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當我們想看開花中的毒草或藥草時,有時只要去植物園就能看到。之所以說「有時能看到」,是因為即使為了觀賞這些毒草或藥草而前往植物園,也並非隨時都能看到這些毒草或藥草在開花期(最盛期)的狀態。植物不會永遠以最盛期的狀態,在我們面前展現它們的姿態。
一般而言,植物開花的時期很短,而且也不可能同時看到多種植物盛開。例如想要在9月彼岸時節(註)遇上紅花石蒜一同盛開的開花期,是非常困難的。再說,這個時期春天、夏天開花的植物開花期結束,秋天開花的植物則是接著正要綻放,因此無法同時看到紅花石蒜和許多其他植物的花。有些時候甚至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使特地前往植物園,卻不見想要觀賞的植物地上部,只看到標示牌上寫著「有種植該植物」,或是「預計明年才要種植」。在這一點上,迥異於以動物為對象的情況,因為若是到動物園,只要是該動物園中有飼養的動物,不論該動物呈現何種樣態、在做什麼樣的動作,幾乎隨時都能觀察。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能夠儘量提供各種毒草及藥草正適合觀賞時的姿態,並加上簡單的解說。我想,即使窗外是酷暑或暴風雪,在最能夠放鬆的室內,藉由這本書漫步在各種藥草及毒草中也十分享受。一想到為了觀賞植物必須付出交通費、入園費及許多時間,就覺得這本書實在是太便宜了。除此之外,我也希望讀者能藉此了解到所謂的毒草及藥草中,也有許多品種會開出十分美麗的花朵。
事實上本書的筆者曾有這樣的經歷──原本是對花卉園藝有興趣,進而踏入藥學領域。實際上我在投身於藥學範圍的學問時,了解到園藝植物和毒草或藥草間的共通點多不勝數,而感到非常驚喜。此外,藉由進入藥學領域,我得以了解毒草和藥草的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技術,進而能對各種植物抱持新的情感和關懷。
具有某種生物活性的植物,若其效用對人類有利者,我們則稱之為「藥」,而其效用對人類不利者則稱之為「毒」。筆者將這種實際狀況稱為「藥毒同源」,並得出一個結論──毒與藥之間無法劃分界線。因此,一般視為毒草的植物,在某些情況下會成為藥草,或是產生相反的狀況,這種情形很有可能發生。因此要單純地將植物區分成毒草及藥草是不可能的。
例如,已知台灣烏頭對於人類來說是劇毒的植物。然而,將台灣烏頭的根加工處理後的生藥,中醫裡稱為附子及烏頭,當成中醫處方用藥使用,也是相當重要的生藥,也就是說,台灣烏頭是毒草,同時也是藥草。
另一方面,如果我說經動物實驗,一般人都會食用的蕨菜中,含有百分之百會引發癌症的化合物,恐怕許多人都會相當訝異。但是,沒有人會因為這樣就將蕨菜視為毒草而不食用。事實上,食用蕨菜時會先去澀,透過這個去澀的步驟,我們已經確實巧妙地避免攝取引發癌症的物質。
結果,所謂的毒草及藥草,都只是由人類的角度出發,不論是毒草或是藥草,說到底每一種植物都是看人類如何使用。也就是說,並不是某種植物具有毒草或藥草的特性,毒草或藥草這類的評斷,其結果根本就是由人類加以判斷。因此,本書中幾乎沒有特別區分毒草及藥草,並且希望各位能了解,文章裡提到毒草或藥草時,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以人類為對象的說法。世界上甚至有些昆蟲,會將台灣烏頭的塊莖當成食物及巢穴。
在我們周遭有各種毒草及藥草,和人類和平共處。例如,在我們平常會看到的植物中,牽牛花和牡丹、芍藥、菊花等,現在雖然被視為觀賞用的園藝植物,但這些植物原本是於奈良、平安時代,被當成藥草引進日本的。另外,一直被當成園藝植物而廣泛栽培的長春花(vinca)中,可分離出對兒童白血病具有藥效的化學物質,而成為近代醫藥品。還有,開出美麗花朵的朱頂紅、水仙、雪花蓮、文殊蘭,以及紅花石蒜等,都隸屬於石蒜科,也是所謂的毒草。
就像這樣,即使平常沒什麼注意到,但在我們身邊很自然地有許多毒草及藥草存在,或者可以說,一般的毒草及藥草絕對不是靜悄悄地生長於山中的稀有植物。實際上,本書中所提及的毒草及藥草中有許多連筆者自己也有栽種,照片中攝影地點在宮城縣仙台市太白區的,幾乎都是筆者拍攝栽種於自家庭院植物的照片。因此,也有不少品質拙劣的照片,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現在各種各樣的近代醫藥品都能輕易取得,倚賴身旁的植物進行治療,或許已經不太實際了。
況且,我想也沒有人以此為主要目的而翻閱這本書。然而,毒草及藥草中,成為近代醫藥品的原料或提示的植物不勝枚舉,毒草及藥草幾乎可說是近代醫藥品之母。藥這個字原本就是草字頭,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可以認為毒草及藥草漸漸完全成為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事實上,藥學的原點也是和毒與藥相關的植物學。我想各位在翻閱本書時,或許可以抱持這樣的觀點,亦即將毒草及藥草視為人類文化進展的一個面向。
到目前為止的說明,我想各位已經能夠理解,但本書的目的並非是像一般圖鑑那樣,網羅各種毒草及藥草,且對於各個植物的說明也並不全面。至於各章節的安排方面,和各種植物最盛期的季節、原產地區,以及植物學上的分類沒有什麼關係,而是以各種植物作為毒草及藥草的特性為主加以統整。或許可將本書看成是「閱讀百科」,可以激起你對擁有各種特性的毒草及藥草的興趣。
對於部分的毒草、藥草,本書也標示出有毒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化學構造,但沒什麼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略過,即便如此也能全盤了解。但是,我想各位看了之後就會發現,化學結構式的形狀相當美麗,甚至讓人覺得是種藝術。身為小小的藥學家,如果能讓各位感受到這些化學結構式的美,我會很開心。再者,我希望各位能夠了解,本書是以各植物之間的某些故事性區分章節,但實際上,每一種植物都具有多種面向,也就是說,一種植物會具有跨越數個章節的特性。
容我再次說明,本書的特色是希望讓各位在客廳中一邊舒適地休息,一邊鑑賞各地區在各個時期的各種毒草及藥草,並附上解說。解說也正是筆者對於參觀藥用植物園的民眾說明毒草及藥草的語氣。如果讀者能感受到本書具有這樣的特性,對筆者而言,實在是感到無比幸運。但是,本書刻意放入一般經常看到,或是從媒體等來源得知的植物,因此如果你習得本書植物的相關知識,應該就對毒草及藥草具有豐富的常識了,這一點我可以保證。若是你對於各植物的有毒成分、有效成分等想知道更詳細的資訊,可參考拙作《生物鹼》(共立出版)及《胺基酸》(東京電機大學出版局)、《毒與藥的科學》(朝倉書店)等書。
還有,最後我想針對以下兩點事先聲明。其一,本書中雖然有提及各種植物及化合物的(作為藥物的)效能、效用,說到底這些敘述也只是在描述學問上的知識。因此,我想要特別提醒,不要胡亂吸收這些敘述,再運用於自己或他人身上。各種草藥及化合物治療的應用,應該委託各領域的專家。而第二點是,本書中有「發瘋茄」等的描述,但我想聲明這只是單純描寫植物別名等的事實關係,並無意損害人權,盼望讀者們能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