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奇妙的村落城鎮與水上文明
斜而不倒的應縣木塔
中國山西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西元1056年),它建在4公尺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木塔重約5300餘噸,木構件約10萬塊、3000餘立方公尺,高67.31公尺,底層直徑為30.27公尺,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簷。外觀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各明層外柱均立在下層外柱的梁架上,並向塔心收進半柱徑,使塔的外觀輪廓構成一條優美的逐層收分的曲線。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樑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座塔連成比例適當的整體,巍巍聳立,蔚為壯觀。
自其建成以來,應縣木塔曾經歷過大地震和炮擊,但都沒有被撼動。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元順帝時大震七日,木塔屹然不動」。民國時期的一場戰鬥中,一枚炮彈擊中了木塔,雖然損壞了幾根樑柱,但依然沒有倒塌之憂。
應縣木塔在歷經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炮擊的重創後,至今仍巍峨聳立,沒有倒塌,經過研究發現,應該歸功於應縣木塔本身精巧的結構體系、古代工匠對建築材料的精心選擇和當地易於木材保存的獨特氣候。
木塔採用了分層疊合的明暗層結構,用小規格的木料組成宏大的塔身,空間結構體系近似於當今世界上一些高層建築。
另外,古代匠師在經濟利用木料和選料方面所達到的水準,也令現代人為之驚歎。這座結構複雜、構件繁多、用料超過5000立方公尺的木塔,所有構件的用料尺寸只有6種規格,用現代力學的觀點看,每種規格的尺寸,均符合受力特性,是近乎優化選擇的尺寸。
在世界現存古木建築中,形體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遠的古木塔已是孤例。
中國遼西「女神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女媧是一位備受敬仰的女神,在祂死後,人們仍念念不忘祂給予的恩惠,以各種形式來紀念她。據古書記載,曾有一座祭祀女媧娘娘的神廟,每年春天舉行盛會時,青年男女都會從四面八方到此會合,舉行祭神、祈神等活動,並踏歌起舞,歡娛作樂,廟前山野不時響起「新廟奕奕」、「萬舞洋洋」的樂曲。
如此盛大的祭祀女神的活動,在中國遠古是否真的存在?這一直是困擾在人們心中的疑問。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這神話般的歷史場面,竟會在遼西大地一條神祕的山谷裡,被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來。
女神廟遺址距今5000~6000年,位於中國遼寧牛河梁—帶。它坐落在牛河梁主樑頂向陽山坡的松林叢中,北部緊靠一座人工砌築的大型山台,向南遙對一座形似豬首的山峰,顯然是有意選擇的位置。廟的上部早已塌落,但因數千年沒有人為或自然擾動,埋藏於地下的下部保存完好,揭開地表就全部露了出來。女神廟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築構成。多室在北,為主體建築;單室在南,為附屬建築。兩組建築約在同一中軸線上。
女神廟的建築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準,頂蓋牆體採用木架草筋;內外敷泥,具有承重合理、穩定性強的特點。牆面壓光後再施彩繪,顯示當時的建築已有內外裝修。從建築結構看,主體建築既有中心主室,又向外分出多室,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另建置附屬建築,形成一個有中心,多單元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殿堂雛形。
這座廟之所以叫做女神廟,是因為廟內出土的泥塑人物群像皆為女性。已發現的人像殘塊有頭部、肩臂、乳房、手部等,分屬六個人體,一般與真人大小接近,有的是真人的三倍。特別是這裡出土的一尊與真人大小相當的頭像,面部輪廓為方圓形,額部寬平,眉弓不顯,眼窩淺而平,雙目長而失圓,鼻樑低平漸寬,嘴部較長,嘴角圓而上翹,顴骨隆起,下頜圓而尖──這是比較典型的蒙古人種。這尊珍貴的女神頭像與今天的中國人形象極為接近,其臉形同今人沒有多少差別,平凡而樸實。圓而上翹的嘴角露出親切溫和的微笑,惟一使人覺得神祕而不可捉摸的,是鑲嵌在眼眶內的又圓又大的眼珠,居然是深不可測的天藍色寶石!這尊女神頭像雖然精美完整,但它僅相當於真人大小,位置也在主室偏西一隅。
而在主室中心部位出土的大鼻、大耳殘塊,竟為真人耳鼻的兩三倍大,如果按人體正常比例的立像推測,大約有5公尺高,真是讓人感到吃驚。如此巨大的女神像,才應是此廟主室中心的主神。居住在牛河梁的遠古居民對廟中大小有別的女神群像的奉祀,原是對主次有序的女性祖先的崇拜。
除了人像之外,還出土了眾多被神化的大型動物塑像,可辨認的有:蹲狀的豬龍、彩繪豬龍的下頒、大鳥的雙爪殘塊等等。由此不難推想此乃一座主神居中、眾神圍繞的多室佈局的神殿。殿中以各類動物塑像為陪襯,神像前還陳設著精心刻鏤、造型考究的彩繪祭器。
更讓人吃驚的是女神廟的附屬建築──用石頭砌成的祭壇和積石塚。祭壇的平面圖類似中國北京的天壇,前圓後方;塚的結構與後世的帝王陵墓相似;而女神廟則位於中心最顯著的地方,積石塚環繞女神廟四周,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巨大的祭祀建築群。
面對在中國大地上從未出現過的遺跡和文物,人們在震驚之後陷入了對文明源頭的沉思和遐想之中。比起中原地區所發現的原始文化遺跡來,這一處紅山文化遺跡的確更令人激動,更令人遐思。因為中原地區的原始文化遺跡,大多是原始人的居民點,溫馨、實際、祥和,沒有多少浪漫的情調,也反映不出原始人心靈的狂熱,而地處中國東北部的紅山文化遺址,其主要的大型遺跡,都與原始宗教密切相關。中華文明的源頭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文明的源頭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還是東北地區?
那尊神形兼備的女神頭像又代表什麼呢?有人稱它是牛河梁、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也有學者大膽地猜測,把牛河梁的發現與古史傳說聯繫了起來,認為女神塑像群就是傳說中的女媧氏;還有人認為發達的宗教祭祀應與顓頊(五帝之一。相傳為黃帝之孫)相聯繫;有人認為那些精緻的龍紋題材的文物,應該是蚩尤族的遺跡;更有人認為這些文物應與黃帝一族有關。
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的年代為5000年前,與五帝時代的前期相近。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地址在今河北省北部桑乾河流域以至遼西一帶。故以女神廟為中心的牛河梁大型禮儀性遺跡群址的發現,增加了五帝時期有關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區活動的可信度。
面對這些遺跡,人們的思緒無法不飛回到大約6000年前在這裡舉行盛大宗教儀式的狂熱場面。對偉大的至高無上的女神的崇拜,在中原文化中,僅僅於神話裡還殘留著一絲史影,而在紅山文化中,卻能親眼目睹6000年前引得人們如癡如狂的偉大女神的尊容和玉體。
不過,由於女神廟的地下埋藏絕大部分尚未挖掘出來,因此其真相仍撲朔迷離,神祕莫測。
柴達木盆地的魚化石
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盆地。自早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相撞、青藏高原不斷上升以及持續乾旱化,這裡發育著乾旱的風沙地貌。2008年8月,在盆地中的新世湖相沉積物中發現的一種骨骼超常粗大的魚化石──伍氏獻文魚,不僅展示了魚類對極端環境的生理適應能力,也是除盆地中所保存的大量的蒸發岩和曾生存於高鹽度水域裡的無脊椎動物化石之外,柴達木盆地乾旱化過程的又一見證。
伍氏獻文魚屬鯉科裂腹魚亞科,其奇特之處在於遍佈全身的超常粗大的骨骼,幾乎沒有多少空間可供肌肉生長,這在現代魚類中是聞所未聞的,在化石記錄上也僅在地中海北部沿岸發現過一例。
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發現於柴達木盆地的骨骼超常粗大的魚化石及其與乾旱化的聯繫》超越傳統的古生物學研究,把化石魚類和現代魚類的系統學及生理學方面的現象與古環境研究聯繫起來,是多學科綜合研究的一種嘗試,也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岩石圈過程對地表過程影響的又一實例。
「八臂仙母蟲」化石
2008年11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新元古代研究組在中國貴州省江口縣翁會村的一個小山坡上,發現了大約5.8億年的埃迪卡拉紀八輻射螺旋動物化石,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螺旋輻射動物實體化石。
研究小組經研究,發現的螺旋輻射動物實體化石,最終確定其為八輻射螺旋動物,具有輻射對稱的屬性,可能為腔腸動物和螺旋動物的共同祖先,定名為「八臂仙母蟲」(新屬、新種)。
八輻射螺旋動物實體化石在相當於「廟河生物群」的層位被首次發現,不僅重新認定了「廟河生物群」中的八旋痕跡化石為八輻射螺旋動物化石的真實屬性,而且由於輻射對稱動物為典型埃迪卡拉動物群的重要成員之一,進而中國震旦紀陡山沱晚期出現的生物群與澳洲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對比,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