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出版來源於一項持續數年的合作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中國社會有關個人的概念和實踐、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受烏爾里希·貝克和伊麗莎白·貝克一吉恩斯海姆夫婦(Ulrich Beck and Elisabeth Beck-Gemsheim)著作的啟發——在中國社會的特定環境下的個體化進程。參與這項研究的是歐洲(大多來自北歐國家)和中國的資深學者和博士研究生,他們來自歷史、文學研究、人類學、政治學和漢學等學科領域。本書反映了這種多元性。
本書的出版及其相關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參與本項目的學者所在的歐洲、中國和美國的各大高校作出的貢獻。不過首先是有了挪威研究基金委員會( Norges ForskningsrAd)於2006年至2009年期間的慷慨資助,才使得我們能夠將這些學者聚到一起,共同開展研究,從而確保本書不僅僅只是個人論文的合集。我們希望本書能有助於激勵對中國的個體化進程作進一步研究,並為新的比較研究作出貢獻,在這些研究中,中國的經驗可以用來重新定義從歐洲或北美語境下發展而來的理論,貝克和貝克一吉恩斯海姆在本書的前言中就提到了這一點。
最後,我還想說明的是,除了上述的機構和研究人員之外,這一合作研究項目及您面前的這本文集也得到了其他個人及機構的鼎力支持和幫助。胡安訥( Ane Husstad-Nedberg)幫助解決項目進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並且為統一原稿的格式、將每個人的稿件整合成一部書稿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孔諳寧( Ann Kurush)對本書稿的貢獻在於,她仔細地為英文文本的語言和文風進行潤色。丹麥一挪威合作基金會為這一項目提供了一筆慷慨的資助,資助課題組在哥本哈根的SchaeffergArden酒店召開了一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