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人文的覺醒、人生的諷刺、社會的閱讀、自然與浪漫、自我與生活、文學的哲學
等六輯收錄多恩、笛卡兒、莫里哀、伏爾泰、約翰遜博士、盧梭、拉封丹、斯威夫特、拉羅什富科、蒲柏、歌德、華茲華斯、拜倫、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史坦達爾、沙德、波多萊赫、雨果、巴爾札克、喬治桑、勞倫斯、吳爾芙、梅瑞狄斯、赫茨爾、狄更斯、尼采等30位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的世界文學家,作者依出現文壇的先後,一一介紹他們的作品和重要性。
文學不但呈現人生的高貴、深情與善良,也開啟了文明,閱讀經典文學對人生會有不同的啟示與收穫。從文藝復興到現代出類拔萃的西洋文學家,作者依出現文壇的先後,一一介紹關鍵作品及其重要性。作家各以不同的姿態、筆觸、動機、方法寫作品,如歌德寫《浮士德》,使人回想起四百年來歐洲智識分子的經歷而振奮。寫《傲慢與偏見》的珍奧斯汀是鄉下姑娘,但她筆下的人物卻似曾相識。謝鵬雄已深入淺出的筆觸介紹作品的精神、作家的心靈及對後世的影響。看完這本書,等於看完所有的文學名著;看懂這本書,就等於吸收了所有西洋文學的精華。
作者簡介:
謝鵬雄,臺大外文系畢業,留日傳播學者,資深電視從業人,曾任臺視編審組長、企劃組長、駐日代表等職,並在世新與政大任教。長期考察各國電視傳播,評論電視及電影,卓有聲望。一生沈潛書海,涉獵文學,作品探索人情,優游於各種理念之間,觸覺敏銳,言語犀利,數年來不斷在《中華日報》、《聯合報》等重要媒體寫專欄,以《透視日本》榮獲中山文藝獎。作品範圍及文類極廣,著有《花非花》、《文學中的女人》、《文學中的姓》、《透視日本》、《分手的溫柔》、《紅樓夢女人新解》等三十餘種以及《東方寓言》等兒童文學作品。
章節試閱
──《格列佛遊記》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諷刺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一六六七──一七四五)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是遺腹子,自幼由叔父扶養,曾就讀都柏林三一學院,也取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任教會職務,做過牧師及托利黨(Tory)刊物主編,以銳利的文字諷刺輝格黨(Whig)而樹敵。一七一四年安妮女王逝世,托利黨垮台,他只好結束在英國的政治生活,返回愛爾蘭全力著書。他著作甚多,卻以中年所著《格列佛遊記》(Gulliver’ s Travels)蜚聲國際。這部乍看似乎是旅遊小說的故事,全世界兒童及大人大部分為其故事的神奇及精采所吸引,看得很高興。但作者的意圖卻是以此諷刺英國當時的社會制度之不合理及政治、教育之可恥。據作者自己說:「此書本來是要使世人煩惱,而不是供他們消遣的。」文學史上,多數評者也認為這部書是史上最被誤會(mis-read)的書。究竟這是怎樣的故事?又是如何存心諷刺?
《格列佛遊記》 《格列佛遊記》分為四部分,各記述主角格列佛乘船出發,意外來到四個不同的地方。這四個地方是:「小人國」(Lilliput)、「大人國」(Brobdingnag)、「飛島國」(Laputa)及「賢馬國」(Houyhnhnm land)。
第一部:格列佛擔任輪船羚羊號(Antelope)船上的醫生,乘船向南海出發,遇到颱風來到小人國。他漂到岸上極睏而睡覺,醒來時發覺全身被細繩綁住,釘在地上,周圍有一大群身高六吋的小人。小人們以特製馬車,由一千六百匹馬拉車將其送往首都,在首都他成為展覽品供居民觀看。他很快學習當地語言,與當地宮廷人物發生良好互動。小人國正和鄰國勒富斯克打仗,情勢危急。格列佛自告奮勇帶繩索渡八百碼的海域將敵國艦隊全部俘獲回來,因而封為貴族。但不久他和小人國國王發生意見衝突,國王要把敵國人民降為奴隸,但格列佛主張人人平等自由。於是他失歡於國王。 格列佛到敵國布勒塞斯克(Blefuscu)去訪問,受到友善接待,他在海岸發現破船,乃將之修好,繼續航行回英國。
第二部:格列佛不久又坐「冒險號」(Adventure)向印度出發,但又遭颱風,為巨人所俘。他成為大人國農夫的寵物,農夫帶他到處展覽。格列佛生病,奄奄一息。農夫見狀,將他賣給大人國女王。大人國之人有他的十二倍大,那裡的老鼠有獅子那麼大,使他備受驚嚇。蘋果大如酒桶。格列佛和國王討論彼此的社會制度。國王思想自大,蠻不講理,使他窮於應付。兩年後他得大鳥之助,懸吊在大鳥身下離開大人國,回到英國。
第三部:格列佛又出海,遇到海盜,自行逃命,被接上一個在海上飛行的「飛島國」。島上住的都是聰明人,天天都在思考抽象而無實際用處的事情,而且心不在焉,常常談話中斷就無法續話,必須僕人來提醒他們剛才討論的是什麼事情。飛島國飛到一處大陸Balnibari,那地方有很大的研究所,這裡有人正在進行很不實際的改進農業及建築的計畫。格列佛坐小船到魔術師之島,他們能使用魔術,使歷史人物如凱撒、亞歷山大大帝、龐培、漢尼拔等人出來和格列佛說話並控訴史書紀錄之不正確。格列佛往前走遇到一些「Luggnaggian」的長生不老人。然後經由日本回到英國。
第四部:格列佛又搭船出海,遇到水手在海上叛變。划小船靠岸,來到「賢馬國」。在這裡他發現醜陋如猴子的人類,受馬的管制。這裡的馬叫「Houyhnhnm」理性很高,人類叫「Yahoos」,令人厭惡。格列佛與馬一起生活,吃麥餅和牛奶。當他談到在英國馬是負重拉車的獸類時,賢馬們都不可思議。賢馬們也沒聽過戰爭或法律這些字眼,對格列佛所敘述英國人類的一切都表示不認同。
格列佛住賢馬國很久歲月,住得很舒適,樂不思歸。但賢馬國的國民大會決議格列佛既是人類,就應和此地的類猿人一起生活,不得再為賓客,否則可選擇回去英國。格列佛乘獨木舟回國。到了家時妻子吻他,他幾乎昏過去。他選擇住在馬廄裡,好久無法和人類相處。 諷刺的技巧 據說斯威夫特熱愛「個別的人」(individual men),但痛恨人類。因此他以辛辣的諷刺譏諷英國人,尤其是英國的輝格黨人。在他意念中,大概英國的輝格黨人是最不能饒恕的人類的典型。 斯威夫特以簡單自然的文體,寫寓言故事。
他細心呈現故事的細節,和趣味,使故事有很高的信服力和娛樂性,使全篇成為魅人的傑作,但很遺憾地,也使讀者陶醉在故事的趣味中而未發覺這故事是用來諷刺人類──英國人的可怕可恥的人性、社會及政治。 斯威夫特在故事中創作了一個令人敬重的主角格列佛。格列佛是科學家、醫生,正經、樂觀、誠實、充滿好意,做事精確,是那個年代裡的好人的典型。而且和另一部冒險小說《魯賓森飄流記》(Robinson Crusoe)的主角一樣,面對艱難時,很有機智。這樣的「好人」為何最後會落到與「人類」社會格格不入呢?這就是諷刺的焦點。 格列佛所到的四個島國做為諷刺的對象,是有特別意義的: 第一個小人國中的「小人」,完全符合中國話「君子與小人」的意義上的「小人」。這些人,人小,氣量小,芝麻蒜皮的事就大打出手,和英國當時教會之間為瑣碎的事而爭執,政黨之間互相詬罵如出一轍。小人國是用來諷刺當時的英國社會及政客,教會胸懷之狹小及見識之短淺。
大人國裡的人,人大心大,粗糙而空洞,自大而暴戾,這狀況也讓人聯想很多英國社會上的「大人物」及「大機構」。在那個年代英國曾因自大或見識短淺而捲入許多宗教衝突乃至政爭、戰爭,在故事中幾乎呼之欲出。 遊記的第三部呈現一群天天都在思考一些抽象而無用的事情的人,這是對當時英國「學者」及「領導人」的嘲笑。故事中有些科學家們的太太,輕易地就和僕人私奔了。原因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的太太。在《遊記》中主角在這個島國上停留七年一個月的時間觀察到這些怪異的現象。 如果「小人」與「大人」是缺點的兩個極端。那第四部裡賢馬與醜人(Yahoos)是賢愚的兩極端。醜人除了頭部及胸部有捲毛遮蓋之外幾乎全裸,能像松鼠一樣在樹下跳來跳去,是無理性動物的典型。格列佛在故事裡是認同「賢馬」的理性生活的。但故事主角格列佛的觀念並非創造這個主角的作者斯威夫特的觀念。相反地格列佛其實也是斯威夫特諷刺的對象。
這一點是讀者最後必須發覺的事情。 我們來看看「賢馬國」的風俗。在賢馬國裡賢馬們都很理性,溫文有禮、友善、仁慈、平等、誠實。每一對賢馬都被安排生育男女各一的子嗣。「安排」的原則是「要讓每一對都生出毛髮混色美麗的後代」(to ensure pleasing color combinations in the offspring)每對賢馬達成了這使命之後,夫婦(或雌雄)即分開生活,如同其他朋友一樣互不親近。 原來賢馬的理性是這樣的。作者斯威夫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一再諷刺不理性的英國人之後,在最後關頭,把理性也諷刺了,公開表達其對「理性」的不信任,作者原來並非愛好理性的人! 作者其人 斯威夫特一生服務於宗教界及政界,也曾做到相當高的地位,但後來得罪安妮女王,雖然許多聲名顯赫的朋友為他說項,終未能助他往上爬升。
他本是情感豐富的人,且在生涯中屢有不遇之感慨,因而在寫作上漸漸走向諷刺的傾向。當時的英國教會及政黨,也確有許多不合理的制度及作為,這些不合理提供了斯威夫特能在諷刺文學上獨樹一幟,且風靡一世的素材。他一方面諷刺社會不理性。另一方面認為純理性不能解決問題。因此,人間必須有愛、感情和人性。很諷刺地,斯威夫特活了七十八歲,最後三年因病活在無理性的狀態中。他患耳疾(Meniere)症候群而耳聾、頭暈,最後在痛苦中逝世。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啟發性小說」(initiation novel)格列佛以誠實樂觀的性格開始旅行。但在過程中他並未學到人生的教訓,他的樂觀與誠實反而使他走入幻滅。 斯威夫特是多情的人,他接受了兩個女人的愛,並與其中之一Stella祕密結婚。另一個小他二十歲的Vanessa後來發覺其另有所愛,寫信給Stella表示抗議,斯威夫特為此動怒,與Vanessa決裂。不久Vanessa死去。五年後,Stella也死去。留下斯威夫特孤獨而抱病過了二十六年的晚年,但在這二十六年中他寫作不輟,英名永留後世。
──《格列佛遊記》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諷刺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一六六七──一七四五)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是遺腹子,自幼由叔父扶養,曾就讀都柏林三一學院,也取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任教會職務,做過牧師及托利黨(Tory)刊物主編,以銳利的文字諷刺輝格黨(Whig)而樹敵。一七一四年安妮女王逝世,托利黨垮台,他只好結束在英國的政治生活,返回愛爾蘭全力著書。他著作甚多,卻以中年所著《格列佛遊記》(Gulliver’ s Travels)蜚聲國際。這部乍看似乎是旅遊小說的故事,全世界兒童及大人大部分為其故事的神奇及精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