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深入柯恩靈魂的重量級傳記!
──《紐約時報》──
他是加拿大文壇的國寶,他是搖滾樂界的拜倫
他是影響世界的巨擘,他是跨越時代的傳奇
他是詩人、是歌手、是畫家、也是作家
各位先生女士們,他是……
──李歐納.柯恩──
我們是何等幸運,與李歐納.柯恩生活在同一時代。
──傳奇搖滾樂團「地下絲絨」主唱路‧里德(Lou Reed)
就連他扔掉不要的作品,我們都望塵莫及。
──U2樂團主唱Bono
【李歐納.柯恩第一本繁體中文權威傳記】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是你不得不認識的名字。他不到三十歲,就被譽為加拿大文壇的「偉大詩人」;他的歌曲,被各國藝人翻唱成超過三百個版本;他的第一本詩集,如今要價一千美元以上;他的小說,讓他被評論家譽為「喬伊斯在世」;他天生叛逆、追求自由,卻又從容優雅、風度翩翩;他的詩詞歌曲啟發世界上無數的藝術家,乃至有大量的電影、紀錄片、專輯、演唱會、文學作品紛紛向他致敬。這位集作家、畫家、詩人、歌手、僧人、情聖、癮君子於一身的老紳士,不只是連搖滾巨星Bob Dylan、U2、Lou Reed、Nick Cave、R.E.M.、Sting、Iggy Pop都為之瘋狂的傳奇人物,也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我是你的男人:李歐納‧柯恩傳》正是關於這位男人最權威的傳記。
本書以優美的文字、信實的考據細述柯恩傳奇的一生,包括他在蒙特婁的生活與家庭;他在三十歲前立足加拿大文壇,受到世界注目;他前往希臘伊茲拉島閉關創作,寫出飽受爭議卻獲高度讚譽的小說《美麗失敗者》;他來到紐約,以三十三歲「高齡」成為民謠搖滾歌手,在搖滾樂百花齊放的六○年代占有一席之地;九○年代,他遁入空門、落髮為僧;七十高齡的他發現最親密的經紀人,盜走其畢生積蓄和財產,迫使他必須復出掙錢,全球巡演;他一身西裝、軟呢帽、老派優雅和低沉嗓音,成為鮮明的符號、亦成為排行榜與年輕人的指標。此外,他和眾多名人、藝術家的交往,更豐富他的傳奇色彩。當然,還有貫串他生命中精彩的戀情,以及憂鬱症。
知名音樂記者、樂評人西爾維‧西蒙斯歷經四年努力,通過查閱浩如煙海的史料與文獻,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同時,她對一百多位與柯恩親近或有過交集的人進行專訪。當中有他的家人、朋友、老師,一起修行的僧侶以及音樂夥伴——這些接受西蒙斯專訪的音樂人中,充斥著巨星級的人物,包括茱蒂.科林斯(Judy Collins)、路‧里德(Lou Reed)、伊基‧波普(Iggy Pop)、尼克‧凱夫(Nick Cave)等。當然,這串長長的名單中還有他的情人兼繆斯女神們,麗貝卡‧德莫妮(Rebecca De Mornay)、瑪麗安‧伊倫(Marianne Ihlen )、蘇珊‧艾羅德(Susan Elrod)。最重要的,還有柯恩自己,他會在這本書中,時不時地亮相,就像坐在你面前那樣侃侃而談。
作者簡介:
西爾維‧西蒙斯(Sylvie Simmons)
生於倫敦,備受讚譽的作家、當代最傑出的音樂記者。一九七○年代末移居洛杉磯,開始為《Sounds》、《Creem》、《Kerrang!》、《Q》等雜誌撰寫搖滾樂評論。她採訪過的音樂人不勝枚舉,包括湯姆‧威茲(Tom Waits)、AC/DC、路‧里德(Lou Reed)、法蘭克‧薩帕(Frank Zappa)等搖滾明星。她也是多本備受推崇的虛構和非虛構類書籍的作者,包括短篇小說集《Too Weird f or Ziggy》及傳記書《Serge Gainsbourg: A Fistful Of Gitanes》。
譯者簡介:
陳震
一九七六年出生於江蘇靖江,做過搖滾樂手、放射科醫生、外語老師,現爲自由譯者。譯有《放任自流的時光》、《天堂十字路口》、《誰願永生》、《穆里尼奧傳》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小 樹 (樂評人/作家/電台主持人)
李維菁 (作家)
林生祥 (美濃山下歌手)
臥 斧 (文字工作者)
吳武璋 (音樂工作者)
胡子平 (樂評人)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
馬 欣 (作家)
高翊峰 (《FHM》總編輯/作家)
陳瑞凱 (1976樂團主唱)
張照堂 (影像工作者)
張鐵志 (音樂與文化評論人)
楊久穎 (音樂文字工作者)
楊佳嫻 (詩人)
詹偉雄 (社會觀察家)
鍾永豐 (詩人)
鴻 鴻 (詩人/導演)
八十來歲仍是排行巨星、文化偶像,這高度當然少見。可再多翻幾頁啊,讓這書裡頭的事慢慢撕開你喬裝的教養。習來的低沉,黏貼的氣質,本地特產給作文技藝馴化的泛道德之心,會讓那些直白坦率刺進幾許而放聲尖叫?
──小樹 (文字工作者)
柯恩聖徒式的絕望、天才般的憂鬱、美麗的靈魂,是則傳奇。這本傳記相當精采!
──李維菁(作家)
他是孤獨的大眾情人。他是優雅的異議份子。讀他的一生,你會知道在那些優美的字句與旋律內裡,為何總有揉合謙遜與自大的不合時宜。
──臥斧 (文字工作者)
不論從永遠都給予人西裝畢挺的印象到充滿睿智的老僧,李歐納‧柯恩身兼詩人與民謠歌手的核心本質從未改變。柯恩是一座巨大的詩歌之塔,他曾以低沈磁性的歌聲溫暖照亮許多愛樂者的心靈,相信這本傳記,亦能為你在這數位洪流的徬徨時代中,帶來真摯的啟發。
──胡子平 (樂評人)
詩人的腦袋是一回音不斷的房間,總聽著這世界不住的漏水與傾斜,而他們的詩則是我們唯一能搭上的「諾亞方舟」。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何以李歐納‧柯恩能寫出生之徒刑,亦能寫出恆常盼望。
──馬欣 (作家)
以詩入樂,吟歌神定,道盡繁華。
──吳武璋 (音樂工作者)
「你還需要推薦嗎?」如果跑到柯恩面前這樣問他。
他會說:「喔,不了。謝謝!」
然後向你脫帽,狡詐地笑著。──張照堂(影像工作者)
這個傳奇音樂詩人的愛情、青春與創作人生,就是一首充滿魅惑魔力的的詩歌。
──張鐵志(音樂與文化評論人)
對這個男人,我們都有過漫長的迷戀、思慕、傾心與渴望,甚至是神聖的崇敬與景仰。就因為他那生來便適合穿西裝、並不高大的身軀,和那總是似笑非笑的表情中,有一個繁星綻放的宇宙:連篇詩歌組成的恆星,與音樂織就的行星網絡,照耀著我們這些塵土般的凡夫俗子,讓如灰階般的生命,偶爾也會感受到燦爛耀眼的霓虹色彩。 《我是你的男人》這本書訴說了這個宇宙形成的那輝煌歷史;走過民謠搖滾形成的年代、垮掉一代、古巴戰爭,這個男人帶著他「聖徒般的悲憫和天才式的憂鬱」,用一首又一首的歌曲,挽救了我們這些未曾見過星光便已沈淪的靈魂。 然後,我們便聽到了生命墜地的悶響。以一種韻律的方式。
──楊久穎 (音樂文字工作者)
柯恩的自我是第三人稱、小寫的i,他的窩囊因而輕柔地變成你我的告解。
──鍾永豐 (詩人)
這本書盡責地述說了柯恩的每一首名曲、每一個情人。他十五歲讀到羅卡而開始寫詩,第一本詩集雖然老派卻光芒四射,他年少自學的催眠術(後來展現在他的迷人歌喉中),他的瑪麗安與蘇珊,他對希臘的熱愛,以及他一度去當了和尚的始末,讓柯恩迷可以回味再三,了無遺憾。
──鴻鴻 (詩人/導演)
──台灣作家、音樂家齊向大師致敬──
小樹、李維菁、林生祥、臥斧、吳武璋、胡子平
馬世芳、馬欣、高翊峰、陳瑞凱、張照堂、張鐵志
楊久穎、楊佳嫻、詹偉雄、鍾永豐、鴻鴻
柯恩聖徒式的絕望、天才般的憂鬱、美麗的靈魂,是則傳奇。這本傳記相當精采!──李維菁(作家)
他是孤獨的大眾情人。他是優雅的異議份子。讀他的一生,你會知道在那些優美的字句與旋律內裡,為何總有揉合謙遜與自大的不合時宜。──臥斧(文字工作者)
柯恩是一座巨大的詩歌之塔,他曾以低沈磁性的歌聲溫暖照亮許多愛樂者的心靈,相信這本傳記,亦能為你在這數位洪流的徬徨時代中,帶來真摯的啟發。──胡子平(樂評人)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何以李歐納‧柯恩能寫出生之徒刑,亦能寫出恆常盼望。──馬欣(作家)
這個傳奇音樂詩人的愛情、青春與創作人生,就是一首充滿魅惑魔力的的詩歌。──張鐵志(音樂與文化評論人)
這個男人帶著他「聖徒般的悲憫和天才式的憂鬱」,用一首又一首的歌曲,挽救了我們這些未曾見過星光便已沈淪的靈魂。──楊久穎(音樂文字工作者)
柯恩的自我是第三人稱、小寫的i,他的窩囊因而輕柔地變成你我的告解。──鍾永豐(詩人)
這本書盡責地述說了柯恩的每一首名曲、每一個情人……讓柯恩迷可以回味再三,了無遺憾。──鴻鴻(詩人/導演)
──國際媒體盛譽──
《滾石》雜誌:柯恩早該得到這樣一本傳記,在它面前,之前的柯恩傳記全都顯得多餘了。
《紐約時報》:一本深入柯恩靈魂的重量級傳記,一本憑著對柯恩發自內心的熱愛而寫就的迷人之作。
《Paste》雜誌:西蒙斯是一位令人驚嘆的作家。初閱此書時,你以爲它只是一本作過細緻研究的非虛構作品,但讀下去却發現它也像一本令人陶醉的小說。就像聆聽柯恩的歌曲一樣,這部錯綜而美妙的傳記需要你去思考。這本書將陪伴你,並影響你欣賞李歐納•柯恩的方式。
《圖森公民報》:柯恩是個複雜莫測的男人,而在這本非凡的傳記中,西蒙斯成功地捕捉到了他每一個特質。她的描繪既深刻又洞察入微,會像〈蘇珊〉和〈電線上的鳥〉一般在你的心頭縈繞。
《出版人周刊》:一部充滿生機和熱情的編年史。西蒙斯將柯恩所有的歌曲和專輯精細地織進他的人生,與此同時,她也熟稔地探索了柯恩作品中那些標誌性的主題:欲望、悔恨、痛楚、愛和希望等。
《洛杉磯猶太報》:西蒙斯的書內容豐富、引人注目又吊人胃口……她這本書不僅群星薈萃,而且直率地解釋了音樂產業是如何運作的,同時,又慧眼獨具地描述一位極其重要的音樂家。
《紐約時報書評》:西蒙斯巧妙又老道地叙述了柯恩的演變。一遍讀罷,你會産生一股難以克制的衝動,想帶上你已經了解到的內容,立即翻回首頁,再次浸入他的故事。
《MOJO》雜誌:柯恩通過他的作品與黑暗抗爭了多年,直到始自二○○八年的世界巡演成功舉行後,光明才終於驅走了黑暗。「你甚至能聽到寒毛竪起的聲音」,西蒙斯這樣描述台下的聽衆對他的歌聲的無聲崇敬。深度閱讀這本書時,你的身體會有類似的反應。
《書單》雜誌:引人入勝的傳記……若是你對這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詞曲作者感興趣,這本書就絕對不容錯過。
名人推薦:小 樹 (樂評人/作家/電台主持人)
李維菁 (作家)
林生祥 (美濃山下歌手)
臥 斧 (文字工作者)
吳武璋 (音樂工作者)
胡子平 (樂評人)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
馬 欣 (作家)
高翊峰 (《FHM》總編輯/作家)
陳瑞凱 (1976樂團主唱)
張照堂 (影像工作者)
張鐵志 (音樂與文化評論人)
楊久穎 (音樂文字工作者)
楊佳嫻 (詩人)
詹偉雄 (社會觀察家)
鍾永豐 (詩人)
鴻 鴻 (詩人/導演)
八十來歲仍是排行巨星、文化偶像,這高度當然少見。可再多翻幾頁啊,...
章節試閱
10 長夜未眠惹塵埃
約翰‧賽門侃侃而談:「比起巴布‧迪倫的歌詞——巴布為追隨著他的詞作者們鋪平了道路,並打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使得人們能夠接受比流行歌歌詞來得深刻的歌詞——李歐納的歌詞更具精細靈動,也更講究韻律。巴布的歌詞語言中有伍迪‧蓋瑟瑞及民謠和藍調的傳統,更為貼近『人民』,李歐納的則能讓你看到歌詞背後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學造詣深厚的詩人形象。當然,李歐納彈吉他也不是鬧著玩的,他指彈吉他的速度感就很強。我喜歡〈我倆之一不會錯〉的歌詞,明明是在描述一個性欲暗湧的年輕人,但又透出些許詼諧。」
李歐納說:「我常常想起歐文‧萊頓說的話,『年輕詩人身上最應具備的品質是自負和不更事。』我想它對一個剛剛起步的年輕歌手同樣適用。當你建立起非常強大的自我形象後,就不至被這個想要封住所有人嘴巴的世界湮沒。」
《李歐納‧柯恩之歌》於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正式發行。彼時李歐納已年屆三十三歲,這個年齡可不屬於上世紀六○年代。從封面上他在紐約地鐵的一個照相亭裡拍的頭像照片看,他並未試圖掩蓋自己的年紀。烏賊墨色的色調,葬禮感十足的黑色邊框,一個神情肅穆,穿著深色西裝、白色襯衫,如假包換的成年男人。說實話,看上去也像一位已經見了上帝的西班牙詩人。《讓我們比擬神話》的背面同樣是一張頭像照,與《李歐納‧柯恩之歌》封面上的那張臉相比,那時的他多了一絲羞怯,少了幾分反叛,而《李歐納‧柯恩之歌》封面上那雙深不可測的眼睛也告訴了我,從他的第一本書面世到他的第一張黑膠出爐這十一年裡,它們看過了太多的東西。封底是一個火焰中的女人——那是一位墨西哥聖女的畫像,是他在巫術店購買蠟燭和巫術時發現的。這張專輯的封面照和同時代的所有封面照都迥然不同。
不僅是封面,這張專輯的內容也與同時代的所有專輯都迥然不同,事實上,它與任何時代的任何專輯都迥然不同。那些歌曲,在一個威嚴十足的詩人演繹下,顯得既古老又新鮮。歌曲的主題——戰爭與背叛,渴望與絕望,性愛與宗教,讀過李歐納詩作的人並不陌生,它們與已成為時代節奏的搖滾樂唱出的主題也並無二致,但那些歌詞卻顯得晦澀、嚴肅而神祕莫測。緩慢的節奏,抑揚的語調,迂迴的吉他彈奏,不緊不慢的、透著威嚴、富有魔力的聲音,這諸多因素一加乘,讓專輯頗具催眠效果。
和迪倫一樣,李歐納的歌曲中也充斥著含意隱晦的角色,比如〈主人之歌〉中的納粹虐待狂,「主人」的金身,「我」和「主人」共同的情人。而在這張專輯的樂評文章中,出現得最為頻繁的名字便是巴布‧迪倫,尤其是討論到歌詞時:〈我倆之一不會錯〉是一首頗具冷幽默色彩的歌,其靈感源自妮可。它與迪倫的〈豹皮藥盒帽〉(Leopard—Skin Pill— Box Hat)有著共通之處,但李歐納的這一首要更光滑、節制,更精於文學和修辭技巧……
〈蘇珊〉是首神祕的情歌,裡面提到一個女人讓主人公覺得自己成了耶穌,先是在水上行走,之後被父親拋棄在十字架上;〈再見,瑪麗安〉從開頭看是首情歌,一個女人讓他忘記了孤獨,但也讓他忘記了禱告,所以他失去了神的庇護;〈仁慈的姐妹們〉裡的兩個女人由於不是他的情人,所以被描繪成了修女。有一次,李歐納在埃德蒙頓遭遇了一場暴風雪。風雪之中,他遇到了兩個年輕的女背包客,便邀請她們到自己的房間過夜。她們熟睡後,李歐納坐在扶手椅上,一邊看著她們一邊寫起了歌,第二天上午她們醒來後,他把這首誕生於昨夜的〈仁慈的姐妹們〉彈給她們聽。聽上去純潔又有神聖感吧,但不代表沒有浪漫的可能性,《鍾愛的遊戲》中,同樣的場景裡,出現的卻是一個有著一雙「修女的手」的女人,她先是和他做愛,完事後又幫他收拾殘局。這些歌曲中有著層出不窮的情人,但也有老師、主人和救世主。
〈陌生人之歌〉也許是這張專輯中最為神祕費解的一首歌。它關於放逐和繼續前行。李歐納說:「這首歌誕生在成千上萬的旅館房間或火車站裡。」歌中的「陌生人」,可能是一個被祖先放逐、逃避著諸神和追殺之人的猶太人;一個漂泊不定、四海為家的吟遊詩人;或是一個創作意志就快被家庭生活磨盡的作家。愛情又一次變得危險。約瑟,一個善良的猶太丈夫,正在為懷著別人孩子的妻子尋找著生產之地,而這個即將誕生的胎兒卻註定會給他的人民帶來更多問題。歌詞裡還提到了一種「神聖的撲克遊戲」:坐等抓到一把好牌是白搭,要想贏,唯一的方式是出老千,或者喜怒不形於色,或者坐在隨時可以開溜的位置。
專輯發行伊始,美國媒體的反應有點不冷不熱。《滾石》雜誌刊載了樂評人亞瑟‧舒密特(Arthur Schmidt)的文章,他指出:「不是每首歌我都能容忍:有三首極為出色,有一首還算不錯,還有三首讓我覺得很掃興,剩下的三首簡直是十足的狗屎……這傢伙是個優秀的詩人,但這不代表他就會寫歌。」《紐約時報》的立場比較模糊:「柯恩先生是個水準還算過得去的小說家和詩人,現在他又交出了一份水準還算過得去的音樂答卷。一個悲傷的男人,用青春期的孤獨和自憐換取著金錢。他的東西在疏離感量表上『介於叔本華和巴布‧迪倫之間』。」
不過,這張專輯很快就在英國贏得了不錯的反響:《觀察家報》、《旋律製造者》(Melody Maker)等媒體刊載了洋溢讚譽之詞的評論文章;而與它在加拿大未能進入排行榜,在美國勉強擠進排行榜的受歡迎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英國,它強勢攀上了第十三位。
在一九六八年的一次為宣傳專輯而進行的採訪中,李歐納給人以「摸著石子趟流行音樂這道水」之感。他向《旋律製造者》抱怨紐約客不懂他:「他們給我貼上了知識分子的標籤,但我從未把自己看作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人,我想為普通人寫歌——他們能理解我所理解的事情,我想寫你在汽車收音機裡聽到的那種歌。我不想展現或擁有高超的技巧,我只希望我的歌在電波中被人偶然聽到後,會走在路上邊走邊哼唱,雖然他們並不記得是在哪聽到的,也並不知道是誰唱的。」有意思的是,李歐納雖然希望被視作流行藝人,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一些酬勞豐厚的演唱會邀約,「我不願意,金錢的幽靈在這個行業裡無處不在,它會腐蝕我。」儘管金錢是李歐納從文學界轉戰音樂工業的主要原因,但當金錢就將源源不斷地滾來時,他卻告訴《旋律製造者》,他想退出了。「我現在的感受和寫完《美麗失敗者》時一樣。寫完那本時,我覺得自己不會再寫了,因為我已把自己掏空了。」
他說他想回希臘。但他現在只能繼續單調而枯燥的新專輯宣傳之旅。在接受音樂報紙《節拍》(The Beat)採訪時,他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沒能把炸彈扔出去」的無政府主義者;他對《紐約時報》直言自己對女性的崇拜:「我贊成母系社會,因為只有女性才能把這個世界管理好。」他還說到自己對性的態度,「當她被我們共同達到的高潮改觀後,才能說我和她相遇過,其他的都是假像。」他對《花花公子》說:「我和垮派有些共同之處,但和嬉皮的共同之處更多,而我和這兩者的繼任者將更為近似。」《花花公子》文章的配圖是一張攝於伊茲拉的照片。弔詭的是,照片上的他不見了憂鬱,看上去酷似一個由默片時代影星飾演的佛羅里達州房地產銷售員:寬簷帽,小鬍子,邪惡的微笑。
哥倫比亞唱片更改了這張專輯的廣告文案,原先含有《波士頓環球報》那句「詹姆斯‧喬伊斯猶在人間……」的文案被包含他對《花花公子》說的那句「十五歲後,我開始離經叛道……」的新文案取代了。不僅如此,他們還配上了一張極不協調的照片。於是,在當年的報紙上,我們看到了兩張擺在一起卻風格迥異的照片:一張是封面照,上面的他神情肅穆;另一張上的他留著小鬍子,穿著條紋睡衣,滿臉堆笑。
與此同時,在亨利‧哈德遜旅館那個壓抑的房間裡,李歐納向《蒙特婁公報》記者透露,他決定錄製個人的第二張專輯——一張鄉村和西部風格的唱片。可就在不久前,他還在猶豫著要不要繼續他的音樂之旅。他將去田納西州的納許維爾,那是他最初的目的地。
(節錄自本書第十章〈長夜未眠惹塵埃〉)
23 搖滾樂的未來
李歐納已經太久沒和樂隊合奏過了,至於什麼樣的樂隊適合現在的自己,他也沒有概念。過去的幾年裡,他習慣於與安嘉妮和莎朗一道在家中工作,但一個老人、兩個女人加上兩台合成器可壓不住台。貝克首先簽下的卻是一員李歐納的舊將:巴布‧梅茨格,琳恩‧昂格爾的丈夫,曾參與過「我是你的男人」巡演和《十首新歌》的錄製;然後是兩位新兵:尼爾‧拉森(Neil Larsen),鍵盤手,曾為肯尼‧洛金斯(Kenny Loggins)及邁爾斯‧戴維斯樂隊成員;哈威爾‧馬斯(Javier Mas),西班牙籍彈撥大師,擅長演奏班都利亞琴(Bandurria)、拉烏德琴(Laúd)和十二弦吉他。馬斯擔任過一場於巴賽隆納舉行的李歐納致敬音樂會的音樂總監。李歐納看過那場音樂會的DVD,對馬斯極為欣賞。
這些年來,李歐納的聲線越來越低沉,音樂越來越優雅,相應地,樂隊的表達方式也得進行調整。在貝克眼裡,他新組建的這支樂隊「更像是一個室內樂團」。排練六週後,他們才迎來了鼓手——出生於墨西哥的拉斐爾‧加約爾(Rafael Gayol)。一度,李歐納覺得需要一名小提琴手,於是一位女小提琴手加入了樂隊,但他後來又變卦了。最後,貝克召來了能駕馭薩克斯、木管樂器和鍵盤等多種樂器的迪諾 •索爾多(Dino Soldo)。
就差伴唱女歌手了。珍妮佛‧沃恩斯謝絕了貝克的邀約。排練伊始,安嘉妮和樂隊合奏過幾次,但最後也是不了了之。貝克說:「安嘉妮和李歐納的親密關係會帶來不確定性。」安嘉妮的解釋是:「意見分歧。」「我想嘗試革命性的配器方式,想賦予他的音樂以全新的、出人意料的表現形式。但他更習慣於走在老路上。」貝克撥打了莎朗的電話,後者欣然應允。但李歐納希望找到兩位伴唱女歌手,所以尋找仍在繼續。
二○○八年三月,離巡演開啟還有兩個月時,李歐納蒞臨紐約,出席「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入駐儀式並接受加冕。這是曾對他不屑一顧的美國音樂工業能夠授予一位搖滾音樂家的最高榮譽。身著黑色皮革西裝,紫紅色襯衫,手裡抓著一摞列印稿和一本《渴望之書》的頒獎人路‧里德走上台後,沒有介紹李歐納生平,而是朗讀起了他的作品。不時地,他像個熱情的大學教授般發表著評論:「他剛剛好起來了……我們是何等幸運,與李歐納‧柯恩生活在同一時代。」
滿頭銀絲,身著黑色晚禮服、打著黑色領結的李歐納看上去莊重嚴肅,走上舞台後,他先是向路‧里德深深鞠了個躬,感謝他提醒自己,自己還寫出過幾句像樣的歌詞。「太不真實了,站在這兒。」李歐納說。他不是在謙虛,他說的是真話。「我不禁想起喬恩‧蘭多(Jon Landau)在上世紀七○年代初做出的預言,『我看到了搖滾樂的未來,它不屬於李歐納‧柯恩。』」他開玩笑道。喬恩‧蘭多是「搖滾名人堂」提名委員會主席,一九七○年代初,時為《滾石》雜誌音樂記者的蘭多寫道,「我看到了搖滾樂的未來,它屬於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對於李歐納早期的專輯,《滾石》的確看不上眼:《來自一個房間的歌》「令人沮喪、令人消沉」;《愛與恨之歌》「沒法讓你搖擺起你的小身體」。如路‧里德一樣,李歐納以朗讀作品取代了發表感言——他神情莊重地誦讀了〈歌之塔〉的前五段歌詞。接下來,他沒有遵循名人堂入駐者的表演傳統— —他還沒有準備好。李歐納走下舞台後,愛爾蘭民謠歌手戴米恩‧萊斯(Damien Rice)登台演唱了〈哈利路亞〉,彼時,傑夫‧巴克利版的〈哈利路亞〉在iTunes下載榜上正高居榜首。
在洛杉磯,貝克心急如焚。前來試唱的女歌手沒有一個能讓他感到滿意。無奈之下,他只好向莎朗求助。莎朗推薦了查理(Charley Webb)和海蒂‧韋伯(Hattie Webb)。韋伯姐妹二十出頭,分別彈奏吉他和豎琴,自少女時代就開始以二重唱組合形式四處表演。莎朗打電話給她們時,她們已失去唱片約,正打算揮別夢想回英格蘭老家。這對姐妹坦言對李歐納的歌曲不大熟悉。雖然她們是聽父母收藏的六、七○年代創作歌手的唱片長大的,但她們的美髮師父親卻獨獨禁止李歐納的專輯在家中出現——他的一位同事成天在美容院裡放李歐納的歌,他的耳朵早已聽出了繭子。她們還告訴莎朗一個她已經知道的事實:她們是組合,不能被拆開。
試唱這天,貝克把《與我共舞,直至愛的盡頭》放給韋伯姐妹聽,然後挑出一部分讓她倆和莎朗合唱。唱完後,韋伯姐妹取出吉他和豎琴,演繹了兩首原創歌曲。「歌手有了!」他給身在紐約的李歐納打電話說,「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好消息是,歌手找到了。」「那太好了。」李歐納說。「壞消息是,多出一個人來了。」離巡演大幕拉開僅剩六週時,李歐納的樂隊終於組建完畢。
排練緊張有序地進行著。查理 •韋伯回憶:「貝克和李歐納從不頤指氣使。」海蒂說:「排練一陣後,我們會停下來喝茶、吃三明治,這時李歐納會一個人彈著吉他唱〈陌生人之歌〉和〈雪崩〉。」最後幾週,貝克留意到李歐納對巡演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樂手之間越來越有默契,而李歐納也會指揮大家進行排練,指示樂手按他的想法做出細微的改變。」他也在致力於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現力。「排練時他會忽然雙膝跪地。這一招不只是為了調動觀眾情緒,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做給樂隊看的。他雙手捧住麥克風單膝跪地,也是在向我們釋放一個信號,『演奏得再柔軟些。』」
哈雷特坐不住了。李歐納他們已在棚裡排練了四個多月,費用票據越疊越高。「累計達到上百萬美金後,我慌了。李歐納說,『來看我們排練吧。』」「我被徹底征服了,」哈雷特說,「他們的表演卓爾不群。」他們準備好了。「李歐納堅持要求,在那些大城市的大場館演出之前,先去加拿大的一些偏遠城鎮轉一圈,他列舉了一些我從未耳聞過的城鎮。」在李歐納授意下,克里開始規劃所謂「前期巡演」——一輪低調的熱身小巡演,共十八場,演出地點均在加拿大濱海諸省。那些地方,應該沒有人等著看他暈倒在台上。
二○○八年五月十一日,「前期巡演」於新布藍茲維省弗雷德里克頓市啟程。哈雷特回憶:「我們拿李歐納的歌詞開玩笑道,『我們首先占領弗雷德里克頓,接著拿下柏林。』」李歐納一眾人提前數日抵達弗市,以便就在演出地點再每天五、六個小時地排練上幾天。他們的排練已日臻完美。弗雷德里克頓劇場一共只有七百零九個座位,幾分鐘內,門票被一搶而光。哈雷特暗自心忖,如果不是李歐納堅持要在這樣的小場地演,如果不是克里盡其最大努力讓這場演出靜悄悄地舉行,十倍以上數量的門票都能在幾分鐘內被一掃而光。
即使到了開幕之夜,站在舞台旁側時,身形清瘦、身著雙排扣西裝的李歐納,還是不能對著《聖經》發誓,他對走到舞台中央有著百分百的把握。「他很緊張,」哈雷特說,「從表面上看似乎風平浪靜,但他的內心可以說是極度緊張。」如果李歐納的母親在場,她會建議他去刮下鬍子。灌幾口烈酒,抽幾口香菸亦可緩釋他的緊張,但這是他第一次沒有酒精和香菸相伴的巡演。他深吸一口氣。從禿山的禪寺裡,他學到了重要的一課——「別再抱怨」。他摘下帽子,低下頭,嘟噥了幾句禱辭。燈光暗了下來。他挺直腰杆,將費朵拉軟呢帽緊緊扣回頭上,朝舞台中央走去。
(節錄自本書第二十三章〈搖滾樂的未來〉)
10 長夜未眠惹塵埃
約翰‧賽門侃侃而談:「比起巴布‧迪倫的歌詞——巴布為追隨著他的詞作者們鋪平了道路,並打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使得人們能夠接受比流行歌歌詞來得深刻的歌詞——李歐納的歌詞更具精細靈動,也更講究韻律。巴布的歌詞語言中有伍迪‧蓋瑟瑞及民謠和藍調的傳統,更為貼近『人民』,李歐納的則能讓你看到歌詞背後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學造詣深厚的詩人形象。當然,李歐納彈吉他也不是鬧著玩的,他指彈吉他的速度感就很強。我喜歡〈我倆之一不會錯〉的歌詞,明明是在描述一個性欲暗湧的年輕人,但又透出些許詼諧。」
...
作者序
引子
他是那種莊嚴優雅的老派男人,你來時他躬身相迎,你去時他起身相送,確保讓你感到舒服,卻隻字不提自己的拘束。不過,他輕撚兜裡希臘忘憂珠發出的輕響,還是露出了蛛絲馬跡。
他是那種喜歡獨處、靦腆羞澀的男人。不過如果你刨根問底,他也會不失風度地幽默應對。他的回答措辭謹慎,像是一位詩人,或是一個政客,精確、隱晦、富有韻律、避重就輕;他愛放煙霧彈, 說話時顯得詭祕,一如他唱歌,仿佛是在吐露隱祕。
他的身材保持得很好,個頭比你想像的要瘦小。應該適合穿制服。他著一襲黑色西服,細條紋、雙排扣,即便是買的現成貨,也會被看成是量身定做的。
「親愛的,」李歐納說,「我是穿著西裝降生的。」
引子
他是那種莊嚴優雅的老派男人,你來時他躬身相迎,你去時他起身相送,確保讓你感到舒服,卻隻字不提自己的拘束。不過,他輕撚兜裡希臘忘憂珠發出的輕響,還是露出了蛛絲馬跡。
他是那種喜歡獨處、靦腆羞澀的男人。不過如果你刨根問底,他也會不失風度地幽默應對。他的回答措辭謹慎,像是一位詩人,或是一個政客,精確、隱晦、富有韻律、避重就輕;他愛放煙霧彈, 說話時顯得詭祕,一如他唱歌,仿佛是在吐露隱祕。
他的身材保持得很好,個頭比你想像的要瘦小。應該適合穿制服。他著一襲黑色西服,細條紋、雙排扣,即便是買的現成貨,...
目錄
引子
1 穿著西裝降生
2 女人之屋
3 兩萬句詩行
4 我開始大聲呼喊
5 他說著金子般的話
6 太多英雄已隕落
7 請找到我,我已至而立之年
8 漫長的剃鬚
9 求愛之道
10 長夜未眠惹塵埃
11 牛仔之道
12 給我做個面具
13 靜脈突出如公路
14 一塊禦敵之盾
15李歐納,我愛你
16 一種神聖的談話
17 性高潮的哈利路亞
18 舊日嬉戲之所
19 錫盤街裡的耶利米
20 遁入禿山
21 愛與竊
22 稅收/孩子/迷失的妞
23 搖滾樂的未來
24 我就在這兒,我是你的男人
25 一本失敗承受指南
後記
李歐納‧柯恩主要作品年表
引子
1 穿著西裝降生
2 女人之屋
3 兩萬句詩行
4 我開始大聲呼喊
5 他說著金子般的話
6 太多英雄已隕落
7 請找到我,我已至而立之年
8 漫長的剃鬚
9 求愛之道
10 長夜未眠惹塵埃
11 牛仔之道
12 給我做個面具
13 靜脈突出如公路
14 一塊禦敵之盾
15李歐納,我愛你
16 一種神聖的談話
17 性高潮的哈利路亞
18 舊日嬉戲之所
19 錫盤街裡的耶利米
20 遁入禿山
21 愛與竊
22 稅收/孩子/迷失的妞
23 搖滾樂的未來
24 我就在這兒,我是你的男人
25 一本失敗承受指南
後記
李歐納‧柯恩主要作品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