國間的雙邊關係。我們到美國留學,相信他們的宗教,購買他們的產品,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知之甚稔,哪裡有了解其他宗教的需要?
但是全球化時代是多元文化共存互依的時代。這說明各種文化都以相同的地位存在世上,同樣受到尊重。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期待各種文化都在全球化活動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可能是我們交流的對象。然而我們卻對他們的心靈與價值觀一無所知,怎可能與他們和平共處,產生良性互動呢?美國的九一一事件就是宗教誤解所導致的結果。
這本書很扼要的介紹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六大宗教:印度教、佛教、錫克教、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也介紹了中國的儒、道與日本的神道。大體上與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展示內容是相同的。這些宗教都是自各文化圈中自然產生,深切影響了各民族的生活與習俗,思想與觀念,歷長期而未曾改變,直到今天。這些宗教都有行為規範,以維護社會的秩序,而且都對生命的意義有所闡發。對於信仰,每一種宗教都有其獨特的儀式,都創造了強而有力的象徵與符號,同時也激發了各民族的藝術風格。因此了解一個宗教,就等於開闢了理解與欣賞宗教文化圈的藝術及符號象徵的途徑,是世界文化大和解的不二法門。
翻開《宗教百科全書》的每一頁,都可感覺到一種揭開神祕面紗的驚奇。了解宗教是心靈探索的過程。編者很巧妙的把宗教的藝術與象徵穿插在一起,使用簡明的文字來敘述它們的意義,以最少的篇幅給年輕的讀者清晰的輪廓。即使對於年長的讀者,也是一本理想掌握各國宗教文化精義的著作。
這是一座紙上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圖文並茂,所涵蓋的文化史範疇遠超過宗教,是值得向讀者推薦的。
圖片中的永恆
台大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
在一本介紹宗教的百科全書中,出現多達一千五百張圖片,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想像的答案,包括:宗教的內容十分豐富,將之展示為多采多姿的樣態;宗教藉用各種符號與象徵(symbol)來表達,目的是助人領悟那無形無象的精純信仰;宗教與藝術可以結合,成為人們欣賞及觀察的對象,由此了解人類精神生命的深度、廣度與高度。
類似的答案可以一直推衍下去。不過,在翻閱本書並且從中受益之前,最好能夠省思幾個觀念。
首先,宗教為什麼需要這些圖片來解說?關於「宗教」一詞,很難找到大家共同認可的定義。依筆者淺見,宗教是「信仰之體現」,意即宗教以信仰為核心,並且在時空中具體實現之。因此,信仰可以千古不變,而宗教卻在歷史與環境中不斷演變,由此產生不同時代與不同地區的千變萬化的形態與樣貌。
那麼,信仰又是什麼?信仰是「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所謂「超越界」(transcendence),是指超越於人類與自然界之上的「境界、力量或位格」,因此它可以指稱佛教的涅槃(境界),或猶太教的上帝(具有位格),也可以專就某種宇宙根源(力量)而言。人一旦發現自身無法理解痛苦、罪惡、死亡等限制,就會尋找一個值得絕對依賴的、作為終極關懷的對象,那即是超越界。各大宗教的創始者都是首先驗證「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的人,然後依此啟發並且吸引了後代無數的信徒,再由此塑造了「宗教」所具體表現的樣態。
超越界本身無形無象,但是信徒是擁有「身、心、靈」的具體生命,因此非要以明確的形象來表達其信仰不可。宗教之所以充滿符號與象徵,固然是緣於超越界無法直接感知,同時也是因為人有無法抑制的需求,總要想盡辦法、挖空心思,來突顯那無與倫比的永恆力量。宗教藝術由此誕生,本書的眾多圖片可以為證。
其次,要省思的是:藝術如何在宗教中扮演合宜的角色?宗教必有教義,其中宣示了基本信仰;為了維繫宗教的存在及發展,不可或缺的是神話與儀式,這二者相輔相成。神話是「敘述」超越界如何啟示眾生,儀式則是「演出」或「操作」此一神聖的事件。兩者都不能脫離具體的「形象」(icon)。換言之,宗教不能沒有「形象」(包括圖片、雕塑、建築、音樂,以及種種儀式的進行),但是「形象」之存在,僅只是作為符號或象徵,亦即其功能在於「指向」超越界。以我們常用的語句來說,宗教不可能沒有「偶像」,但是一切偶像的存在都是為了「被打破」,以便由之昇華到那無形無象的超越界。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致於陷入「偶像崇拜」的困境中,然後,我們在閱讀本書時,也才不必擔心會不會因而陷入圖片的迷障。換言之,我們的注意力不會停留在比較圖片的美麗與否,而是藉由每一張圖片直接領悟其中的「永恆」旨意。
就本書內容而言,主要涵蓋六大宗教,依其信徒人數的次序是: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亦即回教),印度教,佛教,錫克教,猶太教。猶太教的人數最少,卻是三大「一神教」的先驅,值得我們多加認識。錫克教的材料較為少見,也有值得參考之處。另外四大宗教的信徒總數占了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容不得我們忽略。較為可惜的是,儒家與道家(含道教),以及日本的神道教,信徒各自超過一億,卻只占了不到十頁的篇幅,這對西方讀者應該是個遺憾,對我們則尚可接受,因為我們的文化中不乏相關的資訊。
只要翻開本書,就不可能不懷著驚訝讚嘆的心思,仔細瀏覽每一張圖片及扼要的解說。若要了解「人類」心靈世界的宏富及嚮往永恆境界的神聖情感,則本書將是便捷而有效的導引,必須置於案頭,隨時取閱及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