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醫學的張力:醫學自帶的安慰劑效應、療效不確定和群我衝突

的圖書
張力
張力張力乃是由一拉長、伸展的弦對施力者所做的反作用力。張力與弦的長度平行,方向朝弦

由於張力是力的一種,因此它的單位如同力,SI制是kg·m/s²。

張力也存在於弦的內部:若考慮把弦分成兩個部分,則張力便是這兩個部分互相對彼此作用的力。張力的大小決定弦是否斷裂,因此張力也是振動)的性質之一,而弦樂器則是靠調整弦的張力來調整其音高,並藉由震動弦發出聲響。

通常將弦繃緊,則張力也會增加。在拉長的長度夠小時,虎克定律可以描述這個力的大小。

在狹義相對論中的似弦物體或現代弦論中的弦裡也討論張力。我們藉由這些弦的世界面分析這些弦,它們的能量通常與它們的長度成正比。在這些弦中的張力與它的伸長量無關。 圖中顯示以繩子吊起一個球體的情況中所有的力。當中的張力是繩子對支架產生的力 (F on scaffold by rope),繩子對球體產生的力 (F on the ball by rope) ,及平衡的繩子產生力和受力的力。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醫學的張力:醫學自帶的安慰劑效應、療效不確定和群我衝突

內容簡介

◉為什麼沒有完美的疫苗?
◉「科學問題就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句話沒問題嗎?
◉應該說服別人選擇特定廠牌的疫苗嗎?
◉醫學不確定,在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如何一起面對?
 
  我們常把「科學的問題就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掛嘴邊,但是,醫學這門特別的知識,它的「科學面」,因為身心互動的隱晦難解,有時候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僅古代如此,就連醫學發達的當代也依舊被深深困擾著,這就是作者所指的「醫學的破洞」。
 
  這個破洞讓疫苗不完美,讓療效不確定,讓許多爭議發生。面對這樣難以脫身的困境,我們個人該如何面對?一個民主的社會又該如何一同思考對話呢?
 
  當疫苗的不良反應持續發生,科學檢視無法證明有因果關聯,群體大尺度的人口流行統計學又無法排除可能的因果關聯,我們該如何拿捏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福祉之間的權重?
 
  就算遵從醫學的黃金定律「隨機雙盲臨床試驗」也無法保證這就是好科學,因為有實驗組,就有安慰劑組,誰會願意被分到安慰劑組呢?過去曾有病患權益運動挑戰了這樣的金科玉律,結果產生了更好的醫學、更好的醫生和更有力量的病人。
 
  本書從八個案例討論醫學的複雜性,層層剝除我們的迷障,釐清不同層次的知識特性,幫助我們理性思考利弊得失,長遠來說,群體的利益最終很可能反過來也保護了個體健康。討論健康議題等於在討論政治,裡面充斥著各式價值觀,無論如何,科學不完美,但很可能還是我們的最佳選項。
 
  *本書初版為《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新版內容經過重新編修、收錄新譯序,並增加各界推薦理由
 
名人推薦
 
  吳易叡(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國際期刊共同主編)
  吳嘉苓(《照護的邏輯》譯者)
  郭文華(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國際期刊主編)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作者)
 
推薦書評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本書討論了不尋常的醫學案例,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界的麻煩;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仇醫」論述;或覺得這是懷疑科學、攻擊醫學的「後現代」著作。然而,作者提出的主張卻是: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自居,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閱讀下去。
 
  吳易叡,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國際期刊共同主編——
  從七○年代以降,研究知識的社會學者開始對自命不凡的「科學」展開解析和批判,本書的兩位作者便是其中兩位先鋒。他們藉著親身的田野經驗、詳讀同行作品,深度剖析了人與「醫學」複雜而撲朔的關係。醫學不像其他「硬科學」那麼艱澀,但正因生死攸關,每天都沉浸在骨肉難題的我們,對於眼前依舊充滿不確定的知識能投注多少信任?誰才配擁有或詮釋這些知識?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知,我們要如何自處?這些問題讓我們與醫學的關係,不論在理智或情感上都更加矛盾。
  《醫學的張力》從成書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六年,科學知識的生產方式、醫學的公共性、全球和地方的健康體系都已經過劇烈演變,但兩位知識的分析師所提出的核心問題,依然是讓我們面對眼前迷霧時實用的提燈。在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的同時,閱讀此書更有益我們培養清晰的思辨,看清自己的位置,洞悉議題背後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動機,以利社會上面對爭議時更能開展理性而積極的辯論。
 
  郭文華,《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EASTS主編、家醫科專科醫師  ——
  無庸置疑,《醫學的張力》(原書書名 Dr. Golem)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研究)的經典。它是 Golem 系列在新千囍年的精采壓軸,以紮實案例點出打開科技黑箱後醫療徘徊在專家與常民,技術與知識之間,作為救助與科學的挑戰。
  時隔十年,在東亞 STS 研究方興未艾之際,打出反思爭議旗號的 Dr. Golem 現身中文世界。台灣不乏醫療糾紛,坊間也有以揭發醫界黑幕為重點的報導。與一味地批判專業不同,Dr. Golem 秉持開放精神,一方面指出臨床實作與理念的落差,一方面鼓勵使用者加入討論,爭取相互理解,協作共創的空間。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全球醫療與社會的考驗,也是檢證 Dr. Golem,測試 STS 研究實戰力的試金石。在病毒遭遇戰中台灣以口罩漂亮展示 STS 研究並非紙上談兵,但隨著疫情膠著,各界對疫苗研發、把關與分配的眾說紛紜,顯示 STS 研究如果僅糾結在爭議,似乎未及關照醫療兼顧即時救助與實證累積的張力。
  這是 Dr. Golem 中文版的再版原因。不僅書中的案例適時提供疫情亂世的安住之道;面對一手執著真理,一手炒作民粹的台灣,Dr. Golem 對差異的肯認與對稱論述,帶領讀者回歸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體會它執兩用中,歷久彌新的魅力。
  隨順疫情,全新進化,讓我們從重裝上陣的Dr. Golem《醫學的張力》開始!
 
  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作者  ——
  後疫情時代,這本科普好書重新出版,新瓶舊酒卻予人全新風味之感。現實如此貼近,更為彰顯醫學的不確定性,及其與決策倫理和社會認知的關係。在COVID-19之前,對多數人而言,疫病與醫學僅在某些生命時刻才體現意義。而今關於此意義的恐懼、謠言、困惑、猶豫、政策、抉擇突然成為眾人的日常,這是大疫帶給世人的警惕、也是禮物,讓我們再度關注常受忽略的生命知識。
  疫苗是當前最引人關注的議題,也是本書的重要討論。身陷混雜的傳媒資訊中,閱讀本書,你將會有撥雲見日之感,明白為何參與疫苗實驗者會打破雙盲設計去驗抗體?為何這會成為新聞?為何不願接種或挑選疫苗是爭議行為?為何疫苗政策應公開透明且不宜受到傳媒或民眾認知的過度影響?
  醫學充滿不確定性,人亦有利己傾向,面臨重大傳染病,該如何保護自己、也期待被社會保護?本書處處攸關這些本質性問題。其中,三合一疫苗的著名爭議,堪為認識當前疫苗政策的借鏡。該爭議的產生是因「並沒有真正的專家間爭議;整個辯論是醫學專業和大眾之間的辯論,而大眾是被新聞記者和網民所鼓動。……讓科學知識不良的公眾意見扮演正當角色是很危險的。」
  只是,公眾不可能沒有意見,那該怎麼辦?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始提升我們的知識與思考。閱讀本書是個起點,讓我們成為具備良好科學知識的公民,以適當地監督和參與疫苗等重要政策論辯。
 
  Christopher Lawrence,Medicin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 1700-1920作者  ——
  「對現代醫學的辯護者和批評者而言,《醫學的張力》是一劑絕妙的解藥。一如他們之前對科學與科技所做那般,兩位作者以博學的幽默直搗醫學的核心,揭露其最技術性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活動。安慰劑效應、冒牌醫師、扁桃腺切除、另類醫療等等,都在社會學手術刀的剖析下,顯露出醫學的科倫式『笨拙』。他們主張醫學中的科學是我們治療疾病的最強大工具之一,但只有完全了解我們是如何製造出這個工具後,才能用它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
 
  Noah Raizman, 《刺胳針》 ——
  「作者透過理解醫學知識如何被建構與使用,仔細地梳理出其中關鍵的衝突;他們同時致力於闡明醫學決策必然是件複雜的事情…作者既不趕搭批評的潮流,也不為醫學的失敗辯護;而是指出醫學發現的步調和即時救助需求間的必然落差,是醫師和病人必須攜手因應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哈利・柯林斯Harry Collins
 
  任教於英國卡地夫大學,科學社會學家。研究主題主要是對「重力波」物理學的科學社會學研究,著有《重力的幽靈》,與崔佛・平區合著「The Golem系列」:《The Golem: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What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Science)、《The Golem at Large: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at Large: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醫學的張力》
 
崔佛・平區Trevor Pinch
 
  任教於康乃爾大學科學與技術研究學系,研究主題有「太陽微中子問題」的物理學爭論、技術社會學、聲音研究等,著有Confronting Nature: The Sociology of Solar-Neutrino Detection、Analog Days: The Invention and Impact of the Moog Synthesizer,與哈利・柯林斯合著「The Golem系列」:《The Golem: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at Large: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醫學的張力》
 
譯者簡介
 
李尚仁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帝國的醫師》(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譯有《老科技的全球史》《歐洲醫療五百年》《醫療與帝國》。
 

目錄

導論:醫學既是科學,也是救助
第一章  醫學的核心破洞:安慰劑效應
第二章 以假亂真:冒牌醫師
第三章、扁桃腺:診斷與處理不確定性
第四章  另類醫療:維他命C與癌症的例子
第五章 雅痞感冒、纖維肌痛以及其他受到爭議的疾病
第六章  拒絕死亡:CPR
第七章  愛滋病患運動
第八章  疫苗注射與父母的權利:MMR(麻疹、腮腺炎與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以及百日咳

譯後記
新譯後記
 

新版譯序 

在疫情中面對醫學的張力(節錄)
李尚仁


  《醫學的張力》探討的各種有趣、奇怪或日常的醫療議題,其核心是醫學本身的不確定性。醫學不確定性的原因不少,像是人體的運作、疾病的產生、治療的能力等等都仍有許多科學未解之處。治療的效果也涉治療者的技能及和醫病的互動,人的因素影響不小。此外,每個個體都有其特殊性,同樣的疾病和同樣的療法,在不同人身上的效果有可能不太一樣。這些因素乍看之下似乎頗為抽象深奧;然而,當自己或家人生病,尤其是罹患較為嚴重的疾病時,往往就會直接而具體的面對醫學的不確定性。自「二○一九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二○二○年初爆發全球大流行以來,醫學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緊張與壓力,更以空前的規模直接或間接地衝擊到無數的人。

  疫苗知識不確定的由來

  醫學不確定性並不僅限於「我是否會染疫」所帶來的的焦慮和恐懼,也出現在醫學知識和實作的層面。例如,本書以扁桃腺切除為例,討論尋常的診斷本身就具有的不確定性,從這角度來看,由於COVID-19輕症的症狀常和一般感冒頗為相似,可想而知這會對第一線醫師在鑑別診斷上帶來的挑戰。當然,碰到疑似案例可以採檢,尤其實驗室的PCR檢驗準確度很高。然而,疫情第一年台灣各界不同專家關於普篩、快篩、偽陽性與偽陰性乃至貝氏定理(Bayes' theorem)的廣泛討論與爭辯,顯示醫學的不確定性也內建在檢驗之中,尤其是在盛行率低的情況下,做法上以及資源配備上都必須考量此一問題。     

  疫苗是扭轉疫情的關鍵利器,這場大流行爆發之初有不少人擔心不見得能成功研發出疫苗。傳染病沒能研發出疫苗的例子所在多有,例如,上世紀晚期出現的愛滋病就沒能研發出有效的疫苗。此回百年大疫讓人驚嘆與振奮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陸續發展出好幾種效果優良的疫苗,研發速度遠遠快於過去的疫苗。疫苗的問世為疫情的控制帶來曙光,但也帶來不確定性問題,其中包括疫苗接種後的疑似不良反應以及罕見的副作用。

  《醫學的張力》將醫療知識的基礎分為兩種,一種是醫學已經了解疾病的「特定的個別原因」(specific individual causes)乃至其病理機轉,如書中所舉骨折治療的例子,或是特定的細菌感染就以特定的抗生素來加以治療;另一種醫療知識則是來自「人口平均試驗」(population average testing),例如本書多次討論以隨機控制試驗來確定某些療法或新藥是否有效。Covid-19疫苗的研發固然是以冠狀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的知識為基礎,但關於新疫苗有效性與安全性的知識仍有許多是來自「人口平均試驗」,包括臨床試驗以及大量施打後的後續追蹤研究。

  就以AZ(Oxford-AstraZeneca)與嬌生(Janssen)等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血栓副作用,以及莫德納和輝瑞-BNT等mRNA疫苗的心肌炎副作用為例,這兩種副作用是如此地罕見,以至於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報告送審緊急授權時,也沒能觀察到,是後續大量施打後才發現的。然而,為何是這特定的極少數人會發生這樣嚴重的副作用?要如何精確辨識出這類人?截至這篇序言寫作時,醫學對此仍所知有限。透過統計我們知道某些群體發生這些罕見嚴重副作用的機率較高,如年輕女性施打AZ的風險較高,年輕男性施打mRNA疫苗的心肌炎風險較高,但這樣的了解主要仍是種「人口平均試驗」的知識。能做的則是避免某些風險行為,例如打mRNA疫苗至少一週內避免劇烈運動,過去有血栓病史者避免打腺病毒載體疫苗等。

  至於台灣之前沸沸揚揚關於施打疫苗後發生疑似不良反應,甚至施打後猝死的案例,原因的釐清更是困難而大費周章,往往需要對死者進行解剖檢查。猝死是否和疫苗有關?還是接種者有慢性病、年齡大身體太虛弱以致對一般人並不嚴重的常見副作用卻讓他們身體無法負擔?這些都是困難的問題。至於指揮中心指出疫苗接種期間猝死案例數量並未超過「背景值」(數量並無異常增加),更是典型的「人口平均試驗」推論。如此看來,疫苗就像本書引用的猶太民間故事的精靈「科倫」,它力大無比在危急時可以提供重大的幫助甚至拯救性命,但它也有笨拙的一面,必須細心審慎以對待,包括事先審慎評估疫苗接種者的身體狀況,對疑似不良反應進行深入仔細的追蹤研究。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05104
  • 叢書系列: 左岸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追尋角落的微光:看見底層的人們被苦難所激發的潛能(二版)
作者:程敏淑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3-04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與土地共舞:發掘臺南人文與環境的古今事
66折: $ 38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都市傳說1:一個人的捉迷藏
66折: $ 16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滿洲鴉片小隊(05)
作者:門馬司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20
$ 17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下一任王子:與你穿越天際(全三冊)
作者:CEO.ft., Ennice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小說)
出版日期:2024-11-20
$ 90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抄寫英語的奇蹟:1天10分鐘,英語和人生都起飛
作者:林熙
出版社: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01
$ 30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口罩男子明明不想談戀愛(03)
作者:参号ミツル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19
$ 11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京都三部曲】(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京都思路:壽岳章子X澤田重隆攜手經典作,在台發行22周年金典珍藏)
作者:壽岳章子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4-11-09
$ 82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葡萄牙
作者:李曉萍.墨刻編輯部
出版社:墨刻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14
$ 33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成了鬼家人的他備受寵愛(1)
作者:五梅えるこ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1
$ 111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