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臺中海線一顆閃爍著低調光芒的珍珠,也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小城鎮──緊鄰著大肚臺地的廣袤平原上,曾孕育著名的牛罵頭文化,周邊的鰲峰山山腳下,兩條長長的水圳靜靜流淌大地,是清水最美的山河景緻。走在齊整的清水街街道上,長長的神社崎通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讓人不禁想在歷史的風景中尋找神社的蹤跡,回首則見香火鼎盛的紫雲巖古剎,靜靜地守護著清水居民。沿著五福圳步道前進,獨特的鰲峰玉帶、神秘的清水鬼洞,直到沿海的高美溼地,都是清水最道地的旅遊去處。小鎮的生活寧靜而優雅,每處街景皆蘊含著豐沛的歷史底蘊,閃爍著低調的光芒,期待每個旅人前來發現它最璀璨的風景。
關於「臺中學」:
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書系的策畫,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作者簡介:
吳長錕
報導文學家,長期致力於大臺中地區藝術、文化及產業推廣工作。早年曾在臺南擔任獸醫醫師,1986年時決心返鄉耕耘文化事業,從開設音樂行、籌辦音樂沙龍活動,延伸到關懷地方生態文化、創立牛罵頭文化協進會,一步步建構當地的歷史文化紀錄,同時也積極參與地方社造工作。
賴萱珮
1989年生,臺中大里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在清水工作,時常在海線走跳。帶著人類學訓練的眼光及在雲南藏區田野調查的經驗,試圖用不同的角度觀看臺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懷抱著對多元文化的興趣、追求知識的熱情,期許透過導覽與寫作,道出最貼近人性底蘊的故事。
章節試閱
我們的清水
開著車緩緩地從大肚山西邊的坡道往下滑,眼前看到的是一面水粼粼的大海,大肚山的綠意盎然,緊接著是歷史悠久的海線城鎮平原,而在這廣闊的平原上,清水,是海線一顆閃爍著低調光芒的珍珠。
清水舊稱牛罵頭(Gomach),又稱作「寓鰲頭」。這個名稱是來自於400年前居住在這塊平原上的居民─拍瀑拉族人的社名發音。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當時「牛罵社」的戶數有58戶,人口共193人。因為平埔族人自稱牛罵,來臺開墾的漢人們根據這個音,將其稱作「寓鰲頭」,若同時用臺語發音的話,會發現兩個音其實有點近,不排除是直接音譯的結果。而這個寓鰲頭的名稱,也沿用著稱呼離清水最近的這個山頭以及山下的湧泉與水圳,寓鰲頭泉、寓鰲頭圳,一直轉變到現在,就稱呼著鄰近的這座山峰為鰲峰山。
鰲峰山腳下,有著從大肚山斷層中冒出的豐沛泉水,水質甘甜,不僅是民生需要用水,在過去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更是家家戶戶洗衣服與交換八卦的好場域。清代漢人來臺後,在此建立了「埤頭莊」,乾隆45年(1780年),社口庄楊同興家族開發了「埤仔口圳」引水灌溉廣大的農田,另外清水蔡泉成號、蔡源順號等人也捐資興建五福圳,引進大甲溪水以灌溉清水平原。
大街路上的五福圳是自西勢附近引入,在埤仔口與文昌祠間與埤仔口圳交叉而過,其水流一向東,一向西,所以來自新竹的詩人鄭虛一曾在此寫出「人物衣冠溯古風、此鄉不與眾鄉同、文昌祠外雙溝水,一向西流一向東」的佳句。這一句文昌祠外雙溝水,指的就是埤仔口圳與五福圳兩道圳溝,一個流向西邊、一個流向東邊。另外也是在隱喻這塊土地上,地靈人傑,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才,在清代的時候,出了許多傑出的舉人與秀才。
日治時期的清水,更是出了許多對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界影響力甚鉅的人物,包含曾任臺中區區長的蔡蓮舫、推動臺灣議會請願運動不遺餘力的蔡惠如、推動多項公共建設並贊助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的楊肇嘉等人。另外創辦慈濟的證嚴法師、紅遍半邊天的抗日義賊廖添丁等,都是出身清水的知名人物。
站在今天的埤仔口旁邊,總是可以想像人來人往,有人搭著輕便車,載著甘蔗、貨物,順著軌道往前邁力行駛,而輕便車站還有許多人在等待的樣貌,還有許多來自山上、海邊的人群,在此聚集,交易彼此需求的山珍海味,或說或笑,一派熱鬧的景象。
而在埤仔口圳的對面,就是通往神社的道路,288座階梯往山上走去,左手邊是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從 4,500年前的遺址到日治時期的神社,再到國民政府時代的軍營,以及現在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豐富的歷史與故事,還有座落在半山腰的絕佳位置,都使得此地成為清水最有潛力的觀光景點。
繞過新成立的大肚王國部落廣場,以及清水鳥園,茂密的樹木林立,將大家帶往新建設好的鰲峰玉帶與鰲峰山觀景平臺,正是眺望整個清水平原的最佳景點。而整座鰲峰山,大概是這幾千年來最熱鬧的時候,每逢假日,就有許多家庭開著車,帶小孩子上山,將車停在自由車場後,開始前往清水鬼洞對面的競技遊戲場,使用德國進口來的大型遊樂器材,或盪或爬,挑戰自己的體力。附近還有特別設計過的室外樂器、表演場地,常有一些薩克斯風演出者會趁著假日人多的時候來到這裡小露身手。
而自行車場的位置,過去是由米粉寮溪與橋頭寮溪從山上往下流而沖刷出來的山谷,曾經堆疊著許多鵝卵石,但在前人與後人的建設下,溪水逐漸收乾,河道常被雜草掩蓋,只有颱風雨季時才會明顯看到小河流。在雨季之外的時間,整個山頭彷彿就是一個大型的遊樂園,人們來這裡運動、踏青、走走,享受綠意與陽光,不僅是清水人的後花園,也逐漸成為臺中市民與其他地方遊客們的觀光勝地。
沿著米粉寮溪旁由鵝卵石堆疊而成的石埠緩慢踏步下山,即可眺望到遠方的海岸溼地與風車,還有近處莊嚴的紫雲巖,海線人們因為靠海,在大部分的小鎮,都是以媽祖或是王爺信仰為盛,而清水最著名的則是紫雲巖,觀音信仰成為清水人的信仰中心,依著鰲峰山,屹立不搖,保佑著這座鰲峰山,也保佑著清水人。
而若走在清水街區上,一定會訝異為什麼街道如此的整齊,從這個街口到下個街口,是筆直且可以預期的,彷彿做過都市計畫,但周遭的建築卻似乎是昭和時代的建築風格與近現代的透天、新型的公寓夾雜在其中。而在這些街道巷弄間,就藏著許多老店與美食小吃,等著饕客上門。
早期的清水,是以農業為主、商業為輔,包含了草帽製造與出口、紡織業、鞋業等,都曾經是支撐清水人的重要家計,但當這些工廠逐漸外移到大陸與東南亞後,清水的人口有稍微沉寂一段時間,但最近又因為觀光人潮的興起,帶動了清水各處景點與老店的再興,甚至也吸引了許多青年返鄉創業、外地人進駐展店。
而這些可能性的背後,其實是來自於清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地豐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前人在文化歷史資料普查、搜集、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下所奠基的基礎:包含高美溼地的保護、大楊油庫的保存、清水國小教師宿舍整修、清水鬼洞保存開放等引人注目的景點。讓清水這個地方,雖然因為蒙受中部大地震的災情所害,而未能保存太多清朝時期的古建築物,卻可以在散步中,邊走邊經過許多蘊含著精彩故事的地景,與其他觀光區的景點比較起來,沒那麼亮眼,卻閃爍著低調的光芒,令人忍不住想要一看再看、一訪再訪。
我們的清水
開著車緩緩地從大肚山西邊的坡道往下滑,眼前看到的是一面水粼粼的大海,大肚山的綠意盎然,緊接著是歷史悠久的海線城鎮平原,而在這廣闊的平原上,清水,是海線一顆閃爍著低調光芒的珍珠。
清水舊稱牛罵頭(Gomach),又稱作「寓鰲頭」。這個名稱是來自於400年前居住在這塊平原上的居民─拍瀑拉族人的社名發音。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當時「牛罵社」的戶數有58戶,人口共193人。因為平埔族人自稱牛罵,來臺開墾的漢人們根據這個音,將其稱作「寓鰲頭」,若同時用臺語發音的話,會發現兩個音其實有點近,不排除...
推薦序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林佳龍
臺中市是一座充滿陽光活力的健康城市,擁有豐富人情味與生活、生態、生產的生命力,是個適合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好地方,有著無限可能的發展性。
要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要先宜居,才會有移居,進一步怡居。臺灣雖然面臨少子化,然而近年來臺中市人口每年都增加將近上萬人,表示本地是適合生活的城市,有獨特的吸引力。因此我們所該做的,是規劃以人為本,跨域整合、推動能讓臺中市民擁有和善生活環境的各項政策,而在這樣的政策背後,內蘊著豐厚的城市精神,進而促使我們策劃「臺中學」叢書,將臺中文化城的靈魂具體形塑,讓市民及外地大眾更為認識臺中、親近臺中。
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但往往以研究調查的方式撰述,缺乏地方生活記憶與認同,也讓大眾不易親近。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叢書的策劃,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望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首次出版即廣邀長期深耕並關注臺中歷史、文化的工作者主筆撰述,包括林良哲、楊宏祥、吳長錕、賴萱珮、廖振富、陳貴凰、吳政和、張玉欣,鉅細靡遺地梳理臺中市的地貌遷徙與人事流轉,勾勒出臺中人的溫和自信。主題則從最具代表的地景臺中公園、農業發展葫蘆墩圳、薈萃人文清水區、時代文人林獻堂及茶飲代表珍珠奶茶著眼,這些可以被稱為臺中印象的關鍵詞,全都從篇幅裡甦醒,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臺中市百年時空裡的風華面貌。
透過閱讀「臺中學」,可以知道不論昔日或今日,臺中人擁有一種溫和的驕傲,還有溫和的自信。我希望臺中「溫和自信」的形象能在全臺灣、全世界成為獨特魅力,更希望讓每位居住在此的市民,感受身為臺中人的榮耀,大聲喊出「我是臺中人」!
臺中形象的關鍵字/路寒袖
一座城市要自成一學,需要的是生活與歲月的積累,除了這些積累仍不足夠,更要活躍出屬於這座城市的獨特性,使人一提及關鍵字,就能與該地的人文、風土、歷史、生態、地景聯結,進而勾勒出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面貌與個性。
縣市合併後的大臺中地區,圍抱了山與海,根植了城市與自然,更將歷史與未來聯結在同一條路徑上,讓人們注視臺中的視野更遠、更廣、也更活。這使我們手中擁有能夠形塑臺中印象的關鍵字如同春日的繁花盛開,令人目不暇給。但我們希望人們對臺中的形貌不只是一個單詞的片面形容,而能更加深化、豐厚為一門有血肉與溫度的「學」。
因此我們策劃「臺中學」的書系,選擇具代表性的指標為專書主題,發掘臺中地區具有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同時更希望書系的開闢能成為引發學者專家對「臺中學」深入調查研究的動力及發表的舞臺。今年首次登場的臺中學共有五大主題,分別是地景類的臺中公園,地域類的葫蘆墩圳、清水區,人物類的林獻堂,飲食文化類的珍珠奶茶。
日治時期即在日本人有系統的都市規劃中誕生的臺中公園,每一代臺中人的記憶總有它的身影,見證了臺中市區的地貌遷徙與人事流轉,長期研究臺中地方文史的林良哲將這些見證書寫為動人的《日月湖心:臺中公園的今昔》,生動地述說了臺中公園的前世今生;引入大甲溪的活水澆沃了大臺中地區的廣大農田,結出美味的稻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臺中人,葫蘆墩圳對臺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深耕豐原當地文史工作的《葫蘆墩季刊》主編楊宏祥遂寫成《圳水漫漫:葫蘆墩圳探源》一書,鉅細靡遺地歸納葫蘆墩圳開發以來的數百年時空故事;清水坐擁海洋與柔風,不僅吹撫出一片美麗的濕地與小鎮景致,也薈萃出深厚的人文脈絡,以「清水散步」文化推廣基地聞名的吳長錕及賴萱珮深知清水的魅力,以《海線散步:清水人文地誌學》一書帶領眾人前往清水散步、享受小鎮的慢活方式。
霧峰林家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建築之一,而其主人林獻堂更在臺灣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個人的一生幾乎與日治時期的臺灣共同呼息,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所著的《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不只從日治臺灣的政經環境切入林獻堂的生命,更剖析他與親族、當代重要人物之間相處的點滴,將林獻堂的形象重塑得更為真實活絡;而現在人手一杯、甚至紅到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手上的珍珠奶茶,已經成為臺灣茶飲文化的經典代表,臺灣處處有珍珠奶茶,但臺中是將珍珠奶茶等茶飲文化發展得最徹底的地方,由陳貴凰、吳政和、張玉欣打造《團圓食光:世界珍奶與臺中茶飲》一書,將細數賦予珍珠奶茶生命的種種歷程。
建構一座城市的詞彙有很多,但要詮釋一個詞彙背後所代表的一切,一本書的篇幅並不足夠,臺中學的主題還有待開發與擴充,但只要起步了,就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一樣,永遠都會是旺盛的。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林佳龍
臺中市是一座充滿陽光活力的健康城市,擁有豐富人情味與生活、生態、生產的生命力,是個適合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好地方,有著無限可能的發展性。
要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要先宜居,才會有移居,進一步怡居。臺灣雖然面臨少子化,然而近年來臺中市人口每年都增加將近上萬人,表示本地是適合生活的城市,有獨特的吸引力。因此我們所該做的,是規劃以人為本,跨域整合、推動能讓臺中市民擁有和善生活環境的各項政策,而在這樣的政策背後,內蘊著豐厚的城市精神,進而促使我們策劃「臺中學」叢書,將臺中文化城...
目錄
市長序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
局長序 臺中形象的關鍵字
前言 尋訪小鎮故事的起點
第一章 我們的清水──一顆閃爍著低調光芒的珍珠
第二章 交織的海線與田園景色──當代鰲峰觀清水
高美溼地
大秀地區
橫山下的田園風光
鰲峰山
第三章 追尋歷史的腳印──玉樹鰲峰留青史
郁永河與裨海紀遊
大甲西社事件
漢人大量移居清水開墾
林爽文事件的影響
漢人與平埔族此消彼長
第四章 細數老街百年記憶──清水街區二三事
大街路
港口與鐵路
第五章 鰲峰山上的吉光片羽──神社.軍營.牛罵頭遺址
第六章 清水街區的斷垣殘痕──影響深遠的中部大地震
文昌祠與清水國小
第七章 戰爭後的遺跡──清水鬼洞與大楊油庫
清水鬼洞
遷村的故事
第八章 清水人的心靈庇佑──紫雲巖與石埠
中元普渡
觀音媽生
石埠景觀
第九章 清水之水、水之清水──永不褪色的小鎮風情
未完成的新高港都市計畫
附錄 清水大事記
參考書目
市長序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
局長序 臺中形象的關鍵字
前言 尋訪小鎮故事的起點
第一章 我們的清水──一顆閃爍著低調光芒的珍珠
第二章 交織的海線與田園景色──當代鰲峰觀清水
高美溼地
大秀地區
橫山下的田園風光
鰲峰山
第三章 追尋歷史的腳印──玉樹鰲峰留青史
郁永河與裨海紀遊
大甲西社事件
漢人大量移居清水開墾
林爽文事件的影響
漢人與平埔族此消彼長
第四章 細數老街百年記憶──清水街區二三事
大街路
港口與鐵路
第五章 鰲峰山上的吉光片羽──神社.軍營.牛罵頭遺址
第六章 清水街區的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