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臨床經驗與研究,最療癒人心的對話,最實用的靈性關懷手冊!
當醫療到了極限,生命無法被治癒時,怎麼辦?
這時,我們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及生死問題,容易陷入死亡恐懼。
「這麼苦,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是我?我沒做壞事啊!這是報應嗎?」
「我還有好多事沒完成,還來不及享受人生,我不甘願!」
「五十年來的恩怨,我該如何原諒?」
「除了身體,我還有心靈問題……怎麼辦?」
「我該如何說再見?」
「我有高齡老母,該求生還是求死?」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我聽到隔壁床往生前的喘息聲,是不是很痛苦?我會不會像他那樣痛苦?」
「如果我死了,會去哪裡?極樂世界嗎?師父你也沒見過或去過,如何讓我相信呢?」
面對這麼多關於生命與生死疑惑,該如何回應呢?
本書描寫十六個末期病人的生命故事,讓人彷若身歷其境,走過十六個不同的人生與生死課題。他們在與作者對話中,回顧自己的一生,對生命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療癒了對生死的恐懼,看見生命最精采的風景。
十六個生命故事,同時帶出十六種臨終學習課題,詳盡描述當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歷程,身、心、靈會經歷哪些階段的變化?瀕死症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是怎麼回事?面對死生變化過程,我們要依持什麼?如何克服死亡恐懼,減緩臨終痛苦?最後,又該如何破繭而出,得到新生?
本書作者釋德嘉、釋宗惇等,從醫院走入社區的靈性關懷,有二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結合西方安寧醫療與佛法立論基礎下,談實際的臨床生死。這是由台大緩和醫療團隊結合臨床宗教師,根據臨床研究經驗而發展出來、非常適合東方人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可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善終方程式。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一般人來說,提供了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方法。
特別的是,作者二十年來的專業臨床經驗與研究發現──一般都強調好好和家人道別,好好說再見,不留遺憾,如安寧照顧的「四道」人生習題──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然後,直接跳到臨終助念事宜了。中間過程似乎不見了?
然而,生命旅程最後,沒有人可以陪伴,終需獨行,一個人走……
於是,在臨床現場,還有很多人會問──
「師父,我謝都謝過了,道歉也說了,還有我愛你、再見也一樣都說了,可是我還是會怕啦!」
「死亡的時候會不會很恐怖?我眼睛閉上了會看到什麼?」
「離開了,我要去哪裡?我要跟誰走?」
「我不知道會去哪裡?我很怕……」
這是典型的死亡恐懼,也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尤其是東方人,有「來生、輪迴」觀的意識下,容易產生的疑惑。
所以,四道是重要的,但四道之後病人可能還是無所依歸;助念或儀式是莊嚴的,但臨終病人的強烈恐懼,可能無法平安捱到助念那一刻。
四道主要是與今生的因緣道別;四道之後,我們更應該為自己預備從今生到來世的生命藍圖。
嚴格來說,說再見之後,才是一個人真正面對死亡的開始,也是一個人靈性成長的關鍵時刻。死亡,其實需要準備,更需要學習。
如果我們清楚生死是怎麼回事,就會明白,原來死亡過程的前後是不是平安,取決於自己的心念和態度!
重點是,我們準備了嗎?真的準備好了嗎?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也是人類永恆的追問!
如果我們知道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生命的結束,只是形體的消失,變成靈性的存在,是從有到無的過程,超越一般生命經驗所看見、知道的見聞覺知。
如果我們能體悟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探險旅程,重點不在於發現新風景,而在於開啟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作者簡介:
釋德嘉
弘誓佛學院佛學研究所畢業
現任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蓮花基金會諮詢專線諮商宗教師
‧蓮花基金會「本土化靈性關懷培訓課程」及「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研習課程」講師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
‧三學苑住持
‧大悲學苑監苑
‧大悲學苑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宗教師
曾任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宗教師培訓計畫帶領法師
‧台大醫院輔助暨整合醫療門診宗教諮商
‧華梵大學產學協力課程業界教師
不定時受邀到道場或民間機構演講
【作者簡介】
釋宗惇
‧大悲學苑住持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
‧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委員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顧問
參與之計畫/研究計畫
‧105年度安寧療護暨生命教育宣導人員培訓計畫主持人
‧衛福部104與105年度志願服務計畫主持人
‧104年新北市社區安寧照護靈性關懷服務及教育訓練主持人
‧101、102年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社區靈性關懷志工研究計畫協同主持人
‧87至100年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宗教師之培訓與推廣計畫研究員
曾任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佛教宗教師臨床講師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宗教師培訓計畫研究員
【編審】
釋惠敏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醫護界、學界、教界感動推薦
王英偉 花蓮慈濟醫院前心蓮病房主任
李嗣涔 台灣大學前校長
邱泰源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許立民 台大醫院前創傷醫學部創傷科主治醫師
胡文郁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
黃曉峰 台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主任
黃大軒 資深醫療節目製作人
葉祖禹 美國AT&T公司前副總裁
釋會焜 一如淨舍住持
釋慧開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蘇逸玲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
細細品嘗本書中所引用的文句,你不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珍藏品味的好書嗎?
──陳榮基(蓮花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本書字字珠璣,幫助社會及照顧者認識臨床宗教師的角色和靈性照顧的理念,實屬當前社區及居家安寧急需宣達的任務,值得推薦。
── 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敎授)
本書許多故事引導著我們(病人家屬及照護團隊)勇敢面對生死,如何尋求靈性的協助,從困境中解脫,最後完成善終,死後更成為社會的典範,讓社會更好。
── 黃勝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通讀本書而無法從中獲益者,實在是無法想像的事!本書兼具臨床照顧經驗的生動性及照顧理論的反思性,是一本絕佳的安寧照顧臨床學習手冊,臨終照顧寶典,值得大力推薦!
──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我會多買幾本送給身邊親友閱讀的好書。請打開你們的心來閱讀《生死奧祕》,對於未來的必經道路有心理準備,也祝福你們自此刻開始,進行個人「愛的功課」,永遠都來得及!
── 李佩怡(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這本關於「靈性照顧」的書,收錄十六個情境個案,並闡明照顧理念,結合理論與實務,兼具文華與質樸,開卷有益。
──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推薦序】
學習臨終的功課,永遠不嫌早!
李佩怡/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這是一本我會多買幾本送給身邊親友閱讀的好書。
從翻開目錄的第一眼,看到每一章故事的篇名,和發人深省的短句,立刻被吸引住,想要進入每一位病人生命起伏的故事裡。
這本書將關注焦點放在病人生命最後時日的經驗。病人受到疾病摧殘,經歷極大的苦痛,在自己的臨終階段──這生命裡最困頓窒礙的難關,因為奧祕機緣,遇見靈性照顧的法師,有機會經由他們溫和引導,開放封閉的心,感知智慧,融化在慈悲大愛中。漸漸的病人的心靈平靜、願意與醫療團隊互動了,一旦啟動他們的內在智慧,過去生命裡的恩怨、憤恨得以化解,當死亡到來時,得以寧靜安詳。
拿到這本書的朋友,也許您會認為「我的生命還很長,為什麼要把眼光放在生命最後的短短時光,充斥著病苦脆弱、疼痛不已、晦澀無望、什麼都做不了的狀態呢?花時間關注人生最沒有產能的階段,不是很沒有意義嗎?」
其實不然,因為「我們怎麼活,就會怎麼死!」意思是,我們每一天對己、待人、處事的生活方式,形構的生命樣貌將會如實的在我們的臨終階段展演出來。
每個人的臨終階段彷彿是人生舞台劇的最後一場表演,在人生將盡時,我們看到自己一生中各個角色的演出成果;然後,每個角色謝幕收場。如果我們提早省察、覺知人生終將面臨死亡,反而能讓我們警惕活著的態度,把握生命的方向,以及改善人我關係的品質。
在我看來,整個人生,不論是哪一個階段,都在學習「愛的功課」。人生最後的階段,是最後一個機會學習「愛人」、「愛己」、「愛世界」、「愛天地」、「愛萬物」的寶貴時刻。倘若,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跌跤受傷,無法真正去愛和被愛,這個巨大的傷口在臨終階段則是無法躲藏的顯現出來。
簡言之,整個人生沒有做完的功課,在臨終階段都會一一呈現出來。所以,安寧醫療團隊盡可能幫助臨終病人和家屬,有的在促進家人間有愛的互動溝通、有的在對自己病情逐漸明瞭接受,有的則如本書的法師,促進對臨終的理解、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對自性光明的認可與接納。
這是一本串接無數病人臨終現象的書。多位法師都在安寧照顧領域從事多年靈性照顧的服務,他們親筆撰寫多年照顧臨終病人面對死亡的經驗,深入淺出的傳遞給讀者他們智慧開導病人與家屬的話語。
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我們來說,本書提供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資訊,受益良多!我特別喜歡每篇「靈性照顧point」的說明,更清晰的為前面描述病人的故事,提供詳盡的訊息和更寬廣的視野,幫助讀者瞭解靈性本質和靈性照顧的精髓。
有緣接觸到本書的朋友是幸福的。請打開你們的心來閱讀「生死奧祕」,在此同時,對於自己和家人未來人生的必經道路有了心理準備,也祝福你們自此刻開始,進行個人「愛的功課」,永遠都來得及!
【推薦序】
從臨終時刻管窺生命奧義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生死奧祕》這本書的主題是關於安寧的靈性照顧,由宗惇法師與德嘉法師等幾位資深的安寧佛教宗教師領銜撰寫。對於安寧臨床照顧人員而言,本書的出版乃是期待已久的福音。
因為本書內容擷取自臨床真實案例,依安寧靈性照顧的十六個主題分別敘說,而在每個主題的案例描述之後,緊接著又附上該案例所涉靈性照顧課題的闡釋分析,可說兼具臨床照顧經驗的生動性以及照顧理論的反思性,是一本絕佳的安寧照顧臨床學習手冊,值得大力推薦!
對於一般人而言,臨終是逼近人生終點的危機時刻,因為當死亡降臨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受到毀滅的威脅,個人在世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與價值將歸於烏有;但是從臨終者的主體經驗觀之,它卻是個人直探生命底蘊的高峰經驗,因為根據世界宗教背後所共享的「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對生命的宏觀認識,臨終時刻正是個體融入大化遷流的宇宙生命場的關鍵時機,個體生命亟需宗教智慧的引導,以發現自身與超個人向度連繫的生命紐帶,才能順利完成生命存在模式的轉化任務。
不過,臨床實務上,除了功夫深厚的修行者、秉持淡薄人生觀的雅士,或涉世未深、仍保純真心性的孩童外,絕少有人能迅速進入這個從個體生命轉向宇宙生命的轉化航程,多半人都是陷溺纏繞在世俗的業緣泥流之中,抽身不得。因此,個人若能於臨終時刻獲得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導航指引與陪伴,乃是具備了善終往生與解脫的重要福慧資糧。
本書的十六個主題便是針對一般人在臨終時刻可能面對的死亡挑戰課題,逐項進行剖析,協助病人與家屬放下生命的種種妄見與執著,而能將人生的最後階段聚焦於生命有意義的事務上。一方面希望能減少遺憾、盡量滿願;另一方面則期盼能因消解世緣的牽絆,而由此開啟生命的靈性覺知層次,最終並能順利的邁越生死的鴻溝,完成生命轉化的任務。
全書由病情告知的主題開始,最後以解除生死桎梏的善終方程式告終,核心命題就是引導一般人真實碰觸不願面對即接受的死亡,並諄諄善誘的提供可能因應方式的教化,苦口婆心為眾生說法解縛的慈悲洋溢在全書的每一個角落,楊枝法水揮灑甘露,飲之令人淋漓暢快。通讀本書而無法從中獲益者,實在是無法想像的事!
死亡如果是一座黑暗的隧道,臨終時刻便是通往此一隧道的入口。本書便是針對此一生命轉折的關鍵時刻,提煉安寧臨床經驗與佛法智慧的精華,所寫就的臨終照顧寶典。祈願每一位有緣親近本書的讀者,都能學習此書智慧,管窺生命奧義,以此破除黑闇,渡過生死大海,完成人生的終極挑戰!
名人推薦:※醫護界、學界、教界感動推薦
王英偉 花蓮慈濟醫院前心蓮病房主任
李嗣涔 台灣大學前校長
邱泰源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許立民 台大醫院前創傷醫學部創傷科主治醫師
胡文郁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
黃曉峰 台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主任
黃大軒 資深醫療節目製作人
葉祖禹 美國AT&T公司前副總裁
釋會焜 一如淨舍住持
釋慧開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蘇逸玲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
細細品嘗本書中所引用的文句,你不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珍藏品味的好書嗎? ...
章節試閱
4.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分子,主體的一部分……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死去,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分子,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 約翰‧道恩
「師父,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只要談起這位不及二十歲孩子的問話,我心中不禁一陣酸楚!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何況這位孩子小真的生命經歷,不僅僅於此……
※身世飄零,意外連連
自聽到「小真」這個名字以來,知道的都是:她對人都不理不睬,不願意和任何人互動,僅能從一些醫療紀錄或遠在北部的叔叔談起,才能得知片段訊息。
小真自出生後,父親長年離家,不見蹤影,跟隨媽媽住在外婆澎湖的家。
然而,媽媽在一次出海捕魚中,發生意外,不幸離開人世;那一年,小真才三歲,還不識人間悲歡離合。
在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年邁的外婆承擔撫養責任,祖孫倆相依為命。隨著澎湖四季的風起風落,悠悠歲月,小真長成落落大方的少女。
由於家境清寒,國中畢業後,小真即從事美髮工作,沒有升學。
沒幾年,小真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下顎骨惡性腫瘤,卻也被發現已懷有身孕;為了進行治療,必須拿掉小孩。
聽醫療人員說,「小真住院期間,男友來探視過一次,此後不曾再出現。」
於是,照顧小真的責任又落到外婆身上;只是,這一次,年邁的外婆因過度勞累,中風病倒了,再也無法看顧這個從小跟在身邊的小孫女了。
據說,輾轉也聯絡上小真的父親,但父親根本不願出面。因此,轉介安寧共同照護時,小真身邊僅有一位看護在旁,一個人孤零零的。
※封閉自己,不回應世人
沒有意外,我和護理師一起去探視小真時,護理師為她做身體護理,全程她都未睜開眼睛,對所有關心、問候沒有任何回應。她將自己封閉起來,隔絕外界的紛擾。
我留意小真的情況──腫瘤長在左臉上,口腔內也有,因為腫瘤長得快速,嘴巴像含著很大的異物般,無法合攏,唾液不斷的從嘴角流出;眼睛也因為腫瘤有些微扭拉變形,時常沾有眼屎……
第二次,我一人前去探望小真,並隨身準備了一本《普門品》。
「我是××法師,我來看妳了!」
「昨天有沒有睡好啊?我拿衛生紙幫妳擦擦口水哦,還有眼屎也擦一擦哦!」
我邊說明邊動作,她的眼睛依然沒有睜開,也不作任何回應。
「我知道妳的身體很不舒服,生病難過,我知道妳真的很累、也很辛苦!」
「我現在幫妳念誦《普門品》,希望妳可以和觀音菩薩結緣,祈求觀音菩薩的加持,看看能不能減輕病苦……我們一起念誦,好不好?……」
「妳好好休息,我還會再來看妳哦!」
小真從頭至尾都沒有回應,也不知是否在聽,甚至心裡在想什麼也無從得知,我也依然自言自語般對她說話!
這個孩子太苦了!
只希望她能明白,我們不會放棄她,也會一直陪伴她;她並不孤單,因為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啊!
※了卻心願,看見奶奶
我先看看醫療報告,瞭解小真近日的身心狀況,進行第三次的探視……
「今天是不是比較舒服了?看起來沒那麼喘了!師父現在拿面紙幫妳擦擦口水、擦拭……」
「我今天還是幫妳向觀音菩薩祈求!妳可以想像觀音菩薩就像家人、長輩一樣來看妳,來祝福妳,因為菩薩也捨不得妳這麼辛苦啊……妳可以跟我一起念誦觀音菩薩……」
雖然小真依然不作回應,但我發現,她的眼角是濕潤的,似乎流淚了;不知是為自己孤單的身世悲傷,還是知道還有人關心著她。
「我知道大家都不懂妳內心的苦,但我們都想幫妳,妳是不是有什麼想做的事,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努力……」
這時,小真突然睜大眼睛,並且開口說:「我想見奶奶!」小真稱外婆為奶奶。
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小真說話,也是第一次看到她睜開雙眼,圓滾滾的美麗雙眼,真是個漂亮、莊嚴的孩子。
我立刻表示,「會和共照醫療團隊商量,想辦法安排奶奶和妳見面!」
小真聽完後,馬上點頭,露出希望與期待的眼神。
透過護理師進一步瞭解後,得知小真的奶奶在某養護中心,意識已不清楚,類似植物人狀態。
那麼,如何安排兩人見面呢?
我們向養護中心說明小真的心願,然後安排救護車載送奶奶到醫院。
當小真看見臥病在床的奶奶──緩緩被推進安寧病房,和她的病床並排那一刻,
小真非常激動,身體立即飛撲過去抱住奶奶、握著奶奶的手,一直哭喊著:「奶奶,奶奶,奶奶……」
看到這一幕,在場的每一個人無不動容……甚至連奶奶的眼角也滾下淚珠……
※信仰的力量,心靈的依靠
和奶奶見面後,不論面對我、護理師、志工的關懷,小真接納了,不再閉著眼睛,會用點頭或搖頭方式回應,對醫療團隊也有了信任感。小真心情似乎沒那麼沉重了,但還是不願多說話,依然沉默寡言。
雖然探視小真時,我還是一個人不停的說著話;不過,她願意看著我了,我們能用眼神交流,這可說是很大的改變。
隨著小真的病況愈來愈差,我也隨著話題提及有關死亡的概念……
這時,小真突然問:「師父,我可不可以不要死?」那是一種無助、哀求的口吻。
這是我第二次聽到小真開口說話,心中不禁一陣酸楚,一個孩子的請求,真的很難以回應啊!
「妳覺得人生才開始,還有好多事未完成!」
小真看著我,沒有回答,我說,「妳還在思考生命,卻馬上要面對死亡了。」
這麼年輕就要面對死亡,必然感到害怕,我也只能對她說──
「世間不論再怎麼有能力、了不起的人,都無法掌控二件事,一個是『生』,另一個便是『死』……」
「生──我們都無法決定什麼時候來到世間,生在什麼家庭,父母是誰……」
「死──如妳的母親,她也很希望陪著妳長大,沒料到這麼早就離開妳了!事實上,會死的只是這個肉體(身體),它是我們來世間暫時借住的一間房子。只是,房子壞了,我們就必須搬家,再換一間新房而已……所以,小真,我們並沒有真正『死』去,只是搬家而已……」
小真帶著一絲無奈的眼神看著我,微微點頭,隨即閉上眼睛。雖然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明白生死是怎麼回事,但至少她能理解,也聽進去了。
「妳未來想不想跟在觀音菩薩身邊學習?如果願意,妳可以在心中真誠的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請菩薩指引妳、幫助妳哦!」
小真想了一下,隨後點頭,表示願意。
※打開心房,安詳告別
之後,在志工的陪伴下,小真願意跟著志工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了!
大家都看見小真的轉變……或許已對現實世界沒有太多想望,或許已慢慢接受死亡的事實,瞭解要尋求心靈的依靠。
當志工建議「小真,妳想不想皈依?」時,她竟然也毫不猶豫的點頭答應。
於是,我為小真舉行皈依儀式,並訂下每天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功課。
小真做到了,並且主動要求看護每天下午播放電視的晚課節目,她聽得很入神,往往嘴巴會隨著韻律微動,跟著哼唱……
有一次護理師問,「小真,妳想不想敷臉?」
她竟然開心的說,「好啊!」
然而,隨著病情惡化,小真進入嗜睡階段,安穩的睡著;不久之後,小真離開了。據說,就在小真走後兩三天,奶奶也辭世了。
我不知道小真最終是否了悟生死謎題,沒有疑惑;只知道,小真以安詳的姿態告別了世間……
---------------------------------------------------------
【靈性照顧point】
心願完成──生命價值被肯定了
有病人寫著,「我還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遺囑!」病人不是不能接受死亡將至的事實,只是不知該如何讓此生圓滿完成,卡住了,無法再往下走,因為他還有未竟事宜──心願未了。
完成心願,代表人一生的價值被肯定,找到無可取代的生命力,此生沒有白白走一遭,也就沒有遺憾了!在靈性照顧的理念裡,臨終時,每一個人都需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圓滿此生。
例如,有一個媽媽已經進入彌留狀態了,就是不想嚥下最後一口氣。原來,她此生最大的罣礙就是沒能親眼看見獨子結婚。經過醫療團隊討論,大家及時替她兒子和女友辦了訂婚儀式。當兒子為女友套上婚戒後,不到五分鐘,這位媽媽呼出最後一口氣,就往生了。因為她此生的責任、任務已完成,能向祖先交代了,可以安心放下了。這是典型的心願完成案例。
有些人嚥不下最後一口氣,家屬往往非常焦慮,總以為是不是還有什麼事未做、未完成?其實可能只是單純的「時間還沒到」。
每一個人的心願完成都不一樣──可能是完成一篇研究論文、可能需要某人的道歉、希望爸爸媽媽和解,甚至是一句肯定的話……對有些人而言,也可能是一種關係的連結、愛的完成。如小真的故事,奶奶是生命中唯一沒有遺棄她的人,她需要把愛的根源連結起來,表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存在價值被肯定了,也才能面對死亡,繼續往下走。
又如有一位女強人,一輩子都在證明自己不是多餘的;因為父母一直希望生男孩子,以至於她一出生就被認定是多餘的,取名為「免珠」;報戶口的時候,還是戶籍人員主動替她改為「勉珠」。只是,這個烙印跟著她一輩子。
後來病情惡化,眼睛看不見了,她非常抗拒與害怕死亡。有一天,她來到一處位於山上的寺院;晚上時,她躺在大路上數息,空氣從大自然進入她的身體,在身體流動一圈後,又回到大自然,在一呼一吸間……她突然領悟,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早晚要回歸大自然啊,既然如此,哪有死亡可言?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於是,她回過頭想,不論多麼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正所謂「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每個人都有被愛的價值啊!就這樣,她對過去釋懷了,靈性成長後,她自己肯定自己,也自己圓滿了心願。
大自然似乎有一種神奇的療癒力量,也有一個末期病人,還無法接受病情;但她常常畫出一個人看海的景象,原來她以前常和先生去看海、聽浪濤拍打岸邊的聲音。醫療團隊決定帶她出去走走,完成她沒說、潛意識卻想去看海的心願。
看到夕陽,她彷彿作夢般,還說我不是在醫院嗎?我們攙扶著她,讓她可以踩著沙,當她看著海浪一波一波打上沙灘,一次次激起小浪花,隨後小浪花消失不見了……她若有所悟,回醫院的第二天,就開始交代後事了。
她說,「我一直擔心,我這麼年輕、這麼努力,死了以後沒有人記得我,我的價值在哪裡?然而,當我到海邊看到浪花時,突然發現浪花不是不見了,而是回到大海的懷抱;原來,我也將回到大海,不是不見了!」
臨床上,我們也碰過不少病人最後的心願是「皈依」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記得有一位血癌病人,虔誠信佛,但一直沒有皈依;所以,在安寧病房時,一直希望宗教師幫她皈依,甚至當天一直出血,還是堅持完成「皈依」儀式。皈依完後,她說,「我這輩子所有該做的事都做完了。」隔天睡了一天,再隔天便往生了。
還有一位病人,每天在病床上拜、一直拜,拜到額頭都瘀青了;原來,他認為如果不這樣拜,阿彌陀佛就不會來接他,生怕到不了極樂世界,心願未了,不拜心不安。
每一個人的心願不一樣。為病人完成心願時,要慎重思考的是:這是病人的心願?還是家屬、團隊的心願?「心願」的意義在完成這件事後,病人覺得圓滿了、無憾了,更有內在力量了,才能稱為「心願」。
有一位女病人,因為醫院志工聽到她對婚禮的憧憬,就緊急幫她舉辦一場婚禮。事後她的先生說,「也不知道是怎樣回事,我穿著拖鞋,就臨時被抓去舉行婚禮……」先生形容那是一場莫名其妙的婚禮,這樣病人能感受到先生的心意嗎?
理論上,要幫病人「完成心願」,應經過醫療團隊的討論:值不值得做?要不要做?怎麼做?這是比較周全的作法,也較能為心願完成畫下圓滿句點。
4.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分子,主體的一部分……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死去,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分子,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 約翰‧道恩
「師父,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只要談起這位不及二十歲孩子的問話,我心中不禁一陣酸楚!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何況這位孩子小真的生命經歷,不僅僅於此……
※身世飄零,意外連連
自聽到「小真」這個名字以來,知道的都是:她對人都不理不睬,不願意和任何人互動,僅能從一些醫療紀錄或遠在北部的叔叔談起,才能得...
作者序
我們雖哭著來到世上,卻可以笑著離開
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死了,又會去哪裡?
就算不去想這種人生大哉問,一般人還是能「馬照跑,舞照跳」,不妨礙生活。
但是,死亡來了。
我們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健康的身體、舒適的生活,不管做什麼治療、花多少錢,都回不去從前了,這是最大的痛苦!不但病人苦,家屬也苦,漫長的悲傷,不知何時才到盡頭。
我曾遇見一位中年女性病人,因為無法接受疾病末期的現實,極度憂鬱,不跟任何人說一句話。家中的姊妹、年長父母、先生都一籌莫展。眼看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病人清醒的時間,不知還有沒有三天。居家護理師急了,找我去看她。
雖然只能單向互動,我問病人,「如果你租了一間非常喜歡的別墅,租約即將到期,你是願意事先打點好行李,優雅的、好整以暇的欣賞最後一眼,從容的離開,還是等房東來趕人,家具被硬生生的丟出,倉皇狼狽的離開?」
病人聽懂我的話,慢慢回神,之後分別向家人交代了一些話。後來,聽說那是她生命裡最後的日子。
另外,一位六十二歲的媽媽,診斷出胰臟癌末期之後,連續五天五夜不吃、不喝、不說一句話,病人苦楚,家人更是備受煎熬。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高興也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我決定,只要活著,那怕只剩二分鐘、一分鐘,我都要當社會的志工,利益他人。」
平靜喜悅與悲傷憂鬱的距離,可能很遙遠,也可能僅在一念之間。
死亡,可能是人生最大的失落,但有沒有可能,是人生最大的布施?如果我們平常對生命本身多一點觀照,如果我們願意多陪伴病人,並且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討論的機會。
我在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擔任臨床宗教師,以及宗教師培訓的帶領法師,長達十年。二○一四年起,我走出醫院,走入社區,卻發現太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臨終關懷,更不知道什麼是靈性照顧。許多病人在家、在醫院、甚至在救護車或急診候床的過程中,驚恐不安的往生;而家屬獨自背負著遺憾,看不到悲傷的盡頭……
台灣現階段的社區靈性關懷像沙漠,觀念不足、資源不足、人手不足,這股急迫的需求,讓我們發願創立大悲學苑,提供社區末期病人靈性關懷,並培訓社區關懷志工及推動生命教育。我們甚至成立劇團,讓每位演員有機會體驗生命的學習,大悲學苑只是沙漠中的一縷細小甘泉;但我們願意竭盡所能,滋養每一顆臨終關懷、生命教育的種子。
本書中的每一位主角,都是我們親自照顧過的病人,從原本的恐懼、崩潰,最後開啟內在的力量,化為破繭而出的蝴蝶,家屬的心靈更因為病人的善終,得到最大的安慰。臨終關懷、靈性照顧,是每位病人和家屬都應享有的醫療權利,如果非死不可,就讓我們死得幸福、死得平安、同時也帶給家人滿滿的祝福。
我們雖哭著來到世上,卻可以笑著離開
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死了,又會去哪裡?
就算不去想這種人生大哉問,一般人還是能「馬照跑,舞照跳」,不妨礙生活。
但是,死亡來了。
我們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健康的身體、舒適的生活,不管做什麼治療、花多少錢,都回不去從前了,這是最大的痛苦!不但病人苦,家屬也苦,漫長的悲傷,不知何時才到盡頭。
我曾遇見一位中年女性病人,因為無法接受疾病末期的現實,極度憂鬱,不跟任何人說一句話。家中的姊妹、年長父母、先生都一籌莫展。眼看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病人清醒的時間,不知還有沒...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 學習臨終的功課,永遠不嫌早! 李佩怡
推薦序二 從臨終時刻管窺生命奧義 蔡昌雄
推薦序三 凡事皆好,死亡和生命一樣好 陳榮基
推薦序四 生死靈性對話: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 陳慶餘
推薦序五 面對死亡共創生命的價值 黃勝堅
編審序 生死三關 釋惠敏
策畫序 點亮微塵心光,照見生命長河 釋宗惇
作者序 我們雖哭著來到世上,卻可以笑著離開 釋德嘉
導讀 我願意 王浴
1 說,還是不說?
靈性照顧point:病情告知──尊重病人的意願
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旅程。
2 是報應,還是沒好好愛自己?
靈性照顧point:生命回顧──重新看見自己
真正的探險旅程不在於發現新風景,而在於開啟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3 請問,要如何原諒?
靈性照顧point:關係和解──原諒別人,也原諒自己
原諒,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然而,它也是維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
4.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靈性照顧point:心願完成──生命價值被肯定了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分子,主體的一部分……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死去,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分子,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5. 寂靜世界,可以相信誰?
靈性照顧point:陪伴──另一種心靈接觸
我知道你累了,但請過來,這裡有一條路……
6. 上帝啊!祢到底在不在?
靈性照顧point:靈性──內在力量
最高的思維,永遠是那包含著喜悅的思維;最崇高的感受,就是你們稱為愛的那種感受……最了不起的提醒者,並不是外在的任何人,而是你自己內在的聲音。
7. 這麼苦,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靈性照顧point:受苦──啟動靈性的密碼
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得住;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8. 我該如何說再見?
靈性照顧point: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之後呢?
是不是在一個更美妙的世界,我們與朋友分手,然後,在此世重逢?或許,從現實的朦朧鏡面,我們又看到了未來的蹤影?
9. 晃來晃去的象形文字?
靈性照顧point:譫妄──情緒的風暴、意識的亂流
除非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否則永遠不可能在生活中找到勇氣和自信。
10. 生死謎團,誰來解?
靈性照顧point:瀕死症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
你願知道死的祕密?除了在生命的心中尋求外,你們怎麼能尋見?……因為生和死是一件事,如同江河與海洋也是一件事。
11. 車子已壞,司機還在?
靈性照顧point:死亡準備──生與死的教育
如果我們對臨終那一刻即將發生的事沒有準備,死亡過程將會是極端痛苦的經驗。如果我們充分瞭解死亡的意義、死亡過程可能經歷什麼,並有一定程度的準備,地光明出現那一刻,我們將看見無盡的希望。
12. 離開了,我要去哪裡?
靈性照顧point:懺悔──消除煩惱的方法
未經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
13. 最後,跟誰走?
靈性照顧point:六大法門──提升內在力量的方法
你應該將那些煩擾你、毫無用處的全都清除出去……只要你的心中容納整個宇宙,理解時間的永恆性,洞察每一事物的瞬息萬變,從生到死的短暫過程,以及不僅在生之前,也包括死之後的無限時間。
14. 我可以買預售屋嗎?
靈性照顧point:信、願、行──看見那看不見的
在深入禪定中,有可能打散時間,同時照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然後,凡事皆好,凡事皆完美……現存的萬事萬物都好──死亡和生命一樣好。
15. 這樣還來得及嗎?
靈性照顧point:臨終道別、說法、助念──生死兩相安
願一切眾生平安、快樂!願一切有情眾生,不論身體強壯或柔弱,體型高、巨大、中等、矮、胖瘦、微小,可見或不可見的,住在遠方或近處,已出生或未出生,願他們都能平安快樂。
16. 回家的路有多遠?
靈性照顧point: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善終的方程式
當你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統統放下,再也沒什麼了,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
【目錄】
推薦序一 學習臨終的功課,永遠不嫌早! 李佩怡
推薦序二 從臨終時刻管窺生命奧義 蔡昌雄
推薦序三 凡事皆好,死亡和生命一樣好 陳榮基
推薦序四 生死靈性對話: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 陳慶餘
推薦序五 面對死亡共創生命的價值 黃勝堅
編審序 生死三關 釋惠敏
策畫序 點亮微塵心光,照見生命長河 釋宗惇
作者序 我們雖哭著來到世上,卻可以笑著離開 釋德嘉
導讀 我願意 王浴
1 說,還是不說?
靈性照顧point:病情告知──尊重病人...