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設計是什麼?設計在做什麼?當有人這麼問我的時候,設計的領域、設計歷史、設計和藝術差異、設計生活、設計……設計……,越是急於想要把設計完整表達,越是說得不清不楚,最後連自己也無法弄懂。雖然我大學時期修讀藝術和設計,畢業後接觸設計工作,現在從事設計教育,仍無法自信地說自己非常懂設計,但是我卻是每天思考著設計靠設計過每一天。不只是我個人,每個人都是使用著設計在生活著。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到現在,如果我們細心思考一下這一路上的風格演進,會發現一種現象,簡單地說就是「感性與理性」的交替,原本交替的時間距離相當於有兩三個世紀,之後差距一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交替的時間和空間距離越來越短,似乎模糊了交界點在哪,在何時。進入21世紀的我們,回顧20世紀,那是個理性的思考社會,而現在人們是不是會說進入感性的階段,這樣思考或許會來得比較輕鬆,但是卻無法解決問題。試著想一想,我想從目前社會上發生的許多事件來看,例如網路、金融、交通事故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等問題,是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卻被人忽視的存在危機。我們常看得見似乎理所當然,是不是也該探索事物背後的真實性,延伸到眼睛所看不見的系統思考一下,因為有太多危機是從製造開始發生,太多危機是我們不易看見的。基於這樣的考慮,背後的一套設計管理機制,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因為我們一直相信設計能夠解決問題。人們設計的發展,一路走到今日,設計領域之間的界線已趨於模糊,尤其透過網路讓人們的生活無國界,居住在複合化的都市空間,對於設計生活者來說,面對著未來可以感受到一股無限發展的巨大潛力。廣泛的設計領域,無法一覽全部,那麼找尋設計似乎可以作為設計代表,這也是為什麼本書選擇國際設計競賽作品來設計研究。
設計和藝術是有差異的,在許多歐美西方國家和地區,把設計教育以獨立學院方式進行著,包含中國、臺灣和日本,但是目前大陸的高校方式還是較傾向於在藝術學院中學習,所以我認為有必要解釋兩者間的差異。從目的性來說,藝術創作的根基源自於創作者的個人概念,為多樣人傳遞出相異的訊息,是較為主觀的思考來達成目的,好的藝術品能啟發心靈,能讓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觀感,價值的形成也來自多種不同聲音的詮釋。當然,無可否認的不是每一個人天生都能享有藝術家名號,還需要加上一些天分。相反的,設計卻是不一樣的情況,表面上像是同樣在做創作,也都能展現個人風格或技術。雖然過程可能有相似性,目的性卻不同,可以說設計是種服務或商業的行為,好的設計是要刺激行為、為多樣人傳遞出相同的訊息,具有社會性、客觀性,是可以經由技術訓練來達成所要制做的設計物,不一定需要有天才的藝術細胞才能達成。正因為兩者間的差異,在教學的專業學習上也應有所區別,如果設計專業是在藝術學院中完成,那麼不免擔心設計思考或是創作容易融入個性化、主觀性強,難以接近社會所需,面對隨時快速變化的商業,是不是就更難掌握所要傳遞的設計行為了?本書作為一本設計相關的書籍,但是內容卻不是設計師作品、設計美學或是設計應用的書,可以說是比較傾向於理論研究以及設計理論方面的探討。
社會的更新需要創新,好的持續需要創造,活化就需要創意,而創造、創新的本質在於如何思考,思考是一種思維,從思維來看見設計新方向以及設計特質,進而提出設計的新趨勢,讓讀者從書中,深入理解設計特質的意涵與設計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設計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不需要翻譯自然會使用、會操作,想像出生的小孩隨著環境的成長,語言自然會說,也就是自己的母語。設計不需借由其他人教導,就像是小孩從在地上爬,之後起身自己會走路,就是這樣自然而然。人因為需要避風躲雨就會建造起遮雨避風的房子,建造房子就要拿起工具,手上的工具來自於智慧,智慧是人類開創文明的起始點,設計就是這樣自然而然,一路走到了今日的世界,展現人類智慧的風貌。未來要走向世界,走向宇宙。走到何方?要建造出何種力量?不妨先從瞭解設計本身開始,思考設計和人類社會的關係。設計是進行式,是思維的呈現,沒有標準答案可尋,設計只會隨著智慧的增長而不斷創新創造,不會停止。
謝佩芯
2015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