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持刀闖進幼兒園砍殺兒童?為什麼有人會為盜取一枚戒指切下別人的手指?為什麼納粹科學家會在俘虜身上做活體實驗?為什麼有人會忽視其他同類的人性?在哲學、宗教的思路里,人類的殘酷行為通常被解釋為犯下罪行者的「惡」,但這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惡」的概念只是虛晃一槍、將問題暫時擱置,其實並沒有給出答案。本書是一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對「惡」進行的系統思考,他借助科學家擅長的調查、實驗和分析,以「共情腐蝕」取代了「惡」:某個人作惡時,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蝕,共情水平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共情水平不會導致最惡行發生,雖然人們常常會不顧他人的內心感受。這一替換看似簡單,卻能幫助我們擺脫價值偏見,給出預防惡行發生的思路。它同時提出了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共情腐蝕」是如何發生的?社會環境會對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響?為何同樣遭遇「共情腐蝕」的自閉症患者一般不會作惡?本書也許會改變你思考「惡」的方式,甚至會改變你對待「惡」的態度。
西蒙·巴倫-科恩 (Simon Baron-Cohen),知名臨床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精神病理學教授,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主任,三一學院研究員。畢業於牛津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代表作有《惡的科學》《心盲》《關鍵的區別》《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綜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