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外地朋友驚嘆,一個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城澳門,為何有兩家銀行有實力打入《亞洲週刊》公佈的2017 年亞洲銀行300 強內,其中澳門排名最高的是大豐銀行,其總資產比菲律賓國家銀行高,其純利亦比總資產大1.5 倍的北海道銀行為高。澳門金融業為何如此興盛呢?
相信這是歷史的選擇。澳門金融業的真正萌發,可追溯至開埠之初,葡萄牙人自16 世紀中葉逐步佔領澳門,各國商人紛紛進泊,澳門從一個簡陋的泊口發展成一個以葡萄牙商人為主,閩粵商人聚集謀生的繁榮港口城市,中西文化在澳門交匯融合,逐漸形成澳門高度開放、資金充裕和進出自由、低稅,但金融工具較為單一、對鄰近地方金融業依附性較強的微型金融體系。
澳門金融史是一部政治史,也是經濟史和社會史,不可相互分割。清政府實行海禁,一向依賴海上貿易的澳門雪上加霜,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弛禁開海後,粵海關設總口七處,外國船隻紛紛進泊澳門港。1720 年代,葡萄牙人在澳門有從事向華人和日本人提供商船抵押的業務。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各路商販已聚集石閘門街、關前街、草堆街這三街。傳統的錢莊和銀號在清朝之前已經存在。澳門與內地和香港大致相同,早期錢莊主要從事銀兩和制錢的兌換,多為個體戶式經營。隨著類似現代的現金支票的錢票的使用和流通,錢莊亦開拓了信貸業務,澳門政府採用壓、票、銀,而民間亦通行香港銀行發行的銀紙。至於票號,出於解決遠距離不同地區資金調撥和結算需要,大致產生於19 世紀20年代初,也給商業匯兌帶來便利。
19世紀中期,清政府和英國在鴉片走私和禁煙問題上陷入僵局,英國政府下令英商撤離廣州,于仁洋面保安行隨之遷至澳門,揭開了澳門早期保險業發展史。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多個沿海口岸,香港開埠,澳門失去中國唯一轉口港的獨佔優勢,澳門經濟隨之走向下坡。這時期,澳門政府尋求以博彩業和鴉片貿易推動經濟轉型,故成立一家彩票發行站發行彩票,博彩業從此成為澳門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1851 年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澳門成為大批華人富紳、名流避難之地,澳門的經濟再度好轉起來。由於澳門政府一直沒將發行鈔票納入議事日程,中外貨幣在澳門並存流通,催生了早期的找換店,亦由於博彩業和鴉片貿易的發展,功能性質類似現代銀行的銀號逐漸增多。
1902年,大西洋國海外匯理銀行澳門分行開業,成為澳門金融業萌芽發展的標誌。隨著華人人口日漸增多,博彩業和銀號互相依托,各類銀號、典當業走進居民的生活之中。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在葡萄牙管治下的澳門屬於“中立地”,鄰近地方商人紛紛來澳避難,直接推動了各類金融機構進入黃金階段,澳門亦成為亞洲黃金交易中心。隨著戰爭的結束,金融業又回復往昔在狹縫中生存發展的狀況。
直到1970年代,澳門頒佈首部銀行法(又稱舊銀行法),規範銀行和信貸業務,促使為數不少具有資本的銀號、錢莊、找換店等註冊升格為銀行,大豐銀行成為澳門歷史上首家獲命名為銀行的商業銀行。1980年代,扮演著中央銀行和貨幣發行局角色的澳門發行機構設立,早於香港設立金融管理局13年。代表銀行同業的澳門銀行公會於1985年成立,時任大豐銀行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何厚鏵被推選為理事會主席。1990年代,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成為法定發鈔銀行,打破大西洋銀行一直以來的單一發鈔特權。
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以後,遭受亞洲金融風暴的餘波、澳門滙業銀行擠兌、全球金融海嘯等衝擊,但在博彩業開放、自由行實施以及國家惠澳政策的疊加因素下,澳門金融業的發展腳步沒有停頓,在中葡金融服務、融資租賃、資產管理、巨災保險、人民幣國債發行等多個領域立下里程碑,金融業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大灣區金融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不難發現,澳門金融業是“被錯位”發展,也是被時勢推動發展。當然,上述的簡單回顧只是開場白,不足以說明澳門金融業的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
下面,筆者將以更多的筆墨來介紹澳門金融的演變和重要的里程碑,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不但關乎典當、銀號、銀行、保險公司、現金速遞公司、兌換店、政府擁有的郵政儲金局等古今金融機構,亦牽涉澳門元、外匯、黃金、債券等不同金融產品。全書將分四個時期為讀者介紹每個時期的標誌性事件,現在就一起來看看200 年前的保險公司——于仁洋面保安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