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醫家之醫話,猶儒家之筆記,最能益人神明」(《對山醫話》)。「較之瀏覽醫書尤有趣味,且足長見識而益智慧」(何廉臣語)。醫話一向是為廣大醫家和中醫愛好者喜聞樂見的中醫文化體裁。
近賢謝利恆先生亦推崇醫話:「醫書所最忌者為空言無實,又其甚者,採綴群書,絕無心得,陳陳相因,尤為可厭。……惟醫話則不然,以無門面可拘,且非確有心得者不能著筆。」民國年間,秦伯未先生編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一書,因不滿於醫案體例枯燥,才又編了《清代名醫醫話精華》一書,「爰積歲成清代醫案書,今復嫌其為體例所拘,未能詳備,爰擇筆記體者,另輯是編。」
概括說來,醫話特點有三:1題材豐富廣泛,不拘一格;2語言通俗如話,不同於枯燥的理論說教;3讀者樂於翻閱,「較之瀏覽醫書尤有趣味」。
總之,醫話是作者「皆本各個人之閱歷,或話所聞,或話所見,或話所心得,或轉述師友之見聞,或指摘醫家之利弊,或憲章先聖之名言。……足長見識而益智慧」(何廉臣語)。像清代《冷廬醫話》、秦伯未的《清代名醫醫話精華》等已成醫壇名著,頗受讀者喜愛,至今多次重印。本書即仿秦氏《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之意,專擇秦氏書中所未收者,計 7 位清代名醫的筆記體醫案續成本書,名之為《新編清代名醫醫話精華》。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1精選名家的醫話佳篇
本書所選謝映廬、鄭素圃、吳天士、陳掬生、楊乘六、袁桂生、王蓉塘均係卓有影響的清代名醫,學驗俱富;所錄醫話皆係佳篇,且均受到後世醫家的推崇,如姜春華教授稱:「古今醫案中對我最有啟發的要算孫東宿的《醫案》、陳匊生的《診餘舉隅錄》,此二書的辨證論治精神強,值得好好學習。」
蔣潔塵先生舉薦最好的醫案範本是《謝映廬醫案》:「該書的一個特點是處方用藥,善於選用成方。它在每一則醫案的後面,都附有一至兩個他所本的成方,而且不偏執經方時方,對初學者來說,此書允稱為最好的醫案範本。」
潘澄廉先生「認為在醫案方面,如《寓意草》、《王孟英醫案》、《謝映廬得心集》、《程杏軒醫案》之類,對症狀的描述、處方的意義、治療的效果等,敘述得較為詳明,端緒易尋。」
2以醫案為著眼點,綱目清晰
醫話題材廣泛,本書則專輯以醫案為主要內容者,即醫話式醫案、筆記體醫案,冀其語言平實,言之有物,較之一般醫案,醫話式醫案更好讀,「益人神明」。所選醫案,係從各家醫案中優中選優,堪為取法者。
除了選案之外,編者對入錄醫案做了若干加工,主要是以病症為綱,合併同類項,同時加了數字序號;另外對某些沒有標題或標題過長者,根據案意新擬了標題,這些都是為了綱目清晰,便於研習。對原文未作改動。
3所選醫家風格各異,各有所長
所錄 7 家各篇起首附以醫家簡介,他們或長於傷寒,或長於雜病,或長於溫補,或長於攻下,或精於脈診,……特色鮮明,風格各異。清代姚龍光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此乃世醫欺人之語,非確論也。心中無此理解,即臨證百千,仍屬茫然不悟。所以,多讀名賢專集為第一義。」
本書可以說是薈萃了 7 家「名賢專集」。
4與《清代名醫醫話精華》互為補充
秦伯未先生的《清代名醫醫話精華》,雖說收錄了20 位名家的醫話精品,然而清代醫話畢竟「作者如林」,名著林立,難免遺漏。本書即揀秦氏未錄者,尤其是少見的醫案佳作,發掘出來以補其不逮。其中如陳掬生的《診餘舉隅錄》、楊乘六的《潛村醫案》、袁桂山的《叢桂草堂醫案》至今迄少單行本,市面上根本找不到,而王蓉塘的《醉花窗醫案》則是手抄本,允稱珍稀。
在此謹向原文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參與本書編著的還有楊洪云、史瑞鋒、車群、聶晨旭、李昊、王波、呂濤、李新等,謹此一併致謝。
張存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