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朝女子吹口哨竟遭殺害,殺人兇手為何無罪開釋?」
改編史上最爭議凶殺案件,冷血審判將無法平息憤怒
「每個人都有生存與愛的權利。沒有人應該為此受到屈辱。」
改編史上最爭議凶殺案件,冷血審判將無法平息憤怒
「每個人都有生存與愛的權利。沒有人應該為此受到屈辱。」
《梅崗城故事》出版三十年後,《狼哨》的出現更加大膽無畏
面對歷史爭議事件,超越哀傷憐憫,寫出非凡的藝術成就!
路易斯.諾登十五歲的那個夏天,十四歲的黑人男孩,艾米.提爾,在美國密西西比州錢鎮不經意朝一名白人女子吹口哨,結果被當地白人動用私刑打死,且兩名白人獲判無罪,這事就發生在諾登的家鄉附近。那個夏天發生的事,令他終生無法釋懷,最後促成了這部傳世傑作的誕生。
這不只是一個談論黑人少年之死的人權小說,這是個嚴肅的故事,談論死亡、悲傷、心碎,有時詼諧,甚至諷刺,雖是描寫悲劇事件,卻含有極度滑稽的元素,令人聯想到莎士比亞的高級喜劇。
故事的觀點很全面,不只描寫黑人與白人,也描寫活人與死人、主角與配角,甚至還加入了法庭上的鸚鵡、電線桿上的鵟和椽上的鴿子等等,同時描繪自然界的原貌與超自然層面,構成一部富想像力的寓言小說。
書中除了艾米.提爾的角色盡量真實外,其餘內容大量虛構,因為對諾登來說,艾米是穩固的地基,他是現實,是磐石,雖然未曾謀面,卻影響了諾登一生。
如今在流行詞彙中,吹「狼哨」是輕佻非禮的行為,但詞語背後的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幽默可以讓人面對痛苦,但殘酷現實裡,人類往往無法控制憤怒。
書評
「撼動人心……精采絕倫。」--《華盛頓郵報書世界》
「如果你自認為熱愛閱讀,卻還沒發現路易斯.諾登,那真該感到羞愧了。」--《西雅圖時報》
「富想像力的寓言小說,以殘酷的現實為中心……情節從頭到尾流暢無比。」--《新聞週刊》
「《狼哨》怎麼打敗群雄,脫穎而出呢?因為諾登善於傾聽,平衡感像走鋼索的人一樣好,最重要的是,為人正直,能讓讀者徹底卸下武裝。」--《洛杉磯時報》
「哀傷、狂暴、逗趣、迷人,最重要的是,憐憫。」--《男士期刊》
「《狼哨》寫出狂熱、腐敗、詼諧、可憎、情慾、神聖。中心是美國史上一樁極度愚蠢、廣受關注的犯罪事件:艾米.提爾謀殺案……他的死,在美國已經演變成有點像神話。此案最令人髮指的事實是,人盡皆知的殺人凶手,竟然在審判後獲釋。有許多人寫書談論此案,但密西西比州衣塔貝納市土生土長的路易斯.諾登,似乎是第一個白人,試圖透過小說的形式,深切探討美國的這場悲劇。
「……諾登賦與每個角色一種執拗的愛,讓這本書更加引人矚目,因為他想寫的是主題嚴肅、意味深長的高級喜劇;我所謂的「高級喜劇」是指,能讓人聯想到莎士比亞、左拉.尼爾.何斯頓(Zora Neale Hurston)、柯德龍(Calderon)、游竇拉.威帝(Eudora Welty)。諾登的目的是要讀者嘲笑全人類的存在--可憐、恐怖、自負、勇氣--讓讀者更深刻瞭解全人類。
「……路易斯.諾登寫的這本書確實既驚人又大膽,應該獲得讚許,因為這不只是勇敢的社會行為,也是非凡的藝術成就。今日用這等氣魄、智慧與熱情寫作的人,寥寥無幾。
「……《狼哨》強力完美展現了天賦,有助於他進入美國文學名人堂……我們已經從一九五五年密西西比州錢鎮向前走了好長一段路,只要路易斯.諾登這種好人與優秀的藝術家,敢大膽無畏嘗試描寫那段歷史,或許我們永遠不會走回頭路。」--《國家雜誌》(Nation)評論家藍道.凱南(Randall Ke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