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1
末日
廖鴻基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起人、《鯨生鯨世》作者)
過去,「世界末日」常被當作宗教預言看待,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現象顯示,「末日」不但真實存在,又無可挽回,而且,這一刻可能來得比我們想像的快了許多。最近新聞報導一位科學家表示:人類頂多生存到二十二世紀。
人類有機會成為地球上唯一自我滅絕的物種。
所有「末日」預言,無論是先知的警世目的,或確是智者經由人類發展跡象歸納推衍的結果,立論基點似乎都在人性難以根除的貪婪;需求過度,開發過度,消費過度;加以人口快速膨脹,相對於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及擔養力,環境生態污染、破壞等問題如脈波累積,終於將「末日」推上人類史最後的浪頭。
近些年來,關於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為主題的書寫並不少,《鯨魚之歌》也是一部關心人類前途的小說,本書特別之處在於突顯有毒化學物污染問題,情節穿梭於海洋生物及陸地上的人類,並融合了大量科學研究資料及環境生態知識。
農業大量使用的農藥和各種殺蟲劑,塑膠工業產生的酸脂和酚甲烷,煉油工業產生的苯和酚類化學物 … 這些化學物聽起來也許有些距離,但稍微換個耳熟能詳的名稱就是世紀之毒如多氯聯苯、戴奧辛等等。現代生活中,我們的身體對這些毒物可能並不陌生。
越來越多數據證實,即使最低劑量的化學毒物都可能干擾人體內分泌損害健康,也將進一步引發與荷爾蒙有關的腫瘤、癌症、及身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等等;也越來越多例子顯示,害病死亡的野生動物體內分析出嚴重的化學毒物污染。更可怕的是,這些毒物可經由母體直接傳遞給下一代。
關於環境生態這類書寫,難就難在目的性十分明顯,本書所以出色,作者的創意及想像力是關鍵:透過一隻闖入河道並不停吟唱的大翅鯨,和一位鯨類聲音研究者試圖解讀其意義的一連串故事。作者恰當而感性的筆調也是關鍵,例如書裡描寫餵乳的母親:「她閉起眼,想像分叉乳腺彷彿河川支流,從她身體匯聚營養,供給她的小孩。她感覺正將無限的愛灌溉給孩子 … 每一滴晶露,都是透過她所呼吸的空氣、所喝的水和吃進身體食物 … 原本單純滿足的享受,為什麼現在要擔心自己的愛,可能伴隨著哪些毒物 …」關鍵三,因為描寫的主題是面對環境敗壞的無奈,稍稍不慎恐怕拉著讀者陷溺於無解的悲傷中,這部小說,作者隨時提醒讀者還有機會:「生命其實是破壞與修復間的平衡,也許我們有機會找到出路,只是 …」
除了環境污染問題,本書也深刻談到現代社會的惡行,經常透過集團似的專業結合,分層分工形成龐大的共犯結構,透過行銷包裝、公關媒體,近似黑、白勢力結合,即使掌握關鍵權力的國家機器,甚至連代表社會良知的學界也不能倖免於被污染。這本書告訴我們,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內幕複雜程度遠超過我們表面的理解。
作者透過象徵大自然的巨鯨吟哦告訴我們:人類糟蹋地球、糟蹋自己,若再不警醒,「末日」已經在路途的盡頭向我們招手。
推薦文2
靈性化的鯨魚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於蘭嶼家
雷虎在巴丹島躲藏了幾年之後,山裡的船、槳也做好了,這是蘭嶼的達悟人與菲律賓的依伐丹人因交易不成而雙方械鬥之後的事。在一個西南微風吹起的某個夜晚,雷虎躲過敵方的眼線獨自一人向北划著船,minamorong(北極星)是他回航蘭嶼的星座,划過幾海浬之後,海平線泛起微微的明光,一個美麗的早晨,一大一小的amumubu(達悟語指鯨魚)尾隨在他的船後。晨光升起,離海平線一個釣魚竿的距離時,雷虎念道:
makarayi kamo, ta kapulingan kamo nozsi no avat ko,ipiya vozaw nyo do omalomirem a wawa, ka talilis tamo a makarala do irala.
請妳們遠離我,因我划船槳葉濺起的碎浪,將刺傷妳們的雙眼,讓妳們在漆黑的深海迷航,願妳們與我平行,航海到我的島嶼。
我小時候,一九六○年代,我們的島嶼,六個部落沒有電與燈,因而黑夜顯得特別的長,無數的黑夜父親反覆口述這則故事給我聽,又說,鯨魚、海豚是有靈魂,有智慧的魚類,不可以殺祂們,也不能吃祂們的肉。我不知道,我兒時為何非常喜歡聽人與海,海與魚類,人與魚類的故事,我也不知道我父親為什麼喜歡跟我說這些故事。
一九九○年,從台灣回蘭嶼定居,我開始學習徒手潛水射魚,就在我潛水的巔峰時期,我經常獨自一人潛水,深度大約都在二、三十公尺深的海裡射魚,有三年的時間,我幾乎每三天就會遇見鯊魚,無數次巧遇瓶鼻海豚,以及秋冬時的魟魚,這些我所遇見的魚類,我未曾跟父親,或是大伯,叔父說過,那是因為我害怕他們阻止我潛水。有一天的午後,我如往常的去親鼻岩潛水,我忽然覺得害怕,這種預感浮現在腦海時,往往將有「怪物」出現;我潛入海裡,望穿灰色的水世界,此景往往是我最沉醉於冥想浪人(魚參)出現的時刻,然而,水世界裡的「怪物」很多元,遠遠的我似乎聽見一種清脆的笛音,很多回,很多回在沒有聽障的水裡,那股清潔耳根的聲音,我以為是海豚,沒多久,在我眼前更深邃的海裡,離我約是五十公尺左右,目視到一尾大鯨魚和小鯨魚,我浮出海面看著祂們,母子倆悠悠自在,浪漫又親切,小鯨生澀的初啼聲反覆貫穿我的耳膜,宛如嬰兒的第一道笑聲,沒有雜音,但祂們很快的隱沒在更深、更灰的水世界。親眼目睹這一幕,我不由自主的游回礁岸,回憶著,父親,小叔公,島民,在我們的傳統信仰裡為何如此的肯定「鯨魚」是有靈魂的魚(哺乳)類?
《鯨魚之歌》之作者道格拉斯.卡爾頓.亞伯拉罕(Douglas Carlton Abrams),透過書中的女主角伊莉莎白,敘述海洋生物學家為了研究大翅鯨神祕的歌聲、聲音而奔波的故事,劇情緊湊。伊莉莎白為了挽救大翅鯨,她面對的是,許多男人掌控的社會,象徵父權,影射在這個星球獵殺鯨魚的主宰者,是一群無形殺手;獵殺鯨魚家族的集團,其中之一的男人,也是左右她博論通過與否的主事者,最終伊莉莎白成功的挽救了鯨魚的生命,隱喻鯨魚是地球人類的集體資產;大翅鯨名為阿波羅,小鯨名為第四運,伊莉莎白是大翅鯨,第四運是Hope(伊莉莎白的女兒),這是作者完美的故事劇情,敬告人類應該珍惜鯨魚的生命,努力杜絕商業捕鯨的活動。
其實,筆者看完《鯨魚之歌》之後,我墜入祖父輩們的思維「靈性化鯨魚」、達悟族的「神格化飛魚」,分類可吃的魚(美麗的魚)與不可吃的魚(醜陋的魚);海洋生物學家探索「鯨語」奧妙的同時,也在探索人類「貪婪」的無止盡。同時,一位女性的母愛,傳達著不畏懼、不屈服的精神,是這本書值得思索的正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