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榮格解夢的吸引力
詹姆斯霍爾
在精神科實習的前兩年,我試著以中立的立場,客觀地衡量解夢的各種理論,希望藉由臨床觀察來區分出每項理論的優缺點,最後能理性地為自己找到用起來最得心應手的解夢理論。
解夢的諸多理論當中,尤以佛洛伊德(Freud)學派和榮格(Jung)學派之間的競爭最為激烈。我在醫科和精神科受訓時,一提到夢──如果真有提到的話──指的一定是佛洛伊德的理論。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精神科當駐院醫師時,我接受戴賓翰醫生(Dr. Bingham Dai)的分析,他是位蘇利文派(Sullivanian)學者,看重的是夢的內容與早期家庭模式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這個關係裡建立起來的自我認同。
我還記得,接受戴醫師七十五個小時的分析後,我很不耐煩地說:「我知道自己有母親情結(mother complex),我們不必老往夢裡去挖!」他溫和地笑了,懂得(我後來才體會到)腦子裡知道是一回事,在生活中體察又是另一回事。當我要離開杜克大學回德州時,戴醫師給我的最後忠告是:「別一下子在榮格理論裡陷得太深,要慢慢來。」看來,他早就察覺到我之後會被榮格觀點所深深吸引。
最後,我變得非從榮格的觀點來理解夢不可了。其他的夢理論似乎都是榮格觀點的特例,而且,我也沒辦法將榮格寬闊的視野加以壓縮,把它變成容易上手的理論。我變成榮格的忠實信徒。
我接受的榮格式個人分析,是帶領我認識夢的意義的啟蒙導師,接受個人分析期間,我很感謝幾位分析師,他們是:瑞夫卡.克魯格(Rivkah Scharf Kluger)、戴特.包曼(Dieter Baumann)、瑪莉-露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以及愛德華.惠特蒙(Edward Whitmont),和接受我分析的很多病人一起工作多年下來,我累積了很多的臨床實務心得。一九七七年我出版了一本以解夢為主的書,名為《夢的臨床運用:榮格學派的解釋與原則》(Clinical Uses of Dreams:Jungian Interpretations and Enactments),書裡我把榮格的夢理論和其他重要的相關理論逐一比較,指出它們彼此的異同之處;其中包括了我的一項小小嘗試,把榮格的夢理論和睡眠與夢的相關實驗研究對照比較。
這本書的主旨不在回顧之前所做的比較,而是想對以榮格心理學為基本原則的解夢工作給一些中肯而切實的建議。書中,我指出臨床上常會碰到的問題,並舉例探討為何某些詮釋就是那麼貼切,並且,在大多數的例子裡說明這些詮釋如何導致臨床上的改變。我也列出一些實用的參考資料,但無意再次綜覽解夢理論的最新文獻。
對解夢工作給個概略性的指南不難,不過,要把它的步驟鉅細靡遺列出來就不可能了。在經驗豐富的專業督導之下進行個人分析和臨床實務是無可取代的,不管哪個派別的精神分析訓練,這兩者都是核心要素。
這裡所舉的夢例,沒有呈現出它們在真正的分析時段裡所得到的全盤解析,大半的例子裡,我也無意呈現分析時夢背後的個人意義的豐富母質(matrix)。為求簡明扼要,這些省略是必要的,好讓焦點集中在所討論的臨床問題上。
所有的夢都是經過夢者的同意才被引用,同樣的母題和型態經常在不同人的夢中出現。因此,接受我分析的人不能說某個夢是他做的,也無需認為書中的解說是針對他的某個夢而來的。這些夢是從榮格式臨床分析這個豐富的母質當中挑選出來,?了說明某些特定的概念而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