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九○年代初,我在麻塞諸塞州西部靠近胡薩托尼克河的一處舊倉庫裡經營一家時事通信公司。未來款款而至。
與此同時,歷史也伴隨著道格拉斯‧特朗布林嫺熟精湛卻略顯乖戾的特效跋涉而來。世界正在迅速地數位化,而他卻固執地堅守各種模擬技術不放手。意味著他需要為電影中的所有形象都搭建實實在在的模型,再將那些重層的圖像呈現到高解析度的膠片上。
特朗布林和我的朋友尼克‧凱利創辦一家名為「萊德菲林(Ride Film)」的公司,主營業務是基於羅伯特‧澤米吉斯的系列電影《回到未來》建造一座駕乘體驗式主題公園。我也參與了投資。
沒過多久,一尊全尺寸、由塑膠加混凝紙漿製成的雷克斯霸王龍便懸掛在我們那間落滿灰塵的木質樓梯間裡,它也是吉爾德出版社(Gilder Publishing)的非正式吉祥物。對於這條霸王龍,我們並沒有太花心思,但是它卻成了到主題公園裡來體驗時光之旅的遊客們的最愛。在爾後的十六年裡,風靡於奧蘭多、好萊塢和大阪等多個地方的主題公園。
特朗布林自己也一直希望能踏上時光之旅。一九六八年史丹利‧庫柏力克執導的電影《2001 :太空漫遊》結尾處「星際之門」的特效就是特朗布林的手筆,這讓他名噪一時。此後他便淡出好萊塢,開始自我流放的生活。他在麻塞諸塞州的一個小鎮子裡安身,在那裡他依舊保持著對自己模仿天分的抵抗和懷疑。電影《2001 :太空漫遊》大獲成功之後,特朗布林還為好幾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製作特效,其中包括史蒂芬‧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一九七七),以及雷利‧史考特一九八二年執導的《銀翼殺手》。
但這個世界早已經開始數位化的進程,特朗布林幾乎已經被大家徹底地忘記,他寄希望於作為一名發明家重新歸來。此間,他發明了名為「秀掃(Showscan)」的浸入式系統,此系統使用七十毫米膠捲,每秒可播放六十幀。他還發明一種3D體驗電影,效果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虛擬實境」體驗。但特朗布林的發明,不需要戴上3D眼鏡,也不需要戴上虛擬實境護目鏡就實現全沉浸式效果。
一九八五年米高‧J‧福克斯的原創電影備受喜愛,總收入高達五十億美元,但是與特朗布林所經營的駕乘體驗項目相比,那簡直是不值一提的小玩意。環球影片公司的製片人史蒂芬‧史匹柏認為《回到未來》的劇情足夠刺激,以此為基礎製作一部動感電影,說不定能夠超越迪士尼公司基於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而製作的動感電影。盧卡斯對這個想法不屑一顧,他認為環球影片公司製作的場景根本不可能和《星球大戰》匹敵。
「要不要打個賭? 」史匹柏答道。專案在他的主持下開始了。
未來和歷史相互交融。肆虐的霸王龍、未來感十足的德羅寧牌(DeLorean)汽車、頭髮蒼白目露魔性光芒的布朗博士、古風濃郁的鐘頂建築「希爾峽谷」在加利福尼亞州建成了。也許你還記得那種無與倫比的「衝擊」。這一切穿越時光來到我們這棟三層的樓房裡。伴隨著那隻霸王龍以及德羅寧牌汽車外殼一起到來的是臨時搭建起來的劇場,以及長達一年的電影拍攝。
特朗布林耗費了四億美元對好萊塢博斯工作室的電影進行壓縮,以便製作四分鐘的三維動感電影。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裡,這部電影獲得了數倍於此的收入,進而讓環球影片公司在奧蘭多的主題公園能夠抵擋「迪士尼世界」的碾軋而不至於徹底崩潰。在幾間租來的辦公室裡,這部電影最初的觀眾就是我和我的三個孩子。那時,我最小的孩子南妮娜只有六歲,我不讓她觀看這部電影,害怕她不能將現實和那些讓人痛徹心扉的電影形象區分開來。
事實卻是,我們誰也無法做到徹底地區分。坐在德羅寧牌汽車裡,繫上安全帶,頭頂上是一塊iMax 銀幕。意識逐漸消散,人們很快就忘記了自己所乘坐的汽車其實只能在三四英寸的範圍內晃動。但這已經足以在我們備感壓抑的大腦裡形成一種騰雲駕霧的動感。劇場裡燈光熄滅的那一刻,我們已經被帶走了。去追趕那種穿越時空的「衝擊」。一瞬間我們就被帶入「希爾峽谷」之中,撞破德士古公司的紅色招牌,拐個彎直直地衝上蜿蜒的街道,衝向那座鐘頂建築所在的市政大廳,穿過市政大廳之後便是冰河時代。
透過冰天雪地的遠景,眼前是逼真的三維苔原遠景。從一處噴湧的火山上跌落下來,沒過多久,我們便置身於白堊紀時代。在那裡,我們不停地躲避著霸王龍獠牙的攻擊。但是無處可逃,我們乘坐的汽車磕磕碰碰地鑽進恐龍的巨齒,滑進它的食道。幸運的是,我們又被它吐出來,踏上繼續追尋那無與倫比的「衝擊」旅程。正如布朗博士所說的那樣,當車速達到八十八英里每小時的諧振點,觀眾都會跌坐在汽車的座椅上。「唰唰唰」,一刹那我們又回到了現實中。哦,不要!—我們會不會衝破全景螢幕的玻璃隔窗呢? 太棒了! 伴隨著數不盡的玻璃碎片墜地,終於回到地面,回到最初出發的地方。大家邁出德羅寧牌汽車來到昏暗的大平臺上,卻發現四下裡連一片玻璃碎屑都沒有。
這趟旅程只有短短的四分鐘,但是虛擬實境技術的強化效果讓時間膨脹變長。我們的眼睛快要蹦出眼眶了,心跳加速,呼吸緊張,感覺自己好像至少在汽車裡坐了兩個小時。其實我們經歷的只是一場時間的旅行。
和地球一樣,宇宙也不是平的。那些貧瘠的命定論理論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涇渭分明的物質存在,一切都只受到物理和化學原則的支配,根本沒有給人類的意識和創造力留下任何空間。正如3D動感電影超越2D電影,其他維度的經驗也一樣是真實的變體和藝術性存在。查理斯‧桑德斯‧皮爾斯曾經是哈佛大學的數學家兼哲學家。他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就已經指出,對於一切符號和物體,不論是柔軟易耗的棉毛織物,還是語言和藝術,都需要解釋性思維的調解。
人類的思想開啟了潛在的「虛擬實境(metaverses)」和想像現實的無限的維度—各種反設事實,各種類比,各種詮釋性情緒,以及各種思想和創造力的飛躍,小說家尼爾‧史蒂芬森創造了「虛擬實境」這個詞。傑倫‧拉尼爾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先鋒。他們竭盡全力探索人類的思想,視之為無上的珍寶。倘若在扁平的宇宙之外沒有更多的維度,那麼我們的生命和視野必將衰退,並終將凋零。
在閱讀了克萊夫‧斯特普爾斯‧路易斯的《轉換》(Transposition)一文之後,我想到了「扁平宇宙(flat universe)」這種類比,並產生這樣的疑問:假設你生活在一個二維的繪畫圖景之中,對二維圖景中的一切都了然於胸。如果有人告訴你二維世界只是三維世界最為模糊的再現,只是無限世界的蒼白迴響,你該如何回應呢? 舒舒服服地生活在二維的世界之中,你用二維的平面理論解釋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顏料的色調、遠近物品的平行關係、角度和邊緣。一切數學關係都得到了轉換。「三維? 」你可能會說,「我不需要這種假設。」
二十世紀九○年代初期,也就是我致力於「回到未來:駕乘體驗」項目的同時,我也一直在預測電視的終結以及互聯網電腦時代的興起。在《後電視時代》一書一九九四年的修訂版中,我解釋道:「未來十年最常見的個人電腦將會是一部擁有網路位址的數位行動電話……借此和成千上萬不同的資料庫相連接。」我在很多的演講中都這樣宣稱,「它將和你的手錶一樣便攜,也會像你的錢包一樣與眾不同;它能識別語音,能夠指引方向;它能收發郵件,能夠收集新聞,也能支付帳單。」此處會有意義深遠的停頓,「它不一定是『視窗(Windows)』,卻可以控制你的門—房門、車門,也可能是你的認知之門。」
魯柏‧梅鐸是第一批認識到該書價值的人之一。他將我從太平洋彼岸召喚到澳大利亞的海曼島,目的是要用二十一世紀的媒體知識重塑新聞集團和二十世紀福克斯高階主管們的視野和眼界。好萊塢的超級經紀人阿里‧伊曼紐爾認真思考了書中的內容,並公開地宣稱該書將是他面向未來電子時代的嚮導。我也是後來才從史蒂芬‧賈伯斯的一個朋友那裡得知,賈伯斯讀完這本書之後還把它推薦給同事們。
《後電視時代》中所預測的內容大多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現實,但是我們仍然還有回到未來的必要。互聯網依然沒有兌現那些最為重要的承諾。一九九○年,我曾經預測生活在網路電腦的世界裡,人們根本不用看到不想看到的廣告。遺憾的是,在GOOGLE 的引導之下,互聯網上不僅滿是不受歡迎的廣告,還充斥著各種機器自動轉發的惡意軟體。它不僅沒有把權力交到每個人的手中,反而將其變成了一團龍捲風,把所有的金錢和權力刮到了頂層。
我們所處的GOOGLE 世界—它的介面、圖片、影片、標識—都是二維的。它是
扁平世界理論和物質主義的支持者:認為化學和數學的命定論理論足以解釋一切;認為作為隨機進化過程衍生品的人類思想,完全受控於人腦這個客觀存在。它相信製造晶片大腦的可能性,相信機器可以像人腦一樣「學習」,而意識只是人性中無關緊要的一部分,是物質的自然浮現。它認為想像力只是完整邏輯世界的幻象而已;認為人類已經無所不知,餘生只是過上領取旱澇保收的養老金的退休時光。諸如賴利‧佩吉、謝爾蓋‧布林和伊隆‧馬斯克這樣的人,只是銀河系中高牆深宅中的存在,這些人生活在他們自己的私人星球上,存在於那個贏者通吃的宇宙中。
但是你的德羅寧牌汽車拒絕承認這一切。在一個全新的多維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來吧,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短暫而刺激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