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在人生的賭局裡,想要獲得不菲的回報,就要學會在「永恆不變的價值」上持續下注。
對於職場人而言,我們密切關注自己的價值,而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收入低了。剛出校門的時候,你和其他同學的起薪差不多。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你們之間的收入差距卻一點點地拉開了。
直到有一天,你赫然發現,有的人在職場中風生水起,月入好幾萬且正在往中高層躍遷;而你,卻依然拿著微薄的薪資,每天為生活奔波,不知何時才是個頭。
在畢業五、六年之後,你們之間的落差和對比正一天天明顯起來。這對很多人而言,確實是一件殘酷的事。
但這就是現實。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在畢業五、六年後小有所成,成為那個月入好幾萬、有事業追求的人,而不是那個為生活疲於奔波的人。
那麼,想要獲得職業的成功,到底需要做些什麼呢?
一、想要成功,必須抓住核心要素
做職業規劃師至今,我陸陸續續做了不下於百例的諮詢案例,也做過很多次線下交流與分享。很多人聽說我的身份之後,總是會問我這樣一個問 題:怎樣才能獲得職業的成功?
我打開word文件羅列出了很多因素,後來經過反覆推敲、刪繁就簡之後,發現整張文件裡,只有這五行字—
(1)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起步。
(2)做一名耐心的老員工。
(3)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4)提升商業思維,關注社會需求。
(5)給自己繪製一份商業地圖,從一個點進行輻射,去服務更多的人。
在畢業之後的第一個5年,一個人想要在職場中獲得不錯的發展,最好要完成前三項任務。
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30%左右的人依然在第一點上徘徊不前,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職業起步;50%的人栽在第二點上,畢業幾年頻繁換工作,做任何職業都像是「蜻蜓點水」,很難深入某個行業獲得不同的洞見;只有20%的人完成了第一項和第二項任務,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卻困於第三點,那就是工作多年,依然不知道自己的獨特性在哪裡,對於如何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更是一無所知。
為什麼你的職業生涯總是不見起色?
論上學時的成績,你並不遜色,甚至是佼佼者;
論工作起點,你也並不比別人差,你所在的公司在行業裡也頗有名氣;
論勤奮程度,你每天也在加班加時,起得比雞還早,並利用一切時間充電學習……
可能你也隱隱約約意識到了,一定是哪裡出問題了,否則不會在五、六年之後,收入還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提升。
二、完美的職業起步=朝陽行業+適合自己的職位
毋庸置疑,個人的職業發展往往受制於行業大環境的影響。
還記得幾年前,當我決定從企業裡走出來進行第一次職業轉型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身邊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那個時候「網路」這個概念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但傳統行業裡的從業者資訊封閉,也很少關注行業的走向,這就導致他們在危機到來之前沒有任何防備。
當時我所在的那家電子廠,生產的是電器裡的某款元件。
連續幾年的財報分析,這款元件的銷量逐年下滑。我曾經分析過原因,那就是整個電器行業的技術日益提高,對於這款元件的需求越來越少了。公司只有一條路,加大研發力度,如果能研發出適應新功能的新型元件產品,才可能有活路。
然而悲哀的事實是,由於資金匱乏,公司很多研發工作進行到一半就偃旗息鼓,新的產品沒有研發出來。同時由於舉債過多,公司很快就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在我離開後不到幾年的時間裡,公司就宣告破產。當我再次坐車路過那個地方時,早已野草叢生、一片蕭條,之前霸氣的公司門牌也不見了。
這些年,倒下去的企業真的不計其數。
有一次,應某區管委會的邀請,我給他們區的財務人員做職業規劃培訓。赫然發現,在座的很多人只知道埋頭幹活,渾然不知世界發生著怎樣的改變。
因此,如果讓我對畢業生朋友們做職業建議,我的建議傾向於找一份朝陽行業,從自己可以做的職位入手。
如果你所處的行業日暮西山,即便你用了多年時間做到了行業裡的高級技術員又如何?世界不需要這個行業了,它不會憐憫眷顧你的青春與汗水,到頭來照樣把你清理出局。
而如果你從朝陽行業起步,即便你所在的公司很小也不正規,哪怕最終關門大吉,你也不用擔心。因為隨著行業的發展,你會發現跳槽到其他公司易如反掌。
雷軍說的「風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一個行業日漸沒落,你很努力做到No.1,也不過爾爾,依然會慘遭淘汰。
你沒有錯,只是社會不再需要你了。
三、職場適應期:做個耐心的「潛水員」
通常來說,如果你所在的行業是朝陽行業,你所在的企業運營個5年10 年不成問題。那麼你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做個低調的「潛水員」,默默累積自己的實力。
這一點看似簡單,實則最難。
在HR看來,除去不可抗力因素(例如公司破產倒閉)之外,一個人只有在一家企業待3年以上,才有可能接觸到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才有可能獲得屬於自己的洞見。
為什麼撐過這頭三、五年如此重要?
首先,能撐得過頭三、五年的,應該是能勝任職位的。否則連職位都勝任不了,根本不可能透過試用期轉正,更別提待上個三、五年了。
其次,能撐得過頭三、五年的,這個人的溝通能力應該還不錯。也就意味著,他的人際關係不見得多好,但也不至於很差。
最後,能撐得過這三、五年的,往往是有自己的主見的,不太容易被外界誘惑所迷惑,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
在這三、五年中,每個職場新人都要面臨這些挑戰—
(1)試用期能否迅速進入角色融入團隊,決定著能否順利轉正。
(2)適應期是否懂得與人協作、與人為善,決定著這個人的職場人際關係,也決定著他能否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好評。
(3)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比如一份薪水比目前高的工作,這個人是否能夠不為所動,足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成熟度—是即刻選擇自己想要的,還是願意為更好的結果堅持下去?
這被稱為「延遲滿足」,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
想想看,這個世界不乏很多精於算計的「聰明人」,但缺的正是有定見的「傻瓜」。
職場中比個人能力更關鍵的,恰恰是一個人能否定下心來深入工作,而不是如「職場浮萍」一般,始終在淺層打轉。
馬雲的阿里巴巴創造了很多財富神話,也製造了很多令人艷羨的千萬富翁。但有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卻是,這些人大部分在10年前並不是什麼名校畢業,也不是能力超群的人。
其中奧妙,在後面會有闡述。
四、職場發展期:你的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
一個人的職場價值其實是兩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分別是市場的需求度和能力的獨特性。
在能力的獨特性方面,往往有兩種情形最為常見。
一是縱向,指的是你某一能力的專業度和深度。
比如很多高學歷的科研人員,學物理一路學到博士,玩的就是專業度和深度。
二是橫向,指的是你在其他同行不具備的能力裡有優勢,屬於廣博型人才。
比如財務培訓師,除了專業知識要過硬之外,關鍵在於是否能調動學員的積極性、能否用通俗的語言將高深的知識講得深入人心、易於接受。
如果這個人有很強的獨特性,意味著要麼是某一領域的深度人才,要麼是四通八達的廣博型人才,同時社會的需求度很高,那麼這個人不大展身手簡直天理難容。
十幾年前,一個懷揣滿腔熱情、有志於在媒體行業大展拳腳的小伙子,始終沒有獲得央視正式職缺。
據說這樣的人當時並不在少數。
據公開資料顯示,這個人曾擔任《商務電視》、《經濟與法》、《對話》等節目的製片人。
這幾檔節目讓央視很多名嘴家喻戶曉,而對於這個默默無聞的製片人而言,走不到台前就意味著無法被人記住。
他的口才和創意極好,負責的幾個節目風生水起。然而即便如此,他依舊無法解決職缺及戶口問題,走的時候還是一名編制外臨時人員。
隨著社交媒體和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這個敏銳的媒體人創辦了一個脫口秀節目,輔以微信公眾號平台,從幕後走到了台前,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儘管這些年,圍繞在他身上的爭議不斷,但我們不容否認的是,羅振宇具備強烈的獨特性—優秀的演講能力、高度敏銳的商業嗅覺以及傑出的資源整合能力等,是個廣博型人才。
與此同時,社會大眾在時代的驅趕下普遍焦慮,正如業內人士分析的那樣,很多人不需要什麼營銷之道、創業的那些坑。他們只想迅速走上財富自由之路,只要每天收聽這樣的知識節目,就會有一種「我在學習,沒有虛度光陰」的滿足感。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代知識商人羅振宇的崛起。
他的崛起,何嘗不是個人獨特性和社會需求共同推動的結果呢?
而對於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而言,又是什麼情況呢?
他們的職業起點比較高,但沒有誰一開始就會被放到關鍵的職位上。因此,這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如果不能在三、五年內取得突破,則很容易「泯然眾人矣」。
以此類推,以月入3萬的煎餅大媽為代表的普通勞動者多是處在「勞碌區」—你不能說他們沒有技術,但這些技術不需要什麼獨特性。也就意味著,你會煎餅我也會煎餅,拼的是誰更能吃苦更能下力氣。當然,也取決於誰能搶佔到好位置。
而類似數學家陳景潤、華羅庚這樣的人物,顯然是在「專家區」。
這些人絕對是學問高深、獨特性極高,社會需求相對較少,社會貢獻極大。
人們看到的是這些人成為專家後的聲名鵲起,看不到的是這些人多年如一日地刻苦鑽研與艱辛付出。
試問,你是在什麼區域呢?你認為你的價值又是多少呢?
五、你自己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總體來說,人與人畢業後五、六年的職場差距,多是上述三個階段的幾個關鍵點所致。
如果你畢業三、五年後,依然徘徊在第一階段,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安全感這種東西。或許對你而言,公家機關未必不是一個好的結局,關鍵是你得有本事考進去才行。
如果你心存不甘,那就從頭開始,一切歸零。
除此,並沒有任何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