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大風將塵土和幾個中學畢業生,卷到黃土高原的椿樹峁。在這裡,他們掏地,開荒,修梯田,辦鄉學,給娃娃們講“古朝”,借衣服給後生娶婆姨;他們學會了炒洋芋,做酸湯,愛上了喝燒酒,吃臊子面;他們在雨里讀巴爾扎克,在窯洞中研討物理假說……這些經歷給他們飢餓、寒冷、迷茫的苦難歲月以慰藉和希望。鄉民的善良真朴,打動了懷揣不同夢想的知識青年;知識青年也在對高原的敬畏中,理解了渺小與永存。
作者運用了純正地道的陝北方言,既顯示了與那一方水土無法割捨的情感關聯,也很好地再現了陝北地區的風情生活畫卷。
謝侯之,原名謝淵泓。北京老三屆中學生。1969年到陝西延安萬庄大隊椿樹峁小隊插隊落戶。1973年上大學,數學系;1978年研究生,計算機系;1983年赴德留學,信息系,獲博士學位。現已退休,居德國。“謝侯之”這個筆名,是由他年少時在陝北的外號“謝猴子”而得名,以此諧音的筆名,給自己的人生以定義——遠方的陝北,在他的生命中,是根一樣的存在。
作為一個計算機博士,他卻講的一手好故事,文筆也極好,文字耐得住一品再品,親切有趣又接地氣。其散文《鄉學》發表于公眾號“陝北文化”,閱讀量10萬+,讀者有評論“文字功夫極好”“感情太真,文筆太美,味道太正,看的心裡顫顫的”“經得風霜,方有此等真文章”“真乾淨!心凈!字凈!”“文章樸實,震撼心靈”等。
他的身邊圍繞着一群知心好友,物理學家史硯華評論他“一流文章,動情勾魂”“你真是個散文家”,文化學者王克明的評論則為“雖然飄上了數學那片雲,但骨子裡是個詩人,也始終是個詩人”,他本人卻不以為然,認為寫作只是性情中事,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