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中文版序
二○二一年年初,淑秀的先生艾山從加拿大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淑秀正在進行本書的中文翻譯,多麼美麗的驚喜!這本書是我在一九九六年撰寫的,記述了巴黎第四世界平大學的歷史與經驗。當艾山跟我提到淑秀在翻譯這本書所投注的熱情時,我不禁回想起一九九○年代在第四世界運動總部梅里(Méry-sur-Oise)遇到的淑秀,當時她還是實習志願者,還那麼年輕,我記得她那極富感染力的笑容,對人的關懷,還有她在巴黎「地下室」參加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身影…。
感謝淑秀深入體認第四世界運動創始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創造的這項行動,並偕同另外兩位年輕的譯者,將此書翻譯成中文。赤貧所衍生的不義是如此令人難以忍受,而若瑟神父開創的這條道路是如此的不同凡響,願它能成為臺灣讀者靈感的泉源。
我自己在多年陪伴第四世界的年輕人之後,在平民大學被他們的父母深深吸引,這些年輕人儘管家庭及社會處境極其艱難,卻仍懷抱著這個年紀的人特有的希望和幽默,有時甚至沒煩沒惱。而他們的父母則充滿勇氣,深切渴盼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擁有一技之長,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將來。
一九八六年,若瑟神父邀我負責全歐洲的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並藉由主持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平民大學來達成這項使命,我一直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項挑戰。幸運的是,在若瑟神父去世前,整整一年的時間,我有機會跟在他身邊學習,他對第四世界平民大學胸懷壯志,我理解他的抱負,並深感共鳴。在此,我不打算重述若瑟神父原本的話語,因為本書已忠實陳述了。
我只想傳達一些我認為能夠跨國界,跨文化的一些基本原則,我一直努力發展並鞏固這些原則,以便讓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得以發光,並且繼續成為深度變革的泉源。
第一個基本原則是與飽受排斥的貧窮家庭「共享生活」,這樣的分享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目的在於建立彼此的信任,而 這樣的信任關係得要長期培養,才經得起考驗。我們之所以在一起,因為我們是為正義與和平而努力的人。我們所建立的不是物質上的施捨關係,我們是旅程中的夥伴。這意味著我承認每個人都有思考與分析的能力、可以做出貢獻,相信不同的想法可以透過對談與交鋒變得更豐富。「共享生活」,也是一起歡笑、一起流淚、一起歌唱…。
若瑟神父傳授給我的第二個基本原則就是,第四世界平民大學是個開放的平台,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每個人都能自豪地邀請左鄰右舍、孩子的老師、社會工作者或政治、宗教、工會領袖前來,在這個地方,可以遇到來自不同生活圈及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這點與我個人的信念完全相符,而且真正符合生活貧困者與赤貧家庭的期待。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不是處理或解決「窮人的問題」的地方,而是一個一起活出新的公民身分的平台,無論你的社會處境如何,在這裡,透過與眾人息息相關的時事及社會議題,每個人的想法都被期待、尊重和討論。做為孩子的母親,談到學校,當然與我有關,過去是我的孩子,現在是我的孫子,我會追問,他們是否會關心班上學習遇到最多困難的同學?談到住宅,也跟我有關,為了接近第四世界的家庭,我會選擇住在甚麼樣的社區?談到健康,也跟我有關,有哪些沒有節制的行為會損害健康?又有哪些途徑可以幫助我維護健康?我們要一起提出哪些可以促進變革的路徑?
最後,第三個基本原則,是若瑟神父特別關心的,那就是第四世界平民大學應該並且保持是一所「大學」。意思是,平民大學不是一個「聊天的群組」,目的不是讓大家來傾訴心事,當然,全體大會進行之前所建立的信任關係,已經讓人可以互相談心了。平民大學是每位參與者前來學習、接受陶成的地方。我們邀請每個人都養成做筆記的習慣,都有自己的筆記本與保存記錄的資料夾。說過的話會隨風而散,但是文字紀錄卻會長存。 我們在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必須創造一些方法,讓那些沒有怎麼上過學的人也能書寫。我親眼見證到書寫帶來思考的精準度以及因此被理解的那種成就感。這就是為什麼,我挑選了一張結合發言與書寫的圖案作為本書的封面(此處指法文版封面)。無論是個別的發言或是與人對話,處境艱難的活水成員常常一針見血,展現出智慧,這樣的時刻總是讓人驚艷。讀者可在這本書中看到許多例子。
這麼多年來,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已經遍布歐洲、北美、中南美洲,還有亞洲的菲律賓,為許多國家的立法帶來影響。
現在,多虧了第四世界在臺志同道合的夥伴、成員與支持者,感謝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先生多年來的投身,第四世界如此幸運,能夠有這樣忠信的長期盟友。未來你們將邀請舊雨新知,勇於跟生活在艱困環境中的個人或家庭建立友誼,共同開創臺灣第一所第四世界平民大學!
一九七二年以來,第四世界平民大學 創造的這個共同陶成的平台一直保持著衝勁與活力,當然不能就此止步。在二○○○年代初期,我和同為持久志願者的丈夫費羅德(Claude Ferrand),偕同第四世界運動的成員、還有大學與各專業領域的夥伴,一起開創了建構知識與陶成的新方法,也就是與生活貧困者一起進行「知識與實踐的交流互惠」(the Merging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when working with people living in situations of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這套方法讓擁有不同知識來源的人都能參與進來,彼此互動,所謂不同的知識來源,指的是生活貧困者、專業人士以及學者的知識。這種方法學是嚴謹的,好讓每一種型態的知識都受到尊重,並且透過交流互惠產生更全整的知識,以便讓各種專業陶成與行動計劃更貼近真實的生活。我們的目標一直是透過那些遭受不義,被剝奪自由與和平的人,來促進正義、和平與自由,好讓他們不再因此飽受折磨。
謹向這本書的譯者及出版者致上真摯的謝意,謝謝你們讓我得以將這把火炬傳遞到貴國。我相信你們會把它高高舉起,照亮身邊的人,甚至於超越國界,給出希望與喜樂。
費鴻芳(Françoise Ferrand)於二○二一年九月
推薦序
平民大學如何讓底層發聲?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所教授 王增勇
就在我撰寫這份序文的同時,二○二二年一月二十七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刪除了精神障礙者監護處分期限的上限,被診斷為精神障礙的病患將可能面對無期限的社會隔離。對於精神障礙者的恐懼與汙名,讓立法者選擇將需要與社會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幫助的精神障礙者與社會隔離,而非選擇有效的幫助他們融入我們的社會。這個修法反應社會選擇恐懼而非接納作為面對身旁遭遇困難的人,我們不想認識他們、知道他們遭遇了什麼以致於此。被社會排除的邊緣族群,他們的聲音往往不被聽見,但他們的聲音才能讓我們認識這個社會的不正義是如何被複製,同時也告訴我們可以如何被改變。讓弱勢者發聲,成為改變的起點。
第四世界的精神是向赤貧者學習,相信赤貧者親身經歷社會不公與排除的經驗在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有著不可缺乏的智慧;但如何幫助赤貧者說出自身的經驗,則成為實踐的重要議題。這本書就是第四世界運動幫助赤貧者發聲的具體操作。至今平民大學已經運作超過半世紀,這本書記錄著平民大學的實踐歷程,透過實例說明所有參與者,包括赤貧者、活水會員、持久志願者、盟友等,如何在平民大學的架構中,經歷一個意識覺醒的團體對話歷程,學習成為公民,推動社會解放的經驗。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把如何協助底層弱勢者發聲的架構與操作經驗做了具體清晰的書寫,對於台灣民主化三十年後,如何進一步深入窮人生活、邀請窮人參與、透過他們生活經驗的發聲促成社會變革,提供重要的參照。
目前台灣社會福利體系仍把窮人當成有問題的個人,需要被矯正、教育與訓練成為勤勞認真工作的勞動者,卻不曾聆聽窮人的聲音,更不把他們的經驗當成重要的學習來源,持續將被標籤為有問題的人們,如窮人、精神障礙者、中輟生、性工作者…,排除在社會之外。
若瑟神父開創的平民大學是個社會試驗場,讓社會大眾與赤貧者相遇,深入窮人生活,每位參與者前來學習並接受陶成,培養公民素質的場域。注意,不是將赤貧者當成問題,要被改變,而是所有參與者都要學習改變。「大學」取其意為「學習之地」,「平民」取其「所有人」之意。平民大學依照參與程度,有赤貧者、活水會員、持久志願者、盟友四種角色的設計,無赤貧經驗的社會人士帶著自己的專業向窮人學習,持久志願者投入赤貧者的日常生活並建立信任關係,活水會員是積極投入第四世界的赤貧過來人,面向社會發聲、進行對話。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個人存在於群體中。被社會排斥的赤貧者往往孤單地生活,缺乏群體的支持,平民大學創造一個群體建構的場域,赤貧者在參與的過程中,發展出赤貧者的認同、尋找到自己的語言、敘說自己的日常經驗、看到並投身自己所歸屬的群體,讓赤貧者從被視為問題的個人翻轉成為值得被聆聽的群體,進而對社會發聲,讓赤貧者不再是噤聲的被汙名者,而是為自身代言的社會主體。只有當群體好,個人才會好;忽略個人的社會性存在是當前社會福利體系最大的盲點,我們只想解決個人問題,卻不曾發展邊緣群體的集體性,讓邊緣者可以在集體的自助互助中,獲得力量。第四世界的平民大學提供了具體作法。
第四世界運動是社會運動,更是靈性運動,它召喚我們去肯認並相信我們作為人的神性,即使赤貧者遭遇到生命中的苦難,但作為一個人,我們相信人性的尊嚴,而不放棄對任何一個人的希望。這樣的靈性應該成為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人設,而非複製專業與案主的威權關係,讓每個生命為自己發聲。
這本譯著的完成,不僅是第四世界經驗從法文到中文的語言翻譯,更需要我們從台灣社會歷史的發展脈絡中,去思考台灣社會如何排除與孤立赤貧者,借鏡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經驗,去發展台灣社會聆聽赤貧者的聲音,創造台灣社會與赤貧者相遇的平台,改造台灣成為更正義的所在。
推薦序
陶蕃瀛教授(福氣社區懷協會理事長、好好園館有本書房店長兼人生顧問)
初識楊淑秀時,她是第四世界運動少數幾位常住台灣的持久志願者。她們在台灣的工作低調踏實堅毅樸實,居所在鄰近貧困者的同一個鄰里社區。持續不懈地和一群盟友讓發聲發生。一次受邀到台北北門附近某教會參與他們的交流分享會。會中聽聞他們長期陪伴的幾位陷落底層朋友親歷的艱辛往事與從中淬鍊出的智慧話語。那些以真實生命撐持出來的智慧話語,即便是在書本裡似曾讀過類似的文本,讓當時已在社會工作學習教學多年尚未退休的我心頭震動,汗顏於自己紙上談兵,所說甚多,所作希微。
第四世界運動創始人訪談錄《親吻窮人》二○一三年讀後,我在二○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有感寫下〈貧窮仍然布施,孤獨與神同在〉,提醒自己記得,赤貧者示範著貧窮仍然布施,以及第四世界運動者示現著孤獨與神同在。
閱讀《民主藝匠》二○一七年出版前的三校稿後,我寫下的推薦短文裡也有一段社會工作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一個真正的社會工作者是一個在日常生活裡的助人自助者。」是的,每一個人都能是社會工作者,只要他願意陪伴與真誠聆聽那在每一個人內心裡本自具足未曾消失過的良善心性既微弱又強韌的聲音。
這一個世界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但不需要更多建制化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因為這個高度建制的世界,迫切需要改變。眾多人們競相爭逐有限的物質資源。建制化的代議式民主(這是招牌式民主,內容物待審)已經無能節制政客與市井凡夫的私慾和執念;學術世俗化的高等教育與宗教志業也常常無能療癒被深度物化的神聖自我和自我顯現出的集體無意識心智障礙。世界需要真正的社會工作者。
第四世界運動裡有許多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在你手中的這一本書,敘說著她們與他們在平民大學裡的故事。「來,我們需要你。」,當你讀到這一個邀請時,請不要認為只是他們需要你,或他們只是在邀請你參與平民大學或社區大學。我以為他們真摯誠篤地邀請每一位有緣接觸到的讀者:靜下心來聆聽內心微弱但永恆良善溫柔的內在心聲。
每一個人都需要聆聽自己內在真心的聲音。「來,我們需要你」的「我們」是那個我們每一個人共有的良善心性,它需要被你聽到。我們,這個內心的聲音,正在,而且從過去到未來一直在發聲,它需要你。你,聽到了嗎?
太多人被社會化成為努力爭名爭利以證明自己有市場價值的市場社會人,以物質化的社會期待鞭策自己。這個世界迫切需要改善,過多比率的人遺忘溫柔強大的智慧心靈能量可以滿足所有身心需要,不虞匱乏。
感謝第四世界的夥伴們,鮮活地創造了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地下室」第四世界平民大學。謝謝淑秀和他的夥伴一起翻譯了這一本書。讓「我們」的聲音顯化成為中文版的《讓發聲發生》。
二○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