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坐能言」更需「起能行」
李克勉主教
距今五十多年前,台灣主辦了亞洲主教團第一次會議,會中便已開始倡議在台成立基督徒信仰小團體。可惜的是,那時我們只達成了讀經班的程度,遠未達到信仰小團體的高度。到了後來,相關發展甚至停滯不前,僅剩台東地區尚能維持。後來,各教區在三次全國牧靈福傳大會中,都認識及強調了信仰小團體的重要性,並將建立信仰小團體列為本地教會的中程目標。二○一一年新竹教區舉行牧靈大會時,決定派員參與亞洲主教團會議舉辦的信仰小團體的相關培訓、工作坊及會議,希望讓信仰小團體能在台灣扎根茁壯。但很快的我們就發現,要帶動信仰小團體發展,最困難的是缺乏行動。大家或許願意坐下來認真讀聖經,但卻無法進一步將聖言付諸行動,也就無從成立基督徒信仰小團體。
本書以「觀察、分辨、行動」為骨幹,提供了多方位及全面的信仰小團體的建樹步驟、情況分析及詳細說明。無論讀者是在教會中擔任哪一種職務或角色,都能從中獲得省思及益處,為教會朝向健康結構的發展盡一份力。我們歡欣地感謝上主,讓同道偕行這個古老的觀念在當代再次獲得重視。這讓我們無論身處何處或何等職務,只要由自己開始、在正確的道路上去走、去做,並在聆聽、對話及團體討論中,互持互助,相信最後必能和衷共濟,完成使命。
最後,我想引述主的弟兄、宗徒雅各伯對我們的勸誡,彼此共勉共進:「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因為誰若只聽聖言而不去實行,他就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照自己生來的面貌,照完以後就離去,遂即忘卻了自己是什麼樣子。至於那細察賜予自由的完美法律,而又保持不變,不隨聽隨忘,卻實際力行的,這人因他的作為必是有福的。」(雅一22-25)願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共同參與耶穌的工作,在生活中重新活出耶穌最先創立團體的經驗、榜樣與精神。
讓聖言的種子撒遍堂區每一個角落
崔寶臣神父
有關基層信仰團體
「基層信仰團體」(Basic Church Communities,又或「基層教會團體」、「信仰小團體」),為台灣教會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台灣天主教會的三次福傳大會(一九八八年,二00一年,二0二0年)都特別提到要推動並建立「信仰小團體」。而早在一九七五年,聖教宗保祿六世透過宗座勸諭《在新世界中傳福音》(Evangelii nuntiandi),已對「基層信仰團體」的性質及使命加以肯定:「它們之所以產生,是因為需要更深刻地度教會的生活,或由渴望一個更符合人性的幅度,而這種情形在較大的教會團體內很難實現,特別是在現代的大城市中……這些小團體可以很單純地以自己的方式成為社會性小團體……」(58號)
事實上,以堂區、教區為單位或者跨堂區、教區的基層信仰團體比比皆是。如此多的小團體的存在,為基督徒個人及堂區和教區的生活增添了活力,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但不可諱言,每個小團體也面臨著或大或小的挑戰,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靈修」上的定位問題。
觀察、分辨和行動
讀者手中的這本書恰是針對這上面提出的問題而生,作者是耶穌會士詹姆士•謝帕德(Jim Sheppard)神父,他在基層信仰團體的領域耕耘多年。詹姆士神父以其實際的豐富經驗,帶領讀者走進基層信仰團體如何運作的核心之處。他認為沒有必要過度停留在什麼是「基層信仰團體」及「何為信仰團體的動力」這些問題上,而是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其「靈修」,而這才是所有基層信仰團體共同的要素。他更坦言,靈修是基層信仰團體的靈魂,同時他也不忘強調,靈修離不開祈禱。
該如何祈禱呢?詹姆士神父給出的答案可能會讓讀者訝異。他在本書中為基層信仰團體建議的靈修實踐是「觀察、分辨和行動」,而他認為這個方法本身就是祈禱,而且是以聖經為基礎,向聖神開放,並以此來反省自己的生活。這讓我想到教宗方濟各在《讓我們勇敢夢想》(Let Us Dream, 2020)這本書中,也是按照這樣三個步驟展開的:去看見(to see),去選擇(to choose),去實踐(to act)。
「觀察、分辨和行動」的靈修是建立在「聖言」的基礎之上的,而且也只有這樣的靈修才會讓基層信仰團體成為活的團體,不僅小團體的成員從中得到生命的滋養,而且可以走出去,成為福音的見證人。
分享的祕訣
任何基層信仰團體的聚會都離不開「分享」,但不能不說,很多時候團員之間彼此的分享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本書中有很大篇幅來講該「如何分享」。上面提到「聖言」是基層信仰團體靈修實踐上的基礎,如何讓「聖言」進入團體的分享便成為不可獲缺的部分。
分享過程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如何讓「一事接著一事」過渡到「一事導致另一事」。換言之,讓個人生命中本來零散看起來沒有關聯的單獨事件,透過分享的過程,變成在一個脈絡中彼此相關的活的故事。我們不僅有自己的故事,也會聆聽他人的故事,正是透過別人的經歷,我們可以更多了解這個世界。當我們聆聽別人的故事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故事與我們自己的故事有相同和不同之處,也因而會產生出人預料的洞見。而這正是基層信仰團體中的分享所具有的魅力所在。這同時也讓每個成員意識到團體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團體,我們便不能真正學會如何作為一個獨立個體。
建議每位在堂區服務的司鐸,陪伴基層信仰團體的神師,以及所有參加基層信仰團體的成員,都閱讀此書,相信一定會收穫滿滿。
台灣的門徒讀經班
饒志成神父
廿四年前由馬來西亞引進台灣的「門徒讀經班」,給台灣教會帶來了一股新的活力, 這是一個由平信徒所組成的讀經班。以「門徒課程」做為輔助教材,由輔助員陪伴,於九個月內,每週聚會,有系統地完成研讀聖經。而輔助員是由已完成全部讀經課程並經過「門徒輔助員培訓」的平信徒擔任之。
「研讀聖經,作主的門徒」是門徒讀經班的目的和宗旨。門徒讀經班是很有系統地研讀聖經, 從舊約到新約, 藉著了解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救恩計畫, 了解到天主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的計畫。這計畫讓我們加深與自己、與他人、尤其是與天主的關係, 另外藉著研讀聖經,大家一起分享生活的經歷與見證,互相學習、接納與聆聽,讓參與者的靈修成長,提升基督徒的「門徒」意識,活出基督福音,並以領受的神恩去福傳,加入堂區一年的事工服務。
門徒讀經班的特色是以十二人為一組,研讀各十七課的新約和舊約。以視聽教材及不同的讀經方法,聆聽許多不同的聖經學家深入淺出精彩的解說,讓聖言融入到參與者的生活中,成為推動生命的動力。
二十多年來,門徒讀經班最初是在台北聖家堂發起,十年後傳到新竹,由於李克勉主教非常賞識並在新竹教區極力推動,三年前,於二○二一年正式成立了台灣地區主教團門徒讀經班培訓總會,指導神師是李克勉主教。
由於門徒讀經班非常適合平信徒,由研讀聖經而成為門徒,現在這讀經班已經推廣擴展到全省。今年在台灣全省共開了八十五班:台北教區十二班,新竹教區廿七班,台中教區十二班,台南教區七班,高雄教區四班,花蓮教區廿一班,嘉義教區二班。
感謝天主賜給我們台灣教會這麼一個美好的接近天主的方式,讓平信徒藉著研讀聖經成為名符其實的基督徒,以門徒身分宣傳福音。
前言
「看,你們正處於教會的未來!」這話來自一位拉丁美洲的樞機主教。他們影響我, 使我更深地明白基層信仰團體是振興我們本地教會靈修生活的一個有效工具。多年前, 身為主教和牧民小組的一員, 我受到加拿大主教團的邀請, 前往遼闊的南美洲大陸, 探訪了許多個國家。
一個星期日的早上,我們的團隊身處巴西。樞機帶我們參觀教區內的一些堂區和小型的基層信仰團體。在一個偏遠的小教會,一小群村民聚在一起進行主日崇拜。他們當中沒有受派遣的神父, 主日禮儀是從分享各人一週的經歷開始。然後, 他們用團體中唯一一本聖經,引領他們對這些經歷進行反思和分享。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生動和充滿愛憐的聖言,給予他們安慰,並時而激勵他們做出行動。他們一起祈禱, 也一起構思如何改善窘迫、受著壓制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加深了自己身為基督徒所宣認的信仰。
這些人的平靜安祥以及在漫長祈禱禮儀中不時散發的喜悅,令我感到讚嘆。我腦海中閃過《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的畫面。這些確實是受壓迫的基督的忠實信徒, 能平靜地面對阻止他們前進的障礙,並準備在情況進一步惡化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我不但敬佩這些信徒的洞察力和見證, 也有幸能在這裡看到梵二大公會議中最基本教理之一的鮮活例子——即基督徒們重新擔任欽榮的司祭之職。救主復活後,聖神藉著眾信徒的信德和聖洗聖事,賦予他們教導、成聖和領導的神恩(見伯前/彼前二9-10)。
經歷過那些成人信徒對信仰急切且積極的渴求, 促使我邀請一群耶穌會士參與幫助維多利亞教區的信眾, 學習團體分辨神類的藝術。由此衍生一個活躍的同行祈禱運動(Prayer Companion Movement)。此外,另一項滿懷前景的發展,是在教區不同地方建立基層基督徒團體。對於詹姆士.謝帕德神父在溫哥華島及其鄰近社區推動這項運動的努力, 我非常歡迎。遵照梵二會議的啟發和教導,這些行動有助於將我們教區的形象或模式,從金字塔形重塑為圓形。
這些信仰小團體推廣「觀察、判斷、行動」的祈禱方式,令本教區的教會獲益良多。我期望會有很多閱讀此書的讀者,從這本書得到建立基層基督徒團體的啟發。作為讀者,您可以在此找到嶄新的見解和富創造力的行動方針,以支持您個人和團體信仰的需要。為基層基督徒團體的活躍成員,這朝聖旅途將會助您體驗上主為王的喜悅。
我知道我那些來自拉丁美洲鄉間的朋友,也會為在其他國家興起的信仰小團體感到欣喜。這經歷讓我學到很多,當中包括來自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的村民給我的建議。當我詢問他們,我可以提供什麼援助時,他們回答說:「回去,幫我們找證據,證明基督宗教國家的民主制度真的能顧及窮人的需要。如此,我們就有希望了。」假如我再次遇見這些親愛的民眾,他們必定會很高興得知確實有多個國家的信仰小團體,示現了福音的改造力量和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詹姆士.謝帕德(Jim Sheppard)藉其多年牧民工作的經驗,為我們出版了這本引人入勝且鼓舞人心的作品。這本《建立成熟的門徒團體:聖言與靈修》將啟發那些已經參與基層基督徒團體的人。其他讀者可能會受到鼓勵尋找其他信徒同聚。基層信仰團體是教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督逾越奧蹟的見證。我向有興趣在現世傳揚上主為王之人,推薦這部作品。
+ 戴樂(Remi J. De Roo, STD)
加拿大維多利亞教區榮休主教(一九九九)
曾出席梵二大公會議
自序
這是一本有關建立基層基督徒團體(Basic Church Communities)或其靈修培育的書籍。這方法的重點是教我們從自己處境的角度,來研讀上主的聖言,意思是我們必須先評估自身處境的含意,然後才繼續進行下一步。
這方法本來被稱為「觀察、判斷、行動」,最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及之後,主要由公教進行會(Catholic Action)的團體在若瑟.卡迪恩蒙席(Msgr Joseph Cardijn)的領導下使用的。但這方法先是受天主教社會訓導啟發,且時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現在上主的聖言本身是這方法的主要基礎。這引入了以前不存在的複雜元素,本書嘗試在有需要的部分做些釐清,並說明使用者經常會遇到的困難。因此我把這方法重新命名為「觀察、分辨、行動」的靈修方式,因為第二階段在於分辨,辨別出上主對我們處境的呼召,為此需要格外小心謹慎處理。
這本書也是我教授團體領袖課程的成果。可以輕鬆地擷取部分內容,再次作為類似課程的教材:只需每次採用二至三章,將其當作課程的基礎。書中的理論,比一般的基層團體聚會教材所提供的更多。例如,團體的成員從不會討論生活分享的進行要如何從「一事接著一事」地敘說,到一個人能看出是「一事導致另一事」!然而,如果領袖們要多一點了解正在發生什麼,這些理論會很有幫助。我相信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說過的「沒有什麼比一個優秀的
理論更實用了」。
我刻意避免論述何謂基層團體。簡單來說,他們應該永遠是當地教區的一部分,受當地神長管轄。關於團體該如何組成和架構,最好由主教和他的團隊決定。基層團體的差異過大,因此難以訂定一個適合所有狀況的模範或公式。對孟買有效的方法,和對聖保羅或世界其他地區有效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在此提出單一方案,會令這豐富的發展潛力變得貧瘠。
同樣地,我也避免過多討論團體的動力。現時已有很多優秀的書籍和材料可供使用,所以沒有必要在此補充別處已講得更詳盡的內容。此外,當嘗試描繪團體動力時,總會遇到關於當地文化、社交態度等各種問題,因此也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法則。
反之,所有基層團體最普遍的特徵就是成員的靈修,而這一點通常並未得到正確的理解。希望透過描述這方面最重要的元素和程序,這本小書可以為一項重要的事工成就有益的貢獻。
本書所有譯文都是我自己翻譯的,除了聖經引文,這些引文全引自《新標準修訂本聖經》(NRSV)。我省略了頁腳的註釋,希望在每章末尾提供閱讀建議就已足夠了。我盡情地發掘了比我個人更偉大的思想,特別是來自呂格爾(Paul Ricoeur)、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以及最重要的是郎尼根(Bernard Lonergan SJ)的思想,他們的影響力在本書隨處可見。我渴望向梅斯特斯(Carlos Mesters) 和他的經典作品《無防禦之花》(Defenseless Flower)致敬, 這也是這部作品的靈感之一。我感謝所有幫助我進行基層團體工作的人,特別是許多耶穌會的同事和名譽主教雷米.戴樂,以及多年來與我合作過的許多基層團體。我相信我領受到的,遠比我給予的更多。
詹姆士.謝帕德(Jim Sheppard)
加拿大安省皮克林(Pickering ON, Canada)
二○一三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