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2017年加拿大溫斯頓非文學類寫作獎(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Prize)。
二十四篇時間跨度逾十年、交錯在衣索比亞與加拿大急診室的故事,
人道救援醫師以行醫札記,向急診室的悲歡、貧病、絕望與希望,深深致意。
方震中(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
朱為民(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醫師、緩和療護病房主任)
林正焜(醫師、科普作家,時報開卷好書獎及吳大猷科普金籤獎得主)
蘇上豪(外科醫師、金鼎獎得主)
人氣醫療圖文粉絲團「急診女醫師其實.」急診女醫師其實.
──各界好評推薦
.在醫療先進國,急診醫師是環環相扣體系中的一個零件,完整醫護資源能支應每個「零件」運作無礙;而衣索比亞第一間急診室,初創時只有四名醫師,卻要負責數千萬貧病大眾的急救工作。
.不少北美人任意將過剩的藥品排入下水道,日夜流進自然界水循環中戕害魚類;於此同時,衣索比亞的醫院可能正因醫藥不足,每天又多了幾名病患回天乏術。
.非洲難民營內,每人每日清水配給僅有十公升,有時甚至只用粗布過濾地上汙水,將細菌喝下肚。反觀加拿大,人均用水量為每日三百公升,用途除了飲用與醫療,還包括灌溉啤酒花、採石油、馬桶水箱用水。
.加拿大的醫師動輒不計成本,以「照內視鏡」作為暫時搪塞病人的醫療手段;作者來到資源匱乏的衣索比亞急診室,只見心電儀的電線都可能遭竊變賣到市場。
■從無到有──在急診專科飽受忽視與挑戰的環境下,扛起貧病大眾的生命重擔
二○○七年,出身加拿大的詹姆斯.馬斯卡利克醫師在接到友人一通電話後,從此肩負起幾千英里外數千萬人的生命重量:
這位急救醫學專家從此將往來於北美與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要在首都規模最大的公立教學醫院「黑獅醫院」內成立衣索比亞的第一間急診室。
■不只救人,更要用有限資源,播下第一線救命體系──急診制度──的種子
身處草創期的衣國克難急診室,作者每天都得在緊迫的時間內,用有限的醫材與藥物搶救先天營養匱乏、後天又負傷抱病的患者;
更要在缺乏資金與技術的社會,竭力培養第一批投入急診醫學的人才。
在維繫創建不易、搖搖欲墜的急診體系之外,作者也反覆自問:生死交關之際,如何在「醫療手段」與「博愛關懷」的人道大前提間取得平衡,兼顧求全?
■急救醫學邊緣地帶的來信、跨越國界與文化藩籬的現代醫學省思錄
雖然每間醫院的文化、資源和醫療挑戰不同,但所有的急診室都因位在一樓的緣故,或多或少產生了交集。
在本書中,作者從急診處置「ABC患者身體狀況評估原則」取得靈感,為每個英文字母分別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急診室詞彙,
凝視小至人類基本維生所需──呼吸道、血液、養分等;大至現代醫學令人無奈也無助的醫療體系、用藥、急診制度,
他將急診室所見證的傷痛、貧病、哀悼、歡笑、悲劇與希望寫成了這本由衷的沉思手記。
在這二十餘篇行醫札記中,我們能看見他在「急診醫師」與同須經歷生老病死的「常人」兩種身分間轉換時的省思,以及因往來於加拿大、衣索比亞兩地行醫而目睹的殘酷對比。
生死的高牆、急診體系的困境、大環境的挑戰,與醫療現場甘苦──在本書中,都要帶領我們探索急救醫學的真諦,以及人類精神的韌性。
在不時近距離凝望死亡的醫師眼中,生命會是何種樣貌?固定設於一樓的急診室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各界好評
2009年,剛退伍,我在台中榮總接受一般醫學住院醫師(PGY)訓練,在急診待了一個月,是那一整年記憶最深的地方。
每天打開急診室的大門,裡頭不是只有一個故事,而是上百個故事。疾病有輕有重,生命有緩有急。身為年輕醫師,工作忙碌,很難有機會去探索每一個故事。但是,那些憂鬱、緊張、哭泣、苦笑的一張張面容,總是讓我多看二眼,想像著背後的悲歡離合。
那時常常想,如果有人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該有多好?現在終於等到了,《我在一樓急診室的人生》,就是一本我心目中期待以久的好書,與您分享。
──朱為民,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醫師、緩和療護病房主任
作者有一個非常活躍的腦和行動力,不僅人有如穿越一般一下在這一下在那,就算在病床旁往日的記憶也隨時跳出眼前。循著作者的意識流,可以感受到原來行醫不是一件死板板的工作,而是充滿挑戰和人道的實踐。
──林正焜,醫師、科普作家,時報開卷好書獎及吳大猷科普金籤獎得主
「這是一位急診醫生真誠懇切,富有人道精神的回憶錄,行文優雅,充滿智慧。」
——卡文・法蘭斯(Gavin Francis),《帶著人體地圖探險去》(Adventures in Human Being: A Grand Tour from the Cranium to the Calcaneum)作者
「加拿大最優秀的非文學作家新秀,又推出一部描繪人性之作,寫得美麗、溫柔、動人。書中貼切反映了人類心靈的複雜,交織出強而有力的敘述,扣人心弦,令人回味,又帶幽默色彩。作者承襲雷沙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與威弗德・塞西格(Wilfred Thesiger,)的傳統,對於人與地方具備少有的認知,帶領讀者踏上非凡之旅。」
——莎曼珊‧納特(Samantha Nutt),國際人道組織「戰火下的兒童」(War Child)創辦人,著有《被詛咒的國度:貪婪、槍枝,軍隊與援助》(Damned Nations: Greed, Guns, Armies & Aid)
「馬斯卡利克提出深刻、誠實與極富人性的洞見,探討現代醫學實踐的弔詭,矛盾與不確定性。加拿大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再度展露長才的卓越新作。」
——詹姆斯・歐賓斯基(James Orbinski),無國界醫生前主席,著有《未竟的協助:二十一世紀的人道行動》(An Imperfect Offering: Humanitarian Ac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