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一直以來,醫療行業堪比一個獨立王國,自己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法律很少介入醫療行業事務,法官也自然都很尊敬醫師。醫師等醫務人員都是尊重藝術、科學,擁有重要技能的專業人員。一般來說,公眾十分信任這一學科,醫師對患者也如希波克拉底所要求,懷著對老師般的尊重,這就自然意味著醫務人員不是昂貴和具有潛在破壞性的訴訟對象。所以法官也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允許醫師們設置自己的行業標準,進行集體專業評估,只要標準能被同伴廣泛接受。這樣的方式也許不能使標準置於很高的水準上,可能僅僅是可以容忍的最低程度。而這樣的觀念,就意味著患者很難去證明醫師的過失責任,更為可怕的是,醫療行業缺乏不斷改進和完善自我的動力。事實表明,這種醫療行業高度自治的態度並不總是制定非常高的行業標準,而相反可能僅僅是一個基本的,不符合國家衛生政策意圖,即對患者最大利益的標準。2017年,印度醫學協會(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IMA)表示,75%醫師在其職業生涯中會遭受身體或言語暴力。這個統計數字和2014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59.79%醫師遭受身體或言語暴力,可謂出奇相似。這顯然不是巧合,而是社會發展的規律。無論哪個國家,伴隨著社會進步和國民受教育水準的提高,員警社會必然演化為公民社會,國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成為所有進步社會共同的特質。這就必然會對傳統醫療行業文化產生質疑、挑戰甚至於反抗。例如,標誌著美國近代文化演進的三大人權運動,即婦女權益保護運動(例如討論墮胎合法化問題)、少數族群權益保護運動(例如美國黑人反歧視運動)和患者權益保護運動中,有兩個都是和醫學界密切相關的,可見一斑。
改革開放40載,中國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思考那些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長久以來,醫師以「視病如親」的心態懸壺濟世,而患者也常以「華佗再世」、「仁心仁術」的感恩心情回報,醫患關係極為融洽。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往的醫患關係已經發生變化,更有甚者,醫患雙方反目成仇,對簿公堂。之所以醫患關係產生變化,絕非因為作為醫療服務物件的患者在生物屬性方面發生了什麼,而是其社會屬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動,最典型的標誌便是患者權利意識的覺醒和膨脹。這就要求作為未來醫師的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必須清晰地洞察這一變化,並感悟醫乃「仁術」,更是「人術」。
醫學與法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專業,這就必然導致精通醫學者難以精通法學,反之亦同。但是這兩種專業都是對「人」的研究,因此必然發生密切聯繫。特別是隨著法律的不斷健全,社會個體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醫療行為相關的法律問題必然成為社會公眾和醫學界人士共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作為一名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醫務人員,必須在濟世救人與法律責任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必須對醫療法律關係中諸多基本概念重新認識。然而,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往往忽視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培養,使得醫務人員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對醫務人員的更高需要。
縱觀先進國家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衡量醫師告知內容的標準,還是判斷醫師注意義務的標準,都呈現出從傳統醫學主導的立場向司法主導的立場轉變。儘管法官仍不願輕易挑戰臨床標準和常規,但是他們似乎更願意挑戰個案中的醫師,期待行業的觀點可以更加靠近司法審查的立場。我國目前的臨床情況,非常類似於30年前的英國,醫師太不重視、尊重患者自主權的現象在臨床實踐和醫學研究中十分常見。患者有權自己做出決定的想法往往淹沒在醫療行業氾濫的家長主義中。而今英國的主流口號已經不再是「醫師最懂你」。「醫患夥伴關係」是現今英國政府喜歡的口號,為了確保患者最大利益,普遍接受的原則是:醫師應當協商而不是獨斷。這種倫理觀點的轉變,最顯著地體現在當前的行業性和法律性規範中,即要求從有決定能力的患者那裡獲取知情同意。行業性規範正如英國醫學總會(General Medical Council)聲稱的:「成功的醫患關係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要建立信任,就必須尊重患者的自主權——由他們來決定是否進行一項醫學干預……必須以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向他們提供充分的資訊,使他們能夠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醫療決定。」
作為醫學院校的法律教員,我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不是知識,所以無法講授;「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不是能力,所以無法鍛煉。我越來越感覺到「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是一種感悟,是一種心靈深處的共鳴,是一種內心世界與人文社會科學精神趨同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醫學院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應當就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授課過程中,逐步去感悟和最終形成這種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我經常提醒自己,醫學院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絕不是讓孩子們今後成為哲學家、倫理學家、社會學家或法學家,因為,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才是一名醫師必備的素質,也是一名醫師達到「永不被告」的關鍵。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儘管自己是從事法學教育的,但更重要的不是讓學生熟記法律條款,而是必須讓學生能夠感悟到法律條款背後所彰顯出的人文關懷。因為對今天猶如驚弓之鳥的醫學生,我非常擔心他們被醫學界目前頗為主流的價值觀和高深莫測的法律知識引入歧途。西醫產生於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的社會土壤。西方人長期受到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薰陶,歷經法治思潮的洗禮,希冀正義和追求自由的願望較東方人強烈,也由於西方自由傳統觀念濃厚,文化開放性程度較高,正義的傳統內涵更加豐富、多樣。東方人長期處在封建專制文化的環境下,人們的自由、正義觀相對貧乏一些,較少從法治層面理解正義的內涵。所以,我們要給醫學生補課,補上以人為本、以患者權利為中心的一課。
首先,應當讓醫學生知道醫師與患者的利益是統一的。因為今天的醫師明天也會成為患者,今天我們用什麼樣的規則、態度對待患者,明天迎接我們父母、子女和本人的同行就會遵循怎樣的規則和態度。其次,應當讓醫學生明白醫患法律關係維繫的基石是信任,可以說信任對於醫師就像「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如果你肯多花些時間去安慰患者、聆聽患者、幫助患者,你就一定會得到他的信任,醫患之間的關係也就融洽了。第三,應當讓醫學生瞭解患者的權利,因為如果說人的生物屬性體現於每一個細胞,則人的社會屬性就體現於每一項權利。只要你尊重了患者的每一項權利,你的職業風險就小。第四,應當讓醫學生瞭解職業者的注意義務,瞭解為什麼美國人稱之為「duty of care」。因為職業者經過訓練就要比患者在臨床安全方面更有「預見力」,而預見到「風險」之後,職業者經過訓練就要懂得,我必須首先「告知」患者,其次我要比他更有辦法,立即採取措施避免「風險」的發生,或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只要你做到這些,你的職業就是安全的。
本版教材繼續沿襲了第2版的教學方法——「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在一些章的最後一節針對本章主題選擇一兩個熱點、焦點問題進行研討,並在章末安排有「情景測試與思考」、「課後閱讀資料」和「案例教學參考視聽資料」。希望教師與醫學生們透過基於問題的自學、討論等主動學習的方式,將學習與社會熱點、難點的醫事法問題、難題掛鉤,讓學生們投入問題情景中,鼓勵學生們自主探究,激發和支持他們的自由思維、質疑精神和辯論意識,從而加強對各章內容的學習、複習和思考。另外,我們還在每章首頁增加了與本章內容相關「法諺」的內容。在以判例法為中心的英國法律中,法諺起到像法律規範那樣被遵守的作用,法諺云:「沒有法律就依照法律格言。」法諺在英美法系國家受到與普通法同等的對待。希望用這些經典的法諺哲語能啟發學生反思與冥想。
王 岳
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12月1日於北京大學醫學部逸夫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