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你的青少年孩子「割傷」自己的確是非常可怕的事實,在你了解真正觸發自傷的動機前,你也許會擔心你的孩子想要自殺。當每一個想要觸碰那個問題的企圖似乎只會把他(她)推的更遠時,你能做的又是什麼呢?在這本充滿熱力又單刀直入的書裡,邁可•賀蘭德博士──自傷專業的第一把交椅,將自傷的事實、以及如何中止自傷的行為一一攤開在你面前。你將會知道那種排山倒海似的情緒是如何讓青少年傷害自己的?而已經證實有效的治療(其中最有效的是DBT ──對話行為治療),可以協助你的孩子復原。
本書《協助自傷青少年》展示了:你該如何跟你的自傷青少年孩子談論自傷的事、而不會讓情況變得更糟?也確切地解釋要如何找尋適當的治療師與治療課程?從數十年的臨床經驗以及新進的研究中,賀蘭德博士提供了具體的方式來協助你的子女因應極端的情緒、而不需要訴諸自傷;你也可以學到實際的溝通與問題解決技巧來減低家庭壓力,讓你可以在孩子復原期間,更輕鬆地照顧自己與孩子。
作者簡介:
Michael Hollander, PhD.
邁可•賀蘭德博士是一位知名的治療自傷專家,他與青少年及其家庭工作已逾三十年,目前依然維持心理治療的私人執業工作,在麻州的貝爾蒙特McLean醫院與青少年進行辯證行為治療,也在麻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及哈佛大學醫學院擔任精神科教職。
譯者簡介:
邱珍琬
台灣花蓮人,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畢業、高師大教育研究所肄業、俄亥俄大學諮商師教育碩士、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曾任國、高中教師、建國中學輔導教師,美國心理診所心理師,台灣藝術學院、世新大學、新竹師院、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台北生命線、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講師與團體領導,目前任職於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事實與迷思──讓自傷浮出檯面
凱特琳的父母親已經殫精竭慮了,誰不會呢?他們的女兒在過去一年半內,一週就割傷自己好多次,他們所有要協助女兒的行動都失敗了!
「我就是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凱特琳的爸爸說:「我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了,個人治療、家族治療,所有不同的藥物,我們甚至還送她去不同的學校,試著處罰她不准出門,我們已經不知如何是好了,還把家裡所有尖銳的物品都鎖起來,但是一點都沒有用!我不認為她想要停止──她一定很喜歡引人注意或什麼的!」
凱特琳的母親插進來說:「她是這麼好的一個孩子!我知道她不快樂,我只希望她跟她的治療師可以找到她割傷自己的理由,對她來說是什麼意義?我想如果她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之後就會停止了!」
大部分像你一樣去尋求專家諮詢的父母親都是很關心孩子、充滿愛的人,感到挫敗、也擔心到生病。當你的孩子似乎陷在可怕的行為之中時,你很難保持冷靜。你感受到強烈的情緒,覺得自己簡直受不了了,而當你的情緒激動到這種地步時,那種氛圍很容易讓你做出錯誤的思考與判斷。你需要答案來協助你度過難關,但是這種強烈的需求也可能誤導你得到錯誤的結論,雖然可能減輕你的焦慮、解釋了情緒混亂的原因,但是卻讓你誤入歧途。
困惑與誤解的氛圍引起了許多的迷思,而且廣佈於大眾與媒體上。治療師自己在某些案例中也不免有這些迷思,因為他們一直在跟這個很少有科學解釋的問題行為纏鬥著。
重新了解你的孩子為什麼有這種令人不能置信的割傷行為,要比你目前所相信的重要多了。當然,也許你對於自己能夠做些什麼來停止自傷行為會更有興趣,然而接受一個新的觀點──「自傷」提供你的孩子達到某些目的──是減少這種困擾行為的重要基礎。這個新的觀點可以引導你做有效的處置,也可以因為你自己的不同作法而協助你的孩子做些改變。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一章裡,我們將會檢視你對自傷可能會有的一些迷思或錯誤觀點,而你也會發現你自己所採取的一些行動,讓你不能真正了解你的孩子所面臨的一些困擾。許多家長、小兒科醫師、以及治療師對於刻意自傷的許多誤解,是孩子不願意及時尋求適當治療的主要原因。
看看辛西亞的例子,她是一位二十二歲的大學生,從十三歲開始就有自傷的行為了,她室友在週末的時候,發現她手臂上的傷痕,於是就告訴了宿舍諮商師。辛西亞來我的辦公室,是因為她的教務長要她在重新住宿之前來做心理諮詢。
「我小時候就做過治療了,也幫不了我的割傷行為。」辛西亞告訴我:「我已經相信這是屬於我人生的事實了。你知道嗎?我割自己的時候真的不痛,但是似乎有幫助,我甚至不確定自己要不要停止這樣的行為。」
「割傷自己成為妳人生的一部分,快要有十年的時間了。」我說:「妳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這樣做能夠協助妳冷靜下來,所以我可以想像得到,妳對於放棄割傷這個行為有很複雜的感受。」
「是啊,在某些情況下,它就像是我的一位老友,雖然有點麻煩,但總是在妳需要它的時候陪在妳身邊。」
辛西亞比我平常所看的病人年紀要大一些,在本書裡,我大部分會談到青少年,因為會刻意割傷自己的絕大多數人是自青春期就開始這樣的行為,這也是你最想要了解割傷、將它自你孩子的生命中去除的階段。我要你相信:一旦你知道、或是閱讀本書之後更讓你確信你的懷疑──你的孩子有自傷行為,你就應該去尋求專業的協助。有些孩子自傷只是試驗性質,但是大部分自傷的孩子,如果沒有尋求立即且有效的心理治療,將會一直持續到成年、甚至到中年以後。倘若因為錯誤觀念的阻撓,可能就很難去尋求協助。
關於自傷的迷思
當你閱讀這些迷思時,請記住以下的想法:首先,在心理學上沒有所謂的「絕對」或「確定」,因此在迷思中所舉的一些案例,雖然是運用在一般的大眾,也可能是個案的一個事實而已。其次,我們大部分的行為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過去經驗、目前需求、以及長期或短期的目標),而這些因素影響自傷的程度多寡不一,有些影響力小、但其他的所引發的效果驚人。
迷思ㄧ:他們是為了要得到注意才做
根據一些研究,只有少於4%的青少年刻意傷害自己來獲得注意,然而這卻是父母親與有些治療師解釋自傷行為的最常見理由,而不管在成人發現之前幾個月,青少年已經開始自傷行為的這個事實。這樣的錯誤觀念讓治療偏離正軌,而且更拉長了青少年與父母的痛苦時間,就如同艾琳與其家人那樣。
艾琳:不是為了獲得注意
艾琳,十三歲,是一個討人喜歡又絕頂聰明的孩子,她似乎在社交場合有些焦慮。在過去半年來,她已經因為自傷與自殺意念進出醫院多次。負責的精神科醫師說艾琳在過去兩年間有割傷行為,但是父母親只在八個多月前才發現。當我問醫師對於艾琳的自傷行為有什麼想法時,他很有自信地回道:他、之前的幾位治療師、以及艾琳的雙親都相信她是為了獲得注意。
一位年輕女孩怎麼會為了獲得注意而採用一個秘密的行為一年多了?當我向醫師提出這個疑問時,他立刻了解自己也許太早下結論了!因此,這些聰慧、訓練有素、又有能力的臨床工作者,以及慈愛的家長怎麼會常犯這樣的錯誤呢?這的確很難了解,但是有一些可能的解釋。
第一章 事實與迷思──讓自傷浮出檯面
凱特琳的父母親已經殫精竭慮了,誰不會呢?他們的女兒在過去一年半內,一週就割傷自己好多次,他們所有要協助女兒的行動都失敗了!
「我就是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凱特琳的爸爸說:「我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了,個人治療、家族治療,所有不同的藥物,我們甚至還送她去不同的學校,試著處罰她不准出門,我們已經不知如何是好了,還把家裡所有尖銳的物品都鎖起來,但是一點都沒有用!我不認為她想要停止──她一定很喜歡引人注意或什麼的!」
凱特琳的母親插進來說:「她是這麼好的一個孩子!我...
作者序
我對於自傷孩子的興趣是有一次無意中在醫院裡聽到兩位青少女對話、以及在學校與一些「有麻煩」的孩子一起工作時所激發的。那是我第一年接受博士後訓練時發生的事,我所聽見的讓我以為他們只是在故作姿態:她們只是在分享自傷的好處,就好像是在談論秘密經驗時會有的興奮感一樣,她們提到怎麼樣燒灼自己事實上讓自己覺得好過一點、感覺自己是活著的。當我與同事跟督導交換意見的時候,我對這個現象幾乎是眼界大開,我了解到那些女孩可是認真的!接著很快地,我開始找尋那些刻意傷害自己的病人,我所知道許多關於自傷的訊息,都是自我病人身上學來的。
毫無例外地,這些病人的家長都受到極大驚嚇、困惑,也擔心他們是不是辜負自己的子女了、孩子們才會這麼做?刻意傷害自己的孩子需要特別的處置,而在某些方面,也需要特殊的親職教養方式。既然我自己也是家長,我了解即便是在最佳情況下,親職工作都是一項挑戰。「一旦你上了車,就不能下車了」──這是我母親在我與妻子即將迎接第一個孩子時對我說過的有智慧的話,而事實證明她是對的。她自己擔任親職工作多年,當然可以捕捉到教養孩子的精髓,我沒有預期這是一條坎坷道路,也沒有預料到我們會經歷這些風風雨雨,甚至是偶而的崩潰情況。
教養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出現其個殊的困難。青春期也是家長們最難妥協的一個階段,而對於那些情緒障礙的孩子,這一段旅程對他們更是折磨,我們容易在孩子不能承受的情緒風暴中迷失、崩潰,有時即便我們了解自己對孩子情緒狀態的憂慮,也可能無法清晰思考!當事情更複雜時,我們的健康照護系統有時會阻止我們的孩子無法獲得他們需要繼續往前進的協助。我希望接下來的章節可以讓你這趟旅程進行得更順利一些。
我相信對於自傷有更好的了解、有一些新的工具可以討論那個問題,你的生活會更輕鬆一點。我的信心來自於我們一直以來固定蒐集來參加我們「二聲隆隆中心」(Two Brattle Center)課程的孩子與家長們所提供的資料,以及我長期以來與試過這些技巧的家長們的對話。如果你學到了這些技巧,而且開始使用它們,你就可以更有效率地與孩子相處。
我自己養育過一位青少年,也正在教養另一位,我知道挑戰有多大。我的妻子是一個臨床社工人員,我常常運用書中的這些技巧,不只是對我們的孩子有效,還可以讓我們持續往正確的方向推進。這就是我為什麼希望這本書也會對你有用的原因──讓你擁有一些有效的工具、讓艱辛的工作容易一些,而且前往正確的方向。
我對於自傷孩子的興趣是有一次無意中在醫院裡聽到兩位青少女對話、以及在學校與一些「有麻煩」的孩子一起工作時所激發的。那是我第一年接受博士後訓練時發生的事,我所聽見的讓我以為他們只是在故作姿態:她們只是在分享自傷的好處,就好像是在談論秘密經驗時會有的興奮感一樣,她們提到怎麼樣燒灼自己事實上讓自己覺得好過一點、感覺自己是活著的。當我與同事跟督導交換意見的時候,我對這個現象幾乎是眼界大開,我了解到那些女孩可是認真的!接著很快地,我開始找尋那些刻意傷害自己的病人,我所知道許多關於自傷的訊息,都是自我病人身...
目錄
前言:刻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第一篇 瞭解自傷
第一章 事實與迷思──讓自傷浮出檯面
第二章 是什麼引發自傷?
第三章 為什麼傷害自己讓有些孩子感覺好受些?
第四章 DBT:對青少年孩子的正確治療
第二篇 在治療場域與家裡協助你的青少年孩子
第五章 善加利用DBT
第六章 重新定位:如何協助你的孩子讓情緒正確歸位
第七章 寫一個更好的腳本:阻擋自傷的新途徑
第八章 照顧好你自己以便照顧好你的孩子
第九章 如何跟手足、朋友、與校方說明孩子的困擾?
附錄 A 青少年密集DBT課程的有效性
附錄 B 密集治療課程
資源一 有關自傷的相關網站
資源二 全台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院所一覽表
前言:刻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第一篇 瞭解自傷
第一章 事實與迷思──讓自傷浮出檯面
第二章 是什麼引發自傷?
第三章 為什麼傷害自己讓有些孩子感覺好受些?
第四章 DBT:對青少年孩子的正確治療
第二篇 在治療場域與家裡協助你的青少年孩子
第五章 善加利用DBT
第六章 重新定位:如何協助你的孩子讓情緒正確歸位
第七章 寫一個更好的腳本:阻擋自傷的新途徑
第八章 照顧好你自己以便照顧好你的孩子
第九章 如何跟手足、朋友、與校方說明孩子的困擾?
附錄 A 青少年密集DBT課程的有效性
附錄 B 密集治療課程
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