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當代藝術家侯俊明、吳天章、黃進河、黃明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聯名推薦!
1.「武德洞悉台灣庶民美學與時代深埋的視覺符碼。」── 黃明川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對金光美學有一套別開生面的看法,始為台灣文化藝術奠基。」──吳天章 / 當代藝術家
3.「當我還是小學生時,下課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飛奔回家打開電視看布袋戲。及長,當我已喪失母語的能力時,回歸常民文化找尋年少時的初始感動成了我創作的活水源頭。而武德兄為我們記錄下了這珍貴的田野資料。」──侯俊明 / 當代藝術家
4. 「這本書是蓬萊仙人砧的籽踟菜市仔邊大叢開的金光花這朵金光花是有血有目屎的台灣寶魯採魯精彩魯呷魯甘甜值得大家來珍惜 」── 黃進河 / 當代藝術家)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推薦_之1:
本書特色
《金光啟示錄》為發言權出版之「本來」系列之第一本探討台灣文化美學的書籍(發言權目前發展運作的三個書系:現場(寫實報導)、本來(追本溯源)與開門 (挑戰觀念教育)共三大系列)其中,「本來」書系的發展方向,乃致力於對文化、人類、思考等面向的深度挖掘;有了橫式(廣度)的資訊知識之外,垂直式的(深度)思考,實是目前閱讀族群中最缺乏的,而本書《金光啟示錄》致力於對台灣文化美學的建構,相對於目前台灣藝文論述,大部分過於依賴既定的歐美論述與觀點,作者邱武德以其自身對環境的感受力與美學涵養,而採取地毯式、田野調查式,到處訪查蒐羅資料的方法,並系統式地整理出的美學脈絡,有考究、實証,也由此發展出屬於個人獨特的觀點。
作者認為台灣美學文化就從野地展開,用行動力與文字將其可貴之處保存下來,所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看觀美學的創新角度(可以不再以氾濫式的、人云亦云的思考為標準),同時也是一種近身的、實作的產出美學論述的新方法。《金光啟示錄》希冀帶著讀者從實地訪查得來的歷史故事,從戲棚布袋戲的源流開始,經過電視金光布袋戲與霹靂布袋戲的變化演進,來到現代藝術的領域裡,究竟過往的庶民美學,在這些當代知名藝術家的作品裡留下了多少傳承與痕跡?這些幾乎被輕忽,卻讓人倍覺親切的庶民美學,如何建築出當今的文化軌跡?!
編輯推薦_之2:
藝評人邱武德定調:台灣美學閃金光 俗豔下有哀傷 (中國時報汪宜儒 台北報導 20100209 )
時下流行談美學、談文化現象,但足以代表台灣的特色是什麼?藝評人邱武德以「金光」為主軸,回顧台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與影響,從兒時的戲棚金光野台戲開始,一路從電視金光布袋戲、霹靂布袋戲談到近年的金光風格胡撇仔戲、綜藝節目。他透過《金光啟示錄:台灣金光藝術的起生》一書,試圖替台灣美學定調。
提及「金光」,一般人想到閃耀炫目又熱鬧嘈雜的燈光與聲光特效,「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繼而配上俗麗華美的布景。其實除了金光布袋戲,現代戲劇包括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戲系列、綜藝節目《鐵獅玉玲瓏》,其實也都具有相同的「金光」風格,金枝演社的創辦人王榮裕更以「台客新美學」來定調這類美學。
邱武德表示,他當年讀到學者邱坤良的一篇文章,描寫在戲台下看金光布袋戲的童年記憶,他後來又見到畫家黃進河以俗豔色彩及螢光效果入畫的風格。「那樣的童年印象、那樣很金光的色彩,跟我腦中的印象相符。但同時,我突然感覺,『金光』好像不只是這樣,它是有代表性的、可以連接上現代藝術的。」
邱武德說:「我很多朋友到國外,總被問『你們台灣有什麼文化特色?』但大家都講不出來欸。」
因此邱武德希望從自己的金光經驗開始,佐以訪查問談、資料彙整,從金光布袋戲的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等切面分析,整理發展淵源、脈絡與典故。
最後他發現,金光布袋戲其實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台灣多元社會樣貌,「我們接收太多不同文化刺激,漢文化、日文化、西方文化,過程太急促,感覺都是囫圇吞棗、拉扯衝突出來的,就是金光戲樣貌,也是台灣社會的現實樣貌。」
在邱武德眼中,「金光」不單是俗豔、華麗,也不只是庶民、親民,「乍看似乎很像普普藝術的商業流行,仔細觀察卻見到了移民融合及被殖民扭曲、追求西潮夢想不得要領過程。」他說:「表面開朗熱鬧,其實包裹著傷痕和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